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中山見聞辨異(1)

黃景福

琉球,隋以前無考。隋大業元年,海帥何蠻上言:『海上有煙霧氣,不知幾千里;乃流求也』——此流求著名之始(「中山世監」:『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于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始曰「流虯」。「新唐書」作「流鬼」,「粵志」作「瑠求」。「中山譜系」:「宋景定五年,改「流求」曰「瑠求」。明洪武五年,改「瑠求」曰「琉球」』);后招之不服,伐之不服。元又伐之,不服。明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齎詔往諭,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貢方物——此通中國之始。七年,又遣泰期入貢,賜文綺、紗羅等——此受賜之始。永樂二年,太宗遣行人時中往,詔武寧襲中山王爵——此受封之始。我世祖章皇帝應天受命,琉球入貢輸誠;百余年來,世修侯度,恪檁王章:故能屢邀圣世之恩綸、永作天朝之屏藩云。

國自元延佑間分為三:中山為中頭,屬間切(所屬球名「間切」,不名府也;土名「抹極列」。「志略」作「府」,土名「間切」;俱誤)十四;山南為島尾(「志」作島窟,誤),屬間切十二;山北為國頭,屬間切九。府所屬,曰村(土名「母喇」。「志」作「村頭」,誤;李鼎元「記」別間切于屬府之外,似更誤)。明宣德時,合為一。按「中山譜系」:『明永樂二十年,尚巴志即位,勤政愛民;后滅山北,遂平山南』。則合而為一不在宣德時,似為可據。

國在海東溟,明冊使夏子陽「錄」:『以「一統輿圖」視之,則在東南;以閩省視之,則在閩東北』。然冊使多用乙鍼,又似居艮方;后用卯鍼,則封舟又飄過北山:知「指南廣義」主用卯鍼之說不足憑。近去用乙鍼、參以辰卯,來用辛鍼、參以甲午,較為諦當。

國都中轄三十九間切(首里、那霸、久米為三省,皆在外。首里,為王城。泊附首里,與那霸皆名府,不名間切。久米名村,又與間切所屬曰村之村異。「志」載首里、泊、久米、都霸為四府,非),外環三十六島寨(外島也,屬琉球統轄。治之之法,擇本島能中山語者,給黃帽為酋長。遣親云上監撫之,名奉行官;主其讞訟,賦其土宜于王)。其星野,與揚州吳越同屬女牛之次,俱在丑宮(康熙五十八年,遣員豐盛額偕冊使海寶、徐葆光同往測量)。地形,南北長、東西狹。冊使汪楫「錄」:『幅員可五、六千里,東西長、南北狹』;「志略」非之。詢之官生云:『國中以中國十里為一里』;與冊使徐葆光「錄」相符。又云:『大不踰中國千里之數』;與「志略」東西可數十里、南北四百四十里之說亦合。「汪錄」失實,無疑。

凡船行,來以孟冬后東北風,自姑米山至福州,凡五十更(六十里為一更,計三千里);去以孟夏后西南風,自福州至姑米山,止四十更(計二千四百里)。姑米距國都四百八十里,來時繞南北行,故里數較遠;前人動稱「萬里」,特懸揣耳。

「志略」:『洪武間,因該國人遭風后,賜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便往來』。歷考諸書,僅有永樂中撥閩人蔡璟往充水手一事,并無賜姓操舟明文;及觀球人程順則「圣廟記」「遣三十六姓往鐸」一語,則知前明賜姓,廣文教也(居久米村,今存七姓)。又萬歷三十四年,王奏稱洪、永間賜閩人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長史,為朝貢之司;習海者為通事,為指南之備(今皆知書者為之)。國中重久米人,以此。

