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4987字
  • 2015-12-26 16:59:55

咽喉為肺之關(guān)。胃之門。少陰心脈之所絡(luò)。肝經(jīng)沖脈之所夾。凡此四經(jīng)。皆血之所司也。故失血家。往往有咽痛之證。凡咽痛而聲不清利者。為肺火。肺主氣。氣管中痛。故聲不清利。甘桔湯。加馬兜鈴黃芩杏仁川貝母黃連麥冬百合薄荷治之。凡咽痛而飲食不利者。胃火也。胃上口為食管。食管痛。故飲食不利。白虎湯加金銀花大黃桔梗枳殼治之。咽喉作痛。而上氣頰赤者。肝經(jīng)沖脈逆上之火也。宜玉女煎。加旋復(fù)花射干。再用鹽炒安桂少許。以引火下行。喉中塞腫。及潰爛。皆為少陰心經(jīng)之火。宜瀉心湯。加山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薄荷細(xì)辛膽南星牛黃治之。腫塞者。外用人爪甲雞內(nèi)金急性子。全蝎合巴豆炒過。去巴豆。

再加火硝硼砂冰片。膽礬青黛黃連枯礬吹上。吐痰血即愈。潰爛者。外用雄黃黃連珍珠桑螵蛸寒水石牛黃硼砂麝香吹之。又有梅核證。在痰飲門參看。

再按血家咽痛。多是肺胃虛火。及沖脈火逆。吾于咳嗽諸條。言之甚詳。癆蟲蝕咽。見聲音門。宜參匯。

聲音

失血家初病失音。多是風(fēng)火。聲音者。肺之所主。肺金清朗。則聲音顯明。失血家。肺金陰虛。為火所克。肺竅不通。鼻塞聲閉。若系外感閉其氣者。宜小柴胡湯。加杏仁桔梗荊芥薄荷治之。若是肺中實(shí)熱。壅遏其竅。

而聲音閉者。人參瀉肺湯治之。又有津液干枯。肺痿葉焦。聲音嘶小者。乃失血之虛弱證。人參清肺湯。清燥救肺湯治之。常用白蜜川貝母人參胡桃百合蒸服。又有癆蟲。居于肺間。嚙壞肺臟。金蝕不鳴。喉中癢咳喘熱難已。此為癆瘵難治之證。宜百部人參明雄獺爪白芨百合蠶砂麝香桔梗甘草獺肝鰻魚骨治之。又凡癆瘵。而咽喉破爛者。均在不治。總宜上方。外用珍珠人參牛黃明雄吹之。

夫聲音者。氣所從出也。氣根于腎。故聲音之出。實(shí)由腎生。氣不歸元。則咳愈甚。氣愈乏。而聲愈干。宜以都?xì)馔柚髦<尤藚⒊料阍X子。腎氣丸亦治之。

腹痛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詳瘀血門。然亦有氣痛者。以失血之人。氣先不和。是以血不平而吐衄。但血家氣痛。與雜病氣痛有別。雜病氣痛。則痛之甚。血家氣痛。不甚。但覺胸腹之中。不得和暢。有郁滯結(jié)聚之形。宜逍遙散。加姜黃香附子檳榔天臺(tái)烏藥治之。再參瘀血痞滿門更詳。

痹痛

身體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風(fēng)。古曰痹證。虛人感受外風(fēng)。客于脈分。則為血痹。仲景用黃 五物湯。以桂枝入血分。行風(fēng)最效。失血家血脈既虛。往往感受外風(fēng)。發(fā)為痹痛。或游走不定。或滯著一處。宜黃 五物湯。重加當(dāng)歸丹皮紅花。如血虛火旺之人。風(fēng)中兼火。外見痹證。內(nèi)見便短脈數(shù)口渴等證。則不宜桂枝之辛溫。宜四物湯加防風(fēng)柴胡黃芩丹皮血通秦艽續(xù)斷羚羊角桑寄生玉竹麥冬治之。血虛生風(fēng)。往往而然。當(dāng)歸紅花荊芥。酒水煎服。瘀血竄走四肢。亦發(fā)疼痛。證似血痹。惟瘀血之痛。多如錐刺。脈不浮不拘急。

此略不同。另詳瘀血門。

又有周痹香港腳。痰濕走注者。皆系雜證。此不具論。

痿廢

痿者。足廢不能行之謂。分五痿治之。心氣熱則脈痿。筋縱而不任地。天王補(bǔ)心丹。加丹皮治之。肝氣熱為筋痿。則筋急而攣。四物湯加羚羊角續(xù)斷山茱萸黃柏地骨皮治之。脾氣熱為肉痿。胃干而渴。肌肉不仁。

