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明部定經(2)
- 經絡門
- (清)陳夢雷
- 4479字
- 2015-12-26 16:53:12
【注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人皮以應天。】
人肉應地,
【注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人肉以應地。】
人脈應人,
【注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人脈以應人。】
人筋應時,
【注 四者,時也。四時之氣,皆歸始春。筋乃春陽甲木之所生,故人筋應時。】
人聲應音,
【注 五者,音也。人之發聲以備五音。】
人陰陽合氣應律,
【注 六者,律也。合氣者,六臟六腑,陰陽相合,而為六也。以六氣之相合,而應六律。】
人齒面目應星,
【注 七者,星也。人面有七竅,以應七星。《靈樞經》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人出入氣應風,
【注 八者風也。人氣之行于周身,猶風之遍于六合也。】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注 九者,野也。陰陽應象論曰:地有九野,人有九竅。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人之三百六十五絡,猶地之百川,流注通會于九州之間。】
人心意應八風,
【注 八風不常,而心意之變動如之。】
人氣應天,
【注 天運不息,而人氣之出入如之。】
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
【注 發、齒、耳、目共六。齒又為六六之數;而發之數,不可數矣。律呂之妙,推而廣之,可千可萬,而萬之外,不可數矣。】
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注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水循地行,脈隨地轉。】
人肝目應之九,
【注 肝開竅于目,九竅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
九竅三百六十五。
【注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是人之經脈,有三百六十五穴,節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會,皆外通于九竅,內本于九臟者也。】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盧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一百二十四字 實有一百二十三字。《素問》針解篇王冰注謂: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連九竅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內,然其間尚有成句可意會者,惜乎蠹損之文,不模傳也。】
靈樞經
骨度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注 此言經脈之長短,從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定其度數,故曰骨為干,脈為營,如藤蔓之營附于木干也。】
黃帝曰:愿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注 此言頭之大骨度數。眾人謂天下之大眾。長七尺五寸者,上古適中之人也。適中之人,則頭骨亦適中。頭骨適中,通體之骨皆適中矣。】
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注 此胸骨、腰骨圍轉一周之總數也。】
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注 此言頭顱前后上下之骨度。發所覆者,謂從前額顱之發際,上至顛頂,以至后項之發際。計發所覆者度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者,謂從前額顱之發際以下,至于兩頤,計長一尺。君子終折者,謂從發際之始,以至發際之終,可折中而度量。蓋君子之人面方廣,而發際高。發所覆者,從顱至項,度一尺一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一寸也。】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曷骭)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注 此仰面之骨度也。結喉下兩旁巨骨陷中為缺盆。(曷骭)骭骨一名尾翳,即鳩尾骨也。自兩旁缺盆而下至(曷骭)骭,計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蓋(曷骭)骭內,心肺之所居也。天樞在臍旁二寸,乃足陽明之穴。從兩旁(曷骭)骭而下至天樞計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蓋自鳩尾以至于臍,胃腑之所居也。橫骨在毛際橫紋中。自天樞而下至于橫骨,計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大,不及則狹短。蓋自臍以至少腹,大腸之部分也。橫骨橫長亦六寸半。內輔者,內之輔骨也。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者,在上之腿度也。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者,膝之連骸,一名膝蓋骨也。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者,在下之腿度也,曰內輔、內踝者,以足八字分立,則內骨偏向于面也。踝者,下廉之腿骨與足骨相連之凹處,在內者為內踝,在外者為外踝。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者,足跟骨也。膝腘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陽明之動脈處。自膝前而下至于跗面,計長一尺六寸也。屬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者, 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圍大者,骨之粗大也;小者,骨之細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仰人骨度
伏人骨度
【注 此側身之骨度,皆縱數之也。其上之旁為角,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肋下臑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捷骨之下為髀樞,一名髀厭,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自季脅以下至髀樞,計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蓋骨內之中分,計長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數也。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數也。京骨,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此側身之骨度也。】
耳后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側人骨度
【注 此頭側之橫度也。耳后高骨為完骨,入發際四分。廣者橫闊也。耳后當完骨者,從耳至于腦后也。耳前當耳門者,從耳而至于鼻準也。此頭側之橫度也。兩顴之間相去七寸者,此當面之橫度也。】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注 此形身前面之橫度也。】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注:此形身背面之橫度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注 此兩足之縱橫數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注 此兩臂兩手之骨度也。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注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發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后發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于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厘,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厘,共計九寸八分七厘,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注 此總結骨之度數,定經脈之長短也。經脈之浮而堅,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此篇論骨氣而結以經脈之血氣者,血脈資始于腎骨之精,氣盛則經脈之血氣亦盛矣。】
邪客篇
黃帝間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月囷)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注 此論人形身、四體、臟腑、陰陽,應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與天地參也。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應天道之繞地一周,一歲而終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隨天道之環轉;風、雨、雷、電,從天氣以施行。山川泉谷,上天之無不覆幬;林木草蓂,感天氣而生長。衛氣日行于陽,上至頭、目、口、齒,下至足、脛、膝、腘,四旁之四肢、肢節、(月囷)肉、皮毛;夜行于陰,內循五臟六腑,熏于募筋,充于胸腹。人之身形臟腑,應六氣之降升,五運之出入。衛氣之行,應天道之繞地環轉,而復通貫于地中。故曰地有泉水,人有衛氣。是衛氣非獨行于形身之外內,而復貫通于經脈之外內者也。】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背部胷部尺寸
大椎穴下尾骶骨穴,共計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謂人為三尺之軀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與臍平,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俠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膺部腹部橫寸并用,對乳間橫折作八寸;膺部橫寸取穴,悉依直寸取穴;依心胸岐骨下至臍,共折八寸;臍下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至中庭,共折八寸四分。手足穴并用中指穴取之。
周身經穴,隨處而取之,則其長短闊狹,各合其度,而自無過與不及之弊矣。今人悉以中指一寸,通身取之,烏得謂之同身?當日同指。必其隨所處,而取其穴道,故曰同身寸。
取穴尺寸說
人身經脈十四,絡脈十五,原穴十二,誠為一身樞要綱維之大,不可不熟會于胸中也。至于取法,如《標幽賦》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今世之醫,惟取中指中節,謂之同身寸,凡取諸穴悉依之,其亦未之思耳!殊不知同身之義,隨身之大小、肥瘦、長短,隨處分折而取之,則自無此長彼短之弊,而庶幾乎同身之義有準矣。若以中指為法,如瘦人指長而身大,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耶?如肥人指短而身大,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耶?古人所以特謂同身寸法者,蓋必同其身體隨在而分折之,固無肥瘦長短之差訛也。如頭部,則以前眉中直上至后大杼骨,共折一尺八寸;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頭部直橫寸法悉依此準。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骶,共折三尺;橫寸第二行,連脊分開各二寸;第三行,連脊分開各三寸半。背部直橫寸法,悉依此準。如腹部,天突至膻中折六寸,岐骨至臍折八寸,臍下至毛際折五寸,兩乳對折八寸。腹部直橫寸法,悉依此準。如四肢尺寸,手肘內曲澤穴至經渠為一尺,足膝至踝尖為一尺六寸,踝尖至地為三寸。亦不獨以中指為法也。何后世不論背腹,概以中指謂之同身,簡而行簡,訛而愈訛。愚故悉背腹之所,總較尺寸,以備考取之便。倘考有未盡,法有未周,惟同志者訂之,庶斯集之無遺憾也。
圖書編 【明 章潢】
人身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