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展轉食戒第三 二 制意者。然篤信居士供辨美食。延請眾僧。怖存受用。而今許而后違。使他飲食徒設而已無供僧之益。損惱施主。其過非輕。所以圣制 釋名者。受前請已復受后請。互背彼此。稱為展轉。故曰展食戒 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五。一先受前家五正食請。二食體清凈堪飽足。三更異處受五正食請。四無因緣。謂除有病及施衣時舍請因緣不犯。五隨食即犯。以初二緣前請對第三。后請可為三對四句。一前后俱正提。中二差互。次一俱不正。下三皆吉羅。須足不足。四初前后俱足皆犯提罪。須三差互等并得吉羅。須凈為四俱前后俱囗皆犯堤罪。須三凈前凈。此二皆提。余二皆吉。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食粥后受正食。檀越譏嫌。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若比丘展轉食除余時波逸提余時者病時施衣時是謂時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所犯事。三開緣。四結罪。時者已下誦前第三。初句可知。二言展轉食者。律云。背請食也。請有二種。一僧次。二者別請。食謂五正食。飯麨干飯等。三言除余時者。是開緣。緣如下說。四言波逸提者犯句。言開緣中病時者。為病比丘不能一坐。好食令足故聽無犯。言施衣時者有二。一一月衣時為迦提月。二五月衣為功德衣月。故律云。自恣竟無功德衣。一月若有衣五月。更復有余施食及衣。聽受背請。問。所以開病者。病人苦惱若不開所宜形命難立。又施主體知不生譏嫌。故背無罪。非情所欣十二月常開不局時限。施衣開者有二義故。一為益比丘有待之形假衣資養。若施時不受后須難得。恐無理求多生患累。二者為利家。施主使衣食二施獲得兩種反報之福。為斯二益圣制許。衣利既重。或長貪結故。以時開之。非一切時故。文言一月五月。者律有余施食及衣聽受者。前言一月是時提。時望衣食。衣食是時家之余。單時無開。要假施食及衣。故言有請。后衣請取衣無犯。還前家食。不食違信故吉。三前家食請后亦食請背犯提罪。衣住頭亦有三句。一前衣食請后亦衣食請聽背無罪。以衣后或多及勝。二前家食請后單衣請如前。三前家衣食后唯食請犯提。只律云。若到俗家言。今我家食即名請處作食。未熟欲往他家。應白而起。不白去者至彼得正食犯二提罪。一不自故。二背前請故。四分律云。若得多請應舍前請。而受一請。不爾者咽咽犯墮。若不舍后請食前請。咽咽吉。若一日受十請食。最后犯一提八吉。以其初一是前。余八是后。若背后九得九吉羅。若食中間比說可知。伽論云 若受前請往至請家。坐上未食。若更有異家送食。若食后家食犯背請。食前請已即坐食。后家食無犯。律云。不犯者。若病時施衣時。一日得多請。自受一請。余者回施與人。若請非正食。或不足食。或無請處。隨食不犯。或一處再設。五正施主一故亦無背請。一切開不犯。

別眾食第三十三 制意有二。一慈愍白衣故。然揣食有限事難普周人少易。供多則傾竭。生惱損重故制別食。二為攝難調人故。恐自結別眾羯磨。以惱眾僧故制不聽別眾 次釋名者。能別之人食處成眾。以眾別他不共同味故曰別眾食戒 次解具緣。通緣知上。別緣有七。一有施主。二別請別乞。三五正食體清凈在時中。四食處成眾。五知界內不盡集。六無因緣。七食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提婆達與五比丘家家乞食。故佛制此戒。

