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8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13)

自王充作《論衡》,于古圣哲盛致譏損,而劉知幾《史通》,乃有《疑古》、《惑經》之篇,清代又有崔述,以考而后信為職志,此在前代史家所僅見者也。近頃學者,深受崔氏之影響,而致力于疑古辨偽者,則有顧頡剛氏;而古史辨一派之學者生焉。顧氏治史之意見有三:一謂時代愈后,則古史之傳說愈長,如周代人心目中之古人為禹,孔子時又有堯舜,戰國時又有神農黃帝,秦時又有三皇,漢以后又有盤古是也。二謂時代愈后,則傳說之古人范圍愈大,如舜在孔子時為無為而治之圣君,至孟子時又為百代模范之孝子是也。三謂吾人雖不能知古代事跡之確狀,而可以知其最早之傳說,如東周時代所撰東周史,雖不易窺見,而可窺見戰國時代之東周史,雖不能窺見夏商時代所撰之夏商史,亦可窺見東周時代之夏商史是也。基此意見,以論古史,因《說文》有“禹,蟲也。從內,象形。內獸足蹂地也”之語,遂謂禹為九鼎上所鑄動物之一,約為蜥蜴之類,一也。又因《商頌》“洪水芒芒,禹敷上下方”之語,遂謂禹為上帝所派之神,而非人,二也。又因《論語》有“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之語,遂謂禹為耕稼國家之王,三也。推其所疑,因疑禹而并及堯舜,謂皆為史前人物,不必實有其人。蓋崔述之疑古,以經為據,凡古經及孔子所不道者,乃始疑之,如《補上古考信錄》是也。若堯舜禹以下,為孔子所已言者,則不之疑,猶為有其斷限,若顧氏則并孔子所已言崔氏所不疑者,亦疑而考辨之,是蓋不以古人之說為桎梏,較崔氏更為進一步之研究者也。顧氏之說出后,辨駁者有之,譏笑者有之,從而贊許者亦有之,然辨論最精者,無過于陸懋德,懋德固以精研古史名家者也。顧氏之論,以《商頌》為據,蓋從王國維之言,以為西周作品也。然陸氏則謂,《商頌》詞句多與《魯頌》相似,應為東周作品,而《尚書》中之《堯典》、《禹貢》、《呂刑》等篇,皆有禹字,而顧氏不信《堯典》、《禹貢》,而謂《呂刑》亦非西周作品,然禹字又見于《尚書 立政篇》,而其時代又較《呂刑》為早,決為西周作品。然顧氏不引《立政》,而引《商頌》,何也。顧氏疑禹,而不疑湯、文王、武王以下者,以其祖先子孫皆明白可據也。陸氏則謂顧氏之謂可信者,有《商書》之《盤庚》,然于此篇內未能考得湯之祖先、子孫為何人也,若以東周時代之《商頌》為可信,為湯有祖先、子孫之證,則東周時代之《洪范》、《左傳》及《古本竹書》又何不可為禹有祖先、子孫之明證乎。現時地下發見之甲骨文字,頗能證明湯之祖先、子孫,與《史記 殷本紀》所載大半相合,是則《史記》于三代世系,必根據王家所藏之歷代牒記,而非出于偽造,推之《夏本紀》,或亦如是,惟尚有待地下之發見以為證明耳?;蛟唬骖櫴瞎艧o夏禹之說,當取《秦公敦》“顛宅禹責”、《齊侯鑄鐘》“處禹之堵”等古器證之,此譏某氏徒以《說文》證史之未當也。陸氏則曰,以《秦公敦》、《齊侯縛鐘》之銘文,證明禹有其人,王靜安(國維)已先言之,然此二器,均為東周作品,如能據此證明禹有其人,則《論語》之“禹有天下”,早足為“禹有其人”之證,不待《秦敦》、《齊鐘》而后明,持此豈足以服顧氏之心,然顧氏于此,乃不加辨正,何也 陸氏箴顧氏之失,謂有好奇立異望文生訓之病,又為原諒之詞,曰,如以禹為蜥蝎,則怪物也,以禹為天神,則非人也,以為國王則又人而非神矣,顧氏于此,未嘗堅執一說,此蓋假定之詞,而非決定之論也。考顧氏于發表意見之后,因錢玄同謂據金文、甲文,禹字不同肉,《說文》禹字所從之內,為漢人據訛文而杜撰,乃謂《說文》禹字之釋,不能代表古義,從而放棄其前說。蓋顧氏之所說,悉為假定,以表現其疑古辨偽之精神,由前所述治古史之三意見而發生者也。然愚終謂古書不可輕信,亦不可輕疑,專從故紙堆中,搜求證據,考論古史,固難斷其真偽,即從地下發見之筒古文字,片斷記載,據以判斷古史,亦易陷于謬誤。如陸氏所論《史記》三代世系,必根據王家所藏之歷代牒記,由殷墟甲骨文字,而可證明其非偽造,此真為卓識偉論,為諸家所不及,持此義以論史,鮮有陷于謬誤者矣。嘗謂考史之失有二,讀書不多,舉證不富,輕為論斷,則失之陋,列舉多證,以偽為真,輕為論斷,則失之妄,肯虛心者,或患讀書太少,而讀書太多者,或未必肯虛心,故陋之病尚可補救,而妄之病每至不可醫也。有若顧氏,聞錢玄同一言,而遽放棄其意見,可謂勇于服善,又以其疑古精神,為治史者別開生面,亦可一掃從前拘泥罕通之病,其功與過,亦略相等,故是不可輕于信古,亦不可輕于疑古,必如崔氏之考而后信,乃能得其正鵠,此又近頃疑古一派學說之大略也 。

