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 顧觀光
- 4976字
- 2015-12-26 16:25:19
案:《說(shuō)文》云:芫,魚(yú)毒也。《爾雅》云:囗,魚(yú)毒。郭璞云:囗,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濃,汁赤,中藏卵果。《范子計(jì)然》云:芫花,出三輔。《史記·倉(cāng)公傳》:臨淄女子病蟯瘕,飲以芫花一撮,出蟯可數(shù)升,病已。顏師古注《急就篇》云:郭景純說(shuō),誤耳。其生南方,用藏卵果,自別一 木,乃左思所云綿囗、 櫨者耳,非毒魚(yú)之囗。
上草,下品四十九種。舊四十八種,考木部芫華宜入此。
巴豆
味辛,溫。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jié)聚、堅(jiān)積,留飲、痰癖。大腹水張,蕩煉五臟六腑,開(kāi)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內(nèi),除鬼毒蠱注邪物(《御覽》作鬼毒邪注),殺蟲(chóng)魚(yú)。一名巴叔(占作椒,《御覽》作菽)。生川谷。
《吳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農(nóng)、岐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李氏:主溫?zé)岷H~如大豆。八月采(《御覽》)。
《名醫(yī)》曰:生巴郡,八月采,陰干,用之,去心皮。
案:《廣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傳》云:元俗餌巴豆。《淮南子·說(shuō)林訓(xùn)》云:魚(yú)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
蜀菽
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
《名醫(yī)》曰:一名巴椒,一名囗。生武都及巴郡。八月采實(shí),陰干。
案:《范子計(jì)然》云: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陸璣云:蜀人作荼,又見(jiàn)秦椒,即《爾雅》囗。陶弘景云:俗呼為囗。
皂莢
味辛、咸,溫。主風(fēng)痹、死肌、邪氣,風(fēng)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谷。
《名醫(yī)》曰:生壅州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陰干。
案:《說(shuō)文》云:莢,草實(shí)。《范子計(jì)然》云:皂莢,出三輔。上價(jià)一枚一錢(qián)。《廣志》曰:雞棲子,皂莢也(《御覽》)。皂,即草省文。
柳花
味苦,寒。主風(fēng)水黃膽,面熱、黑。一名柳絮。葉:主馬疥痂創(chuàng);實(shí):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生川澤。
《名醫(yī)》曰:生瑯邪。
案:《說(shuō)文》云:柳,小楊也;檉,河柳也,楊木也。《爾雅》:檉,河柳。郭璞云:今河旁赤莖小楊,又旄澤柳。郭璞云:生澤中者,又楊,蒲柳。郭璞云:可以為箭,《左傳》所謂董澤之蒲。《毛詩(shī)》云:無(wú)折我樹(shù)杞。《傳》云:杞,木名也。陸璣云:杞,柳屬也。
楝實(shí)
味苦,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chóng)、疥瘍,利小便水道。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荊山。
案:《說(shuō)文》云:楝,木也。《中山經(jīng)》云:其實(shí)如楝。郭璞云:楝,木名。子如指頭,白而粘,可以浣衣也。《淮南子·時(shí)則訓(xùn)》云:七月,其樹(shù)楝。高誘云:楝實(shí),鳳凰所食,今雒城旁有楝樹(shù)。實(shí),秋熟。
郁李仁
味酸,平。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齲齒,一名爵李。
生堅(jiān)齒川谷。
《吳普》曰:郁李,一名雀李,一名車(chē)下李,一名棣(《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車(chē)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及邱陵上。五月、六月采根。
案:《說(shuō)文》云:棣,白棣也。《廣雅》云:山李,雀其郁也。《爾雅》云:常棣,棣。郭璞云:今關(guān)西有棣樹(shù),子如櫻桃,可食。《毛詩(shī)》云:六月食郁。《傳》云:郁,棣屬。劉稹《毛詩(shī)·義問(wèn)》云:常棣之樹(shù),高五、六尺;其實(shí)大如李,正赤,食之甜。又《詩(shī)》云:常棣之花。《傳》云:常棣,棣也。陸璣云:奧李,一名雀李,一曰李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子如李子,可食。沈括《補(bǔ)筆談》云:晉宮閣銘曰:華十四株, 李一侏。
