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山尋樂齋偶鈔【名云建號文山浙江錢塘人雍正丙午舉人官國子監學錄】
謹按有志言學者。皆云尋孔顏樂處。夫樂豈可尋乎。有意尋樂。非放達之怡情。則山水之娛目。此樂皆自外而至。非真樂也。顏子有真樂。故不因簞瓢陋巷而改。非樂簞瓢陋巷也。孔子疏水曲肱。而樂亦在其中。非樂疏水曲肱也。以視外至之樂。因一時之境遇為欣戚。以一己之順逆為憂喜。理欲之分。即圣狂之別也。愚向疑樂不可尋。因尋而后樂。率非真樂。圣賢尋樂工夫。決不如此。錢塘王文山先生著尋樂齋偶鈔。其厯序孔門尋樂工夫。皆不在于境遇。而在返躬內省。以求自得。乃為尋樂真詮。故言之切近如此。考其生平。自講學授徒。及于筮仕。勤勤懇懇。近里著己。期無愧于圣賢。有濟于民物。宦京未久。未厯外任。而于民生治道。仕學一貫之理。罔不洞中窾要。予正慮世之學者。區學仕為兩途。尋樂于外。而不尋樂于內。舉業文章。竟同敲門之瓦。登科筮仕。徒為牟利快捷方式。學非所學。仕非所仕。故錄此為有志尋樂者定所趨焉。
魏環溪先生尋孔顏樂處解云。孔子之樂處不能得。得二語。曰不怨天。不尤人。從何尋。曰下學。顏之樂處不能得。得二語。曰不遷怒。不貳過。從何尋。曰克己。思之樂處不能得。得二語。曰不援上。不陵下。從何尋。曰居易。孟之樂處不能得。得二語。曰仰不愧。俯不怍。從何尋。曰集義。愚擬補曰。曾之樂處不能得。得二語。曰毋自欺。必自慊。從何尋。曰慎獨。
曰下學。曰克己。曰居易。曰集義。自常情視之。皆圣賢刻苦工夫。未皆可樂。而實為尋樂真詣。揭出曾子尋樂。在于慎獨。尤為親切。
曹月川云。孔顏之樂者仁也非。是樂這仁。仁中自有其樂耳。孔子安仁。而樂在其中。顏子不違仁。而不改其樂。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樂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樂也。不違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樂者。守之之樂也。語曰仁者不憂。不憂非樂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說破。欲學者自得之。
鹿江邨云。人在世間。誰不求樂。而常得憂。周茂叔尋孔顏樂地。不是逍遙閑曠底生活。吾人心中有趣。纔得樂。而趣從何生。從不愧不怍而生。愧怍何由出。從自盡本分而出。如不發憤做起。只一味隨俗浮沈。則本來之面目不開。世俗之纏縛漸固。因無用力處。遂無得意處。畢世戚戚。那有出頭日子。孔顏疏水曲肱。簟瓢陋巷。一曰樂在其中。一曰不改其樂。彼原自有欛柄。萬物皆備一章。樂之本體工夫皆盡矣。按反身而誠則仁。此樂之本體。強恕求誠。此尋樂底工夫。
尋樂尋字。最易為消遙閑曠者借口。握定強恕求誠。為尋樂工夫下手處。方見切實境地。不同浮慕。
楊龜山云。學者學圣賢之所為也。欲為圣賢之所為。須是聞圣賢所得之道。若只要博通古今。為文章。作忠信原愨。不為非義之士。古來如此等人不少。如東漢處士逸民。與名節之士。有聞當世者多矣。責以圣賢之道。略無相似。何也。以彼于道。初無所聞故也。今學者平居則曰吾當為古人之所為。纔有事。便措置不得。蓋其所學。以博通古今為文章。或志于忠信愿愨。不為非義而已。而不知聞道故應如此。由我觀之。學而不聞道。猶不學也。此段語。有關學者不小。
人而不學。則馳騖于名利。牽擾于身家。終日憧憧。而有愧乎其為人。學而不聞道。則浮沈于詩章。修飾乎小節。終身沒沒。而有愧乎其為學。
道原兼人己。合內外。故人不可不學。學不可不明。道立則俱立。成不獨成。學在此。仕亦在此。不僅文章節義之偏長。迥異名利身家之俗學。不可不辨。
常能把捉此心。使語不妄發。甚難。
周易一書。卦爻之吉者。每寓戒厲之辭。卦爻之兇者。必示以趨吉之路。
內則云。父母既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此數語。為抱終天之恨者。指示一門路。
忠孝無二理。孝子修身以事親。忠臣盡職以事君。皆終身守之而不變。仁以為任。死而后已。曾子所以為大孝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武侯所以為大忠也。
昔人有心相宅相。三十六善之目。近見刻此者。多雜以二氏之說。因略訂宅相五十則。俾保家之士。奉以自鏡焉。
