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喚甚么作禮樂。可恥可恥。)舊榖既沒。新榖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喪心病狂。)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真禮真樂。和盤托出。)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難道三年之喪。便報(bào)得三年之愛。且就人情真切處。點(diǎn)醒之耳。

陳旻昭曰。宰我答安。真有調(diào)達(dá)入地獄的手段。得他此答。方引出孔子一番痛罵。方使天下后世之為子者。皆不得安。方杜絕千古世后。欲短喪之邪說。

【補(bǔ)注】調(diào)達(dá)。即提婆達(dá)多。于無量劫前。佛為國王。調(diào)達(dá)為阿私仙人。為王說妙法華經(jīng)。自是世世示現(xiàn)逆行。專意害佛。生斛飯王家。為佛從弟。常以毒藏十指甲。禮佛接足。足不傷。而指自壞。又與阿阇世王。謀欲殺佛。而自為新佛。王縱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現(xiàn)獅子。象皆攝伏。又推大石壓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獄。佛遣使問其安否。報(bào)曰。我處此。如四禪天樂。又問幾時(shí)出地獄。答曰。待世尊來入地獄。我方出之。其五逆類如此。實(shí)則大權(quán)示現(xiàn)。成就佛功德。故法華會(huì)中。得授記成佛。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好行小慧。無所用心。俱難矣哉。須是居易以俟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勇者奪魄。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大須各自簡點(diǎn)。莫使此二人惡。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曲盡女子小人情狀。

【補(bǔ)注】女子小人。皆須教之以道。學(xué)道則易使也。若養(yǎng)而不教。則有怨與不孫之弊。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惡字。不作去聲讀。見惡。謂尚不能改惡從善也。雖云改過可貴。但四十不改。恐終不能改矣。故警勵(lì)之。意欲其奮發(fā)速改也。

【補(bǔ)注】欲其不終于惡也。不終于惡。則朝聞道夕死可矣。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異世者。卻知其仁。同時(shí)者。卻云不知其仁。孔子于仁字。何等認(rèn)得清楚。豈似子路子貢子張武伯等。隔墻猜謎乎。

卓吾曰。千古只眼。

方外史曰。若據(jù)后儒見識(shí)。則微子之去。箕子之陳洪范于武王。安得與比干同論。嗚呼。仁理之不明也久矣。

【補(bǔ)注】為仁而去。為仁而奴。為仁而死。故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卓吾曰。有見有守。方外史曰。惟見。得真。故守得定。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又是圣人一個(gè)知己。 趨而辟之。尤有禪機(jī)。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好贊詞。)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duì)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辟人之士。錯(cuò)看孔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可見不是辟人之士。)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菩薩心腸。木鐸職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問得滿撞。)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露出馬腳。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趙州勘婆子。)至則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數(shù)句。絕不似子路之言。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卻被丈人勘破。

【補(bǔ)注】長沮桀溺丈人之勤四體。分五榖。自是古時(shí)學(xué)者本色。兩漢學(xué)風(fēng)尚如此也。孔子欲進(jìn)以大乘救世之學(xué)。故不許其辟世。然高于后世科舉學(xué)校所養(yǎng)成之游民萬萬矣。今之學(xué)者。當(dāng)法長沮桀溺丈人之生計(jì)自立。而更進(jìn)求大乘救世之學(xué)。則真孔子徒也。讀樊遲請(qǐng)學(xué)稼章。亦當(dāng)知此意。若戰(zhàn)國時(shí)許行君民并耕而食之說。則窒礙難通矣。兩漢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廟祭祀。而令郡國各舉孝弟力田之士。以為鄉(xiāng)里表率。此則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異于是。謂異于不降不辱。異于降志辱身。異于隱居放言也。非謂異于逸民也。以無可無不可。而附于逸民之科。又是木鐸一個(gè)注腳。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兆/鼓]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凄愴之景。萬古墮淚。亦可助發(fā)苦空無常觀門。

