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書名: 學(xué)仕遺規(guī)作者名: 陳宏謀本章字數(shù): 4966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6:30:43
真西山曰。學(xué)士李季章致仕。帝慰留之曰。公論所在。未有久而不明。人材實難。不忍使之終棄。處羣小橫流之中。而有陰扶善類之意。當(dāng)大權(quán)倒置之際。而有密制元惡之謀。況其遄返于虜廷。嘗欲挽回于兵釁。謂世讎固所當(dāng)復(fù)。而邊事豈可遽興。迨奮投龜之決。迄成解瑟之功。稽其忠勤。厥有本末。
李公平日有守有為。經(jīng)權(quán)互濟。不愧公忠。帝已見信。故表以示人。為臣者。毋謂忠恒見疑。公道難伸也。
圣人之道。不過得中。天下之事。毋存偏見。君父于臣子。初無彼此厚薄之分也。臣下以好惡之私。互相傾迫。理或至于過中。事或狃于偏見。士大夫各持異議。是非不公。彼此過當(dāng)。譬如人家子弟。互相爭鬬。父母隨以不寧。而家事之當(dāng)葺者。自不暇及矣。
凡事不肯盡心。不以君事為重。故有此患。
立朝之士。堅確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fù)難信之憂。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其于治道興替。關(guān)系匪輕。
操用舍之權(quán)者。所宜留意于此也。
魏鶴山曰。易之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其彖曰。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蓋人之心。公則一致。私則萬殊。無以通之。則萬殊不一之私心。足以害天下至同之公理。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fēng)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而臣則疑其未嘗有同也。進焉而柔良。退焉而剛方。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dāng)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嗚呼。壟斷而望。可左可右。騎墻而語。可出可入。蓋嗜利亡恥之人。貪前慮后者之為耳。士大夫而若此。則其心豈復(fù)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蹤跡詭秘。朋友有不及知。情態(tài)橫生。父子有不相悉。使此習(xí)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國家何賴于此也。自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yīng)故事。具虛文。而無惻怛忠敬之實。而諉曰惡訐以近名也。忌激以敗事也。其號為讜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如論治道。則曰大綱已舉。而節(jié)目小有未備。論疆事。則曰處治則宜而奉行。稍若未至。前后相師。如此類者。未易悉舉。然猶日鍛月煉。晝刪夜改。而后上達。夫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而孟子謂其不敬莫大乎是。今之為此說者。是敬朝廷乎。慢朝廷乎。
昔者固有百勸而一懲。千諾而一諤者矣。固有約至上前而背其議。出言不可。而入言可者矣。又有始是什三。中是什五。后是什八者矣。未嘗有刀鋸斧鉞之嚴。投竄死徙之事。而知莫敢言。言莫敢盡。彼其心。謂言之而不能行。并不能受。寧襮順而里藏。面從而腹誹。人見其同也。而臣見其未嘗同也。人謂其有禮且敬也。臣謂其至無禮也。至大不敬也。
人臣不能盡心。不肯敬事。詭計丑態(tài)。自昔已然。鶴山先生形容曲盡。可為千載人臣箴鑒。
天為斯世生才。自足斯世之用。郭汾陽既收東郡。方議北討。此何時也。卒奪其軍。而汾陽不怨也。河?xùn)|事迫。又強起之。又為僉壬所忌。非人主終信不疑。則唐祚岌岌矣。然非特汾陽出為時用也。七子八壻。皆居貴顯。幕府六十余人。卒為將相。其卓爾可稱。則杜鴻漸。黃裳。李光弼。光進之徒。皆以才識器業(yè)。為再世中興之用。然則天生汾陽。為社稷計。而又望其子若壻與從游之賓客以助成之。豈非忠貞之所致哉。歐陽公書其將略曰。忠信之厚。固由天性。至于處富貴。保功名。古人之所難者。謀謨之際。宜亦得其助也。至哉斯言。不以富貴功名為夸。而以善處善保為難。不以忠厚為足。而以謀謨之助為貴。古之建功立業(yè)。而全令德者。率是道也。可見士大夫當(dāng)為天下用其身也
郭汾陽此時已為僉壬所忌。乃不稍失望。而合門赴敵。以成大功。可稱純忠。其善終保全。莫非忠貞之所感也。后世以忠武汾陽并論。曰諸葛勛名本敬慎。汾陽事業(yè)在忠貞。信哉。
