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凡欲開發經題。先作三門分別。后乃隨文解釋。言三門者。第一舉宗攝教旨歸。第二知教旨歸第三正釋戒經題目。言舉宗攝教者。圣教雖眾略有三種。一修多羅藏。二毗尼藏。三阿毗達磨藏。言修陀羅者。所謂諸經。言毗尼者。謂諸戒律。言阿毗曇者。即是諸論。今此戒本三藏之中。乃是第二毗尼藏攝。言知教旨歸者。此戒所言為以義通論兼詮定惠。故四分律云。何名增戒學。所謂增戒增心增惠。是名增戒學。良以止作俱戒故爾。今以宗求唯戒學分別。就此戒學兩料簡第一受戒法門。第隨戒行相。言受戒者。創發要期。斷惡修善。建志成就。納法在心目之為受。言隨戒者。受興于前持心后起義順受體說之為隨。就受隨二門各開為兩。謂受門二者。為障戒法有為不能孤起。藉因托緣然后方發。故明能發之緣。既有其緣必有所得故。次第二所發戒體。言受緣者。寔以位階圣凡報殊男女托緣不同。四分律辨五種受戒。一曰善來。二稱上法。三名三歸。四曰八教。五曰羯磨。斯之五名備如常釋。第二言受體者。撮要而論不出二種。一曰作戒。二無作戒。言作戒者。方便身口造趣營為。稱之為作。二無作者。一發續現四心三性始末。恒有不藉緣。辯字曰無作。斯之二種俱有懸防。同稱為戒。若也作戒以色為體。言無作戒非色非心第二次辯隨戒二門者。第一專精不犯。第二犯已能悔。言專精者。上行之流。一往順教惡離善行。稱曰專精。但持有二。一明止持。二明作持。言止持者。念智舍等謹護身囗造諸惡。稱之為止。止而無違順受之潔故曰止持。言作持者。奉順圣教。作法作事對事作法。稱之為作。作而順受故號作持。第二犯已能悔者。不謹之人放縱身口違禁興過。不修善行污本所受。名之為犯。慚愧追謝還令復本。亦名為持。雖非一往善成然亦毀而還復。第二白法故名犯。已能懺悔持。然犯有二。一者作犯。現違圣教廣造諸過。稱為作犯。二者止犯。不準教奉修止而有違。故名止犯。對斯二犯悔而還復。并稱為持。上來已辨教之宗旨。其唯受隨若無其受則行無所起。以有受故眾行得生。若無隨行便有戒羸等失。以有隨故令受光潔。故地持云。此二種戒攝受無量諸余凈戒。是故須受隨二法就受門中廣釋緣體。先明受緣。后辯受體。言受緣者。八門解義。第一釋名。第二解義總別。第三能秉教人師徒位別。第四教所被者。圣凡不等。第五藉緣多少。第六辨此諸緣發戒時節。第七受持頓漸。第八校量勝劣第一釋名者。諸部立名多少不定。或立四受言無上法。或立六受取律中八比丘內。自稱比丘。是自誓受戒不然之義。今約四分定立五受。言五受者。謂善來.上法.三歸.八敬.羯磨等是。言善來者。此人宿殖妙因道根深。后聞佛說法契。謂初果深厭生死悕求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即發戒品故曰善來。亦可此等諸人深厭生死悕求出家。佛命善來即發具足故曰善來。言上法者。性定之理超出相。有物莫能加故稱上法。無欲迦葉修道進德。惑盡解滿會增上法而發具戒。故曰上法。亦可盡無生智起出學表會而得戒故曰上法。故母經中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言三歸者。此等諸人未感如來玄悟見道。但說托小圣諸阿羅漢等。以為良緣之深厭三有悕求出家。母云。諸羅漢等教令剃頭染衣。憑仗三寶歸依心成即發具足。故曰三歸。之名三語。言八敬者。佛抑女人不聽在道。波阇聞之生厭離。遂自剃頭倚立只桓。阿難見已為其三請。如來遙宣敬法。阿難傳授。愛道聞之。尊斯八法作奉行之意即發具足。故曰八敬。言羯磨者。斯等人輩要假強緣。