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羅氏識遺
- 羅璧
- 3884字
- 2015-12-26 15:53:21
星土
古以星正時,未占災祥,春秋始有焉。然燕為析木,趙為大梁等說始戰國鄒衍之言,《左傳》及之。故昔賢疑《傳》為戰國時人作。班固《漢書》直以秦、魏、周、韓、燕、齊、魯、宋、鄭、衛、吳、楚十二國分配二十八宿,遂為古今不易之占。但封建法行,唐虞稱萬國,夏、商各二三千國,周之初封亦一千八百國,春秋時國名見經傳者一百二十四,星則止于廿八,春秋末十二國上與列宿參,何也?又晉在春秋為大國,戰國韓、趙、魏分晉則晉裂為三,今十二分野中不應趙、魏而缺晉,至指鶉火為周地,厲封鎬,西周固為豐鎬,其在洛陽又隸何星乎?魏陳卓于十二分野中復別以度數,言星一次三次為天之一度,言天一度直地三十里,古制九州,州方三千里(堯五服制),則一州之廣僅當天之一百度也,故昔賢謂班固以國直星之說,不若《周官》保章氏州配之說為正。
孔子不述禮
古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孔子刪《詩》、定《書》、系《易》、修《春秋》,正雅頌,而《禮》無的書,故漢以來諸儒但言五經,今二《禮》皆出漢儒。先儒因謂制禮王者事,孔子無位,不敢作。又曰:禮以義起,難立定制,經多合禮義,言者謂禮當臨時以義斷行之。如三代忠質文異尚,子、丑、寅建正隨時損益,事固有古宜而今不宜者,況人性稟不同,仁或柔,義或剛,圣人因禮節文,使得其中,故曰禮因人情。《禮記》述孔子言禮有多為貴、少為貴、大為貴、小為貴、文為貴、素為貴之辨,至羔豚太牢之祭名求其稱,則禮亦求其當而已。漢儒二《禮》皆欲補圣人之道,但未折衷于圣人,記不免雜,禮不免鑿也(如歷代樂名曰《六莖》、《五英》、《韶》亦不同,漢唐以來日《文德舞》、《武德舞》,皆隨功德之異名名。樂主和人心,圣人不能強之,必同所主者,雅正而已)。
擊壤
堯時老人擊壤事見皇甫謐《帝王世紀》及《列士傳》。王充等說考擊壤只當為蕢桴土鼓之義。按諸書解壤字,《尚書·禹貢》:黃壤、白壤、黑壤,孔安國《傳》曰:土無塊。《韻釋》:柔土也。《周禮》辨十有二壤,鄭注:壤,和緩之貌,《梁》:日食內壤、外壤。壤,傷也。而《國策》蟻壤亦謂泉穴地出土。獨《藝文》及《風俗通》指擊壤為木戲,謂壤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四寸,闊三寸,未戲先側一壤于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故曰擊。切意古人淳樸,未必為此。
田獵
春、夏苗、秋、冬狩,四時之獵皆曰田,字與田畝之田同。王昭禹釋《周禮》云:獲者取左耳計功與獲利于田同,為之圍與疆理同,犄角鳥獸與耘同,度可殺而不可亂,所以獵亦曰田也。
五行寓數
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相生次第,有生于無,著生于微,數皆以微著為次。水最微,居一;火漸著,居二;木形實,居三;金體堅,居四;土質重,居五。若成數則皇甫侃以為金、木、水、火皆資土以立,猶仁、義、禮、智必以信而存,故一得五而成六,三得五而成八,二得五而成七,四得五而成九,朱文公河圖說實祖之。
詩從寺