莽草
味辛,溫。主風(fēng)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jié)氣、疥瘙(《御覽》有癰瘡二字),殺蟲(chóng)魚(yú)。
生山谷。
《吳普》曰:莽草,一名春草。神農(nóng):辛;雷公、桐君:苦,有毒。生上谷山谷中或冤句。五月采。治風(fēng)(《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囗,一名春草。生上谷及冤句。五月采葉,陰干。
案:《中山經(jīng)》云:朝歌之山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yú)。又 山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可以毒魚(yú)。《爾雅》云:囗,春草。郭璞云:一名芒草。《本草》云:《周禮》云:翦氏掌除蠹物,以薰草莽之。《范子計(jì)然》云:莽草,出三輔者,善。陶弘景云:字亦作兩。
雷丸(《御覽》作雷公丸) 味苦,寒。主殺三蟲(chóng),逐毒瓦斯、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御覽》引云:一名雷矢。《大觀本》作黑字)。生山谷。
《吳普》曰:雷丸,神農(nóng):苦;黃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wú)毒;李氏:大寒(《御覽》引云:一名雷實(shí)。或生漢中。八月采)。
《名醫(yī)》曰:一名雷矢,一名雷實(shí)。生石城及治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
案:《范子計(jì)然》云:雷矢,出漢中。色白者,善。
桐葉
味苦,寒。主惡蝕、創(chuàng)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chóng)。花:主傳豬創(chuàng),飼豬,肥大三倍。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桐柏山。
案:《說(shuō)文》云:桐,榮也;梧,梧桐木,一名梓。《爾雅》云:櫬梧,郭璞云:今梧桐。又榮桐木,郭璞云:即梧桐。《毛詩(shī)》云:梧桐生矣。《傳》云:梧桐,柔木也。
梓白皮
味苦,寒。主熱,去三蟲(chóng)。葉:搗,傳豬創(chuàng),飼豬,肥大三倍。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河內(nèi)。
案:《說(shuō)文》云:梓,楸也,或作囗,椅梓也。楸,梓也;囗,楸也。《爾雅》云:槐,小葉曰囗。郭璞云:槐,為楸楸;當(dāng)細(xì)葉者,為 ;又大而囗,楸。郭璞云:老乃皮粗,者為楸。又椅梓,郭璞云:即楸。《毛詩(shī)》云:椅,桐梓漆。《傳》云:椅,梓屬。
陸璣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梓、梓關(guān);桐皮,曰椅。
石南
味辛,苦。主養(yǎng)腎氣、內(nèi)傷、陰衰,利筋骨皮毛。實(shí):殺蠱毒,破積聚,逐風(fēng)痹。一名鬼目。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華陰。二月、四月采實(shí),陰干。
黃環(huán)
味苦,平。主蠱毒、鬼注、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山谷。
《吳普》曰:蜀,黃環(huán),一名生芻,一名根韭。神農(nóng)、黃帝、岐伯、桐君、扁鵲:辛;一經(jīng):味苦,有毒。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葉黃,員端、大莖,葉有汗,黃白。五月實(shí)員,三月采根。根黃,從理如車(chē)輻,。解治蠱毒(《御覽》)。
《名醫(yī)》曰:生蜀郡。三月采根,陰干。
案:《蜀都賦》有黃環(huán)。劉逵云:黃環(huán),出蜀郡。沈括《補(bǔ)筆談》云:黃環(huán),即今朱藤也。天下皆有,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師人家園圃中,作大架種之,謂之紫藤花者,是也。
溲疏
味辛,寒。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可作浴湯。生山谷及田野、故邱虛地。
《名醫(yī)》曰:一名巨骨,生熊耳山,四月采。
案:李當(dāng)之云: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時(shí)時(shí)有節(jié)。子似枸杞。子冬日熟,色赤,味甘、苦。
鼠李
主寒熱瘰 創(chuàng)。生田野。