扶彼弱因方能發戒緣。彼僧眾羯磨言下而發戒品隱其能秉就所秉彰名。故曰羯磨受戒。此五受法得名有四。善來體境。善謂行者求戒心。來是圣教。故惑可贊嘆受名有心受戒。佛言善來故爾。上法從境又可當體受。受名建立。善根上受具足故。謂盡無生智歸敬二受。約境就心。羯磨從教。亦可功德。謂名辯事故第二總別。四受是別。羯磨是總。以從遠緣彰名。或四或六。而羯磨統收故說為總問。羯磨受戒既有四緣。何故獨彰羯磨。余不彰名者何。一釋云。從余緣彰名乃有多種。今且隱別就通以彰名羯磨。何足為妨第三秉人多論判言。見諦自得。余六從他。彼對七受釋故。今類彼論以判此五遠而言之。盡從佛受。以佛出世有是法故。若以義推。上法得戒名為自受。余之四種是從他得。云何上法名為自受。論云。以根本而言。由佛說法得證無漏發于具足。名從佛受。以義而推。自以盡智明明現前而得具戒。又名自得不從他受。故心論云。若法者佛五比丘受師等。若爾何故論云從他教得。答。此據遠因而說。善來八敬是佛所秉名從佛受。三歸羯磨弟子所是從弟子言敬下得第四所被分別。四分律辨善來受戒局在圣位。故律中云。見法得法得果證已去得無漏解。厭心出家。至順之極。方應善來發具足戒。內凡已還想心所聞。非至順之極。故闕不度。又上法受者。要第四果以其或盡解滿故爾。三歸八敬內凡已上。是以多論此二受法不羸不舍。故知內凡已去。言羯磨受者。始興為凡。一興已后三人通被。如涅槃經凈行梵志得初果。已羯磨為受。四分律中蓮花色尼亦同此例第五藉緣多少。善來受戒具。四緣得一證初果。文言。見法得法已前有出家善心。文言。欲于如來法中修梵行故三假對佛形。文云。前白佛言。四假佛教。謂圣命善來上法受戒具三緣發。一假佛教授。如見論說。二有祈戒心。是以余文羅漢沙彌無出家意故。但得其果明須有心。三得無漏空解。謂盡智現前即得具戒。三語受戒亦具三緣。一假弟子形對法羅漢。二假弟子教。謂受三歸言辭無缺。三歸依心成領前歸依故能得戒。八敬受戒具四緣發。一假佛八敬之教。二假弟子形。三弟子教。謂口宣八敬四奉行之意故。愛道自陳。我等頂受。羯磨受戒具足四緣。如律所說。一僧數滿足緣。二教法成就緣。三結界成就緣。四身無遮難緣。若具此四是大比丘得成戒本。犯戒之人四中若闕非大比丘。順此四方成比丘問。善來等受以心為緣。羯磨一受何故不爾答。羯磨非不有心。以假外緣作法。從強以辨故沒因名。又可羯磨四心俱得。恐濫不辨心緣。又準母論。四以心為緣。羯磨一受雖文不列。要亦須心故。律文眠睡狂等不得戒故第六得戒時節。善來受者。唱善來竟即發具足。故律云。乃至得盡。若原上法受戒盡智現前時得。以小乘分齊羅漢梵行已立。自然戒凈故更不從他受戒問。此上法得者得作無作不答。以非作法但得無作問。既非作戒。何因得發無作戒者答。以非學為故無其作。以道力故得無作戒。三歸受戒第三語竟即發具戒。八敬受戒說第八訖即得戒品。羯磨一受羯磨竟便發具戒。諸論大同第七受舍漸頓。先明受漸頓。羯磨一受亦漸亦頓。余之四受頓而非漸。漸頓如何。羯磨漸頓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后受具戒。是名為漸。若不受五十。直受具戒得三種戒。說之為頓問。若一時受得三種戒者。何須漸受答。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轉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好樂堅固可退敗不失次第不破威儀。如游大海漸漸深入。一時受者既失次第又彼威儀。故須漸受問。一時頓受得三戒者。其無作體為一為三答。