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比丘殘宿食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殘宿食。三食便結犯。初句可知。二言殘宿食者。律云。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沙門釋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凈。食有二種。一正食。二非正食。正食飯等五正是。非正食者根果食乃至細未食等。三言食波逸提者。律云。若食宿食咽咽犯墮 問。殘之焉宿為一為異 答。有四不同。一殘而非宿。具受四藥。不加囗法過中。若食犯吉。二宿而非殘。謂未受食。或共同宿食犯吉。不宿無犯。三亦殘亦宿。若食犯提。四非殘非宿。食無罪。殘食內宿亦作四句。一是殘宿非內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內宿。若食得提。二是內宿非殘。三四俱句類知。善見云。多比丘一沙彌共行比丘。各自擔食。至時各各自分已。沙彌語比丘云。我持己分。與大德易之。易得已復與第二比丘易。乃至下座。若沙彌不解者。比丘自持食與教共易得無犯。以無殘宿惡觸等過。乃至持米行沙彌小比丘得作飯。唯不得然火。若佛不得吹撓吉羅。熟已如上分展轉易者得。五分比丘殘果與凈人已不作還意。后凈人還與比丘。佛言。離手已名汝食無犯。只云。莫問時非時受。若過非時如發煦。若食得提。停過須臾復得停食。食亦提。謂旦起受食至中。過中已去限一須臾。若過二時名曰非時。十云。沙彌持不凈缽與師。佛言。若無急事不應使持缽。若使持應從受。若洗缽已不得磨拭。食時當護凈手。若摩頭囗手相楷者。即須卻洗。若捉袈裟亦應須洗。律云。不犯者。若宿受食與父母。若塔作人計價與。后乞食無犯。若缽盆有孔。[跳-兆+專]食入中。如法洗余不出者得食。故律云。若缽缺余著器。極用意三洗。以膩用食不犯。若宿食蘇油灌鼻。若隨唾出棄余不犯。
不受食戒第三十九 多論云。五義故制。不聽自取食。一為斷盜竊因緣故。二為作證明故。從非人受食得成受不成證明。謂在曠野非人之所為是開聽。若在人中非畜無知小兒悉不成受。三為正誹謗故。四為成少欲知足故。五為生他信敬心故。為令外道得益故爾 別緣具四。一是食。二不受。三知不受四食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頭陀乞食比丘冢間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若比丘不受食若藥著囗中除水及楊枝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不受。三食體。四開緣。五結犯。辨相者初句可知。二言不受者。律云。他不與未受者是。受有五種。一手與手受。二手與持物受。三持物與手受四持與持物受。五若遙過物與者受者俱知中間無所觸礙得墮手中是。復有五種。一身與身受二衣與衣受。三曲肘與曲肘受。四器與器受。五若有因緣置地與。是為五。三言食者。明所食體。律云。佉阇尼食根細未摩。及五正食等是為食體。四言除水及楊枝者。此明開緣。只云。若楊枝咽汁者。須受水。濁者須受雪雹亦受。五分若水性醎不著鹽聽不受飲。又水性黃者自飲無罪。五言波逸提者。是結犯句。律云。若不受如上等。食隨咽隨犯。了論云。若破戒被殯別住十三難。三舉滅殯應滅殯學悔等人。所受食清凈者。若取食不成受。五分云。從人受成。若從非人畜生受悉不成。若在壙野無凈人處。聽自洗燒器安水凈人安米自煮。若熟從他受。只云。曠野中行牛上受食。長袋連紐一日一系置牛上。人不得觸之。至時一比丘引繩。一比丘受取囗云受受等。十云。飛鳥來啄一囗去。但棄啄受余殘得食。見云。天人鬼神畜生飛鳥皆成。又若塵土落缽中。可除者去之余者不犯。細者更受。若病急緣大小便灰土得自取。十云。聽擔食。行不使人見。若食當下道取一搦不受而食。此是無人處。若有人處自擔糧。從他是凈食。又山野處無人者。日中不得往返。應七日自作先凈米取。只云。囗中有熱氣生瘡。須咽楊枝汁應受。若誤咽不犯。若凈人行果鹽菜應語懸放果墮草上即去者。不名受。小停者名受。若凈人難得自至食處總受而行。若凈人舉不離地亦名受。而非威儀。律云。若正不正食不與自取著囗中。咽咽墮。非時七日限過亦墮。盡形無緣不受食犯吉。不犯者。取凈水楊枝。若不受蘇油灌鼻與唾俱出余不犯吉。乞食時鳥銜食。若風吹墮缽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者不犯。