【補(bǔ)注】此周時(shí)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之實(shí)錄也。古者百官各專其學(xué)。各世其官。賴有世祿以養(yǎng)之也。周東遷后。王政不行于諸侯。所入不足以養(yǎng)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學(xué)。遂變?yōu)榘偌抑畬W(xué)。而古學(xué)漸衰矣。讀班固藝文志。可知其大略也。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補(bǔ)注】此言居上要寬。寬則得眾。無求備于一人。是教凡有國者。造就人才之準(zhǔn)則。求備于一人。可使天下無一人。不求備于一人。而人才不可勝用矣。后世科舉學(xué)校。皆以求備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國家之根本傷矣。可嘆也夫。

周有八士。伯達(dá)。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補(bǔ)注】八士而出于一家兄弟。又兩兩雙生。可想周士之多。文武周公德化之盛也。楊慎曰。大理董難曾見宋人小說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韻。伯達(dá)伯適一韻也。仲突仲忽一韻也。叔夜叔夏一韻也。季隨季騧。隨旬禾反。騧烏戈反。一韻也。周人尚文。于命子之名。亦致密不茍如此。說見顧亭林音學(xué)五書之唐韻正。

【子張第十九】

子張?jiān)弧J恳娢V旅R姷盟剂x。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卓吾云。致命。不用思字。有理。

子張?jiān)弧?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卓吾云。罵得很。 方外史曰。弘字。篤字。用得妙。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jiān)弧W酉脑坪巍?duì)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jiān)弧.惡跷崴劇>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此便是子夏之學(xué)。不是孔子之學(xué)。所謂小人儒也。

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卻說得有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逼真好同喻。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卓吾云。今人倘有文過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像贊。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小心天下去得。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卓吾曰。最方而最圓。出入。形容其活動(dòng)耳。云何便說未盡合理。

方外史曰。若不合理。何名小德。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dāng)灑掃應(yīng)對(duì)進(jìn)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鉗錘小子。)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點(diǎn)化小子。)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激礪小子。)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慫恿小子。)

子游之譏。是要門人知本。子夏之辯。是要門人即末悟本。只此灑掃應(yīng)對(duì)進(jìn)退。若以為末。到底是末。若知其本。頭頭皆本。二賢各出手眼接引門人。莫作是非會(huì)也。

【補(bǔ)注】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天以一味降時(shí)雨。草木隨類各滋榮。君子之道。本末不二。見本見末。見先見后。皆學(xué)者機(jī)感之不同也。若即末知本。即始知卒。則非至圓至頓之圣人不能。故一乘佛法。分別而說三說五。乃至無量。為菩薩。緣覺。聲聞。天。人。及惡道眾生。曲垂方便。十方三世佛。等一大慈也。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卓吾曰。今人學(xué)未優(yōu)。則已仕矣。仕而優(yōu)。如何肯學(xué)。 方外史曰。惟其學(xué)未優(yōu)便仕。所以仕后永無優(yōu)時(shí)。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好朋友。真難得。今人那肯如此說病痛。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惟至孝者。方能至慈。堪為萬世士師座右銘。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殷鑒不遠(yuǎn)。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光明正大之論。

衞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shí)其大者。不賢者識(shí)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卓吾曰。分明說他師文武。而語自圓妙。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緩之。斯來。動(dòng)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卓吾曰。對(duì)癡人。不得不如此淺說。 方外史曰。世間癡人都如此。向他說極淺事。他便見得深。向他說極深理。他既不知。反認(rèn)作淺。

【堯曰第二十】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jǐn)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脈。歷歷可考。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jiān)弧: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jiān)弧:沃^惠而不費(fèi)。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jiān)弧:沃^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禮。則善于觀心。所謂約之以禮。知言則善于聞法。所謂了達(dá)四悉因緣。(終)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策勒县| 高安市| 梅河口市| 西林县| 安龙县| 梧州市| 博爱县| 泸溪县| 洪泽县| 承德市| 读书| 英吉沙县| 精河县| 夏河县| 淮阳县| 左云县| 桐梓县| 晋江市| 油尖旺区| 长岛县| 安平县| 绥江县| 苍南县| 辽阳县| 峨眉山市| 赣榆县| 阿坝| 偃师市| 仲巴县| 霸州市| 鄱阳县| 绿春县| 新绛县| 临沧市| 咸阳市| 酉阳| 宿松县| 南陵县| 喀喇|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