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4750字
  • 2015-12-26 16:59:55

而水火皆通達矣。如水火交結。輕者為結胸。小陷胸湯主之。重者為陷胸。大陷胸湯治之。若單是水氣結聚者。二陳湯。枳術丸治之。今醫但知停食痞滿。而不知痞滿之證。不一而足。此外尚有胸痹等證。皆未論列。茲所論者。乃失血家間有之證也。凡遇以上諸證。再能酌加當歸地黃川芎赤芍丹皮等。以照顧血證。斯為面面俱到。

又有積聚之證。或橫亙心下。或盤踞腹中。此非凝痰。即是里血。通以化滯丸主之。凝痰用清茶送下。里血用醋酒送下。無論臍上臍下。左右兼治。又凡在臍下。多是血積抵當丸治之。

又有 瘕見于臍下。或見或沒。為瘕。常見不沒為 。 宜腸下逐瘀湯。抵當丸。瘕宜橘核丸。

按痞滿者。胸膈間病。積聚者大腹之病。 瘕者下焦之病。統以真人化鐵湯。加吳萸治之。統以逍遙散和之。另詳瘀血門。

腫脹

腫脹者。水病也。氣病也。失血家往往水腫氣腫。抑又何哉。蓋以血之與氣。水之與火。互相倚伏。是二是一。

吾于水火血氣論。及調經去痰諸條。已言之。茲復不憚煩勞曰。氣即水也。血中有氣。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是水與血。原并行不悖。失血家。其血既病。則亦累及于水。水蓄胞中。則為尿結。

水淫脾胃。則為脹滿。水浸皮膚。則為水腫。治法。皮膚水腫者。宜從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為水之上原。肺氣行則水行。宜瀉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蘇茯苓。五皮飲亦治之。大腹脹滿者。宜從脾治之。補土利水。

則水行而土敦。胃苓湯主之。六君子湯。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結。小腹脹滿者。五苓散治之。豬苓湯亦治之。諸水又皆腎之所主。腎氣化。則上下內外之水俱化。宜六味地黃丸。

以上所舉之方。皆平劑也。醫者又須審別陰陽。隨加寒熱之品。乃能奏效。審其口渴溺赤。喜涼脈數者。為陽水。則知柏芩連山梔石膏天冬麥冬。可加入。審其口和溺清。喜熱脈濡。為陰水。則桂附干姜吳萸細辛。

可加入。失血家陽水居多。陰水最少。醫者須臨時細審。

又有瘀血流注。亦發腫脹者。乃血變成水之證。此如女子胞水之變血。男子胞血之變精。瘡科血積之變膿也。血既變水。即從水治之。宜照上所舉諸方。分寒熱加減。再加琥珀三七當歸川芎桃奴蒲黃。以兼理其血。斯水與血源流俱治矣。古稱婦人錯經而腫者。為水化為血。名曰水分。經水閉絕而腫者。為血化為水。名曰血分。其實治法。總宜從水治之。方證加減。舉不外此也。觀于婦人水分血分之說。則知血家所以多腫脹者。亦是水分血分之病也。此與雜證水腫有別。勿妄用舟車丸。及消水圣愈湯等。另詳血臌門。

怔忡

俗名心跳。心為火臟。無血以養之。則火氣沖動。是以心跳。安神丸清之。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子以補之。凡思慮過度。及失血家去血過多者。乃有此虛證。否則多挾痰瘀。宜細辨之。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氣。是以心跳動不安。宜指迷茯苓丸。加遠志菖蒲黃連川貝母棗仁當歸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龍骨遠志金箔牛黃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強梁。上攻于心。而跳躍者。其心下如筑墻然。聽之有聲。以手按其心下。復有氣來抵拒。此為心下有動氣。治宜大瀉心胃之火。火平則氣平也。瀉心湯主之。或玉女煎加枳殼濃樸代赭石旋復花以降之。再加郁金莪術以攻之。使血氣火三者皆平。自不強梁矣。

