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2852字
- 2015-12-26 16:59:55
感冒甚重。傳變為熱者。宜照傷寒法治之。清熱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輕用吐法。戒之。
失血之人。有狀似感冒。而實非感冒者。由于肺痿氣虛。時時灑淅惡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內壅外閉。衛氣不布之故。只宜清養肺金。毋得妄用發散。以張火焰也。太平丸補散兼行以治之。千金麥門冬湯。
小柴胡湯皆宜。小柴胡湯通上焦之津液。以調和榮衛。尤平穩而神奇。
痙掣
(拘急)痙者角弓反張。掣者手足抽扯。拘急者頭勾足局。肘膝相構。傷寒中風。凡遇此等。分三面治之。失血家亦宜分三面施治。而用藥略有不同。眉列如左。
角弓反張者。太陽經病也。無汗用葛根湯。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湯。血家病此。多是血燥生風。筋灼而攣。麻桂皆其所忌。前方不中與也。宜四物湯。加葛根防風荊芥獨活羚羊角桑寄生續斷杏仁治之。
手足抽掣。口目斜引者。少陽經病也。傷寒中風。用大秦艽湯。此方風藥雖多。尚兼滋補。血家病此。亦可借用。再加阿膠羚羊角人參天花粉。以柔潤熄風。則與血家更宜。而前拘急屬陽明經。傷寒中風。得此者。三一承氣湯治之。血家得此為陽明津液大虛。筋為之縮。法宜大生津液。玉女煎。加天花粉玉竹葛根竹茹人參麥門冬白芍枳殼治之。
又曰。肝主筋。肝病則驚駭。筋攣。今且不必縷分。總以治肝為主。四物湯。加羚羊角酸棗仁木瓜荊芥黃芩治之。
此乃血家發痙之治法。非通治諸痙之法。讀者須知。
暑疫
暑者。濕熱合氣之謂也。熱蒸則濕動。濕郁則熱遏。濕熱合化。是為暑氣。月令所謂土潤溽暑。此之謂矣。熱甚則心煩口渴。脈數溺赤。濕甚則泄痢腫滿。喘急閉悶。病狀不一。總系熱濕二氣而已。血家陰虛濕熱之邪。尤易感受。宜統以大清涼飲治之。濕甚者。再加防己。雖不能盡暑之治法。然本此方以推展之。可以得變通之妙。
又有陰暑。實非暑也。乃夏月伏陰內動之寒癥。毋循名而失實。疫者四時不正惡戾臭穢之氣。觸人為病。
病氣又能傳染。是名曰疫。沉冬則無。夏秋常有。其氣觸人。皆從口鼻而入。內伏臟腑之中。發作則壯熱頭痛。變瘧動痢。狂躁腫急。不一其形。雖有外證。不得發表。但解其里。則表氣自和。清溫敗毒飲。加酒大黃治之。血家陰虛。疫邪易發。故并言之。另有瘟疫專書。詳明者多。宜細查閱。此第舉其大意耳。
食復
失血家。胃氣清和。津液自生。火自降。痰自順。而病亦自愈矣。若傷飲食。則中宮壅滯。氣與火不得順利。上沖于肺。則為咳嗽。外蒸肌肉則發熱。內郁于心則為煩。由是血不得寧。因之復發。名為食復。宜甲己化土湯。加枳殼濃樸炒梔子麥芽為主。咳者加紫菀麥冬五味子杏仁。發熱者加石膏知母。心煩者加黃連當歸。腹痛者加酒大黃。已動血者。加桃仁蘇木。或用逍遙散。照上加減法。亦調和胃氣善方。小柴胡湯亦可。
仲景治食復。言有宿食者。皆主芍藥大黃。義取二物力能推蕩。蓋宿食不去。不獨阻新食之進。且傷氣壅邪。轉生諸疾。故主大黃以速去之。以免傷其正氣。勝查麴之功千萬。醫者須知此理。臨證庶有膽識。
夫失血之人。所以易于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熱。貪多飲食。既食之后。脾津枯少。不能糜爛消化。是以易于停食。宜四君子湯加黃精山藥玉竹天花粉麥芽白芍生地黃枸杞子當歸麥冬山楂萊菔汁煎服。此等治法。但讀東垣脾胃論者。斷不能知。
勞復
(怒復)靜則氣平而生陰。動則氣躁而生陽。煩熱喘咳。隨之而作。失血病。因勞動而復發者。十之五六。亟宜調息瞑目。以收斂浮動之氣。使陰生陽秘。而血乃不復動矣。人參固本湯。加蒲黃蘇木治之。煩熱甚者。宜用地骨皮散。加炒梔子蒲黃。喘咳甚者。宜人參清肺湯治之。或三才湯。加五味子云茯苓沉香甘草。清燥救肺湯亦治之。血復止后。多飲獨參湯。熟睡以息之。