王應(yīng)麟曰。圖大患者。必略細故。求實效者。必去虛文。又曰。因為急而紊紀綱。以偏見而咈公議。臣不敢行。
惟知盡心以求濟于事而已。
大丈夫生斯世。自應(yīng)磊磊落落。攬轡澄清。非異人任。今日之憂。豈為溫飽哉。
自量學(xué)業(yè)未能過人。則貧賤不為不幸。此囊螢映雪之日。非怨天尤人之日也。
此身此際。其責(zé)重。其憂深。圣經(jīng)賢傳。內(nèi)足明善誠身。外足匡時濟眾。其為益也。豈不大哉。
有此志向胸襟。方可謂之忠于君而敬于事。
有以名利之說來者。勿問大小。悉宜應(yīng)以淡心。有以是非之說來者。勿問人我。悉宜處以平心。有以學(xué)問之說來者。勿問合否。悉宜受以虛心。此大受用訣也。
人須有堅忍之操。天下事方有干濟。堅忍者。俗所謂耐也。耐之義。謂耐饑。耐寒。耐煩。耐勞。耐辱。耐窮。耐心。耐事。耐官職。耐則能久。不耐未有能久者也。識得耐字。上之為圣賢定靜之學(xué)。次則為有恒之士。臨民事君。問心無愧。莫大經(jīng)濟。皆基于此。
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
二者缺一不可。其理隨事可見。其功隨時可用。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作用者。才情決然不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念過而不念功。恩不可忘。怨不可不忘。情理兩得其平。人己各盡其道。
吉人之辭寡。深險不可。節(jié)俠之生輕。鬬狠不可。豁達之財疏。暴殄不可。才子之氣高。矜驕不可。廉吏之守嚴。刻薄不可。
圣賢出有出的道理。處有處的道理。盡得道理。出也好。處也好。今人志在富貴。所以見得處不如出也。
吳芾云。事不當(dāng)行。寧獲譴于上官。不可貽害于百姓。李衡云。力不能行。與其進而負于君。不若退而進于道。二公南宋人也。合之可作出處銘。
廉不言貧。勤不言勞。愛民不言惠。鋤強不言威。事上致敬。不言屈己。禮賢下士。不言忘勢。庶于官箴無忝。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名根所以害人者。騖名則勞。矜名則傲。飾名則偽。爭名則忌。咎惡從此而起。至人所以戒好名也。
蘇子容曰。歐公不談文章。喜談?wù)隆>儾谎哉隆O舱勎恼隆8鞑获嫫渌芤病?
陸宣公曰。居上者。當(dāng)違欲以行己所難。布誠以除人所病。論仕道曰。做官如做人。要反復(fù)思維。事到不能兩全處。寧可失官。無作負心人。又曰官不可不清。卻不可傲。清而傲。取禍之道也。
平易近人。既不失己。亦不戾世。
士君子一言當(dāng)百。不可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言滿天下無口過。立身事君。均不外此。
士君子臨事當(dāng)于難處求其易。易處慮其難。
難處不敢推諉。易處不敢忽略。盡心而已。
自警銘曰。洪范六極。弱居其一。所謂讀書。變化氣質(zhì)。當(dāng)斷不斷。爾自貽戚。
自省銘曰。環(huán)顧斯世斯民。生者待汝養(yǎng)。死者待汝葬。天下后世待汝治。汝毋或輕爾身。以殉無涯之欲。而喪厥志。
自覺克己復(fù)禮主敬行恕之學(xué)。刻不可離。朝夕而思之。數(shù)日而批點之。墨未干而忘之。謂之何哉。
昔人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此與夫子主忠信徙義之意同。吾人存至誠無偽之心。進而有為。忠也。其閑輕重緩急。過差而不合于義者盡多。故進思盡忠者。必退思補過。主忠信者。必徙義。陽明論學(xué)。以致良知三字外別無功夫。所差在此。
果欲盡忠。焉能無過。補過所以完忠字之分量。全盡忠之實事也。二語人多囫圇讀過。此為透切。
士大夫必先不肯自欺。而后可望其不欺君。即如為善。自己也知得是當(dāng)為。也勉強去做。只是心里又有些便不消如此。做也不妨的意思。如為不善。也知得不當(dāng)為而不為。心中又有便為也不妨底意思。是自欺也。自欺如此。欺君可知矣。
如方正也不妨圓融。孤子也不妨應(yīng)求。疾惡也不妨姑容。潔清自矢也。而分例可得者。不妨從俗。不妨二字。昧初念之真心。瞻徇于轉(zhuǎn)念之私意。由自欺而欺君。不知其所終極矣。
又如九分九厘公正。雜了一厘私意。心地不干凈。便能潛滋暗長。故古之稱忠君為純臣。純者無私偽之雜也。
人臣德器有偏全。才分有大小。官有尊卑。事有難易。時勢有常變。朝廷隨材器使。其屬望于臣者。未嘗人人求全。事事責(zé)備。臣子報効于君。亦不能動罔不臧。先要此心之無欺。心無或欺。則止知有君。不知有己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無一時一念。不乃心王室也。一民不忍失所。一事不敢錯忽。盡心于君。則君之民。即吾之赤子。君之事。即吾之家事。一時之成敗。一事之禍福。皆不能移。故曰忠者一其心之謂也。