先王之制,凡屬國止封其君,而其臣之爵秩不與聞焉。琉球爵秩,亦分九品如中國例;「志略」較「徐錄」所載為詳。然其間正多舛錯,為分條厘正之。

國王,初嗣位,稱「權國事」請封;見冊使,稱「中山王世子」。受封后,始稱王。「徐錄」有元侯、郡侯、邑侯、郡伯、邑伯等爵,皆無考。

王子、按司,俱出品。今并無按司。

國相,正一品(舊作左、右二員,今止一員)。法司官三員,從一品(以上皆首里缺。前間有久米人為之者,即入籍首里)。

紫金官(首里缺)、紫金大夫(久米缺)加法司銜,正二品;紫金官、紫金大夫,從二品(以下員數,惟耳目官定例四員,余則俱無定額。舊作久米紫金大夫四員,誤)。

耳目官(首里缺),正三品;正議大夫(久米缺)加耳目官銜,從三品。

吟味官(首里缺。「徐錄」作「贊議」)、正議大夫,正四品;那霸官(首里缺)、中議大夫、長史(久米缺),俱從四品(舊增載察侍紀官。按察侍紀乃土語;非銜名也)。

正殿當官(首里缺。舊作遏闥理官;按「遏闥理」亦土語,非銜名也)、都通事(久米缺),正五品;副通事、加當官(久米缺),從五品。

正殿勢頭官(首里缺),正六品;加勢頭官(公缺),從六品。

里之子親云上(公缺)、副通事(久米缺),正七品;筑登之親云上(首里、那霸缺),從七品。

正殿里之子(首里缺),正八品;里之子座(公缺),從八品。

正殿筑登之(首里缺),正九品;筑登之座(首里、那霸缺),從九品。

又,久米村選紫金大夫內一員為總理唐營司(久米,一名唐營),正中議、都通內二員為長史,專主朝貢禮儀、文移;那霸府選那霸之親云上等為總理司專司府事外,久米村另有筆者、副(「志」作「若」,誤)筆者——即書吏:是皆那霸人充之。久米人,十二歲拜孔圣、國王后,為若秀才;無米(「志」作七歲給米二石,又十二歲始拜孔圣、國王,均誤)。十五歲,薙頂發,又拜孔圣、國王后,為秀才;給米二石。康熙年間,各裁一石:皆未入品。「志略」「此即官不必有其人、職不必專其事之類」;非是。

祿糈,三等:一、俸米;一、釆地;一、功米。俸米,按時給領,官罷則已。釆地,王子總理一郡,或一代、或數代,視其功之大小為率——未有一王子而領二郡者(「舊錄」「或二郡」,誤)。國相領二郡,法司各領一郡,其余或一郡、或一村(郡即間切、村即間切屬地);亦以功之大小為率,并無計畝遞減之例。前教習潘相「見聞錄」「或一郡、兩郡,復一邑、數邑,或計畝,子孫以次遞減,至曾孫則不減,永為世祿」;亦非。功米(土名「知行」),視功定額,加于俸米、釆地之外,數十百石不等——舊訛稱「切米」。按切米乃計人口賑貧之名,非功米也;「志」疑「切」乃「功」字之訛,亦非是。

冠制:國王,烏紗帽,雙翅側沖上向,盤金,朱纓垂頷;更有皮弁五色帽。王子弟,青地花帽。正一品,花紫錦;從一、正二、從二,素紫錦;正三至正七,黃綾;從七,黃絹(「志」作正六至從七俱黃絹,非);正八至從九,紅絹。王府各役,青綠絹——民間不戴帽也。「志略」:『又有片帽,以黑絹為之漫頂,下檐作六棱』。按此因隨從人隨貢使入中國,特制此冠;非平居之冠也。

衣服:王著蟒袍,犀角白玉帶。官民皆寬博交衽,袖長不掩指,右襟缺末。三品上,例用緞;五品上,例用紬;余皆以布。帶,以黃地錦花為貴,次青地龍蟠、次赤地龍蟠;七品下,雜色花帶(「志略」以紫地為貴;按帶無紫地者)。國惟王著靴;臣民無,男女皆草靸。

