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酉電敬悉。擬不具折,乞將交按臺灣問答節略,核酌電奏。若太冗長,或求具折代奏,并附片聲明病狀,不能進京復命。臺事已了,以后或冀不再相強。至交接文據,漢文、東文各一分,明后日即派張、柳等赍送到津。到時,求咨送總署,或折內先聲明。又,福士達金洋一萬元,求飭滬道速撥。又,赴臺經費約用九千余,銷冊即造報寄津,求咨署,余款即就近繳滬關。至各員薪俸,擬給一月。馬照二等參贊例,余文武九員均照隨員例,無折扣。是否可行?乞示。
覆伯行(五月十三日已刻)
文兩電均轉署代奏,并聲明交接文據送到即轉咨,可不另具折。不能進京復命一節,未便代奏,使人議父子偃蹇抗違,內廷最喜挑過節,若電旨催促,只可電覆俟調理稍愈即赴京復命。福金洋即電滬道撥發,使費可聲明。臺為險地瘴區,不得不稍優以示體恤,余款應備文解還道庫。九千余兩,是否連船價在內?唐電基隆不守,省城瓦解,事無可為,似將逃矣。
寄譯署(五月十三日戌刻)
滬局電,洋報傳單今辰接臺北電。此處大為震動。撫臺已逃,衙門鄰近之房均被毀,民與兵四處劫劫掠,西人幸尚無恙。滬尾亦亂云。
寄譯署(五月十四日酉刻)
滬局電,頃接福州商局電,唐及大、小官員十二夜赴滬尾,擬坐駕時船往申,被兵士扣留。日本進臺北城,大隊往攻滬尾。又聞駕時船被擊云。
寄伯行(五月十四日酉刻)
總署電,本日奉旨,李鴻章三電均悉。臺事既經李經方與樺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據,此后臺灣變亂情形,即與中國無涉,應由李鴻章電知伊藤,以為了結此事之據。至海線如何辦理,應飭電局豫為籌議,以備隨后商定。前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使商辦事件,該使有無來津消息,并著探明電聞。欽此。擬俟林董至津告知,但林尚無起程確信。
寄譯署(五月十五日已刻)
滬電,閩局戌刻電,唐坐駕船時至滬尾,炮臺攔截,德兵船開炮擊,得脫去。臺北焚藥局,斃百余人,日尚未進臺北城云。
寄伯行(五月十五日午刻)
頃接伊藤十四日申正來電,李中堂閣下,林董已于昨日乘本國兵船由橫濱起程赴任,本大臣求托閣下,于林大臣到津時,賜予優待幫助,庶于奉使本旨得有裨益。本大臣曷勝心感!預謝之至。當即電覆,以西六月初六日、即中五月十四日來電收到,林董大臣已起程赴任,到津時自必優待,遇事幫助,以敦友誼,而副尊屬。臺灣變亂情形,前已屢次電聞在案,李經方初九日到基隆海灣,與樺山提督會商,蒙其格外照料體諒,即日互立文據,將臺灣一切事宜照約交接清楚,以后治理地方之權,系貴國政府責任,應由樺山自行妥辦,即與中國無涉。想貴大臣必已聞知。至林董駐京,原為辦理中國政府前電所陳各案,可先在津商辦。昨奉上諭,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使臣商辦事件。欽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進京。本大臣病假將滿,當會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與之和衷妥商辦理,請貴大臣迅即電知林大臣遵照為要云。已電署請代奏。
