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傷暑

夏日炎炎,耗傷元氣。故病必體倦脈弱,身熱自汗,煩躁,面垢唇青。李東垣以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傷暑,熱陽而暑陰也。其實未確。蓋以暑字從日,暑即熱也,何必分名。但動靜二字,是陰陽分別。茲仍分動以得之、靜以得之,以為此癥提綱。

何謂動以得之?長途赤日,荷重作勞,因而致病。如大熱(傷暑而發(fā)熱頭痛與傷寒癥同,但傷寒脈浮而緊,傷暑脈洪而虛,以此為辨。香薷是解表卻暑之藥,夏日之用香薷與冬日之用麻黃同義也。)大渴,脈浮自汗,以白虎人參湯主之。更加身體重著,是暑而挾濕,宜蒼術(shù)白虎湯主之。若有吐瀉腹痛,此方不可輕用也。若前癥發(fā)熱身疼,口燥咽干,或吐或瀉,宜黃連香薷飲主之。又有暑風癥,因暑氣鼓激痰火,塞礙心竅,以致卒倒不省人事,宜吐之,或以《千金》消暑丸灌之。

白虎湯(見《傷寒》)一加人參二錢,名白虎人參湯。治汗出惡熱、身熱大渴等癥;一加蒼術(shù)二錢,名蒼術(shù)白虎湯,治汗出身熱足冷等癥。

黃連香薷飲(方見《時方》)去黃連,名香薷飲。治同。

暑風發(fā)搐,加羌活、秦艽各一錢;瀉利,加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五分;虛汗不止,加白術(shù)一錢五分、炙黃 三錢;心煩,加梔子、朱砂各一錢;嘔吐,加半夏二錢,藿香、陳皮各八分,姜汁少許。

何謂靜以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主之;霍亂吐瀉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理中湯主之。亦有以二湯送下六一散三錢者,巧法不可言傳也。

大順散干姜(一錢,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 肉桂(六分)共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盅,煎七分服。如煩躁,井花水調(diào)下三四五錢。

又有遇夏即病,秋后即愈,是暑傷元氣。如草木遇盛日則痿,得雨露則挺,名曰疰夏癥。宜補中益氣湯,照《薛氏醫(yī)案》,去升麻、柴胡,加麥冬一錢五分,五味、黃柏各五分,炮姜三分,服三四劑。

又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六一散,皆卻暑之良方。一切暑病,不可須臾離之。學人當于三方求其奧旨,難以縷陳。

脈法

傷暑,脈洪而虛。

大蒜新汲水方治中暑法。

大蒜一把,同新黃土研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渣,灌入即活。凡中暑傷者,不可便與冷物。俟稍蘇,方可投冷物,則中氣運動無患也。

田中干泥圈臍方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法。

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壯人撒尿于泥圈肚臍中,片時即得生蘇矣。

后不可飲冷湯,須進溫米湯。

絲瓜白梅方治中暑霍亂。

絲瓜葉(一片) 白霜梅(一枚,并核中仁)上同研極爛,將新汲水調(diào)服。入口立瘥,切不可飲熱湯。

陳皮藿香湯治傷暑急暴霍亂吐瀉方。

陳皮(五錢) 藿香(五錢)上用土澄清水二杯,煎一杯,服之立愈。

扁豆飲治傷暑。

取扁豆葉搗汁一碗,飲之立愈。

鹽姜湯治傷暑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身出冷汗,危在頃刻者。

食鹽(一兩) 生姜(五錢,切片)同炒變色,以水一大碗煎服,吐出自愈。不可熱服,好后切不可遽吃飯食,俟餓極后,方可吃稀粥。

取新汲水法(俱見《種福堂》)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挖地深三尺,取新汲水傾入坑內(nèi),攪濁,飲數(shù)甌即愈。

