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 新修本草
  • 蘇敬
  • 4995字
  • 2015-12-26 16:36:10

韭子入棘刺諸丸,主漏精;用根,入發膏;用葉,人以煮鯽魚 ,斷卒下痢,多驗。但此菜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奇熏灼,不如蔥、薤熟則無氣,最是養性所忌也。生姜是常食物,其以隨干姜在中品,今依次入食,更別顯之,而復有小異處,所以彌宜書。生姜,微溫,辛,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少志、少智,傷心氣,如此則不可多食長御,有病者是所宜也耳。今人啖諸辛辣物,惟此最恒,故《論語》云∶“不撤姜食”。言多耳。

〔謹案〕姜,久服通神明,主風邪,去痰氣,生者尤良。《經》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啖也。今云少智、少志,傷心氣,不可多服者,誤為此說,檢無所據也。

八【菜中】

白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

今人乃呼赤者為 荷,白者為覆菹,葉同一種耳,于人食之,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者服其汁,并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亦主諸溪毒、沙虱輩,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 荷,亦云辟蛇。

〔謹案〕根主諸惡瘡,殺螫蠱毒。

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目中即出也。

八【菜中】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即今以雜作 蒸者。 ,作甜音,亦作忝。時行熱病初得,便搗飲汁皆除瘥。

〔謹案〕此作羹食之,亦大香美也。

八【菜中】

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任用。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也。

八【菜中】

水蘇

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雞蘇,一名勞祖,一名芥苴,一名瓜苴,一名道華。生九真池澤,七月采。

方藥不用,俗中莫識。昔九真遼遠,亦無能識訪之。

〔謹案〕此蘇,生下濕水側,苗似旋復,兩葉相當,大香馥。青、濟、開、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苧,吳會謂之雞蘇。主吐血、衄血、下氣、消谷大效。

而陶更于菜部出雞蘇,誤矣。今以雞蘇為水蘇之一名,復申吐血、衄血、血崩六字也。

八【菜中】

假蘇

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 ,瘰 生瘡,結聚氣破散之,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 ,一方藥亦不復用。

〔謹案〕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姜、荊聲訛矣。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

八【菜中】

香薷

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處處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亂煮飲,無不瘥。作煎,除水腫尤良之也。

八【菜中】

薄荷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莖方,葉似荏而尖長,根經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新附)

八【菜中】

秦荻梨

味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人所啖者,生下濕地,所在有之。(新附)

八【菜下】

苦瓠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生晉地川澤。

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者耳。今瓠自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矣。

〔謹案〕瓠與冬瓜、瓠 ,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苦瓠耳。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苦者,不入藥用。冬瓜自依前說,瓠 與瓠,又須辨之。此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亦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余,頭尾相似。其瓠 形狀,大小非一。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 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瓠與甜瓠 ,體性相類,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多食令人吐。苦瓠 為療,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食,無所主療,不入方用。而甜瓠 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元種名別,非甘者變為而苦也。其苦瓠 ,味苦,冷,有毒。主水腫、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淡飲。或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穣灰汁解之。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也。

八【菜下】

味甘,平,無毒。主療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論 主療,乃應是上品,未解何意,乃在下。其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菹及熟食之,亦有渣 ,可為生菜,此 亦可生啖,俗中皆作芹字也。

〔謹案〕芹花,味苦。主脈溢。出無用條。

八【菜下】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生水澤旁,苗似鬼針、 菜等,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新附)

【菜下】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

性寒,又云冷,補,下氣,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也。

〔謹案〕 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羹,食之,主胃氣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此應在上品中名絲 ,味甜,體軟;霜降以后,至十二月,名環 ,味苦,體澀,取以為羹,猶勝雜菜。

八【菜下】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 ,性冷滑,人食之,為狗所嚙作瘡者,終身不瘥。

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不入藥用也。

八【菜下】

蘩蔞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采,干,用之當燔。

此菜人以作羹。五月五日采,曝干,燒作屑,療雜惡瘡,有效。亦雜百草取之,不必止此一種爾。

〔謹案〕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一名百滋草。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蔞。《爾雅》物重名者,并云一物兩名也。

八【菜下】

味辛,微溫。主蠼 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俗傳言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

〔謹案〕此物,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谷陰處。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也。

八【菜下】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 瘡,除風邪,殺毒瓦斯。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服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采之。

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

此物唯生食,不中煮,用以合青魚 食,令人發黃耳。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復其本也。

〔謹案〕此物煮為羹 ,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消谷,除風,破冷,足以饌中之俊。而注云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八【菜下】

味辛,溫,無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除邪痹毒瓦斯。五月五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 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味辛,性熱,主亦主溪毒。食之損人,不可長用之。

〔謹案〕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 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

山人、俚、獠時用之。

八【菜下】

堇汁

味甘,寒,無毒。主馬毒瘡,搗汁洗之,并服之。堇,菜也,出《短劇》方。《萬畢方》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種。俗謂之堇葵,葉似蕺,花紫色者。(新附)

八【菜下】

蕓臺

味辛,溫,無毒。主風游丹腫,乳癰。

《別錄》曰∶春食之,能發膝痼疾。此人間所啖菜也。(新附)