寄譯署(五月十六日午刻)
滬局電,頃洋報稱,十三晚駕時載唐,滬尾炮臺擊之。德兵船伊爾地士還炮,得脫。湘、粵兵勇格斗,劫掠居民店鋪,殘殺甚多。又稱,俄派加忌士人八千戶,遷帕米爾,即巴馬作,為屬地云。有說駕時已到淞外,探無確信,聞臺員由廈來滬不少云。
寄譯署(五月十七日辰刻)
滬電,閩局昨午來電,日進臺北,唐駕時走否未確。線已不通云。詢之滬稅司,亦無滬尾稅司電音。又聞洋人傳言,駕時所載非唐云。
寄伯行(五月十九日辰刻)
頃接伊藤十八日午正復電,李中堂閣下,臺灣業經按照馬關條約交接清楚,聞之實深欣悅。林董將來赴任辦公,承貴大臣允許遇事幫助,曷勝感謝!如此幫助,于兩國邦交必深為有益。現當此時,應以重結邦交為第一要義。日皇特簡林董委之以此重任,故宜徑赴北京,愈速愈妙。林董赴京,并到任一切事宜,仍求貴大臣賜予幫助為荷。其按照馬關條約應議事宜,現在林董尚無此等權柄,因當其起程之時,中國政府所有主見,日本政府未及周知。至林董到任之后,再由日本政府予以權柄,以便與貴大臣暨王大臣會議一切,原無不可云。鴻查伊前電聲明赴任照常例須到任后乃能辦公議事,現雖遵旨款留,勢難堅阻。聞林董兩日后可到,俟晤商再陳。請先代奏,除電署外。
寄譯署(五月十九日已刻)
滬局巧電,聞駕時今早過吳淞。洋報料唐在該船赴寧云。不知確否?
寄譯署(五月二十日申刻)
滬局電,洋報橫濱來電,五月十四日樺山報稱,已在基隆設立總督衙門。該處文武均逃走,土人四處掠劫,西人深恐被害,親到日人處請日兵速進。今日日兵進臺北府。臺民饋呈禮物,以迎王師。北方全境已為日人所有,大約南方尚須稍戰云。
寄譯署(五月二十一日已刻)
滬局電,洋報接香港午后來電,駕時已到廈門,該船身有彈子所穿之洞。當臺撫乘該船離淡水時,有兵十名被炮臺擊死,其尸俱載至廈。該船在淡水系德兵船「伊爾地士」送出海。該船上有亂兵一千五百名,要去廣州,不肯在廈上岸。臺北及大稻埕日兵祗五百人踞守。臺北災害甚大。日人施救甚勇云。頃楊提督岐珍來電,潰勇來廈六、七千,一無所有。閩給遣貲一元,鳩形鵠面,凄慘已極,核與洋報大略相同。
寄譯署(五月二十二日午刻)
福州電局報稱,滬尾電局歸日收管,臺北、基、滬,日均派兵管理,海關已換日旗,臺北華兵全行內渡,日派兩輪載送來閩云。
寄譯署(五月二十二日申刻)
滬局接廈門提督個電,駕時前夜赴滬,唐系洋人包送到廈,亦附此輪往滬。廣勇逼令載去。日送華兵兩船至。閩、湘、淮、粵共去三輪,余遣頗難云。再,有人說,焚燒臺署系因兵勇奸淫,喊院不理,怨恨縱火。有此一節,故樺山所以揚言饋迎云。
寄譯署(五月二十四日辰刻)
滬局養電,駕時昨夜到,停商局北棧江中,遣人到該船詢,據水手說,唐由此船來,昨夜即上岸,不知何往。至日之入臺,由土人引,從基隆后荒僻之徑搭橋渡一小河而進。又由某秀才等自基隆引到臺北。日兵僅二百名,先時,兵勇搶掠,及日兵到,即不搶。駕時自淡水開駛,由撫署抬來銀三萬五千兩,為大炮臺所見,即向駕時開炮。該船系掛德旗,改名益達。德商經理,德兵船遣人到炮臺詢以何故。炮臺答以,三個月無餉,現忽有銀裝出,故擊之。德兵船即飭將銀送交炮臺,半途已搶失數千。旁有一土炮臺,仍未得銀,復向駕時連擊五炮,中二,傷數人。日送粵勇到廈,琛航裝往廣東云。