但發具戒一無作體更無余二無作之體若爾便是一戒如何言三答。比丘受得防殺無作。與沙彌俗人同戒者。其實體一。是以多論家據其體。望三人始終位別言得三戒。理實無三問。所以知但一無三答。即此論文解次第受中。俗人下品五戒。次中品心受沙彌戒前五戒。仍本下品。五戒外發方為中品。上品心受具本前二品。仍猶下中五十外發始為上品。據斯二驗次第漸受。三時心別同戒無作不發三。豈況一人時受者而得有三。故知漸次望位別作三。非體有三亦可。心論云。一切因一切支得三戒者。三時漸受。受既時別。重發無作有三體故。若論頓受。受既一時。方可名為望位為三非體有三次解舍之漸頓。若望四受受舍俱頓。羯磨舍受并含漸頓。為但羯磨一受。受制局漸舍兼漸頓問。羯磨頓受既得三戒。舍時云何答。義含漸頓。若也要心三戒俱舍則頓失三。是名頓舍。若言我作沙彌但舍具戒。言作優婆塞者又舍十戒。又言我三歸人方舍五戒名為漸頓問。受之與舍俱頓并漸。或以漸受頓舍。此三可爾。若本頓受但得具戒。一無作體云何漸舍。若得漸舍便成三體。如何言一答。比丘一時受防殺。無作通沙彌俗人共有防非。是故舍時要心舍。具不舍十戒。若與沙彌戒同隨心則在。故律文言。我作沙彌以十對五義亦同爾。故言。我作優婆塞。是以論說據體通三人共用義。故望位說三。非體有三。如此釋時頓受漸舍義亦無防。故多六譬如樹葉。夏青黃冬時則白。豈體有殊。隨時異故樹葉色異。而始終一葉。戒亦如是。常是一戒隨位異。是以羯磨一受。受舍俱頓并漸。善來等四唯頓非漸。以無作法舍故第八優劣如多論說。若就災患有無。四受是勝。羯磨為劣。若取任持佛法利益寬長。羯磨一勝。余四受劣。言四勝一劣者。羯磨受者內實凡夫。福得淺薄感得此戒。多諸災患容有厭上忻下。奉持心劣。令戒有羸。余四受法內凡已去。理解心中受得斯戒。持心堅固。肥而不羸。二者羯磨凡夫容有不樂道法舍本所受。余四受法樂道情殷理無退舍。三者羯磨容有轉為二形。余四受法復無此變。四者羯磨受人或起邪見斷舍善根。余四理解不斷善根。羯磨一受或有上四故稱為劣。余四受法無前過非。是以名勝。此對始興。若圣人受亦是其勝。言一勝四劣者。羯磨一受乃具六義。一是時長。謂通現未。二安遍三方。除郁單曰報兼男女。四位該凡圣。五所被無數。六多坐作法。以斯諸義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為宗本。能繼續三寶作無邊利益。有任持之功莫大羯磨。故說為勝。余四受中善來一受終盡雙林。自外三受中間即止。又局閻浮不該余二。凡圣位差報局男女。對前六義互各闕少。紹繼功征故稱四劣。發戒緣竟第二次辨受體。于中四門料簡。第一釋名出體二戒先后。第二受隨同異。第三辨發戒緣。第四所發多少第一言釋名者。戒相雖眾義要二種。一曰作戒。二無作戒。先釋別名作與無作。次解通名所目之戒。言作者謂方便身口起動造作。稱之為作。故心論云。作者身動方便。言無作者身動滅已與余識俱彼法隨生。名為無作。如善受戒。穢污無記心現在前善戒隨生。惡戒亦爾。次釋通名戒者。此作無作俱有懸防。咸稱為戒。依善生經通有五名。一名為制。制斷一切諸不善故名之為戒。又名迮隘。雖有諸惡性不容受故名戒。又名清涼。遮熱煩惱令不入故。又名為上。能上天堂至無上道。又名學。調伏心智故名戒。此之五咸是義用釋名。是故從用立名。稱之為戒。然于五中迮隘清涼是義名。余三用名問。何故得知有作無作答。諸論廣明二種戒體。一如心論。第三羯磨剎那作及無作根本業道。又云。身口作前二有對。身口無作俱不可見無對。二多論云。初念戒有身口教及無教。第二念唯有無教無有有教。十住毗婆娑云。律義善根有其二種。一者有作。二者無作。作者是色無作非色非心。以斯文故明知戒有二種問。