九【米上】

胡麻

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療金創,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后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耳目,耐饑渴,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生者摩瘡腫,生禿發。一名巨勝,一名狗虱,一名方莖,一名鴻藏。

葉名青 。生上黨川澤。

八谷之中,惟此為良。淳黑者名巨勝。巨者,大也,是為大勝。本生大宛,故名胡麻。

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

服食家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饑。雖易得,俗中學人猶不能恒服,而況余藥耶!蒸不熟,令人發落,其性與茯苓相宜。俗方用之甚少,惟時以合湯丸耳。麻油生榨者如此,若蒸炒正可供作食及燃耳,不入藥用也。

〔謹案〕此麻以角作八棱者為巨勝,四棱者名胡麻。都以烏者良,白者劣爾。生嚼涂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

九【米上】

味甘,寒,無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饑,不老,增壽。巨勝苗也。

生中原川谷。

胡麻葉。甚肥滑,亦可以沐頭,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并無用此法,正當陰干,搗為丸散耳。既服其實,故不復假苗。五符巨勝丸方亦云∶葉名青 。本生大宛,度來千年耳。

〔謹案〕青 ,《本經》在草部上品中,既堪啖,今從胡麻條下。

九【米上】

味辛,平,有毒。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

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良。麻子,味甘,平,無不老。療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后余疾,長發,可為沐藥。久服神仙。九月采。入土中者賊人。生太山川谷。

畏牡蠣、白薇,惡茯苓。麻 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麻勃,方藥亦少用,術家合人參服之,令逆知未來事。其子中仁,合丸藥并釀酒,大善,而是滑利性。麻根汁及煮飲之,亦主瘀血、石淋。

〔謹案〕 ,即麻實,非花也。《爾雅》云∶ , 實。《禮》云∶苴,麻之有 者。注云∶有子之麻為苴。皆謂子耳。陶以一名麻勃,謂勃勃然如花者,即以為花,重出子條,誤矣。既以麻 為米之上品,今用花為之,花豈堪食乎?根主產難胞衣不出,破血壅脹,帶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漚麻汁,主消渴。搗葉水絞取汁,服五合,主蛔蟲。搗敷蝎毒,效。

九【米上】

飴糖

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方家用飴糖,乃云膠飴,皆是濕糖如濃蜜者,建中湯多用之。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

又今酒用曲,糖用 ,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熏亂為劣。

九【米中】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主濕痹,筋攣,膝痛。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 ,潤澤皮毛。生大豆,味甘,平;涂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九【米中】

赤小豆

味甘、酸,平、溫,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脹滿。

大、小豆共條,猶如蔥、薤義也。以大豆為 ,芽生便干之,名為黃卷,用之亦熬,服食家所須。煮大豆,主溫毒、水腫殊效。復有白大豆,不入藥。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

〔謹案〕《別錄》云∶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

九【米中】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暑熱煩悶,冷水漬飲二三升。

依曝燥,以麻油和,又蒸曝之,凡三過,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人恒將其酒浸以滓敷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彌善也。

九【米中】

大麥

味咸,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谷長。

食蜜為之使。即今 麥,一名 麥,似 麥,惟皮薄耳。

〔謹案〕大麥出關中,即青科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濃,故謂大麥,殊不似 麥也。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九【米中】

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 ,溫,消食和中。

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言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谷異也。服食家,并食大、 二麥,令人輕身、健。

〔謹案〕麥性寒,陶云性熱,非也;復云∶作屑與合谷異,此皆江東少有,故斟酌言之耳。

九【米中】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溫,不能消熱止煩。

小麥合湯皆完用之,熱家療也。作面則溫,明 麥亦當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麥,猶勝于米耳。

〔謹案〕小麥湯用,不許皮坼,云坼則溫,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小麥曲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又有女曲、黃蒸。女曲,完小麥為之,一名 子;黃蒸,磨血也。

九【米中】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

凡云粱米,皆是粟類,惟其牙頭色異為分別爾。青粱出此,今江東少有。《汜勝之書》云∶粱是秫粟,今俗用則不爾也。

〔謹案〕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粱月食之,極為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餳,清白勝余米。

九【米中】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泄。黃粱亦出青、冀州,此間不見有耳。

〔謹案〕黃粱,出蜀、漢,商、浙間亦種之。穗大毛長,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根黃。而陶注白粱云∶襄陽竹根者是。此乃黃粱,非白粱也。

九【米中】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今處處有,襄陽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飧,亦以除熱也。

〔謹案〕白粱穗大,多毛且長。諸粱都相似,而白粱谷粗扁長,不似粟圓也。米亦白且大,食之香美,為黃粱之亞矣。陶白粱也。然粱雖粟類,細論則別,謂作粟飧,殊乖的稱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朝阳区| 德江县| 库车县| 景宁| 吐鲁番市| 麦盖提县| 阿克陶县| 南昌县| 黑山县| 平湖市| 萨嘎县| 江川县| 古蔺县| 安仁县| 安图县| 宁乡县| 庐江县| 马边| 红安县| 牙克石市| 青川县| 喀喇| 大石桥市| 大埔县| 嘉义县| 三亚市| 贵德县| 沁水县| 栖霞市| 南雄市| 武隆县| 阆中市| 崇信县| 六枝特区| 沭阳县| 友谊县| 正蓝旗| 前郭尔| 洪雅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