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說文》云:囗, 蝥,毒蟲也。《廣雅》云: 晏青也。《名醫》別出芫青條,非。芫、晏,音相近也。舊作貓,俗字。據吳氏云:一名班苗,是也。
貝子
味咸,平。主目翳、鬼注蟲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燒用之,良。生池澤。
《名醫》曰:一名貝齒。生東海。
案:《說文》云:貝,海介蟲也。居陸,名飆;在水,名囗,象形。《爾雅》云,小者,囗。郭璞云:今細貝,亦有紫色,出日南。又囗,小而橢。郭璞云:即上小貝。
石蠶
味咸,寒。主五癃,破五淋,墮胎,內解結氣,利水道,除熱。一名水虱。生池澤。
《吳普》曰:石蠶,亦名沙虱。神農、雷公:酸,無毒。生漢中。治五淋,破隨內結氣,利水道,除熱(《御覽》)。
《名醫》曰:生江漢。
案:《廣雅》云:水虱, 也。《淮南萬畢術》云:沙虱,一名蓬活,一名地脾。《御覽》蟲豸部引李當之云: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廣志》云:皆虱,虱色赤,大過蟣。
在水中,入人皮中,殺人,與李似不同。
雀甕
味甘,平。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注。一名躁舍。
《名醫》曰:生漢中。采,蒸之。生樹枝間,蛄 房也。八月取。
案:《說文》云:蛄,蛄斯黑也。《爾雅》云:囗,蛄囗。郭璞云: 屬也。今青州人呼為蛄囗。按:《本經》名為雀甕者,甕與蛹,音相近,以其如雀子,又如繭蟲之蛹,因呼之。
蜣螂
味咸,寒。主小兒驚癇、螈囗,腹脹寒熱,大人疾狂易。一名 蜣。火熬之,良。生池澤。
《名醫》曰:生長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案:《說文》云:囗,渠囗。一曰天杜。《廣雅》云:天杜,蜣螂也。《爾雅》云: 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蟲,啖糞土。《玉篇》:蜣、螂同。《說文》無蜣字。渠囗,即 蜣,音之緩急。
螻蛄
味咸,寒。主產難,出肉中刺(《御覽》作刺在肉中),潰癰腫,下哽噎(《御覽》作咽),解毒,除惡創。一名蟪蛄(《御覽》作蟪蛄),一名天螻《名醫》曰:生東城。夏至取,曝干。
案:《說文》云:蠹,螻蛄也;螻,螻蛄也;蛄,螻蛄也。《廣雅》云:炙鼠、津姑、螻蜮、蟓蛉、蛞螻,螻蛄也。《夏小正》云:三月, 則鳴。囗囗,天螻也。《爾雅》云:囗,天螻。郭璞云:螻蛄也。《淮南子·時則訓》云:孟夏之月,螻蟈鳴。高誘云:螻,螻蛄也。
《方言》云:蛄詣,謂之杜格;螻蛞,謂之螻蛞,或謂之蟓蛉。南楚謂之杜狗,或謂之 螻。
陸璣《詩疏》云:《本草》又謂螻蛄為石鼠,今無文。
馬陸
味辛,溫。主腹中大堅癥,破積聚、息肉、惡創、白禿。一名百足。生川谷。
《吳普》曰:一名馬軸(《御覽》)。
《名醫》曰:一名馬軸。生元菟。
案:《說文》云:蠲,馬蠲民。從蟲、皿,益聲;囗,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草為蠲。《廣雅》云:蛆囗,馬囗,馬 也。又馬踐,蛆也。《爾雅》云:囗,馬踐。郭璞云:馬蠲勻,俗呼馬囗。《淮南子·時則訓》云:季夏之日,腐草化為。囗。高誘云:囗,馬 也。
幽冀謂之秦渠。又《汜論訓》云:囗,足眾,而走不若蛇。已《兵略訓》云:若研之足。高誘云:囗,馬 也。《方言》云:馬囗,北燕謂之蛆渠。其大者,謂之馬蚰。《博物志》云:馬,一名百足,中斷成兩段,各行而去。
地膽
味辛,寒。主鬼注、寒熱,鼠螻,惡創、死肌,破癥瘕,墮胎。一名 青。生川谷。
《吳普》曰:地膽,一名元青,一名杜龍,一名青虹(《御覽》)。
《名醫》曰:一名青囗。生汶山,八月取。
案:《廣雅》云:地膽,蛇要,青囗,青 也。陶弘景云:狀如大馬蟻,有翼。偽者,即班貓所化,狀如大豆。
鼠婦
味酸,溫。主氣癃不得小便,女人月閉、血癥,癇癥、寒熱,利水道。一名負蟠,一名威。生平谷。
《名醫》曰:一名囗。生魏郡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取。
案:《說文》云:囗, 威,委黍;委黍,鼠婦也;蟠,鼠負也。《爾雅》云:蟠,鼠負。郭璞云:甕器底蟲。又 威,委黍。郭璞云:舊說,鼠婦別名。《毛詩》云:伊芳威在室。《傳》云:伊芳威,委黍也。陸璣云:在壁根下,甕底中生,似白魚。
熒火
味辛,微溫。主明目,小兒火創傷,熱氣、蠱毒、鬼注,通神。一名夜光(《御覽》引云:一名熠耀,一名即照。《大觀本》作黑字)。生池澤。
《吳普》曰:熒火,一名夜照,一名熠耀,一名救火,一名景天,一名據火,一名挾火(《藝文類聚》)。
《名醫》曰:一名放光,一名熠耀,一名即照。生階地。七月七日收,陰干。
案:《說文》云:囗,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磷,鬼火也,從炎舛。《爾雅》云:熒火,即照。郭璞云:夜飛,腹下有火。《毛詩》云:熠耀宵行。傳云:熠耀,磷也;磷,熒火也《月令》云:季夏之月,腐草化為熒。鄭元云:螢飛蟲,螢火也。據毛萇以螢為磷,是也。
《說文》無螢字,當以磷為之。《爾雅》作熒,亦是。舊作螢,非。又按:《月令》:腐草為螢,當是蠲字假音。
衣魚
味咸,溫,無毒。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御覽》作泄利),小兒中風(《御覽》作頭風)、項強(《御覽》作疆),背起摩之。一名白魚。生平澤。