寄譯署(五月二十四日午刻)
鴻章假期屆滿,日使林董于本日已正來謁,會同文韶接晤,寒暄數語后,詢其接伊政府電信否?林云,昨到津,始接伊藤等電稱,中堂與王大人已奉派全權大臣,會商事件,惟照通例,駐京使臣應先赴京到任呈遞國書覲見。答以中朝向無一定辦法。有公使到任數年或數月始覲見遞國書者。現值天氣炎熱,未知我大皇帝接見方便否?兩國既經和好,早遲必準覲見,何必急急!林云,我奉朝命,不敢違,必須先進京,往總署請示。儻令我回津商議公事,我可再來。鴻等詢及遼東何時退還,日兵何時撤盡。林云,我啟程時,三國正議此事。遼東已踞各處之兵,已逐漸撤回。但一時尚難撤完。詢以我前敵各軍探報,海城、營口尚添兵。林謂,必是各營間有調換誤報,添兵斷無其事。林又商及照約兩國俘虜應各送還,廣島、海城有華兵俘虜一千六百人,當即分送。惟照通例,應由華籌給送費。但為數無多,俟其行文到日,分別辦理。問臺灣有信否?林云,久未接樺山信,只知已到基隆,余無他言。詢其何日進京,云俟酌定水陸路程,再告知。以上各節,無甚狡強。鴻等不便強留,致失和氣。俟其抵京,鈞署再妥酌應付,請先代奏。
寄譯署(閏五月初五日午刻)
劉含芳支電,前派差弁李孟才搭吳淞輪船赴營口偵探。初三日申刻離營口,今日傍晚原船回煙臺。據稱,海城于五月初八日確到新兵一萬四、五千,由旱道來換各處舊兵赴臺灣。舊兵陸續由金復南行,營口現存新兵馬隊二、三百,步隊千余。聞營口夫頭劉金福說,前月二十日,肥后丸商輪裝來車輪快炮一百尊,帶去巡兵二百名,其炮系該夫頭代雇大車運海城,置設城西兩夾山、西北唐王山等處。二十九日到商輪一艘,裝運米糧、咸菜、軍衣等物,并餉洋十萬八千元。以后日到一輪,均裝米糧、咸菜、軍衣,每日雇大車百余輛,運送海城等語。李孟才親見起岸各物,堆存吉林轉運局碼頭,營口市面各鋪只有二成。小店開張,其余皆關閉。上游雜糧只高糧所到無多,不準出口。黃豆可出口。田莊臺、牛莊皆已退凈等語。
寄譯署(閏五月初六日酉刻)
楊提督岐珍電,臺北官勇內渡已完,來者云新竹土匪與日斗,彼此小傷。臺中林朝棟軍全散,自回泉州。臺南劉永福雖未回,聞亦不備戰云。
寄譯署(閏五月初七日申刻)
楊提督電,昨淡水有紳來,言日感瘟疫,樺山初二晚病危,兵日歿甚多,確否再稟云。
寄譯署(閏五月初十日已刻)
滬局電,洋報接今午港電,日兵在臺南東港上岸,樺山已瘟死矣。
寄譯署(六月二十一日申刻)
廈門電臺探信回,據稱南郡如常,屢獲日奸在各處水井下毒,內文番薯寮、六戈哩教匪三、四千揭竿,劉派許紳先撫后剿,敗死甚多。官軍微傷。吳光亮由新竹因敗來郡面陳等語。
寄譯署(九月初五日)
九月初五日英國路透電報,俄國首相謁見德皇云,俄國不能任日人在朝鮮把持,恐常礙于中、俄兩國。又初四日俄、法、德三國接日本國照會,允準華給賠款三千萬后,三個月即將遼東各城退還。又允臺灣福建中國海道各國皆可行船等語。三國已允照辦。
李經方隨往片(十二月二十九日)