四物湯加人參山藥黃芩黃柏澤瀉云苓治之。腎氣熱則骨痿。腰脊不舉。地黃湯。及大補(bǔ)陰丸治之。肺氣熱則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湯治之。以上治法。雖分五臟。而總系陰虛熱灼。筋骨不用之所致。欲熱之退。莫如滋陰。欲陰之生。莫如獨(dú)取陽(yáng)明。陽(yáng)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rùn)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jī)關(guān)。陽(yáng)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宜瓊玉膏。加玉竹 石膏石斛花粉珍珠竹茹治之。

玉女煎。加犀角亦治之。然痿廢之原。雖在于胃。而其病之發(fā)見。則在于筋骨。凡虎骨龜板鹿筋豬脊髓牛骨髓狗脊骨碎補(bǔ)牛膝苡仁枸杞子菟絲子續(xù)斷。皆可加入。以為向?qū)А?

痿證與香港腳有異。切不可誤用風(fēng)藥。

遺精

世謂上吐血。下遺精。其病不治。謂其上逆下竭。立見消耗也。然病此者。但未沉久。猶可圖治。蓋遺精失血。

雖是兩病。其實(shí)一而已矣。精者腎中陽(yáng)氣所化。乃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女子十四。則癸水至于胞中。而沖任兩脈即通。將心火所化之血。轉(zhuǎn)輸入胞。與癸水交合。水從血化。是為月信。男子十六。則癸水亦至于胞中。而沖任兩脈。亦輸血入胞。與癸水合。血從水化。是謂之精。胞者精之舍。即血之室也。吐衄者。是胞中血分之病。遺精者。是胞中水分之病。血與水。上下內(nèi)外。皆相濟(jì)而行。吾已言之屢矣。故病血者。未嘗不病水。

病水者。亦未嘗不病血也。是以吐血。多兼痰飲。血亦變水腫。淋秘亦有下鮮血者。以血與水原相倚伏耳。

精者水之所化。遺精者。水病也。而又吐衄。是血亦病也。先吐血而后遺精。是血病。累及于水。先遺精而后吐血。是水病累及于血。治法無論先后。總以治肝為主。胞宮乃肝之所司。精與血。皆藏于此。治血者必治胞。治精者亦必治胞。胞為肝所司。故皆以治肝為主。肝寄相火。氣主疏泄。火熾氣盛。則上吐血而下遺精。

地骨皮散。加柴胡胡黃連知母黃柏牡蠣龍骨茯苓蒲黃血余治之。丹梔逍遙散。加阿膠龍骨牡蠣蒲黃以平之。吐血甚而遺精輕者。以治吐血為主。生地黃散。加金櫻子牡蠣治之。遺精甚而吐血輕者。以遺精為主。地黃湯。加血余龍骨牡蠣治之。

仲景治遺精。有用天雄附子法。腎氣不納。心火不下交于腎。有用肉桂法。皆陽(yáng)虛之證也。若失血家。則多是火遺。即心腎不交。亦是水不濟(jì)火。其為夢(mèng)遺。十之八九。蓋肝經(jīng)火旺。則魂不內(nèi)守。恍惚有見。亦有無夢(mèng)而遺。仍屬相火之甚者。火甚則神不清。是以昏沉迷悶。不覺精之走失。比較有夢(mèng)而遺者。其火更甚。毋得誤認(rèn)為陽(yáng)虛之證也。大補(bǔ)陰丸。加生棗仁牡蠣龍骨茯神治之。若氣不攝精者。其人必見虛寒之狀。不徒以有夢(mèng)無夢(mèng)為別也。

淋濁

淋者小便短數(shù)。淋瀝不通之謂也。單病此者。自有諸書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見者耳。然二便為消息之門戶。若一閉塞。則上中焦不得消息。故傷寒論。有言急下者。有言當(dāng)利其小便者。有言有小便則生。無小便死者。無一不吃緊于此。此水病也。水與血相為倚伏。吾已言之屢屢。單病血。不病水者易愈。以水調(diào)。則其血雖病。猶有水以濡之也。若病血。而又累及于水。則上而喘咳。外而腫熱。下而淋濁。均不能免。水病則無以濡血。而血證亦因以難愈矣。吾于尿血腫咳諸條。已詳言之。可以參看。