綜觀上文所述,可知近頃學者治史之術,咸富于疑古之精神,而范以科學之律令,又以考古、人類諸學,從事地下發掘,以求解決古史上一切問題,因以改造舊史,別創新史,蓋蒙遠西學術輸入之影響,以沖破固有之藩籬,利用考見之史料,而為吾國史界別辟一新紀元者也。雖來日之衍變,未知所極,然即今以推來,而大略可知??鬃釉唬骸捌浠蚶^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愚亦惟就所可知者,大略述之而已。

結論

本編十章,敘次巳竟,茲再總括所述,撰為結論,以殿編末。

首宜論者,是為史學之分期,愚謂吾國史學,可分五期論之,第一,自上古訖漢初,是為史學創造期;初則史官即為史家,而史籍亦史官之所掌也。繼則孔子刪《尚書》,作《春秋》,定禮、樂,而左丘明為《春秋傳》,或謂左氏又作《國語》,雖不能遽指孔子為史家之祖,然因魯史而作《春秋》,實樹史體之圭臬,而左氏則又身為史官,善于作史者也。有《春秋》及《左氏傳》,乃有編年史,有《國語》乃有國別史,有《尚書》,乃有紀事之史,有《周禮》、《儀禮》,乃有典禮之史,是皆為后代各體史籍之所因,吾故以“創造期”稱之也;第二,則兩漢之世,是為史學成立期,此期史家甚少,而以司馬遷、班固二氏最為杰出,而茍悅次之,而所撰之史,則《史記》、《漢書》與《漢紀》也。遷創為紀傳體,而固因之,遷書通敘古今,而固書則專敘一代,而通史、斷代,因以分焉?!稘h紀》仿《左傳》為編年體,而為《晉紀》、《宋略》、《通鑒》諸書之所因,自斯以來,時歷二千,撰史之士,咸莫能外,吾故以“成立期”稱之也;第三,則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是為史學“發展期”,此期私家撰史之風最盛,《后漢書》有十一家,《晉書》有十八家,三國、十六國、南北朝,各有多數分撰之史,而陳壽,崔鴻,李延壽因之,以成合撰之《三國志》、《十六國春秋》、《南史》、《北史》等作,而編年之書,亦略相等,胥汲馬、班、荀三氏之流,而結璀璨光華之果者,不謂之“發展期”不得也;第四,則自唐訖清末,是為史學“蛻變期”,此期于近現代之正史,悉由官修,定于一尊,私家偶有纂述,輒以肇禍,后遂相戒而不為,而于他方,則遠于近代之史,多汲汲為之改造,更于典禮、學術之史,多所撰述,無體不備,且有專論、史法、史例,以批評推理為職志者,于是史域日廓,而史學亦日進,改前期之因習,啟來日之革新,不謂之“蛻變”不得也。第五,則清季、民國以來,是為史學“革新期”,亦即現代三四十年間之史學也。本期學者,如章太炎先生,論史之旨,已異于前期,而梁啟超氏,更以新史學相號召,而王國維氏,尤盡瘁于文字器物以考證古史,其他以西哲之史學,灌輸于吾國者,亦大有人在,其勢若不可遏,有中西合流之勢。物窮則變,理有固然,名以“革新”,未為不當,此愚所分之五期也。而愚所述之各章,亦略與之相當,第一第二兩章所述,則創造期之史學也,第十章所述,則成立期之史學也。第四章所述,則發展期之史學也,第五章以下迄于第九章所述,則蛻變期之史學也,第十章所述,則革新期之史學也。譬有人焉,由童子而成年,馴至壯盛,中因身體之發育,而漸致心理之變化,而尚未屆于老大之境,吾國史學之進展,殆與此同一理乎。雖然史學之分期,與通史異,不得略得其似,藉以窺見變遷進化之跡,非有明確之界畫可指數也。