腫癥

(腫者,腫于外,脹者,脹于內(nèi)。二癥宜分看。然二癥相因亦宜合看。)腫者,皮膚腫大。古人有氣水之分,其實氣滯則水不行,水不行則氣愈滯,二者相因為病。水脹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為氣腫;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者,為水腫。景岳反其說,以水癥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隨起,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余閱歷之久,知二說亦不必拘。大抵腫微則按之隨起,腫甚則按之不起。兩脅及轉(zhuǎn)動之處,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內(nèi)側(cè),按之不起。辨癥不必以此為憑。當于小便之利與不利,以分陰陽。身之多熱與多寒,脈之洪大與細微,以分寒熱。病之起于驟然,與成于積漸,及年高多病,與少壯無病之人,分其虛實。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順逆。景岳云∶水氣本為同類。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行水,以氣行而水亦行也。此癥當與癃閉癥參看。

初患腫病,氣喘不得臥,以五皮飲為第一方。蓋此方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妙。

若腫而兼脹,小水不利,宜胃苓湯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搗丸服,極妙。

五皮散按上身腫,宜發(fā)汗,加蘇葉、荊芥、秦艽各一錢五分;下體腫,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錢五分,防己一錢。

口渴多熱,小便不利,為陽水,加滑石、木通、車前子、麥冬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不渴,小便自利,多寒,為陰水,加白術(shù)、蒼術(shù)各二錢,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錢。

脈滑實,腹脹脅滿,加生菔子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實一錢、半夏二錢。

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而腫,是血化為水,名水分,加紅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錢五分;婦人經(jīng)水適斷即腫,是水化為血,名氣分,加當歸三錢、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減腎氣丸及六君子湯之類收功。

胃苓散(俱見《妙用》)四苓散加味為丸白術(shù)(一兩,炒) 茯苓(二兩)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研末,以半熟蒜為丸,如綠豆大,開水送下三五錢。

腫癥,積漸而成,及久而不愈。氣喘口渴,不臥,腹脹,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癥,不外薛氏加減腎氣丸主之。

張景岳曰∶《內(nèi)經(jīng)》云∶腎為胃關(guān),開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然關(guān)門而何以不利也?《經(jīng)》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凡治氣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齋先生加味腎氣丸,誠對癥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

薛氏加減腎氣丸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牛茱肉 山藥 丹皮 牛膝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一日兩服。如素稟陽盛,三焦多火,煩渴,面赤喘嗽,脈滑實,此濕熱相因,陰虛之證,去桂、附,加麥冬主之。

《醫(yī)學心悟》云∶下焦?jié)駸幔ス稹⒏剑狱S柏、蛤蜊粉最妙。

麻黃附子湯(方見《金匱》)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湯。

又《明醫(yī)指掌》云∶腫勢太盛,內(nèi)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

漸為調(diào)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舊規(guī)也。如腫勢未盛,還以利水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體壯,可以偶用,否則不可輕試。

腫癥

脈色

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shù),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

仲景云∶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濃,脈浮于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腫癥

腫脹危候

大凡水腫,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歸于腹者,難治。掌腫無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唇黑、唇腫、齒焦者死。臍腫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陰囊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跗腫,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見,瀉后腹腫者死。

燈草蘿卜湯(《種福堂》)治腫脹。

燈草(一大把,先將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蘿卜子(一兩,微炒) 砂仁(二錢,微炒)將二味研末,傾入燈草湯內(nèi)。略滾,即盛入壺內(nèi)。慢慢吃下,吃盡不見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響放屁,小便長,而腫即退。

脹癥(宜參看腫癥)

脹者,心腹脹滿。實者脹起于驟然,便實,脈滑而實,宜散之,消導之,攻下之;虛者脹成于積漸,小便利,大便滑,脈澀小虛微,病在中焦,以參、術(shù)補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吳萸溫之,或兼行滯之品,而標本并治,亦有與腫癥相兼者,當參看腫癥辨癥法。

脹而屬熱,脈實而滑者,廓清飲主之。

廓清飲枳殼(二錢) 姜樸(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萊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 澤瀉(一二錢) 陳皮(一錢)水煎服。