簪制:王,龍頭;妃,鳳頭:皆金簪。一品至正二,素金簪;從二,金頭銀柱;三品下,俱銀簪;民,皆銅。命婦、士妻,視其夫;民婦(「志」作「民間」,誤),多以玳瑁。

貢使多三品官,加金簪;官生多八品官,特易紅綾帽。國人至中國,始著靴。

「隋史」:『無文字』。「徐錄」稱舜天時依日本國書,制字母四十七,名「依祿花」——「祿」舊作「魯」。按此以漢字譯球音,與本音不合;即所譯四十七字與所書字樣,多有未協。「潘錄」因之。今為辨正如左:

ィ,依;ロ,祿(舊譯作魯);ハ,花;ニ,宜(舊譯作義);ホ,夫(舊書作木);ヘ,揮(舊書作人);ト,都;チ,欺(舊譯作癡);リ,利;ヌ,奴;ル,魯(舊譯作祿);ヲ,烏;ヮ,哇(舊譯作ツ);カ,喀;ョ,由(舊譯作夭);タ,達;レ,禮(舊書作乙、譯作力);ソ,蘇(舊書作ヮ);ツ,即;ネ,你;ナ,那;ラ,喇(去聲);ム,某;ゥ,務;,兮(舊譯作依);ノ,奴;ォ,烏;ケ,姑;ャ,耶(舊書作ヤ);マ,馬;ヶ,其;フ,夫(舊書作ノ);コ,庫(舊書作卩);ュ,涯(舊書作ユ、譯作而);テ,梯;ア,阿(舊書作ヰ、譯作牙);サ,沙;キ,基;ュ,由(舊書作夭);メ,霉;ミ,米;,シ(舊書作囗、譯作志);ヱ,意;ヒ,蜚;モ,毛;セ,失(舊書作辻、譯作世);ス,洗(舊譯作使);ン,媽(此另是一字,以聯屬諸音者。舊書作ニ)。有一字作二、三字讀者,有二、三字作一字讀者,有五、六字作一字讀者,略仿中國切音;「潘錄」已詳辨之。

元陶宗儀云:『琉球進貢表文,用木為簡,橫行;刊字于其上,類蝌蚪書』。今表奏,皆中國書。又云:『以彼國書寫中國詩文,雖不可讀,而筆勢縱橫、龍蛇飛舞,恍有顛、素之遺』。「志略」亦云:『按其抄本書籍略似草書,可識者十之三、四;筆力健挺』。許以顛、素,則未也。又其國中「四書」古文,照中國官版,兩旁字母鉤挑細如發;讀法,實字在上、虛字倒下——語言亦然,悉如中國所載。試令讀之,無斷續節奏,且多鼻音;夷語難通矣。前教習潘相兩蒙高宗純皇帝垂詢該國語音,一一陳奏;后復于「見聞錄」內,詳列語言、誦聲數條。因復與官生逐一稽對,率多不合。語言,則該國人本有同異;即中國人以漢字譯之者,亦難免四聲舛錯:可無庸辨。誦聲,如「潘錄」列「大學」首條,照球書兩旁字母鉤挑,間有小異——此由字母舊書錯誤所致,前條已明辨之。至讀法,「大學」二字連讀、「之道」二字亦連讀(讀法,實字在上、虛字倒下;如「之道」二字文意連屬,則又不倒虛字矣),讀「大學」云「代渴古」、「之道」云「奴密吉」;次讀「明德」字、「明」字、「在」字,讀「明德」云「迷篤古」、「明」字云「迷」、「在」字云「阿列」;次讀「親民」字、「在」字,讀「親民」云「聲名」、「在」字仍云「阿列」;次讀「至善」字、「止」字、「于」字、「在」字,讀「至善」云「希人」、「止」字云「希」、「于」字云「烏」、「在」字仍云「阿列」。而「潘錄」讀「大學之道」句云「裂依牙喀奴米自韈」、「在明明德」句云「霉都姑牙癡喇喀義使祿義牙利」、「在親民」句云「達米烏牙喇達叉使祿義牙利」、「在止于至善」句云「神義都魯馬魯義祿義牙利」,判然各別——余亦類然。復詢之諸生云:『國中并無兩樣讀法』;「潘錄」所載,諸生亦不能曉;不知當日何所見而云然也!