何炳松氏,則分吾國史學為三期:第一期,自孔子作《春秋》,以迄荀悅述《漢紀》,凡七百余年,為編年、紀傳二體由創造而達于成立之期。第二期,由荀悅以迄北宋之末,其間約千年,為舊式通史之發展期。(一)自南宋迄今,由儒家一派,衍化而成,所謂浙東之史學,實為史學衍為派別并有進步之一期,此其分期之大概也。(二)案何氏所謂第一期,即吾所分之創造、成立兩期,何氏蓋專就二體之創造與成立,合而為一言之也。何氏所謂第二期,當吾所分之發展期及蛻變期之前半,考何氏以梁武《通史》,司馬光《通鑒》,鄭樵《通志》,袁樞《通鑒紀事本末》為此期重要之史著,故以為通史最盛之時期,不知此期史著之發展,不僅通史一體為然,又有斷代、國別、典禮、方志之史,舉其一而遺其八九,究嫌偏而不全,愚未敢以為然也。何氏所謂第三期,又當吾所分之蛻變期之后半,以及革新期,南宋之浙東史家,雖與儒學之程頤有淵源,而不得謂其出于頤,且明末清初之黃宗羲,精研史學,傳于萬斯同,衍而為全、邵、章三氏,史學之緒,尤盛于宋,而亦別有所受,與南宋浙東史家無與。(三)至清代之浙東史學,能否代表此期之全部,又為疑問,何氏生長浙東(何氏金華人),囿于地方之見,故有是論,究不得謂之化,最后必以浙東為尾閭,何氏分期之說,不過證明史學之衍變,極于浙東,而浙東史家,乃得當史學嫡派之稱,語有所蔽,難與論古,故吾不甚取之。

其次所宜論者,則為本編之作,含有二義,一備史籍之要刪,一為史學之總錄是也。往代之史籍,林林總總,多至不可勝數,非惟著錄于各史《經籍》、《藝文》二志之史部書宜為論列,即經、子、集三部之書與史部有關或其一部含有史料在內者,亦未可遺而不數,依此求之,纖悉靡遺,恐非百數十卷書所能盡載,此章氏《史籍考》所以未潰于成也。茲總古今史籍,分為二類,一為史料,一為史著,史料、史著之分,即為記注、撰述之分,以今視昔,則吾國史籍,則十九皆史料也。英人威爾斯嘗謂,距今二百年前,世界未嘗有一著述足稱為史者,西國有然,吾華尤甚,欲由大量史料中,別造一極饜人意之新史,則尚有待,姑從舊日史籍,加以理董,取其詳故實而具史法者,各從其類,以次論列,而歷代史學之成立、發展、變遷、進化,皆一寓于所述史籍之中,所謂備史籍之要刪者一也。近代西方史家分為二派,一曰記述派,一曰推理派,記述派,以述史實為職志,推理派,以明史法為指歸者也。求之吾國,記述派最為發達,以左、馬、班、荀、范為之杰,且發源于東周之世而推理一派,直至劉知幾出,始有成家之論著,又間以千余年,而章學誠始出而繼之,嗚呼,何其難也。近則衍劉、章之緒,而證以西哲之新說者。頗有其人,推理一派,漸呈發皇之象,此又今與古異者也。惟唐代以前,無推理之史家,非從所著之史籍,無以考見其史學之面目,如左、馬、班、茍、陳、范之史學,即寓乎所著《左傳》、《史記》、《漢書》、《漢紀》《三國志》、《后漢書》之中,故述其史著,即所以傳其人也。劉、章以來,論史之語,乃別比次為書,不藉史籍以傳,而此后之史家,亦得別辟一途,而不必躬自作史,如清代之史家,錢、王則屬于考證,趙、崔則屬于批評,而皆未嘗作史,是其明證。茲取其要者述之,且以詳近略遠為主,所謂為史家之總錄者又其一也。雖然,又有辨焉,本編著錄之史籍,非以詳其部次,倫次之史家,非以概其平生。本編就歷代史家史籍所示之法式義例及其原理,而為系統之紀述,以明其變遷之因果為職志者也。其非出于此者,則概從略,以明斷限,若夫詳史籍之部次,則應別撰《史籍考》或《史部目錄》,概史家之平生,則應別撰《史家考》,或《史家別傳》,而與本編則無與也。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汪清县| 定结县| 栾城县| 和林格尔县| 镇赉县| 雷州市| 蒲城县| 峡江县| 江口县| 美姑县| 府谷县| 定襄县| 武穴市| 高雄县| 明星| 慈利县| 沙田区| 鄂托克旗| 凌源市| 鄂托克旗| 盘锦市| 黑山县| 永顺县| 兖州市| 东兰县| 思南县| 利辛县| 上杭县| 双城市| 裕民县| 苍南县| 宁化县| 康平县| 岳普湖县| 湘潭县| 宁蒗| 马龙县| 辽宁省| 当涂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