《吳普》曰:衣中白魚。一名 (《御覽》)。
《名醫》曰:一名囗。生咸陽。
案:《說文》云:囗,白魚也。《廣雅》云:白魚, 魚也。《爾雅》云:囗,白魚。郭璞云:衣、書中蟲,一名蚋魚。
上蟲、魚,下品一十八種。舊同。
桃核仁
味苦,平。主癥血、血閉、瘕邪,殺小蟲。桃花:殺注惡鬼,令人好顏色。桃鳧:微溫。
主殺百鬼精物(《初學記》引云:梟桃在樹不落,殺百鬼)。桃毛:主下血瘕寒熱,積寒無子。
桃蠹:殺鬼邪惡不祥。生川谷。
《名醫》曰:桃核,七月采,取仁,陰干;花,三月三日采,陰干;桃鳧,一名桃奴,一名梟景。是實著樹不落。實中者,正月采之;桃蠹,食桃樹蟲也。生太山。
案:《說文》云:桃,果也。《玉篇》云:桃,毛果也。《爾雅》云:桃李丑核。郭璞云:子中有核仁。孫炎云:桃李之實,類皆有核。
杏核仁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生川谷。
《名醫》曰:生晉山。
案:《說文》云:杏,果也。《管子·地員篇》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杏。高誘注《淮南子》云:杏,有竅在中。
上果,下品二種。舊同。
腐婢
味辛,平。主 瘧,寒熱、邪氣,泄利,陰不起,病酒,頭痛。生漢中。
《吳普》曰:小豆花,一名腐婢(舊作付月,誤)。神農:甘,毒。七月采,陰干四十日。
治頭痛,止渴(《御覽》)。
《名醫》曰:生漢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陰干。
上米、谷,下品一種。舊同。
苦瓠
味苦,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葉。生川澤。
《名醫》曰:生晉地。
案:《說文》云:瓠匏,匏瓠也。《廣雅》云:匏,瓠也。《爾雅》云:瓠,棲瓣。《毛詩》云:瓠有苦葉。《傳》云:匏,謂之瓠。又九月斷壺。《傳》云:壺,瓠也。《古今注》云:瓠,壺蘆也。壺蘆,瓠之無柄者。瓠,有柄者。又云:瓢,瓠也。其囗,曰匏。
瓠則別名。
水靳
味甘,平。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池澤。
《名醫》曰:生南海。
案:《說文》云:芹,楚葵也;近,菜類也。《周禮》有近菹。《爾雅》云:芹,楚葵。
郭璞云:今水中芹菜。《字林》云:芹草,生水中。根,可緣器。又云: 菜,似蒜,生水中。
上菜,下品二種。舊同。
彼子
味甘,溫。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注、伏尸。生山谷(舊在《唐本》退中)。
《名醫》曰:生永昌。
案:陶弘景云: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子不復識。又,一名熊子,不知其形何類也。掌禹錫云:樹,似杉;子,如檳榔。《本經》蟲部云:彼子,芝注云:彼字合從木。《爾雅》云:彼,一名囗。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
掌禹錫曰:本草例,《神農本經》以朱書,《名醫別錄》以墨書。《神農》藥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名醫別錄》副品而言也。則此下節《別錄》之文也,當作墨書矣。蓋傳定浸久,朱墨錯亂之所致耳。
案:禹錫說,是也,改為細字。
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精,合和時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干曝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
欲療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創瘤,以創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 下利,大小便不通;賁肫上氣,咳逆嘔吐;黃疽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 癇;鬼注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創 折,癰腫惡創,痔 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遨游上下,役使萬靈,體生毛羽,行廚立至(《抱樸子·內篇》引《神農經》,據《太平御覽》校)。
中藥,養性;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并辟(《抱樸子·內篇》引《神農經》)。
太一子曰:凡藥,上者,養命;中者,養性;下者,養病(《藝文類聚》引《本草經》)。
太一子曰:凡藥,上者,養命;中藥,養性;下藥,養病。神農乃作赭鞭、鉤 (尺制切)。從六陰陽,與太乙外(巡字)五岳四瀆,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萬千類,皆鞭問之,得其所能治主,當其五味,一日(一字舊誤作百)七十毒(《太平御覽》引《本草經》)。
神農稽首再拜,問于太乙子曰:曾聞之時壽過百歲,而徂落之咎,獨何氣使然也?太乙子曰:天有九門,中道最良。神農乃從其嘗藥,以拯救人命。(《太平御覽》引《神農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