官雖至尊。決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雖至卑。決不可以己之生平。佐人之喜怒。
此不過能。盡其心不忍欺。不敢茍耳。
王陽明曰。古之仕者。將以行其道。故能不以險夷得喪動其心。而惟道之行否為休戚。利其身。故懷土偷安。見利而趨。見難而懼。非古今之性爾殊也。其所學(xué)所養(yǎng)。于平日不同。而觀夫天下者之達與不達耳。
歸于所見之達與不達。更見學(xué)之有關(guān)于仕。
君子與小人居。決無茍同之理。不幸勢窮理極。為所中傷。則安之而已。處之未盡于道。或過于疾惡。或傷于憤激。無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讎毒。則皆君子之過也。
事勢當(dāng)倉卒之際。變出非常。君子常身任天下之禍而不辭。非得已也。知天下之禍終不能免。惟以身任之。冀可免于天下之禍。小人不知禍不可幸免。詭計以求脫。遂至釀成大禍。而巳亦卒不能免。故任禍者。惟忠誠憂國之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也。
先生值宸濠之變。皆以身任天下之禍。而后卒免于禍。有利于國家。此條自道其閱厯。益信陽明為有用道學(xué)也。
忠義之降。激而為氣節(jié)。氣節(jié)之弊。流而為客氣。其上焉者。無所為而為。所謂成仁取義也其次有所為矣。然猶其氣之近于正者也。迨其弊也遂有憑其憤戾粗鄙之氣。以行其媢嫉褊驁之私。士流于矯拂。民入于健訟。人欲熾而天理滅。而猶自視以為氣節(jié)。于公忠之道。失之遠矣。
去氣節(jié)之偏。以歸于全。克客氣之私。以反于正。如此方為公忠。然非有學(xué)者不能。
文山別集者。宋丞相文山先生自述其勤王所經(jīng)厯。后人采集以成者也。中閑所值險阻艱難。顛沛萬狀。非先生之述。人無從而盡知。先生忠節(jié)蓋宇宙。皆于是而有據(jù)。后人因詞考跡。感慕先生大義。油然興起其忠君愛國之心。是集之有益于臣道。豈小小哉。
君子之忠于君。求盡吾心焉而已。豈屑屑言之。以蘄知于世。然仁人之心忠于君。亦欲人之忠于君也。欲人之忠于其君。而思以吾之忠于其君者。啟其良心。固有人弗及知之者。非自言之。何由以及人乎。斯先生之所為自述。將以教世之忠也。當(dāng)時仗節(jié)死義之士。無不備載。是以有傳。是又與人為善者也。是集也。在先生之自盡。若嫌于蘄世之知。以先生之教人。則吾惟恐其知之不盡也。在先生之自盡。若可以無傳。以先生之與人為善。則吾惟恐其傳之不遠也。
人臣因事納忠。祗求盡心供職。不應(yīng)自己表暴。急求人知。故古人以焚諫草為忠。至于履險蹈危。挫折不屈。以身殉國。非一時一事之忠可比。不為述記始末。后來何所激勸。倘遇急難。亦無所師法。故文山不可無集。又非以不焚諫草為忠。況朝廷旌忠有典。方且訪其遺跡。而登之史傳。事之常變不同。義固各有所重。總期足以勸忠而已。
碌碌之士。未論其言之若何。茍肯言焉。亦見其忠矣。若有學(xué)之君子。必時然后言而后可。又不專以敢言為貴也。去惡先其甚者。顛倒是非。固得罪于名教。若搜羅瑣屑。亦事君者之所恥也。
忠君者揆理審時。不激不瑣。此中權(quán)衡有學(xué)問焉。
王陽明謫居龍場。府差至驛。多所陵侮。場民不服。與差爭鬬。有勸其赴大府請謝者。先生曰。差人至龍場。挾勢擅威。非大府使之也。場民與之爭鬬。亦非某使之也。大府未嘗辱某。某亦未嘗傲大府。何所得罪而請謝乎。跪拜亦小官常分。然亦不當(dāng)無故而行之。廢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禮義而已。某居此。蓋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然居之泰然者。誠知生死有命。不以一朝之患。遺終身之憾也。大府茍欲加害。而在我誠有以取之。則不可謂無憾。使無以取之。而橫罹焉。則亦瘴癘己爾。蠱毒已爾。魑魅魍魎已爾。執(zhí)事之諭。雖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勵。不致有所隳墮。則某也受教多矣。
以上皆王陽明先生語。悉從學(xué)識涵養(yǎng)中來。毋以其專主致良知之偏。而輕議之也。
居官簿書如麻。下情阻隔。或乘其聰明。或乘其火氣。或乘其忙錯。種種皆能枉人。及文案既定。則有明知枉而無如何者。此居官之難也。其難其慎。不在依違二三。而在虛心觀察。
盡心則人不能枉。不茍則自己必不肯枉。
好以言譏人者。必忮心之重者也。故見人富貴則忌之。見人聲名則疾之。忌疾之心蓄于平日。譏激之言隨處觸發(fā)。結(jié)怨己深。構(gòu)禍不已。故君子貴治心焉。
忠于君者。方喜國家得人致治。雖好尚不同。決無忌疾之事。
厯代搢紳之禍。多起于言語文字之激。故誹議激坑焚之禍。清議激黨錮之禍。清流激白馬之禍。臺諫激新法之禍。始也一人唱之。羣起和之。不求是非之歸。乃讙焉狂焉。牢不可破。卒至不可收拾。則所傷多矣。
敬于事者。不必肯激。忠于君者。必不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