脹而屬寒者,胃苓湯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為丸主之。(二方見腫癥)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湯主之,逍遙散亦主之。

四七湯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濃樸(二錢) 蘇葉(一錢) 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辛以散結(jié),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余事。

逍遙散(方見《時方》)此癥宜加半夏二錢,以降逆氣;加生麥芽二錢,以達肝氣。蓋麥先春而萌芽,得春生之氣最早也。

脹而屬虛者,脈微弱細小,喜摩按,二便利,氣衰言微,宜六君子湯、理中湯合八味丸服之。

單腹脹,死癥也。或青年壯健,起于驟然,若心下堅大如盤者,以《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直搗其痰水氣血之巢穴。嗣以枳術(shù)散消補并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猶實癥也。若虛癥難治,攻之則速其危,補之愈增其脹。

余家傳有消鼓丹,加白術(shù)一兩,試用四五劑,不增脹,方可議治。但消鼓丹方中陽起石無真,硫黃非從倭來,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脹,以外實中空,其狀如鼓也。又名蠱脹,《易》曰,蠱,壞極而有事也。人病蠱者,脾土敗壞,身不即死,復有事也,事猶病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金匱》)枳術(shù)散(方見《金匱》)白術(shù)(四兩) 枳實(二兩)研末,每服三錢,谷芽湯送下。

脹癥(宜參看腫癥)

脈象

喜浮大,忌虛小。余參看腫癥脈。

蘿卜牙皂散治五臌神方。

蘿卜子(四兩,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兩五錢,煨,去弦) 沉香(五錢) 枳殼(四兩,火酒煮,切片,炒) 大黃(一兩,酒,焙) 琥珀(一兩)上共為末,每服一錢。隨病輕重加減,雞鳴時溫酒送下。姜湯下亦可,后服《金匱》腎氣丸,調(diào)理收功。

蕉扇千金滑石散治水臌。

陳巴蕉扇(去筋,燒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殼,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共為細末。以腐皮包,滾水送下,一服痊愈。

黃牛糞散治臌脹。

用四五月時黃牛糞陰干,微炒黃香,為末,每服一兩。煎半時,濾清服之,不過三服即愈。

葫蘆糯米酒散治中滿臌脹。

陳葫蘆(一個,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作酒待熟,用葫蘆瓢于炭上炙熱,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將瓢燒灰存性,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下。

豬肚大蒜湯治臌脹。

雄豬肚子(一個) 大蒜(四兩) 檳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錢) 木香(二錢)砂鍋內(nèi)用河水煮熟,空心服豬肚,立效。

橘葉青鹽湯治肝氣脹。

烏梅(三個) 鮮橘葉(三錢) 青鹽(三分) 川椒(二錢)水煎,空心服。

蛤蟆砂仁散治氣臌。

將大蛤蟆一只破開,用大砂仁填滿腹中,黃泥封固,炭上 紅,冷定去泥研末。陳皮湯調(diào)服,放屁即愈。

蘿卜砂仁散治氣臌氣脹。

蘿卜子二兩搗研,以水濾汁。用砂仁一兩,浸一夜,炒干。又浸又曬,凡七次,為末。

每米湯送下一錢。

田螺解脹敷臍方(俱見《種福堂》)治一切臌脹,肚飽發(fā)虛。

大田螺(一個) 雄黃(一錢) 甘遂末(一錢) 麝香(一分)先將藥末用田螺搗如泥,以麝置臍,放藥臍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消渴

傷寒太陽癥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陰癥消渴,宜大承氣湯之類。與雜病之消渴,名同而病異。宜分別之。

《經(jīng)》云∶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昔醫(yī)名為上消,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又云∶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昔醫(yī)謂為中消,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或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以腎氣丸主之。