怒復者。怒氣傷肝。相火暴發。而血因奮興。當歸蘆薈丸以瀉之。龍膽瀉肝湯以清之。丹梔逍遙散以和之。
小柴胡湯。加牡蠣青皮以抑之。血潮不止者。瀉心湯。加當歸白芍沉香香附子降真香以止之。十灰散。用香附子檳榔童便醋調服以止之。去血過多。則陰愈傷。陽愈亢。怒氣愈不能平。宜當歸人參沉香香附子生地黃五味子。以大補之。少與之食。以消息之。
總之。失血之人。戒勞更能戒怒。醫學考辨。有戒怒詩云。病家誤。戒忿怒。忿怒無非些小故。血隨氣上不循經。猶如輕車就熟路。吾臨血證多矣。每有十劑之功。敗于一怒。病家自誤。醫士徒勞。堪發一嘆。
時復
時復者。謂血家春夏得病。至次年春夏復發。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其病復發。值其時而仍病。故曰時復。
夫人身五臟六腑。與天之氣運。呼吸相通。原是一體。故天之陰陽。能構人之疾病。其實非天病患也。乃人身氣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氣之偏盛。而病遂作焉。
血家病得于春者。乃肝經血虛火旺。春木之氣。內通于肝。肝經感木氣。而風動火發。故值春時。舊病復作。
其已發吐血者。宜地骨皮飲。加蒲黃黃芩龍膽草杏仁柴胡荊芥。醋炒大黃治之。尚未發作者。須服五味逍遙散。加牡蠣阿膠龍骨香附子五味子。或用左歸飲。加阿膠龜板牡蠣五味子。以滋養之。使肝腎陰足。
則火伏而不動矣。凡冬日春時。得血病者。均宜用此法。以養肝腎。使陽氣封謐而不泄。斯病不發矣。又凡肝經火動者。必先有熱蒸口苦。魂夢不寧諸證。柴胡清骨散亦治之。
失血之病。得于夏者。乃心經火旺。次逢夏月復發。宜瀉心湯。加丹皮蒲黃生地黃木通甘草梢降香牛膝。
其未發時。若見煩熱。即宜預服生地黃散。以遏止之。或天王補心丹以養之。又按夏月暑盛。病多發于陽明。以陽明主燥熱。暑熱相合。故多屬陽明。病在陽明者。口渴身熱。煩躁便閉。惡聞人聲。脈勢洪大。以此為辨。其吐出之血。亦必甚多。宜犀角地黃湯。加葛根金銀花知母蒲黃大黃枳殼。若尚未動血。初覺發熱口渴者。玉女煎。加蟬蛻秦皮茵陳枳殼。或先服甘露飲。以養胃陰。免動燥氣。
秋乃金令。肺氣主之。凡失血家。至秋時皮毛收斂。未能秘密。往往外合風氣。內壅熱邪。發咳動血。尤為容易。病家醫家。皆須善為調理。庶可補天再造也。若是秋時得病。是病本得于肺。次逢秋月。本臟不潤。復發痿燥。而咳血者。清燥救肺湯。加生地蒲黃治之。人參清肺湯。加紫菀當歸蒲黃亦可。葛可久太平丸。既滋肺陰。兼清風痰。尤治肺良方。若肺氣郁而不布。衛陽不外達。津液不下降。皮毛灑淅。寒熱作咳者。宜小柴胡。加荊芥防風桔梗杏仁蒲黃蘇木栝蔞根麥冬桑皮陳皮枇杷葉治之。風寒客于肺中。久咳不止者。宜千金麥門冬湯。其麻黃搗茸炙過。以搜陳寒。或重用太平丸。重加薄荷。亦和散之法。
冬令屬水。腎氣主之。此時陰氣堅凝。則陽氣潛藏。龍雷不作。若陰氣不足。則陽氣不潛。況此時陽氣皆入于內。人身陰虛者。既多內熱。加以陽氣入內。兩熱相合。致失冬令寒熱之象。此與冬行夏令無異。是以火迫血動。而復發也。治法。宜滋腎陰。泄內熱。使其陰凝陽秘。復成為大冬之令。斯病愈矣。已動血者。玉女煎。
加蒲黃丹皮蘇木。繼服大補陰丸。六味丸。以收功。乘其未發。先用麥味地黃湯滋之。火之不藏。如三冬不雪。臘月鳴雷。潛納陽氣。皆可加龍骨牡蠣。吾于沖脈言之甚詳。須參看。
凡物有根者。逢時必發。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故凡復發者。其中多伏瘀血。以及遇節氣。遇陰雨。而即蒸熱發動者。均是瘀血為病。宜血府逐瘀湯。加干漆桃奴治之。或用仲景大黃 蟲丸。少少與之。此理須知。方不為血證所瞞。
房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