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比丘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此一戒本文有三節。初略制。次隨結。后滿足制持。此滿足戒本句有三。一犯人。二惱業。三結罪。初句可知。二言妄語作余語惱他者。于中分二。初僧未白前妄作余語者。律云。余語者。汝向誰說。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余人說。我不見此罪。如是語者犯吉。若僧白已如是語者犯提。二惱他者。如律中說。僧喚來不來乃至不應語而語。未作白前如是惱者得吉羅。若白已作者犯提。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之罪。律云。如上惱僧者一一犯提。若上坐喚來不來吉羅。不犯者。重聽不解。前語有參錯。便言汝向說誰。為論何事。乃至我不見此罪。若欲作非法無利羯磨。不與和合。喚來不來不犯。若為作非法羯磨。若不欲知教言莫來便來不犯。若一坐食。若不作余食法食。若病喚起不起不犯。若命難梵難教莫起不犯。便起不犯。若惡心問不與說。若作非法事便語者。若小語錯誤一切不犯。及人見云。畏成斗僧默然者得。
嫌罵戒第十三 制意者。凡僧事務廣處之不易。故簡備德之人如法料理。宜應贊嘆。令彼勤營。反壞恚忿發。言嫌罵令彼生惱。廢營僧事。損壞不輕。是故須制 次釋名者。見而不聞處說有愛恚名嫌。聞不見處名罵。雖前后二結同惱知事合為一戒 次辨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六。一是羯磨所差。二知是所差人。三如法經營無受恚等。四說嫌罵語。五言詞了了。六前人見而不聞。聞而不見便犯 闕緣。比說可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慈地比丘。于沓婆比丘所有恨故齊眼見處譏嫌。余比丘白佛。佛便呵制戒。后又于聞處罵。以事白佛。乘前重制此戒。故律云。初略。次隨。后廣制。
若比丘嫌罵者波逸提 此滿足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罵業。三結犯。初句可知。亦言嫌罵者。律云。嫌者謂面見不聞處謗言有愛有恚有怖有癡等是言罵者背面耳聞不見處而設罵。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問。此罵戒何別答。前非知事人。此是知事人。又前戒實不實犯。此戒實不犯虛。律云。若虛嫌罵者墮。嫌罵一一墮。若不受上座教嫌罵者吉羅。律云。不犯者。實有其事。恐后悔悔恨。語令如法發露。便言有愛恚等。若戲若錯說者。并皆不犯。
露處敷僧臥具戒第十四 制意者。多論云。三義故制此戒。一臥具是四方僧物。皆是篤信檀越所施供。僧受用利益事廓理宜賞護。資身行道得安樂故。二既是施主之物。詳心愛惜常存愛用。為令增長信敬之心。三用助收舉使僧物不壞。令受用功德反資施主。善恨成就故。為茲三益。是以圣制 別緣有六。一四方僧臥具。二知是僧物。三露處。四自敷使人敷為己受用。五去時不自舉不教舉。六出門便犯。十云。出門四十九步。只二十五肘乃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敷僧坐具妄去。不收風塵所污。佛便制戒。
若比丘取僧繩床木床若臥具坐蓐露地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是僧物。三露已下正明受用。四舍去已下結不舉之罪。一言若比丘者。義如上辨。二言取僧物者。律云。僧者謂四方現前僧。言物者繩床有五。旋腳直腳曲腳入[打-丁+坒]無腳。木床亦有五種。如上所說。臥具或用坐或用臥。坐蓐者擬常用坐。此等四種皆是僧物。三言露地敷若教人敷。是其露地受用。四言舍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者。是不舉之罪。律云。若比丘敷僧物已而不收舉。出寺時不囑知事者。出門便犯墮。若方便還悔者吉羅。若二人同座下座收。不者犯二罪。上座犯一提。若俱不收二俱墮。故論云。上座與下座同一床座。下座謂上座不收下座犯提及吉。上座意謂下座當收。下座竟不收。上座犯提。二人不前不后俱不收二俱得提。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五分見僧臥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舉亦墮。到尼寺敷尼僧臥具。不舉亦提。又俗人家會借僧臥具。食訖比丘不舉亦墮。只云。若行路中挹亂草坐已去時聚已當去。多云。露地敷已不囑人。游行諸房吉。不犯者。律云。若取僧物露地敷。去時語知事人令知。若無余人當舉著屏處。若無屏處必知不失。當持粗者露好者上。若即時還便應墮。雨中疾及時還往。彼次第作如是方便應去。若不爾者初出門即犯罪。