閽人謙婉。無婦女惡犬當門。墻宇完治。庭除灑埽。座黏格言先訓。主人見客。無驕容謟態。不議朝政閨閫。及人過失。能受人規諫。坐久不聞婦女聲。子弟恂恂雅飭。故舊窮親往來。家長約束有法。不聽細人煽惑語。合家樸儉。無鮮衣怒馬習氣。寢興以時。有恒產恒業。不侵占公私地。早輸國課。私負早完。睦鄰里。不干謁貴勢。關說公事。不訐訟。受人凌侮。以理化誨。不與匪人交游。不假借行埠優伶。及投充人名號。【如用本宅燈籠牌子旗號類】三姑六婆不入門。星相巫術人不入門。無幫閑食客。不畜美妾俊仆。無吹彈謳唱聲。婦女不入廟燒香。敬神祗。不妄行褻祀。祭祀祖先。以時以禮。婚嫁不貪富貴。及沿用僭侈俗禮。喪不用浮屠法。早葬先人。不迷惑風水。宴客無侈費。及長夜呼呶。親友急事。能量力助恤。家無賭具。【紙牌骰子雙陸骨牌圍象棋類】戲具。【如放風鳶鬬蟋蟀籠禽。踢球囗毛皮企囗類。】不藏禁書。【如推背圖東明厯類。】不寶難得之物。不存小說淫詞春宮畫。【見即焚毀。】不衒名刊己詩文。不妄受人饋送。交易不愛便宜。不用低色銀。出入斗斛戥秤畫一。體恤下人甘苦。不刻削佃戶。無故不殺生。
五十則。皆居室日用之常所最易忽視者。循而行之。即修身齊家之要道也。宅相莫善于此矣。
圣人以羣居終日言不及義為大戒。今士大夫相聚。非談朝政新聞。即講應酬俗事。甚或戲謔詼諧。雌黃人物。侈述鬼神怪幻之事。其能論文說詩。留心世務經濟者。便什不得一。至身心民物四字。幾絕口無人道。有志于學者。可不思所以正救之耶。
大概相習而不知其非。一為提醒。真覺通身汗下。有裨于學仕者不淺。
一日失足。終身莫救也。宜痛戒之。
圣賢經傳之語。人自少記誦。未能銘心刻骨。里巷狹邪之談。稗官妄誕之說。一寓耳目。便輒不忘。非禮勿視聽之戒。可不時時嚴省乎。
載籍繁且雜矣。有益于人者。有損于人者。讀有益之書。或未必有益。讀有損之書。往往即為所損而不覺。若復沈溺于此。則為損害竟無底止。可不戒乎。
江都叔父將謁選。予作臨民十二箴寄之。一不收長隨。二不借京債。三慎擇幕賓。四防檢宅門。五交盤清楚。六用度節省。七清心寡欲。八錢糧隨收隨解。九案牘不滯。十慎重審斷。十一事上官以和。交紳士以禮。十二馭吏嚴而有恩。先叔頗納予言。惜在任未久而歿。揚民今尚頌之。
同年馮永振舉進士。命往閩省試用。臨別送之曰。士于州縣。須具一即日去任之心。又須具一終身在任之心。有即日去任之心。則錢糧案件。逐日清楚。不致積而叢弊矣。有終身在任之心。則地方利弊。自然關切。不致視如傳舍矣。
在任久暫。非可逆料。存即日去任之想。則凡事必不敢茍且。存終身在任之想。則凡事必籌及久遠。無非盡其在我。不肯一日負此官而已。
周制比閭族囗〈尚阝〉。各有鄉官。漢有亭長嗇夫。唐有里正村正。明初有老人。蓋升平日久。煙戶稠密。州縣官勢難徧察。如令每里各設此等一員。責之宣化勸誘。凡里中孝弟善良。及頑悍不法者。俾籍記其實。朔望上之有司。察其尤者而賞罰之。亦化民之一道也。但此等人員。必須公舉慎選。里中無其人。寧缺之。三年稱其任者。為奏給散銜。不稱。則立易其人。
鄉約社長之類。盡有可以為官宣化布澤者。得此意而慎選之。保護之。獎勵而約束之。亦自有益。設立鄉官。恐其權過重。鄉保則下同賤役。不可任矣。
國家法制嚴明。而一種頑悍之徒。鞭撲荷校。后仍不悛。此非直刑之可治也。宜依罪科斷。外用木牌。大書所犯。如不孝賭博竊盜唆訟之類。懸釘其門。一年內果實心改悔。鄰里為具結申狀。方準撤去。又古有惰游之冠。赭衣之罰。或仿此。令再犯者衣冠與良善稍異。仍許自新則免。屢犯不悛。遷之國門外。其有孝義行善之家。有司訪知其實。亦送匾旌獎。使人人知所向慕愧悔。此即周書旌別淑慝。表宅殊疆之法也。
強悍滋事之徒。依法懲創。罪止此矣。書其所犯。懸釘門牌。視其悛改。以時起除。善良者給匾示旌。勸懲互施。亦有司之善教也。
于清端公為武昌同知。行保甲之法。凡居人稠密之地。必親自查驗。簡輿從步行。不擾民。其法十家互相保。有可疑之人。不責十家舉報。但書無保二字于其名下。則其蹤跡叵測可知。然亦不遽罪也。呼其人諭曰。汝今后要學好。他日地方有事。吾必罪及于汝。往往多遠去者。境內以清。后巡撫直隸。頒行保甲條約。用意周密。然寬嚴緩急之閑。在奉行者之斟酌。法行而民不擾。斯為善乎。