「隋書」:『土人呼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夏錄」:『今稱王曰敖那、稱妃曰札喇』;「徐錄」:『王曰倭急拏敖那——又曰哭泥華、王妃曰倭男禮喇』:諸錄互相駁詰。「志略」:『國語多有音無字;即國字譯者,第就漢文之音同者代之,究非的字也』。此為不易之論。大抵夷語本屬難通,兼以時地變易不定。摘舉數則,足廣異聞,可不必深究也。

球語多有音無字,且不可解。向來以漢字譯球音者,務于文義通順,殊失本音——如「草靸」名「煞拔」,今譯作「三板」;屋內鋪細席——內裹草,以布為緣,名「搨劄密」,今譯作「腳踏棉」之類:不可枚指。不知內地土音——如齊人謂「萌」為「蒙」、謂「鮮」為「斯」,楚人謂「牢」為「溜」、謂「多」為「伙」,亦多不可解;必欲強為之解,殊失之鑿——不如以「不解」解之之為得也。

國中有兵器(刀、槍、劍、戟皆備,火炮多用銅鑄。「夏錄」:『矛戟皆脆弱;弓長如屋檐,射則樹于地,兩手彎之,發矢甚遠』。「徐錄」因之:皆不確),無兵卒。「志略」:『寓兵于農也,有文員、無武職』;「徐錄」:『文官兼之也』(如儀衛使、武備司,皆文官兼之)。該國自平定山南、山北后,久臻寧謐,倭人不侵、島人不叛(尚德王時,奇界島叛;尚貞王時,八重山叛;尚清王時,烏父島叛),是以兵甲不起,非恃險不設備者。比群書謂「恃鐵板沙之險,又國中有三首六臂神,鄰寇來侵,能易水為鹽、化米為沙」,誕異不經,「志略」駁之極允。「志略」:『家皆有刀、甲,有事則領;國中親云上、筑登之,皆習弓箭』。按此間有之事,并非定例。

國有死刑三:一凌遲、一斬決、一槍刺;輕刑五:一流、一曝日、一夾、一枷、一笞。「志略」所載,已無遺誤。「謝錄」「開腹之刑」,「汪錄」「民犯罪當死者,輒自殺」;皆無考(近新增刑律十八條)。

「汪錄」「國中不設官廨」,誠然。至云「無聽訟之所;民犯罪至輕者,令自閉室中,不得出戶,或三年、二年乃縱之」;今考首里府有平等所,專司聽訟,民間輕罪即拘禁其中,限滿乃釋之——非自室也。

「志略」:『田有公、私有別。公田有二:一為王府公田,民耕之,輸粟有定額。一為各官釆地公田,亦民耕之,官民均分;應派費用出于官分之半,不派民也。二項均不得賣買。私田,則民所應募墾辟者;除量納官米外,聽為世業,仍許賣買』。「夏錄」:『田賦寓古遺意,上下各食其土,無他誅求』;誠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威信县| 阜宁县| 南郑县| 怀仁县| 廊坊市| 汉中市| 弥渡县| 葫芦岛市| 鞍山市| 全椒县| 庄浪县| 上思县| 鹤壁市| 陵川县| 大化| 资兴市| 甘洛县| 垦利县| 仁寿县| 金山区| 和硕县| 西丰县| 柳江县| 文昌市| 孟州市| 信阳市| 安顺市| 张家界市| 合山市| 文昌市| 凤城市| 澄江县| 邓州市| 长子县| 都江堰市| 蒙自县| 望都县| 安阳县| 万州区|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