屏處敷僧臥具戒第十五 制意同前。六緣成犯。一是僧物。二知是僧物。三是屏處。四為己敷用。五去時不舉。六過限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客比丘在邊房敷臥具宿。去時不語知事。臥具爛壞。蟲嚙色變。佛便制戒。
若比丘于僧房中敷僧臥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臥去時不自舉不教波逸提。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屏處。三用僧物。四為己受用。五時已下結不舉罪。比丘義如上。僧房者屏處。僧臥具者。謂繩床木床上栴蓐。坐具下至臥栴。四言若自敷若教人敷者。為己受用故。五言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者。不舉之罪。律云。彼去時應語舊住比丘言。與我牢舉。若無人不畏失。當移床離壁高枝床腳。持栴蓐臥具置裹。以余重覆。若恐壞敗。取臥具等置衣枷上。堅床而去。若不作如是出界犯墮。欲去還悔吉羅。若即曰還不久聽二宿界外。第三宿明相未出。若自至房中。若遣使至語知事人。賞護不者明相出便犯。不犯者。作如上方便。或水陸道斷。命梵等緣者開。
強敷臥具戒第十六 制意者。然物有限事局彼此。情同則我為彼有。意隔即事須進否。然知失得住處竟不籌量。輒便于中強敷臥具。共相逼慳非出家之式故佛所制 別緣有六。一先得住處安止已定。二知他先住。三作惱彼意。四強敷臥具。五無因緣。謂無觀舊人及病與二難等緣。六隨臥犯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惱十七群比丘。故佛制斯戒。
若比丘知先比丘住處后來強于中間敷臥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責者自當避我去作如是因緣非余非威儀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知他先得住處。三后來下強敷相惱。四作是下結非威儀罪。初二兩句可知。三言強于中間敷臥具者。中間者若頭邊若腳邊若兩脅邊是。敷臥具者。若草敷業敷下至地敷臥氈。四言作如是因緣者。謂作故惱因緣。言非余者。非病等諸緣故。言非威儀者。彰顯其過。言波逸提者。是犯罪。如律所言。知他失得住處后來強于中間敷臥具止宿。隨轉側脅著床結犯。十云。若為惱他故開戶閉戶。然火滅火。若唄咒愿讀經說法。隨他不樂事作一一墮。不犯者。律云。若先不知。若語已住。先與開間。若間寬不相妨惱。若親舊教言。但敷我自語主。若倒地若病轉側墮上。若命犯等難。一切不犯。
牽他出房戒第十七 制意者。然四方僧房眾人共有理無邊。囑先料理安止已定。后來之徒宜共受用。嗔心牽出。自壞惱他。諍競之本。損處不輕。是以須制 別緣有六。一四方僧春冬房。二先至安止已定。三作惱亂彼意。四嗔心牽出。五無因緣為舉等不犯故。六隨出門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因六群比丘共十七群。道行至小住處。十七群先入寺掃灑房舍令凈。六群知彼得好住處。遂牽出房。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若比丘嗔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若自牽出教他牽出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內心嗔忿。三是僧房私房不犯。四若自己下牽出結罪。前三句可知。第四言自牽出至波逸提已來。是為犯罪。故律云。隨所牽多少一一皆犯。若牽多人出一戶多提。若牽一人出多戶多提。若遣一人出一戶一提。若牽多人出多戶多提。五分若后屋牽至前屋。前屋前屋牽至戶外。戶外牽至庭中。庭中牽至庭外。一一犯提。若持他物擲著戶外閉他戶外并吉。只云。牽他出時。若抱柱捉戶倚壁一一提。若呵吒隨語一一離一一提若嗔蛇鼠驅出越。若言此無益物驅出無罪。十云。若喜鼾眠應去經行。不能經行應起屏處。不應惱他。五分若降伏弟子而牽出者不犯。若持不喜人來。故令自出。出不出吉羅。牽下四眾亦吉。律云。不犯者。無嗔恨心隨次出。共宿過限遣。未受具人出。若破戒見威儀為他舉及檳應檳。因此故有命梵難驅出。并皆不犯 問。前房開親不蘭凈穢。此戒局凈。不除親者 答。前是他物屬先借者。親則無強非僧住處故不蘭凈。此是僧房凈有共住不凈無共驅出無犯。