李別駕光型云。記曰。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茍一鄉之事不治。何論一縣。保甲者。分之極其細而不紊。合之盡其大而不遺。故必知地方之險易。村居之疏密。而后聯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墪臺驛遞之遠近。橋梁舟楫之所屬。而后期會修建。可行奉公利濟之政。知水土剛柔之性。山澤原隰之宜。而后區種別材。可行因地利民之政。知人民生聚之多寡。地利物產之盈絀。而后勞民勸相。可行農末相資之政。知閭里疆域之息耗。居民世業之貧富。而后誘勸畜積。可行斂散赒恤之政。知婣婭族姓之相聯。比閭同里之相屬。而后讀法講諭。可行孝友睦婣之政。知田園家室之有賴。四民術藝之有托。而后分別勤惰。可行課督鼓舞之政。知剛柔知愚之異質。奢儉貞淫之殊習。而后旌淑別慝。可行勸賞刑威之政。是故一行保甲。而政具舉矣。人徒見吏胥約保之奔馳。門牌冊籍之更迭。出役應差之勞。什伍連坐之患。而曾不聞衛養教利之政。以此民志不安。交相逃避。吏胥約保。緣以為奸。宜其指為擾民耳。要在為州縣者。周覽封城。明辨水土。詢問風俗。體察人情。簡節而疏目。得其大意之所在。以次漸興。而絕無強民之跡。斯可以行之久而相安也。
州曰知州。縣曰知縣。無一非其所當知也。憶予所蒞之處。先將四境道里村莊。民情風俗。列單致詢。令各縣照單登覆。其村莊之疏密。山河之險易。地界之遠近。則另繪一圖。無非欲有司留心地方。體察情形。向后如有應行籌辦之利弊。應行查緝之奸匪。心目中皆已了然也。此內有心胷有才識者。從此知所措施。著有政跡。脫穎而出。其余亦漸留心地方。知所措手。不至如從前之四境茫然。惟聽胥役之指使矣。各省圖冊。現存篋中。今閱此條。可云先得我心。此即仕不廢學。先知后行之工夫。不可以為地方官之瑣務也。
直省郡縣命案。半出于奸盜。故諺有賭近盜奸近殺之語。今功令禁賭甚嚴。誠足弭盜賊之原。然民閑小說彈詞。春宮畫刻。遠近流布。甚或描繪扇頭。粉塑泥像。列店貨鬻。奸醫制合謬藥。招貼衢巷。致血氣未定者。心為所蕩。大則陷于刑獄。否亦早戕厥身。有司設法禁革。令坊閑焚毀改業。亦化民善俗之急務也。
李果齋論朱子讀書之功云。虛其心。平其氣。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于彼。使之意定理明。而無躁易凌躐之患。心專慮一。而無貪多欲速之弊。始以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自表而究里。自流而溯源。索其精微。若別黑白。辨其節目。若數一二。而又反復以涵泳之。切己以體察之。此千古讀書之妙訣。乃世不乏聰明之士。而鹵莽滅裂。鮮克遵此。且曰書不求甚解。其自誤誤人也實甚。
如此讀書。方可深造自得。由此而資深逢源。可以應務而不窮。毋謂記誦無關實學也。
陳定宇云。論孟集注。只在熟讀精思。貫穿透徹。先要記得一部四書在我胸中。不靠印本。提一段首句。便沖口念得下面細字。然后有自得之妙。
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元。此韓子讀書要訣。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鉤其元。則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覆同異。剖斷是非。自紀所疑。附以辨論。則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前輩作諸生時。皆有經書講旨。及綱鑒性理等鈔略。尚是古人遺意。蓋自為溫習之功非欲垂世也。今學者不復講此。其作為書說史論。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不與為己相關。故亦卒無所得。蓋有書成而了不省記者。此又可戒也。
許文正公兒時。就塾問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舉取科第耳。公曰。如斯而已乎。王文成公少時。問師何為第一事。師亦答以讀書登第。公心不然。曰。此未為第一事。其為圣賢乎。今之讀書者。專坐科名二字。父傳子而師誨弟。老死不悟。二公方童年。便爾勘破。高明之識。豈非天授乎。宜后來大有成就也。
或有言善讀書而不善作官者。華亭張莊簡公說云。此正坐不善讀書耳。近人往往以羸病歸咎于讀書所致。予亦曰此必不善讀書者。嗜學者焚膏繼晷。亦不可夜逾二鼓。以子分乃貞元之會。宜令心神歸宿。滋息夜氣。為來日之本。世有少年之士。銳志求名。讀文構思。竟夜不寐。久而咯血。以致成瘵。未遂顯揚之愿。而先殞厥身。豈非不孝之大者乎。
有讀書不必作官者。未有善讀書而不善作官者。此仍是不善讀書耳。至因讀書而致病。勉強刻苦。毫無心得。亦坐不善讀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