何須作無作者答。若無其作無作無所從生。若無無作不可一形防非。故須兩戒此位言耳。如上法得戒。以道力故得無作戒次辨戒體。若依多論。作無作戒并是色法為體。此義可謂六種分別。一有為無為分別。二戒俱是有為法聚非三無為故。第二有為中三聚分別。作無作戒并色法為體。心及四相不相應法。是其戒因故。論云作及無作假色。是分別色陰。第三色聚中三色分別。一可見有對色。謂五根四坐。三不可見無對色。謂法入中無作。若言作戒前二色收。無作戒者第三色攝故。伽心二論云。身作可見有對。口作不可見有對。身口無作俱不可見無對。論其身作前二色中唯色入攝。口作戒者是聲入收。非余八色其二無作并法入攝。此作無作俱是色陰。第四就色聲中報方便分別。色雖通報及方便。然身作是方便非報。故心論云。作者身動身方便。口作唯方便。以聲非報法故。身口二無作非報非方便。第五三性分別。身口色聲是善非余兩。故心論云。以清凈心動身口名善作等。即向初色有二十種。前十二唯無記。后八高下長短方圓正不正。通三性局取善邊。身作戒體。三聲之中謂除第二因。不受四大聲如風零等。唯無記故。就初因受四大聲。第三因俱聲。此二通三性中亦取善聲邊為口作體。泛論身口無作通于二性。今論戒故是善性攝。第六始終分別。此善作中通于終始不取始。謂始從請師終至羯磨。未竟要心。未熟善而非戒。第三羯磨一剎那。須要其心滿思愿成就善。而是戒故局取終。然依得宗無作之戒。定用非色非心為體。作戒者取文不定。或有取文色心為體。故論文言。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力助成。故知身業亦名以心力助成。明知二業色入為體。又引論文以心為體。是故論言。離心無思無身口業。故知二業用心為體。又假色為身口業體。故論云。身口業依止。四大意業依心。若身口業非四大為體。性者意業依心亦不應。以心為體然意業依心故。即說意業用心為體。故知身業以四大動為業。業無別體。即用四大作體。口業者四大相系于中出聲。聲成音曲有所表彰。以為字句為口作業。業無別體。用聲作體。是以論云。是法名聲性。法入所攝。故以遠從四大即聲成。故用聲為體。身業近依四大故。即用所依止為體。次明二戒先后。依心論說。似一時得故文言。第三一念作無作根本業道。又多云。初念戒者教無教后次第生。第二念戒但有無教無有有教。故知一時然無作。三時有非戒者。一者因時無作。但是作俱是非全戒體。二身是果時無作。無作有二。一是作俱。二是形俱。形俱一種方是戒體。三謂果后唯局形俱。此是戒體。以其果時有形俱故明一時得。若依此宗。以先后發。故實云。問。齊何名為無作。答。第二念須名為無作。以作戒為初念故。名無作為第二念。唯羯磨竟所有無作是茲戒體。前二時中位是能俱所攝。又善生經方便心異作時心異眾緣和合得名為作。以作因緣發生無作。作已過去唯有無作。其心雖在惡無記中。本所作業不名漏失授。斯次辨明先后發。第二受隨同異昔解受隨義一。譬如一楯能擇眾敵為破斯義。故立此受隨二法并作無作。先解無作有其七種。一道共無作。二定共無作。三形俱。四要期。如日夜及處中要期等。五隨業無作。如隨戒無作及處中隨作業發者。是六事無作如塔寺橋船等。事在時念念發無作等。七隨用無作。即前事在有人用時復發無作者。是就此七中形俱定受要期通二。余五定隨次辨同異。受隨無作同義有三。謂名體義。異便有六。第一受中無作義均一品。隨中無作乃有優劣。言受中無作一品者。若本上品心受所發無作心增上故。戒亦上品。或容犯罪。或終至羅漢更無增減。以其酬本一品心故。中下心受義亦同然。三品各定故。言義均一品。隨中無作多品不定故優劣。對五篇辨此優劣者。