《吳普》曰:鼠李,一名牛李(《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啤。采無(wú)時(shí)。
案:《說(shuō)文》云:囗,鼠梓木。《爾雅》云:鼠梓。郭璞云:楸屬也,今江東有虎梓。《毛詩(shī)》云:北山有囗。《傳》云:囗,鼠梓。據(jù)《名醫(yī)》名鼠梓,未知是此否?《唐本》注云:一名趙李,一名皂李,一名烏槎。
藥實(shí)根
味辛,溫。主邪氣,諸痹疼酸,續(xù)絕傷,補(bǔ)骨髓。一名連木。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蜀郡。采無(wú)時(shí)。
案:《廣雅》云:貝父,藥實(shí)也。
欒花
味苦,寒。主目痛、淚出、傷囗,消目腫。生川谷。
《名醫(yī)》曰:生漢中。五月采。
案:《說(shuō)文》云:欒木,似欄。《山海經(jīng)》云:云雨之山,有木名欒,黃木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白虎通》云:諸侯墓樹(shù)柏;大夫欒;土,槐。沈括《補(bǔ)筆談》云:欒有一種,樹(shù)生,其實(shí)可作數(shù)珠者,謂之木欒,即本草欒花是也。
蔓椒
味苦,溫。主風(fēng)寒濕痹、 節(jié)疼,除四肢厥氣、膝痛。一名家椒。生川谷及邱家間。
《名醫(yī)》曰: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云中。采莖、根,釀酒。
案:陶弘景云:俗呼為囗,以椒 小,不香爾。一名稀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上木,下品一十七種。舊十八種,今移芫花入草。
豚卵
味苦,溫。主驚癇、 疾,鬼注、蠱毒,除寒熱,賁豚、五癃,邪氣、攣縮。一名豚顛。懸蹄:主五痔、伏熱在腸、腸癰、內(nèi)蝕。
案:《說(shuō)文》云:囗,小豕也。從豸省,象形,從又,持內(nèi)以給祭祀,篆文作豚。《方言》云:豬,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囗。,吳揚(yáng)之間,謂之豬子。
麋脂
味辛,溫。主癰腫、惡創(chuàng)、死肌,寒、風(fēng)、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風(fēng)頭,腫氣,通腠理。
一名官脂。生山谷。
《名醫(yī)》曰:生南山及雀淮南邊。十月取。
案:《說(shuō)文》云:麋,鹿屬,冬至解其角。《漢書(shū)》云:劉向以為:麋之為言,迷也。
蓋牝獸之淫者也。
鼠
主墮胎,令人產(chǎn)易。生平谷。
《名醫(yī)》曰:生山都。
案:《說(shuō)文》云:囗,鼠形,飛走且乳之鳥(niǎo)也。籀文作囗。《廣雅》云:囗 囗囗,飛也。
陶弘景云:是鼯鼠,一名飛生見(jiàn)。《爾雅》云:鼯鼠,夷由
六畜毛蹄甲
味咸,平。主鬼注、蠱毒,寒熱、驚癇,囗、狂走。駱駝毛,尤良。
案:陶弘景云:六畜,謂馬、牛、羊、豬、狗、雞也;蹄,即躑省文。
上獸,下品四種。舊同。
蝦蟆
味辛,寒。主邪氣,破癥堅(jiān),血、癰腫、陰創(chuàng)。服之,不患熱病。生池澤。
《名醫(yī)》曰:一名蟾蜍,一名囗,一名去甫,一名苦囗。生江湖。五月五日取,陰干。東行者,良。
案:《說(shuō)文》云:蝦,蝦蟆也;蟆,蝦蟆也;囗,蝦蟆也;囗,囗,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 ;其行囗,或作囗。囗,詹諸也。《夏小正》傳云:蜮也者,長(zhǎng)股也,或曰屈造之屬也。《詩(shī)》曰:得此囗,言其行囗,囗,詹諸,以鳴者。蝦蟆也。郭璞云: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又 蟆,郭璞云:蛙類(lèi)。《周禮》云:蟈氏。鄭司農(nóng)云:蟈,讀為蜮。蜮,蝦蟆也。元謂蟈,今御所食蛙也。《月令》云:仲夏之月,反舌無(wú)聲。蔡邕云:今謂之蝦蟆。薛君《韓詩(shī)》注云:戚放蟾蜍。高誘注《淮南子》云:蟾,也。又蟈,蝦蟆也。又蟾蜍,蝦蟆。又鼓造,一曰蝦蟆。《抱樸子·內(nèi)篇》云:或問(wèn),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脫,以何法乎?《抱樸子》曰:以自解去父血。
馬刀
味辛,微寒(《御覽》有補(bǔ)中二字。《大觀本》黑字)。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生池澤。
《吳普》曰:馬刀,一名齊蛤。神農(nóng)、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鵲:小寒,大毒。生池澤、江海。采無(wú)時(shí)也(《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馬蛤。生江湖及東海。采無(wú)時(shí)。
案:《范子計(jì)然》云:馬刀,出河?xùn)|。《藝文類(lèi)聚》引《本經(jīng)》云:文蛤,表有文。又曰馬刀,一曰名蛤,則豈古本與文蛤?yàn)橐恍埃?