驚悸

悸者。懼怯之謂。心為君火。君火宣明。則不憂不懼。何悸之有。心火不足。則氣虛而悸。血不養心。則神浮而悸。仲景建中湯。治心氣虛悸。炙甘草湯。治心血不足而悸。今則以養榮湯代建中。以歸脾湯代炙甘草。一治氣虛。一治血虛。又有飲邪上干。水氣凌心。火畏水克而悸者。苓桂術甘湯治之。失血家多是氣血虛悸。

水氣凌心者絕少。又曰正虛者。邪必湊之。凡是怔忡驚悸健忘恍惚。一切多是痰火沃心。擾其神明所致。

統用金箔鎮心丸主之。

驚者。猝然恐惕之謂。肝與膽連。司相火。君火虛則悸。相火虛則驚。蓋人之膽壯則不驚。膽氣不壯。故發驚惕。桂枝龍骨牡蠣甘草湯治之。恐畏不敢獨臥者。虛之甚也。仁熟散治之。又凡膽經有痰。則膽火上越。此膽氣不得內守。所以驚也。溫膽湯。加龍骨牛黃棗仁琥珀柴胡白芍治之。復有陽明火盛。惡聞人聲。聞木音則驚者。此內經所謂氣并于陽。故發驚狂者也。乃肝膽木火脾土。法宜大瀉陽明之火。大柴胡湯治之。

當歸蘆薈丸亦治之。血家病驚。多是陽明火盛。病虛驚者。亦復不少。用以上諸方。須兼顧血證。以盡其化裁。勿執桂甘龍牡等湯。而不知宜忌也。

健忘

健忘者。適然而忘其事。盡心力思量不來。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病主心脾二經。蓋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血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氣衰憊。而意不強。二者皆令人猝然忘事也。治法必先養其心血。理其脾氣。以凝神定志之劑補之。亦當處以幽閑之地。使絕其思慮。則日漸以安也。歸脾湯主之。若心經火旺者。是火邪擾其心神。治宜清火寧心。天王補心丹治之。亦有痰沉留于心包。沃塞心竅。

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記憶者。宜溫膽湯合金箔鎮心丸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龍骨遠志菖蒲茯神炒黃丹。亦治之。失血家心脾血虛。每易動痰生火。健忘之證尤多。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內經所謂血在下如狂。血在上喜忘是也。夫人之所以不忘者。神清故也。神為何物。即心中數點血液。湛然朗潤。故能照物以為明。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血府逐瘀湯。加郁金菖蒲。或朱砂安神丸。加桃仁丹皮郁金遠志。

恍惚

(癲狂 見鬼)大病傷寒之后。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精神恍惚。若有鬼神附其體中者。名曰百合病。謂百脈一宗。合致其病。肺主百脈。肺魄不寧。故病如此。諸多恍惚。未盡名狀。必見溺赤脈數之證。乃肺金受克之驗也。仲景用生地百合滑石治之。此專言雜病余邪為患者也。失血家陰脈受傷。凡是恍惚不寧。皆百合病之類。總宜清金定魄為主。清燥救肺湯。加百合茯神琥珀滑石生地金箔治之。地魄湯亦治之。或瓊玉膏。

加龍骨羚羊角百合。或人參清肺湯。加百合滑石。

大凡夜夢不寧者。魂不安也。魂為陽。夜則魂藏而不用。魂不能藏。故夜夢不寧。寤時恍惚者。魄不安也。魄為陰。寤時而陰氣不足。故恍惚不定。治魂以肝為主。治魄以肺為主。二者對勘自明。然恍惚驚悸惑亂怔忡癲狂。皆是神不清明之證。人身有魂魄。而所以主是魂魄者。則神也。故凡諸證。總以安神為主。安神丸。