再,臣以衰年,遠使異域,仰蒙朝廷軫念,特命臣子李經述隨侍前往,體恤周至,感戴莫名。臣子李經述,隨任讀書多年,謹飭自愛,向未學習洋務,此次隨臣前往,于臣起居動履,自能盡心侍奉。惟于應接外事,祗可藉資歷練。臣子李經方幼曾兼習西國語言文字,嗣充駐英參贊,游歷法、德、美各邦,旋充出使日本大臣。于各國風土、人物、往來、道里,均所熟諳。臣年逾七十,精神步履,日見衰頹。所有沿途舟車館舍及隨從仆役,約束指揮,勢不能處處周到,而所至之地,各國官商士庶必多聞風來謁,不勝接待之煩。若得李經方同行,則程途之照料,賓客之酬應,均可分勞。現既奉旨以李經述隨行,本不應作再三之瀆。惟臣體察事勢,揣度年力,所有為難之隱,不敢不據實上聞。合無吁懇天恩,俯念臣老朽多病,準令李經方一并隨行,俾臣不至以瑣務逐細分心,庶得專力于重要各端,于公事、私情,裨益非淺。伏候圣裁。
再,馬關之役,勢處萬難,所有辦理各事,皆臣相機酌奪,請旨遵行,實非李經方所能為力,局外不察,橫騰謗議,應邀圣明洞鑒。李經方于上年五月奉命赴臺灣交割后,因病蒙恩賞假調理,半年以來,漸見痊愈。惟病后畏寒,本擬春融銷假北上,若隨往外國,尚可支持。理合附片陳請,伏乞圣鑒訓示。謹奏。
附錄
御制碑文
御制表忠祠碑文
國史本傳
神道碑銘
墓志銘
御制碑文
朕惟一德明良,終始備榮哀之禮;兩朝開濟,安危資將相之賢。存則功在寰區,歿則寵施泉壤;既補金甌之缺,宜書琬玉之華。爾原任大學士、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晉一等侯、贈太傅李鴻章,性秉忠純,器成遠大;昔逾弱歲,早擢清班。蓋當簪毫風議之時,即負攬轡澄清之略。始參戎幕,偕諸軍分道以出師;驟領封圻,惟先帝知人而善任。削平巨寇,光輔中興。河濟江淮,四瀆挽洗兵之水;荊揚幽冀,八州推作督之才。黑頭即踐臺衡,白首重來畿甸。通商重任,歷南北洋繁會之區;奉使殊方,極東西海象鞮之遠。十五國定盟漢境,迭授全權;卅八年書績虞廷,俱登上考。疆場策勛,則封高五等;疑丞表望,則地冠三師。閣臣疆臣,久作群僚之長;商務政務,更兼特設之官。既與便宜行事之專,更權總理外部之重。至于旌武功而輝增黃褂,錫章服而色映紫韁:孔翠舒翎,詠三英之耀彩;方龍繡袞,超九命以增榮。凡茲異數之頻加,實稱元功而不忝。及島國聯兵之日,是巖疆作鎮之年;正殷借箸之籌,特下追鋒之召。回風大海,挽既倒之狂瀾;洗日咸池,翊重光之景運。迨六龍之回馭,值萬象之更新。方資八柱擎天,共贊再昌之治;何意四時成歲,竟為代謝之期!允參微管之功,竟應騎箕之兆;遺章遽告,震悼何窮!策贈通侯,用武鄉之故事;秩加太傅,稱安石之崇班。頒少府之帑金,給東園之秘器。賞延再世,三遷槐棘之階;廟食九州島,獨表紛榆之社。賢良并祀,專祠更建于神京;功績宜書,列傳備宣于史館。再命親藩以臨奠,更令官吏以護行。春水歸舟,風送蛟龍之匣;天山象冢,云連驃騎之營。宜表豐阡,用彰偉閥。爰取危身奉上之義,以著鞠躬盡瘁之忱。易名曰忠,制行何愧?無待禮官之擬請,足懸信史而不刊。于戲!符衛景武之得年,彌懷清漠平吳之績;比富文忠而定謚,合撰顯功昭德之碑:以式百僚,更垂千載。
御制表忠祠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