若就根條初勝乃至五劣。若自分勝進五勝乃初劣。即應五篇次第之義。又可一一篇一一戒心有增微。事別不等即有九品之持。故隨無作有斯階降。第二總別受中無作發心。總斷一切惡意。于生非數頓得律儀。故稱為總。隨行無作次第漸成不可頓起。故名為別。第三懸對受中無作懸有防非。未即有行。隨中無作對事防非。行成皎潔問。懸未有非對即隨行受有何用答。若無其受隨不成。隨以共成一治故。第四長短。受是形俱。說以為長。隨行無作從修行發非形俱。故目之為短。第五有無者受中無作通三體唯善。隨無作者體非二性亦不通兩。此據克性分別。受隨俱善。余二并狹。今約有無通不通。受是形具。通在余二性中。故說為寬。隨是作俱。等局善性中。所以言狹。此就一心自作為言。若先后心及以教人。余二性中隨亦通有如教相所詮。犯不犯中亦同此狹。故犯行中無不犯行。若通就先后心及教人。犯行中亦有不犯行。此即受隨俱寬。作解者然須約以為三。若局善性俱狹。受隨同善性故。若隨人等俱寬。以分通三性故。若以自作隨行對受分別。方有寬狹。此準多論有四五不同。若實依論不別寬狹長短。然后受中無作定是長寬。隨無作者具于二種。以道無作寬長爾。第六受是根本隨是根條次解二作同異。同義有五。謂名體義。寬狹長短等不同有四。一一品多品。二總別。三亦懸對。四根條。比說可知。既有此殊。豈同昔解受隨義第三辨發戒緣者。若依薩婆多。別解脫戒唯約見在。以過未非眾生故。若準得宗。發戒之時不在過未心。得戒以非眾生故。現在相續心中發戒。以是眾生然受戒時。要須三世境上所有之惡皆作斷意方能發戒。還防三世境上非。所以然者。過去之境能生惡心故。論云。如人供養過去所尊是亦得福。律儀亦爾。未來之境亦生惡心故。須普緣總作斷意方能發戒。又若過未不發戒者。三世諸佛戒不齊等。以其諸佛戒品齊等故。三世以發戒也問。戒防未非。毗尼殄已起。何故得言緣三世境發。還防三世非也答。境雖過去非非過去等。以斯義故猶防未起非。是以須爾第四發戒多少。諸戒雖眾不過二種。謂作無作。作已還去唯有無作。一形相續。此無作戒乃有多品。以所防之惡既有無量。戒寧是一。故多論云。于一切眾生數非眾生數而發律儀。言于眾生數者。上至非相下至阿鼻。可殺可誑不可誑等。一一眾生乃至如來。就根本而言不過有身口七惡。三因緣故。一貪故起七。二嗔故起七三癡故起七。三七二十一惡。對防此惡受戒之時。謂從無貪等三善根心各得身口七枝。合二十一種戒善。乃至三千大千一一眾生皆亦如是。若十戒五戒得十二種戒。故心多二論于一切眾生一切時戒不斷。或二十一種故。經云。眾生無邊戒亦戒邊。若非眾生數。乃至草木生種大地非法衣食等及一一罪處本受戒時第一章

為你推薦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會員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耳東水壽 234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东兰县| 正阳县| 姚安县| 岗巴县| 延川县| 聂拉木县| 彭山县| 北海市| 广安市| 六安市| 房产| 台东市| 广南县| 汨罗市| 法库县| 尼勒克县| 武功县| 通许县| 千阳县| 望城县| 景泰县| 和林格尔县| 山阳县| 清河县| 万宁市| 龙江县| 璧山县| 顺平县| 奈曼旗| 桃江县| 重庆市| 临沧市| 安龙县| 吉首市| 晴隆县| 仙桃市| 思茅市| 丹巴县| 武穴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