趙氏曰∶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癥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承氣,皆非所治也。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腎位遠,宜制大其服。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大八味丸料一斤、納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凍飲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或問下消無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干燥,故渴。至于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經(jīng),其所飲之水,未經(jīng)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觀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熱,壯其少陰之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苗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張隱庵(諱志聰,本朝人,著《本草崇原》并《侶山堂類辨》)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

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

消渴

附案

辛亥歲,到義溪,有一婦人,產(chǎn)后一年,口渴不止。服藥不效,予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烏梅、生干姜。蜜丸彈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術(shù)之苦燥,干姜之辛熱,所以鼓胃氣而升其水液也。

玉泉散治消渴白甘葛 天花粉 麥冬 生地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還津丸止渴生津。

酸梅 烏梅(各二十五枚,枚俱去核) 薄荷末(一兩) 冰片(一分五厘) 硼砂(一錢五分)共研極細末,為丸,每含一丸。

消渴潤燥方白蜜 人乳酥(各一斤)上溶化一處,每日不拘時服。

繅絲湯治消渴。

用繅絲湯飲之。

麻仁丸(方見《傷寒》)腎氣丸(方見《金匱》)六味丸(方見《時方》)炙甘草湯(方見《傷寒》) 三方俱見虛勞

腰痛

《經(jīng)》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膀胱也,主外感而言。如五積散及桂枝湯加白術(shù)附子之類,皆可治之。又曰∶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動,腎將憊矣。主內(nèi)傷而言,水虛用六味丸,火衰用八味丸,如牛膝、杜仲、鹿茸、羊腎、人參、當歸、枸杞之類,無不可以隨宜加入。此恒法也,業(yè)醫(yī)者無不共曉。用而不效,則束手無策,而不知肝脾胃及督脈帶脈,皆有此病,須當細心分別。《經(jīng)》云∶肝,足厥陰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當歸四逆湯治之。(方中細辛能遂肝性,木通能通絡(luò)脈,以久痛必入絡(luò)。)又曰∶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 中。

余遇此癥,每以白術(shù)為君者,取之太陰;有時用苡仁為君,取之陽明,人第曰二藥利濕,濕去而重著遂已。孰知白術(shù)營運土氣于肌肉,外通皮膚,內(nèi)通經(jīng)絡(luò),風寒濕三氣為痹,一藥可以兼治;苡仁為陽明正藥,明陽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故二藥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經(jīng),輒收奇效。又有瘀血作痛,以一味鹿角為末,酒調(diào)服甚效。或因挫跌,外傷腫痛,或敗血凝滯而不去,痛止而又作者,以桃仁承氣湯,加附子、穿山甲,甚效。至于督脈為病,尺寸中央俱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弦長之象),主腰強痛;帶脈為病,關(guān)部左右彈,主腰溶溶如坐水中,須用針灸之法。《李瀕湖奇經(jīng)考》極有發(fā)明,宜熟讀之。

當歸四逆湯 桂枝湯(俱見《傷寒》)六味丸 八味丸(俱見《時方》)新定白術(shù)湯治腰痛而重,諸藥不效者。

白術(shù)(生用,五錢至一兩) 杜仲(生用,五錢或一兩) 附子(二三錢)水煎,空心服。脈沉而微,口中和,加肉桂一錢;脈沉而數(shù),口中熱,去附子,加黃柏一錢。

新定薏仁湯治腰痛筋攣,難以屈伸者。

薏仁(一兩) 附子(一二錢) 木瓜(一錢五分) 牛膝(二三錢)水煎,空心服。如脈洪重按有力,口中熱,去附子,加白術(shù)五錢。

鹿角散以鹿角切片,酒拌焙黃勿焦。研末,空心老黃酒送下三四錢。以此藥入督脈,兼能拓散瘀血也。

腰痛

備方

青娥丸治腎虛感寒濕之氣。

胡桃(三十個,去殼膜) 故紙(六兩,酒炒) 杜仲(十六兩,姜汁炒) 蒜(四兩,炊為膏)共研末,丸桐子奇效方胡桃肉 補骨脂 杜仲(各一錢)水三盅,煎一盅服。(按∶骨脂宜減半)甘姜苓術(shù)湯(《金匱》)按∶此湯去茯苓,以四味各等分,名腎著湯,治同。