蛇蛻
味咸,平。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螈囗、 疾、寒熱、腸痔,蟲(chóng)毒,蛇癇。火熬之,良。
一名龍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生川谷及田野。
《吳普》曰:蛇蛻,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一名蛇附,一名蛇筋,一名龍皮,一名龍單衣(《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龍子皮。生荊州。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案:《說(shuō)文》云:它,蟲(chóng)也。從蟲(chóng)而長(zhǎng),象冤,曲 尾形。或作蛇蛻,蛇蟬所解皮也。
《廣雅》云:蝮 蛻也。《中山經(jīng)》云:來(lái)山多空奪。郭璞云:即蛇皮脫也。
蚯蚓
味咸,寒。主蛇瘕,去三蟲(chóng)、伏尸、鬼注、蠱毒,殺長(zhǎng)蟲(chóng)。仍自化作水。生平土《吳普》曰:蚯蚓,一名白頸螳囗,一名附引(《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土龍。二月取,陰干。
案:《說(shuō)文》云:囗,側(cè)行者,或作蚓, 也。《廣雅》云:蚯蚓,蜿囗,引無(wú)也。《爾雅》云: 蚓, 蠶。郭璞云:即 也,江東呼寒蚓,舊作蚯,非。《呂氏春秋》、《淮南子》邱蚓出,不從蟲(chóng)。又《說(shuō)文訓(xùn)》云:囗,無(wú)筋骨之強(qiáng)。高誘注:囗,一名蜷也。舊又有白頸二字,據(jù)《吳普》古本當(dāng)無(wú)也。
下經(jīng)
味辛,平。主久聾、咳逆、毒瓦斯,出刺出汗。生川谷。
《名醫(yī)》曰:一名土蜂。生熊耳及 柯,或人屋間。
案:《說(shuō)文》云:囗囗,囗 蠃,蒲盧,細(xì)要土蜂也。或作螺蠃,螺,蠃也。《廣雅》云:土蜂, 也。《爾雅》:土蜂。《毛詩(shī)》云:螟蛉有子,螺蠃負(fù)之。《傳》云:螺蠃,盧也。《禮記》云:夫政也者,蒲盧也。鄭云:蒲盧,果蠃,謂土蜂也。《方言》云:蜂,其小者,謂之囗,或謂之蚴蛻。《說(shuō)文》無(wú) 字,或當(dāng)為醫(yī)。
蜈蚣
味辛,溫。主鬼注、蠱毒,啖諸蛇、早、魚(yú)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chóng)(《御覽》引云:一名至掌。《大觀本》在水蛭下)。生川谷。
《名醫(yī)》曰:生大吳江南。赤頭足者,良。
案:《爾雅》云: 蛆,吳公也。
水蛭
味咸,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御覽》作水閉),破血瘕積聚,無(wú)子,利水道。生池澤。
《名醫(yī)》曰:一名囗,一名至掌。生雷澤。五月、六月采,曝干。
案:《說(shuō)文》云:蛭,蟣也;囗,蛭囗,至掌也。《爾雅》云:蛭蟣。郭璞云:今江東呼水中蛭蟲(chóng)入人肉者,為蟣。又蛭囗、至掌,郭璞云:未詳,據(jù)《名醫(yī)》,即蛭也。
班苗
味辛,寒。主寒熱、鬼注蠱毒、鼠 惡創(chuàng)、疽蝕死肌,破石癃。一名龍尾。生川《吳普》曰:斑貓,一名斑蠔,一名龍蠔,一名斑苗,一名勝發(fā),一名盤(pán)蛩,一名晏青。神農(nóng):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鵲:甘,有大毒。生河內(nèi)川谷,或生水石。
《名醫(yī)》曰:生河?xùn)|。八月取,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