索美食戒第四十 制意者。出家之事特宜廉潔。今耽著美味求索好食。長己貪結惱亂施主。招世譏過。是故圣制 別緣有五。一是美食乳酪魚肉等。二隨非親乞。三為己乞。四無因緣。為病一坐間不堪食飽者。五食即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從檀越索雜食。被譏訶嘖。比丘舉過。因制此戒。
若比丘得好美食蘇酪魚肉若比丘知此美食無病為身索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食體。三無緣。四為己結犯罪。辨相者可知。只云。不得從屠家乳酪家乞。恐招譏過。蠶家乞綿亦同此例 問。律結尼吉者何 答。尼是女弱。求索美食。女人所諱為之義希故。故犯吉。大僧丈夫身報力強。夫乞美食資身數故。是以犯提。律云。不犯者。病人自乞。為病人乞。或自他交乞。不求自得。并皆不犯。
與外道食戒第四十一 制意者。三種過故制不與食。一異學情及恒懷悚。外難與理親。雖傷惠施不荷其恩。反生譏謗。二邪見乖宗非真福田。令以施主之食授與外道。損他施主不得勝田。獲反報之福。三躬自持食授與外道。容生惑倒。謂外道是勝。比丘不如。以斯過故不許自手與食 別緣有六。一是出家外道甄去在家外道白衣犯輕故爾。二知是出家外道不知犯輕。三非親若與父母外道。恩重故聽。四是食與衣義希故犯小罪。五自手與除置地遣人與不犯。六彼手受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阿難分殘食與乞人故。又外道得食反謗。故佛制斯戒。
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與食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所與處。三與葉。四結罪。言比丘者義如上釋。言外道男女者。裸形異學人。此眾外出家者是。言自手與食者。若正非正食。乃至蘇油等不置地。不使人與者名自手與。言波逸提者。是違句。律云。彼若受與者提。若不受吉。五分云。持己食分一揣別著。使自取不得持僧食。若與乞兒狗鳥等。應量己食分多少。然后減不得持分外與。十云。外道伺求長短與食不名污家。多云。與時人見者自與不犯。若僧共與僧食無過。唯不得自手與。律云。不犯者。若置地。若使人與。若與父母外道。若作佛塔僧房人計價與。若勢力強奪。并皆不犯。
先受前請后食至他家不囑戒第四十二 三過故制。一者凡俗里多務為善事難。惙其家業專崇福。會已許受請行。詣他家脫若事差。惱處不輕。二既有食處。宜息緣修道。無事游散妨廢所習。三共眾受請皆入聚落。令他施主見僧不集。竟不設供。稽留大眾。使不得飽滿。惱眾殊深。故圣禁制 別緣有五。一先受他請以不受。故佛開不囑入村。二食前后。三不囑授。四向白衣家。除詣伽藍。又除病作衣等緣。五入門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故令僧食時不得食好果。故制斯戒。
若比丘先受請已前食后食詣余家不囑受余比丘除余時波逸提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是謂余時 此滿戒文有三段。初略制。次隨制。后廣制。為前食故初略結。為后食故隨結。為請喚故廣制。就廣戒本句有其五。一正明是比丘先受他請。二食前食后至他家。三不囑受。四除開緣。五結犯。除時者已下誦前第四句。辨相具釋。初句可知。言前食后食者。從明相出至食時。名前食。后食時至日中。名后食。三言不囑余比丘者。律云。若同房同住同界者。應令知受請處。四言除余時者。是開緣。于中有三。一病。二作衣。三施衣。義如別眾食戒說。五言波逸者。是違犯結罪句。律云。若受請已欲至余家。不囑同戒同受請者。若去入門便犯。不同展轉食戒。囑異為囑異。為囑同界者容有覓義。故律云。若囑授詣村而中道還。若至余家。或至寺內庫藏處及聚落邊房。若尼寺。若至彼白衣家還出。并失前囑受。更當囑他。若不爾者入門即犯。律云。不犯者。如戒本開緣及無比丘可囑。至余庫藏及尼者。若家家多敷坐具請比丘成一會。隨至皆是請處。是故不犯。十云。若食不足。若不至余處求。不犯。多云。檀越明日設供。比丘今日往犯提。除喚不犯。