金箔鎮心丸治之。

語言錯亂為癲。多由喪心失魄。痰迷心竅所致。統以金箔鎮心丸治之。怒罵飛走為狂。由于火邪逼迫。心神迷亂。四肢躁擾。滾痰丸治之。

見鬼者。癲狂之類也。陽明病。胃有燥屎。則目中見鬼。宜三一承氣湯下之。失血家瘀血在內。亦譫語見鬼。

以其同為實邪。故俱能擾目之明也。桃仁承氣湯治之。

暈痛

傷寒雜病。頭暈痛者。風寒也。血家暈痛。則多是痰火。誤用發散藥。鮮不增劇。

痰氣上攻。頭目沉重昏花。兀兀欲吐。首如裹物。右手脈實。陰雨增痛。是痰候也。二陳湯。加防風川芎黃芩薄荷細辛石膏治之。病重者。消化丹治之。

火逆暈痛者。煩渴引飲。見火增劇。掉頭更痛。口苦嗌干。溺赤便閉。左手脈數。是火癥也。大柴胡湯治之。當歸蘆薈丸亦治之。輕則小柴胡湯加菊花。

以上所論。皆暈痛之實證。又有暈痛之虛證。須分暈與痛之兩門。而后施治有別也。肝虛則頭暈。內經云。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血不足。則生風。風主動。故掉眩。失血之人。血虛生風者多。逍遙散。加川芎青葙子夏枯草治之。或但滋肝臟。以為息風之本。左歸飲。加牛膝巴戟天杭菊花細辛枸杞。腎虛則頭痛。內經所謂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少陰是也。六味地黃丸。加細辛蔥白麝香治之。若是腎厥頭痛。乃腎中濁陰上逆于頭。上實下虛。手足厥冷。宜腎氣丸。加細辛蔥白。此證之痛。連齒入腦。與尋常微痛者不同。血家頭痛。似此者少。宜用六味丸者多。

又曰。頭暈痛雖是兩病。失血之人。往往兼見二證。由于血虛。則風動而眩。火動而暈。吾謂不分暈痛。亦不分治肝治腎。總以四物湯。加元參枸杞肉蓯蓉玉竹天麻細辛知母黃柏山茱萸牛膝。

眼目

(目黃 出火 見鬼 昏花 目珠紅)眼為肝竅。又陽明脈絡所繞。故其為病。皆肝胃兩經之咎。

眼珠黃者。在胃經屬濕熱。甚則通身皆黃。小便必然不利。宜五苓散。加茵陳梔子秦皮黃柏知母治之。在肝經是瘀熱。仲景云。衄家目黃者。衄未止。是血中有熱故也。凡是血熱者。其目多黃。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丹皮蘇木茵陳紅花治之。目珠紅亦是瘀血。治與上同。

目中出火者。一是胃火亢甚。必兼口渴身熱等證。犀角地黃湯。加石膏天花粉金銀花枳殼治之。一是肝火外越。必兼口苦耳鳴等證。當歸蘆薈丸治之。目中見鬼者。一是胃有燥屎。目神昏花。三一承氣湯治之。

一是肝經血室。蓄有瘀熱。夜則譫語。大柴胡湯。加桃仁牡丹皮治之。

目運者。肝之風火也。觀羊角風可悟。宜小柴胡湯。加當歸白芍防風菊花治之。眼花者。腎之陰虛。瞳神屬腎。客熱犯之。時見黑花。或成五色。宜地黃湯。加枸杞朱砂磁石肉蓯蓉石決明元參知母細辛治之。

又有陽虛。血大吐后。目光散大。不能見者。必小便多也。宜腎氣丸。

以上所舉。皆血家間有之病。其余目疾。非血家兼有者。不贅。

耳病

陳修園曰。腎開竅于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為大聲所震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朱丸。以交心腎。有先耳鳴而后聾者。腎虛不能閉藏陰氣。窒塞于陽竅也。宜六味丸去丹皮。加磁石五味龜板。令陰氣自盛于本宮。不觸于陽竅而愈。若外感暴聾。總不外少陽一經。足少陽膽脈繞耳葉。手少陽三焦脈入于耳。邪氣壅塞。聽宮為其所掩。宜逍遙散。去白術。加黃芩半夏生姜竹黃羚羊角玉竹治之。風火交煽。宜防風通圣散。肝火熾甚。宜當歸蘆薈丸。尺脈弱者。宜桂附地黃丸。尺脈數者。宜大補陰丸。俱加磁石菖蒲肉蓯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筆楮所能盡。