若比丘別眾食除余時波逸提余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道行時乘船時大眾集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者犯人。二別眾食。三除開緣。四結犯罪。下言余時誦前第三句。一言若比丘者義如上釋。二言別眾食。律云。若四人若過四人名眾。食者飯麨干飯等。三四兩句可知。言余時者誦前第三開緣。言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此三緣如前戒說。第四言道行時者。律云。下至半由旬內有來去者。佛聽別食。第五言乘船時者。下至半由旬乘上下者是。第六言大眾集時者。八人已上名為大眾。食無信供。又是八難得者。開使不犯。已下小眾食雖難得容有兼濟故亦不開。又言大眾者。四人已上名為大眾。故律云。食足四人長一人為患。乃至百人長一人為患。此是兩家聚落。東家限與四人。西家局與一人。彼此二家施心限局各不相融。余處乞食復是難得。若不開者。西家一人與東家四人作患。由是患故開使不犯。此謂舉患以開不患。如是乃至百人長一人為患者。但使食食難得悉皆不犯。故云大眾集時。第七言沙門施食時者。律云。諸外道中出家者是名沙門。施食緣如律中廣說。準此而言。比丘施食不開別眾。只律云。比丘無別眾食緣。當言我于此別眾食無緣應求出。若二三人隨意食。若四人應作二部。更互入食。律云。為攝難調人故制不圣別眾食。若依多論。界內不集亦名別眾。若作四相。有客比丘來遮不聽入亦是別眾。若不依僧次差往者名別眾。若先別請后不遮入轉別名。次余義廣大疏說。律云。不犯者。如上七緣開食無罪。多論若四人各自乞食共一處亦無有過。以非一家故。善見云。人各別乞至同一處。一時受皆犯。二各各去一時受各處食犯小罪。三各去各受各食不犯。四若一人覆缽不食。待余三食竟。后一人食不犯。多論三比丘一狂心。三人在內一在界外。三是大僧一是沙彌。悉皆不犯。不成別眾。不相足數故。又有四句。一食主是一盡集無過。二食一處二彼此乃異故不犯。三食別處一前后食故不犯。四食別處別彼此二眾互請一人不犯。善見五種足四不犯。一不請足四。施主別請四人。一人不去檀越見少。臨中見一比丘。即喚與食。請無簡別故名僧次。二乞食足四。亦以別請一人不去。臨中乞食比丘至彼依次與食。三沙彌足四。四缽孟足四。別請四人三人身至一人缽請。五病人足四。狂等之病并非別眾食。皆不犯。

取歸婦價客道糧過三缽戒第三十四 制意者。然歸婦價客舍已涂糧施請比丘。理宜將護依限而取。今乃過取三缽令食磬竭。長貪違教。損惱不輕。故所以制 別緣具五。一歸婦食價客道糧。二知是。三無因緣。除有病緣不犯。四取過三缽。五出門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乞比丘。從彼歸婦取涂糧。又從高客數乞因起過失。佛便制戒。

若比丘至白衣家請與比丘餅麨飯若比丘須者當二三缽受還至僧伽藍中應分與比丘食若比丘無病過兩三缽受持還僧伽藍中不分與比丘食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開受分齊食之方軌。三若無病已下過取違教結罪。初句可知。第二句中文有三節。一施涂糧。二若比丘下教受分齊。所以開齊。三者為令施主獲反報之福。亦令比丘資身長道。三還僧伽藍下教食方法。第三句反上。第二開受等文。辨相中。初句可知。如上。二句中言白衣家者。律云。有男有女。故曰言與餅麨飯者。是五正食。言二三缽受者。是教受分齊。多論云。若上缽取一缽無罪。取兩缽犯。中缽取二不犯。三乃便犯。下缽取二不犯。四缽方犯。文云。過三缽者。就下缽為言。第二言無病者。是開緣。律云。為不能一坐好食飽足。故聽不犯。言過受犯提者。是第三結犯句。律云。若一人取過三缽。前三人不犯。以不過限故。后一人犯。以前三人語莫持來。而往取過。在后人出彼門限即犯提罪。若方便悔者吉羅。五分云。過受不分比丘食俱犯提罪。四分過受犯提。不分故吉。只云。女及價客去后不犯。律云。不犯者。若兩三缽受。若病過受。若問已共分。若彼自送僧寺。若送尼寺俱受。不犯。

足食戒第三十五 制意者。凡食以充饑軀為用。過則長貪。少復不足。事須節量。但四大身力報有強弱。致圣將補有四種之差。始于一揣終至作余食法減。是節量隨根之法。今第四人不作殘法。再食五正。長貪妨道。違教愆深故。所以制 別緣有五。一是足食。二足食想。三舍威儀。四無因緣。除有病及作殘法因緣不犯。五更食隨犯。已下正明戒本。此因貧餐不知足食比丘起。故制斯戒。

若比丘食竟或時受請不作余法而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食足。三違犯結罪。初句可知。二足食中文二。初食竟者。律云。謂足緣有五。一知是飯善知五正食。犯足非正。不犯足。二知持來知彼為我持來境多足。三知遮五正食。圣制不聽一日兩持飽。故曰知遮。即知前坐食多堪飽障。于日少食不障。故曰知者遮。四知威儀。知行住坐臥四儀隨壞一一犯足故。五知舍威儀。若坐床而食前堪足忽低頭。取與后分離床之例故曰舍威儀。具此五緣即名食竟。言戒時受請者。五謂受檀越食五處成足故。第三句言不作余食法者。此違開緣。律云。若比丘食未足應持食對前比丘言。我足食己食大德知。是看是我作殘食法。彼應取少食已當語彼言。我止取食之。言而食者波逸提。是違犯結罪。故律云。足食已舍威儀不作余食法。后若食正不正咽咽犯墮。五分云。不作殘食法囗囗犯提。律云。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作余食法。非食不作。若病人殘不作法。若已作余食法。一切不犯。