食家強坐戒第四十三 制意者。凡在家俗人婚會。無時久坐不去。放妨彼邪心遞相逼斥。理非所宜。又復出家離穢受染之所。事須防遠。容自壞心行。外涉譏丑。故所以制 別緣有四。一是食家甄去斷淫欲家及二俱受齋不犯。二夫婦常所居屏處。三無第四人。四申手不及戶處坐便犯。此戒因迦陀夷起過。佛便制戒。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寶強安坐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食家有寶。三強坐結犯。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食家有寶者。律云。男以女為食。女以男為食。故名食家。寶者七寶。夫妻相重如寶。故名中有寶。五分云。男女情相共食名食家。十云。斷淫欲家及俱受齋戒名非食家。三言強安坐者。律云。若當舒手不及戶處坐。防其事故名強安坐。言波逸提者。律云。若比丘在食家。夫婦俱不受齋強坐犯提。若互二句犯吉。若俱受齋不犯。只云。見色愛者故名食也。此食為四食之中是觸食。以眼根對色故名觸食。五分云。若知妨其事者犯。十云。此舍多人出入不犯。多云。言有寶者。以著寶衣輕明發欲故。四分云。第四人若盲聾俱有亦提。互有吉羅。一盲一聾共成一人不犯。比丘立而不坐吉羅。不犯者。若食家有寶。舒手及戶處坐。若有二比丘為伴。有識別人。若作人在一處。或從前逕過不住。若病發倒地。若力勢所持。或被系縛。或命梵難不犯。
屏與女人坐戒第四十四 制意同前。唯無第三人為異 別緣有四。一是俗女。二是屏處。三無第三人 四申手不及戶處坐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同前戒。
若比丘食家中有寶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文有四句。一者犯人。二食家有寶。三屏處。四結犯。辨相文中前二后一可知。三言屏處者。若樹墻壁籬柵。若衣及余物障。故名屏處。此中犯者。謂夫主不在。獨與其妻屏坐故犯提。多論云。閉戶無凈人提。開戶外有凈人吉。戶內有凈人不犯。只云。若母姊妹。若大小凈人。睡眠癡狂嬰兒雖有。是人名獨不堪為證故同犯位。若凈人作務來注不斷。若閣上閣下凈人看見者不犯開緣如前戒。
獨與俗女露坐戒第四十五 制意同前 別緣有四。一是俗人女。二是露處。三無第三人。此是離見聞屏而非重物障故稱露。故與前戒并開第三人。四在申手內坐犯。若申手外吉。已下正明戒本。此戒犯緣與前戒同。
若比丘獨與女人露地坐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犯境。三犯處。四結罪。初句可知。言獨者。一女人一比丘。第二言女人者。是犯境。律云。人女有知命根不斷。第三言露地者。是犯處。謂在見聞屏處。相去申手內坐。故十律云。相去一文犯。第四言波逸提者。是謂違犯句。故律云。獨與女坐無第三人為證。隨起還坐隨爾數墮。相去一尋內犯提。一尋半犯吉。二尋已外無犯。十云。相去一文提。丈五吉。二丈不犯。辨相開緣并同前戒不犯。
驅他出聚落戒四十六 制意者。凡出家之人理壞貞實忠信自居。先許他家食。而竟不與惡心驅出。時限已過。使他一日不得食。以充驅處。至重故所以制 別緣有六。一是大比丘。二先許。三不與食。四無因緣。謂有舉殯命梵等難。不犯故爾。五惡心驅出。六相離見聞。或彼去已去故。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令余比丘至食時驅不得食。佛便制戒。
若比丘語余比丘如是言大德共至聚落當與汝等食彼比丘竟不教與是比丘食語言汝一處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以此因緣非余方便遣他去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語余下至與汝食。正明將至聚落許與彼食。三彼比丘竟不。已下不與彼食遣去結罪。以此因緣者。謂是惱亂因緣。非余者。非余不犯等緣如上無威儀等。辨相者初句可知。言聚落者。有四種村如上。言與食者。謂是五正明。律云。若方便舍見處至聞處犯吉。互作亦吉。見聞俱離犯提。律云。不犯者。與食遣去。若病若無威儀人見不喜自送食與。若破戒破見等故。若命梵等難。若無嗔恨亦無慊心。悉皆不犯。
過受四月藥請戒第四十七 制意者。然篤信士供辦美藥。延請僧眾虔心供養。施主有限。宜應將護稱施而受。今過受他藥。長貪惱物。敗善增惡。損處不輕。故今圣制 別緣具六。一是藥請。二施心限定。三知期限定。四過限而受。五無因緣。六食咽咽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起過。故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