按上陳修園說最明。但又有久病之人。以及產婦。中宮大虛。不能堵塞肝腎之氣。以致虛火上沖。而發耳鳴者。雖系膽與腎中之火。卻要填補脾胃。以堵塞之。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子魚鰾蓮子五味治之。四君子湯。加蓮米芡實薏苡仁黃精白芍淮山藥。亦治之。

口舌

五臟六腑。皆秉氣于胃。五臟六腑之氣。亦皆發見于胃。口者。胃之門戶。故五臟六腑之氣。皆見于此。口苦是膽熱。小柴胡湯。加黃連治之。口甘是脾熱。甲己化土湯。加天花粉茵陳蒿炒梔子茯苓枳殼濃樸黃芩石膏治之。口酸是濕熱。觀炎天羹肉過夜則酸。便知酸是濕熱所化。葛根黃連黃芩湯。加防己茵陳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或蒼術黃柏黃連吳茱萸亦治之。口咸是脾濕。潤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二陳湯。

加旋復花藿香白芍檀香吳茱萸治之。胃苓湯亦治之。或六味地黃湯。加旋復花牛膝白前根。從腎中化水。納之下行。以隔治之。口淡是胃虛。六君子湯。隨寒熱加減治之。口澀是風熱。通圣散。去芒硝大黃治之。

口麻是血虛。圣愈湯。加薄荷治之。口臭是食積之火。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麥芽黃芩石膏治之。口中糜爛。

是膀胱遺熱于小腸。熱氣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導赤散。加天花粉天門冬麥門冬金銀花燈心車前子梔子治之。喉腥是肺火痰滯。瀉白散。合甘桔湯。再加射干馬兜鈴黃芩杏仁川貝母天冬麥冬百合栝蔞霜治之。總而論之。口乃胃之門戶。總以治胃為主。宜分舌熱。用甘露飲平胃散。加減治之。

舌為心之苗。而居口中。臟腑之氣。發見于口者。多著于舌。故即舌苔。可以診知臟腑諸病。傷寒邪在表者。

舌無苔。在半表半里者。舌乃有苔。入里則苔結矣。故凡有苔。皆系內證。苔白為濕熱。小柴胡湯。加花粉石膏滑石木通治之。苔黃為燥熱。犀角地黃湯。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大黃枳殼治之。黑苔芒刺為實熱。大承氣湯治之。若苔黑而舌滑潤者。乃水極似火。真寒假熱之證。四逆湯。加豬膽汁人尿蔥白治之。血家虛火。

又宜地黃湯。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龍骨。以引導之。

又凡舌腫舌裂。痛瘡等證。均是心脾火毒。瀉心湯治之。大清涼散亦治之。若舌根木強。或舌短縮者。皆是少陰經風邪內動。陰火上騰之候。地黃飲子。加羚羊角治之。

上所論口舌諸證。血家間亦有之。要宜以血證為主。參以上各法。斯為本末兼權之術。

咽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长子县| 北票市| 班玛县| 城步| 金阳县| 电白县| 方城县| 仪征市| 都昌县| 土默特左旗| 蓝田县| 元江| 东兰县| 海盐县| 张北县| 津南区| 香格里拉县| 绩溪县| 页游| 武鸣县| 平度市| 乌鲁木齐市| 金乡县| 朔州市| 阆中市| 德安县| 永福县| 台中市| 老河口市| 鲁甸县| 七台河市| 阿坝县| 云梦县| 当雄县| 板桥市| 左贡县| 平顺县| 灵寿县| 安义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