重屋上坐脫腳床戒第十八 制意者。凡事宜審。危險須慎。重屋薄覆脫腳之床。放身坐臥。容有墜傷。于下人惱處不輕。是故圣制 別緣有四。一重屋。二薄屋。三脫腳床。四放身坐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同房重屋比丘起過。制此戒。
若比丘若房若重閣上脫腳繩床木床若坐若臥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重屋。三脫腳床。四坐臥結犯。初句可知。二若房者。謂僧私兩種房。重閣者。謂立頭不至上。三言脫腳床者。律云。脫腳者謂腳入[打-丁+坒]。四言若坐若臥。律云。隨脅著床隨轉側。言波逸提者。是違犯。故律云。比丘如上坐臥者。隨轉側一一犯提。除脫腳床外坐獨坐床。或一板床洛床一切吉羅。不犯者。律云。若重屋板覆克木作花覆。若厚覆。若板床坐。若脫床腳坐若腳安細要。并不犯。
用蟲水戒第十九 制意者。慈濟物命道之正要知水有蟲。而故受用將損物命違其慈道茍存自營所為無理。事是非輕。故所以制 別緣有四。一是蟲水。二知有蟲水。三不作漉法。四隨所用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闡陀比丘起過。造屋蟲水和泥。居士譏嫌。佛便制戒。
若比丘知水有蟲若澆泥若澆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犯業。三犯罪。比丘者義如上釋。已下二句可知。故律云。若不知水有蟲無罪知即犯提。言蟲水者。漉囊所遮肉眼所見。十云。眼所見漉囊所遮。若用此水隨蟲多少一一犯提。只云。用蟲水一息一提。隨息多少一一得提。四分云。若以草土擲蟲水中。若蟲酪漿清酪漿。若漬麥漿。若酢有蟲。以繞沒草。若以草土擲蟲水中。一切皆墮。教人亦同。五分云。隨用蟲一一墮。律云。若以草土擲蟲水中。隨河池中魚蟲一一提。大集云。畜生身細猶如微塵十分之一。及至大者百千萬由旬。只云。細故應作三重漉猶有者舍去故多云。若作住處先應看水。用已漉羅著器中向日細意諦看。若故意有蟲者應二三重作漉羅。若故有蟲。此處不應住。四分雜法犍度中云。無囊不得半由旬行。若無漉囊應用衣角漉水。律云。不犯者。若不知有蟲。若作無蟲想。若大以手動水令蟲去。若漉水用。若教人漉用。不犯。
覆屋過三節戒第二十 制意者。凡物有限事成為要。貪不知量重覆不已。令屋崩倒。損喪功業。譏過不輕。是以圣制 別緣有四。一自為己作屋。二使人覆。三至三節未竟不離見聞處。四第三節竟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闡陀比丘起房重覆不止便摧。居士嫌言。施者雖無厭受者應知足。佛隨應制戒。
若比丘作大房舍戶扉窗牖及余莊飾具指授覆苫齊二三節若過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作房法戒。三指授已下開限。四過限結罪。言比丘義如上辨。二言作大房者。多用財物。及余莊飾者刻鏤彩畫。三言指授覆苫者有二種。一者縱覆。二者橫覆。言齊二三節者。是開限。律云。齊三節未竟指受無犯。四言若過波逸提者。是過限之罪。故律云。若比丘指受三節未竟自至不見聞處。若不至不見聞處者即犯提罪。若互離見聞處犯吉。見云。若過三節竟無邊看隨用草犯一一犯提。律云。不犯者。如上指授避覆第三節 若水陸道斷。賊難惡戰難命梵難故不避第三節。無犯。
輒教受教尼戒第二十一 制意者有三。一尼須教授意者。尼是女弱。闕于游方。咨稟未聞。迷于理行。二教宣若夜游故須教授曲示行儀。大僧丈夫形無障礙。處處咨承故不別教授。二須差意者。教授事難須備德行。故委任眾量簡。遣有德慈心訓誨。開曉心懷令生解行。終登道益。故須差遣。三結罪意者。今不被僧差輒往教授。濫行風教。乖于軌道之方。失于風靡之化。輕法自尊。損處不輕。故得提罪 次釋名專任自由不蒙僧命。稱之為輒。宣傳行德開曉未閑。名為教授。故曰輒教授尼 又明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五。一有少德行為簡。全無德者永無教授之義。理不合差故無輒教尼罪。少謂極五如增五說。有五法得教誡尼。謂十德中初二八九十等是。雖備上德。若彼僧差本自無過故。次第二僧不差。雖不被差不作眾法。雖教誡離已亦自無犯故。次第三集尼眾眾集。若說八敬生過義微。但得小罪故須第四說法除八敬。第五隨所說法言了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愛尼來請教授。佛令差往僧。槃陀往彼說法。六群次往為說世論。愛道白佛。佛令羯磨而差因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