摩腰膏(《種福堂》)治老人虛人腰痛,婦人帶下清水不臭者、虛寒者宜之。

附子 川烏 南星(各二錢五分) 川椒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五分) 干姜(二錢) 麝香(二分)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用生姜自然汁化開,如糜,蘸于掌上烘熱,摩腰中痛處,即以暖帛扎之,少頃,其熱如火,每日飲后用一丸。

自汗盜汗

自汗者,汗自出,屬陽虛,宜玉屏風散加牡蠣、浮小麥之類,以實表補陽;盜汗者,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屬陰虛,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

然陰陽有互根之理,有陽虛而治其陰者,陰虛而治其陽者,不可不知。又汗為心液,宜補其心,以人參養(yǎng)榮湯主之。液主于腎,宜補其腎,以左右歸飲、六八味丸主之。

總之,汗以元氣為樞機,茍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陽飲,人參加至兩許,方可挽回;傷寒誤發(fā)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腎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陽,必以真武湯救之。

蓋以此湯君茯苓以鎮(zhèn)水,佐附子以回陽也。

自汗盜汗

汗出不治癥

汗出而喘,汗出而脈絕,汗出而身痛,汗出發(fā)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見此類,皆不得妄藥。

自汗盜汗

脈息

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jié)代散革者,難治。

自汗盜汗

方藥

玉屏風散白術(shù)(二錢,炒) 黃 (二錢,炙) 防風(五分)水煎服。

按∶宜以黃 為君,可加至五七錢。

當歸六黃湯治發(fā)熱盜汗如神。

當歸 熟地 生地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錢) 黃 (二錢,炙)水一盅半,煎六七分服。加浮小麥、牡蠣各一錢,更效。

六味回陽湯治陰陽俱脫,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錢或一兩) 當歸(二三錢) 干姜(一二錢,炮) 附子(二三四錢) 人參(二三錢至一兩)炙草(一二三錢)水煎服。

按∶汗出亡陽者,以茯苓換當歸,再加烏梅二枚。

真武湯(方見《傷寒》)外治法用五倍子研末,口水為丸,貼臍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藥封之,不走氣,隔宿即止。又以龍骨、牡蠣 研為末,包稀布內(nèi)擦汗,粉自出,以實毛竅。

自汗盜汗

備方

參附湯 術(shù)附湯 附湯(俱見《時方》、俱見氣喘)喻氏曰∶衛(wèi)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 附湯;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shù)附湯;腎中之陽凈游而自汗,則用參附湯。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又曰∶ 、附可以治風虛,術(shù)、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

按∶用方之妙,得其性味化合,如珠之走盤,不拘成法。

蓮棗麥豆湯治盜汗方。

蓮子(七粒) 黑棗(七個) 浮麥(一合) 馬料豆(一合)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劑。

黃 豆湯黃 馬料豆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五倍子膏用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調(diào)濃糊,填臍中。外用舊膏藥貼之,勿令泄氣,兩次愈。

黑豆棗梅湯(俱見《種福堂》)黑豆(三錢) 浮麥(一錢) 烏梅(三個)水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安阳市| 曲麻莱县| 宝兴县| 丹阳市| 南郑县| 五常市| 蒲城县| 任丘市| 晋江市| 梧州市| 荃湾区| 龙江县| 桂林市| 聂拉木县| 铜鼓县| 盈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昭觉县| 哈密市| 太原市| 家居| 札达县| 江孜县| 怀化市| 安乡县| 双城市| 小金县| 汤原县| 桐乡市| 鄢陵县| 通化县| 永吉县| 任丘市| 新泰市| 南投县| 荣成市| 高陵县| 全州县| 肥东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