勸足食戒第三十六 制意者。然出家之人理須益物。遞相近導。勸修眾善。今乃惡心勸彼令他得罪。己自招愆。人我俱損。理所不應。是故圣制 別緣有五。一他足食竟。二知他足食。三惡心勸彼欲令他犯。四不作余食法。五前人食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兄弟同作比丘。一者貪餐嗜食。不知足食余非不余食。得而食之。以彼呵責。此心懷恚。見彼食已惡心強勸食。佛便制戒。

若比丘知他比丘足食已若請不作余食法殷勤請與食長老取是食以是因緣非余欲令他犯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能勸犯人。二知。三他二種食竟。四不作余食法下勸足結罪。以是因緣者。明能勸之意。辨相中初句可知。四釋勸意者。欲使他犯故勸令食。言非余者。謂非不犯及供養意等。律云。彼若食者二俱犯提。前人不食。若作法而食者勸人皆吉羅。若持病兒殘食欲令他犯勸者犯吉。此由惡心故制同罪。律云。不犯者。勸令作法。謂不犯故。及供養意故。勸食者悉皆不犯。

非時食戒第三十七 凡食無時節數則致患。事須限約軌克令定。是以始從平旦寅絡至日午。事順應法。名之為時。過則非宜。長貪妨道。招世譏過。事不應法。廣生罪累。名為非時。故毗羅三昧經云。平旦諸天食。日中應法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出家應佛法故制。同天法二種食名時。多論云。四義故佛制。中前食。一始從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轉盛名之為時。聽食無過。從中后乃至后夜。其明轉設故曰非時。而不聽食。二從旦至中。是作食時節。乞不生惱故聽而食。從中后乃至后夜。俗人宴會游戲。若乞生惱故制不聽。三從旦至中。俗人事務淫惱未發。乞不生謗故聽乞食。從中已后事務休息。淫喜言笑。入村乞食多被譏謗。受諸惱辱故不聽食。四從旦至中。正是乞時。為濟身命故聽乞食。從中已后宜應靜緣。修道端坐。念誦持禪。非是往來時節。是故圣制不聽入乞。犯緣有四。一非時。二非時想。三時食。四食咽咽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難陀跋難陀及迦留陀夷起過。故制斯戒。

若比丘非時受食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非時。三食。四結罪。初句可知。二言非時者。從日中乃至明相未出。三言食者。律云。食有二種。佉阇尼食及蒲阇尼食。僧祇云。一五正食。二離正食。枝葉花果細未磨等名佉阇尼。善見云。佉阇尼食者。米麥作飯麨等是。蒲阇尼者一切果是。四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結罪句。故律云。若非時食咽咽墮。若非時漿明相出。若七日藥過七日皆犯。已食過時故。藥過限失受故。若盡形藥無緣限故犯吉羅。律云。不犯者。作黑石蜜和米作法。若有病限藥。時過煮麥令皮不破漉汁飲。若喉中現出還咽不犯。五六病人不及食。腹中空悶聽。以蘇涂身故不差。面涂身猶故不差。蘇和麨涂又不差。以湯洗若不差。甕盛肉汁。坐中如是等足以。至曉一切不得過食。

食殘宿食戒第三十八 制意者。凡飲食繁穢。近則長貪令人不節。又體現變盡義無貯畜。故宜別處。理無共宿。是故圣制 別緣有三。一是殘宿食。二知是殘。三食即犯 釋名者。今日所食。是時日之余殘。經夜日宿故。名殘宿食戒。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迦羅比丘坐禪思惟。疲苦苦食先得者。佛因制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论坛| 泰顺县| 正定县| 古蔺县| 隆化县| 郑州市| 类乌齐县| 磐石市| 池州市| 兴海县| 河东区| 汶上县| 蕉岭县| 疏附县| 伊通| 新绛县| 赞皇县| 通江县| 眉山市| 钟山县| 山阳县| 阿克苏市| 酉阳| 姚安县| 横山县| 沙雅县| 施甸县| 双桥区| 青川县| 惠水县| 历史| 新丰县| 惠东县| 天长市| 阜康市| 双牌县| 西藏| 合肥市| 桑植县|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