血家病淋。多是肺痿。肺主制節(jié)。下調(diào)水道。肺則津液不流。氣不得下。而制節(jié)不達(dá)于州都。是以小便不利。

宜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豬苓阿膠甘草梢治之。

血家血虛火旺。心遺熱于小腸。不能泌別清濁。則小便赤短淋瀝。導(dǎo)赤飲。加炒梔子車前子黃連白芍燈心。

脾土不化。亦能壅濕。使小水不利。五苓散治之。濕中挾熱者。去桂尖。加茵陳蒿防己黃柏炒梔子。

前陰屬肝。肝火怒動(dòng)。莖中不利。甚則割痛。或兼血淋。宜龍膽瀉肝湯。加肉蓯蓉。或地黃湯。加肉蓯蓉黃柏車前子治之。若血淋。則加地榆蒲黃。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府。腎中陰虛。水源枯竭。則小便不化。知柏地黃湯。少加肉桂以反佐之。若是陽(yáng)虛不能化水者。金匱腎氣丸治之。

以上分別臟腑施治。即三焦為決瀆之義也。陳修園用五淋散。統(tǒng)治三焦。吾謂不如分別中下。而又各區(qū)臟腑以施治。尤為精細(xì)。

濁者小水不清。或白或黃。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類。乃濕熱為之也。濕甚用胃苓湯。加黃芩黃連黃柏白術(shù)治之。熱甚用茵陳蒿梔子黃柏秦皮木通車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

又有敗精為濁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宜萆 厘清飲。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蓯蓉治之。

又有中氣虛弱。小便滴在地上。即變色者。宜六君子歸脾湯治之。

便閉

二便皆脾胃之出路。小便是清道屬氣。大腸是濁道屬血。失血家。血虛便燥。尤其應(yīng)得。四物湯加麻仁主之。血燥者加桃仁川軍。氣燥者加杏仁枳殼。風(fēng)燥者加皂角白芷防風(fēng)。火燥者宜加枳殼濃樸大黃芒硝。

大腸乃胃之關(guān)門。胃為燥土。若胃有燥屎而不下者。其責(zé)不在大腸。而在胃。其證口渴。手足潮熱。或發(fā)譫語(yǔ)。三一承氣湯下之。或四物湯加麻仁枳殼濃樸大黃以滋降之。

又小便數(shù)而不禁。大便反閉者。名為脾約。謂脾津下泄。無以潤(rùn)腸故也。仲景用脾約丸治之。丹溪謂宜清肺燥。肺清則小水有制。而脾得灌溉。宜用清燥救肺湯治之。

腎開竅于二陰。腎虛陰不足。無以潤(rùn)腸者。宜左歸飲。加黑芝麻肉蓯蓉治之。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遺熱于大腸則便結(jié)。肺津不潤(rùn)則便結(jié)。肺氣不降則便結(jié)。肺遺熱者。人參瀉肺湯治之。肺津不潤(rùn)者。清燥救肺湯治之。肺氣不降者。清燥救肺湯。合四磨湯。再重加杏仁。或少加葶藶子治之。

與便血條。合看自明。

此外又有瘀血閉結(jié)之證。或失血之后。血積未去。或跌打損傷。內(nèi)有瘀血。停積不行。大便閉結(jié)。或時(shí)通利。

仍不多下。所下之糞。又帶黑色。腹中時(shí)時(shí)刺痛。口渴發(fā)熱。脈帶澀象。宜用桃仁承氣湯治之。或失笑散加杏仁桃仁當(dāng)歸白芍。

瀉泄

失血虛癆。最忌泄瀉。以脾胃敗壞。不能任藥。且少納谷。胃氣將絕故也。雜病泄瀉。用參術(shù)姜苓。應(yīng)手取效。

此則姜術(shù)補(bǔ)胃。轉(zhuǎn)傷其陰。下咽之后。立見喘熱。竟成枯骨矣。然使用滋陰之藥。則脾已瀉泄。益陰則愈動(dòng)其瀉。勢(shì)必土崩不救矣。病至此者。吾莫如之何也已。擬用黃土湯。作調(diào)停之計(jì)。效否不敢必也。

以上所論。乃虛極胃將絕之瀉也。如非胃氣將絕之瀉。盒飯按證治之。毋得語(yǔ)斷其死。以恐駭病患。

濕瀉者。如水傾下。腸鳴身重。其腹不痛。胃苓湯主之。

風(fēng)泄者。大便不聚。或帶清血。八珍湯。加粉葛根丹皮防風(fēng)白芷。

寒泄者。腹中切痛。雷鳴鴨溏。下利清白色。附子理中湯主之。六君子湯加姜附亦治之。

暑泄者。煩渴尿赤。暴瀉如水。越鞠丸。加竹茹粉葛根連翹車前子牛蒡子白芍黃連扁豆枳殼濃樸生姜藿香。

飧泄者。米谷不化。香砂六君子治之。此與暴注完谷。為肺氣迫下者不同。暴注則水與谷。食入即下為熱迫。三一承氣湯。

食積泄者。瀉后痛減。臭如抱壞雞子。噫氣作酸。失血虛人。停食作瀉者尤多。宜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加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治之。越鞠丸。平胃散皆治之。

又有泄血泄痢者。另詳便血門。

又有腎泄。五更作泄。一名晨泄。乃色欲過度。足冷氣虛所致。宜四君子湯。加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破故紙肉豆蔻五味子山茱萸治之。豬腎一枚。加故紙小茴香青鹽燒服亦可。

飲食

水谷入胃。其濁者為渣滓。下出幽門。達(dá)大小腸。而為糞。以出于谷道。其清者。倏然而化。根據(jù)脾氣而上升于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體。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為生生不息之運(yùn)用也。其清中之濁者。下入膀胱而為溺。此虞天民醫(yī)學(xué)正傳所論。其言水谷消化之道甚明。故全錄之。凡食不化者。責(zé)之于脾。六君子湯主之。水不化者。責(zé)之于肺。二陳湯。加防己桑皮桔梗木通治之。消渴者肺火也。甘露飲加花粉治之。消谷者胃火也。白虎湯。加黃連人參枳殼濃樸生地黃治之。飲一溲二。為下消。腎虛也。腎氣丸主之。食入即吐。為火逆。瀉心湯加生姜竹瀝治之。但用水漱口。而不欲飲者。多是經(jīng)脈中有瘀血。宜四物湯。加紅花血通干漆冰片蔥白桃仁治之。食入良久。翻胃吐出。或不化而飧泄者。為脾不磨食。六君子湯。

加肉豆蔻破故紙吳茱萸五味子治之。

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賴胃中之津液。吾于總論已詳言之。有津液則能化食。能納食。無津液則食停不化。觀停食病。食入反吐。糞如羊屎。可知無津液則食不能化之故矣。觀噤口痢。咽干津竭。食不得下。可知無津液則食不能納之故矣。痢證噤口者。另詳便血門。膈食不化。以及血虛津枯。不思飲食者。宜用左歸飲。加天花粉人參玉竹黨參蓮米白芍芝麻治之。

一凡平人內(nèi)傷飲食。多是中寒洞泄。治宜理中湯。平胃散。以溫燥之。若失血之人。內(nèi)傷飲食。則反多壅實(shí)生熱之證。往往手足潮熱。口干氣逆。沖脈作咳。若用溫燥之藥。不惟飲食不化。且更加壅熱矣。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濃樸大黃。輕則加萊菔子麥芽。越鞠丸加減亦治之。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陰血受傷。不可發(fā)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衛(wèi)外之氣。生于太陽(yáng)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陰不足。壯火食氣。不能散達(dá)于外。故衛(wèi)氣虛索。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為頭痛寒熱身痛等證。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獨(dú)。愈傷肺津。肺氣益束而不能達(dá)。不惟涸血分之陰。愈以助氣分之邪矣。

治惟和解一法。為能補(bǔ)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氣。則肺氣能達(dá)于皮毛。而衛(wèi)氣充矣。次宜疏理其氣。使血分和。則不留邪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湯。加杏仁荊芥防風(fēng)紫蘇主之。口渴加花粉。去半夏。身痛加粉葛根。內(nèi)動(dòng)痰火者。再加茯苓旋復(fù)花。內(nèi)動(dòng)寒水者。另用蘇子降氣湯治之。

外感風(fēng)寒。客于肺中。外證已退。久咳不愈者。失血家往往有之。宜千金麥門冬湯。其麻黃搗茸。蜜炙。變峻為緩。以搜陳寒。寒客肺中。久則變而為熱。故用此方。或小柴胡加蘇子薄荷細(xì)辛。亦與麥門冬湯仿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普兰县| 鲁甸县| 吉安县| 焦作市| 卢氏县| 利辛县| 玉山县| 新民市| 巴林右旗| 白山市| 乐安县| 上高县| 区。| 汕头市| 曲周县| 远安县| 读书| 来凤县| 托克逊县| 肥东县| 丰宁| 文登市| 嘉峪关市| 云和县| 吴江市| 西宁市| 饶平县| 叶城县| 龙南县| 留坝县| 新平| 沿河| 礼泉县| 大兴区| 甘孜| 洛扎县| 峨眉山市| 和政县| 新田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