詩,古人言志之辭。孔穎達推其始于蕢桴土鼓之世,蓋有樂即有節,音節者章句之祖。圣人刪取為經,以人情觸于外必動于中,因美刺形焉。上之人采以參己政之是非,求合乎眾之所與,故可以興,可以觀,所以有補治道為經也。王臨川謂詩制字從寺,九寺,九卿所居,國以致理,乃理法所也。釋氏名以主法,如寺人掌禁近嚴密之役(《韻書》:寺,音侍。詩初注音皆如字),皆謂法禁所在。詩從寺,謂理法語也,故雖世衰道微,必考乎義理,雖多淫奔之語,曰思無邪。后之詩直者傷于訐,美者近于諛,甚至增淫導欲,夸華斗靡,豈詩之旨哉?康節云:自從刪后更無詩,以無維持世道之詩也。近代惟杜子美詩為詩史,知道者猶以不濟事少之。故真西山選詩,取于民彝世教有補者。至孔子刪《詩》而無自作之詩,商賜可與言《詩》,孟子長于《詩》,例皆無詩。茍無所益,徒主言語,無取也。
制幣
祭祀用幣,皆一丈八尺為度。按一象陽,八象陰,寓陰陽數,鬼神之道,陰陽不測也。《禮》:聘禮,帛用二丈為端。則寓偶數,色尚玄縝。玄,天色,纟熏,地色,天地偶合也。
萊
《周禮》遂人頒田里之法:上地,夫一廛,田百每,萊五千晦;中地,夫一廛,田百每,萊百每;下地,夫一廛,田百每,萊二百。萊鄭玄釋郊外謂之萊,休不耕者。蓋大國從造都鄙,凡言萊謂不易、一易、再易之地。不易地,歲歲可耕者;一易,閑一歲而耕;再易,閑二歲而耕。趙過代田亦是視地肥瘠更代田之。他經釋萊,但泛曰草。
伊呂、周公之將
三世為將,道家所忌。蓋兵家多尚詐力,絕人命,兇狠貪殘,所以道家忌之。若吳起、韓彭輩身戮族夷,且不終世。然伊呂、周公亦嘗為將,子孫有國,與商、周等。蓋不尚詐力,但與世平亂除害也。秦、隋、曹、馬南北五季,皆是遂其篡奪,卒不永祚。湯、武、漢、唐非不用兵,祚延千百,亦其取天下為民除殘也。此可見兵非美事,用非得已,宜其為幽冥所忌。
宮府一體
孔明《出師表》曰:宮中府中,皆為一體。朱文公嘗推明之曰:昭烈父子以區區之蜀,當吳魏之全,蓋天下十分之九倘于其中,又于公私自分彼此如兩國然,則是以梁益之半,圖吳魏之全,內之所出日有以賊乎外,公之所立常不足以勝乎私,是此兩國者又自相攻,外有鄰敵之虞,內有陰邪之寇,國亦危矣。以亮忠智,為蜀謀不過如此,可謂深知時務之要。春秋魯謀叛晉,季文子曰:國大臣睦而邇,于我未可以貳。王猛勸苻堅勿伐晉曰:上下安和。權翼亦曰:臣輯睦。乃知鄰敵謀入國家,亦視其有乖爭之隙。匈奴患漢元成之威,孰與高武呼韓邪卒臣事者,五單于爭立故也。此孤則見折,眾則難攻,吐谷渾所以有折箭之譬。
奸雄入科目
漢以孝廉取士,而孫仲謀、曹孟德皆舉孝廉。唐重進士,而黃巢屢舉進士。
兵勢緩急
燕慕容恪常言兵勢緩急之宜,曰:若彼我勢敵,外有強援,恐腹背患至,則攻之不可不急;若我強彼弱,無援于外,力足制之者,當羈縻守之,以待其弊。兵法十圍、五攻,此也。魏武帝曰:食少兵精宜速戰,糧多卒眾宜持久。予觀古人去國遠斗之師,皆以不戰困衄。蓋兵必資糧,兵愈眾則糧愈不給,愈遠則糧愈不及,故坐困得策。況戰爭攘奪之世,民不得耕者眾,而師旅數起,又非擔石可給,故饋餉最急。又民以食為天,茍欲立事,必多得人,而人非食不眾(漢高拒楚,始終據滎陽,以敖倉在也。唐初李密起事,說翟讓據洛口倉。王世充據東都亦為洛口倉,后雖不終,而一時皆取勝)。趙充國計兵一人一月之食為米二斛四斗,漢量未考與今量如何,如計兵萬人一月食,人日二升,今量為米六千石。宋隆興初傳金兵于河南者十七萬,韓魏公曰:且未論人糧,以十七萬,一月馬草計之須二百一十萬,而驢騾馱載安能為繼?所以左車策趙,韓信亦高之,但拘于守不免自困,故左車深溝高壘,不與敵爭,所以為奇兵也。充國、魏公測兵必測糧,可謂工于知兵,豈虛聲所能濟哉?
王荊公
荊公《萬言書》論教養人才與制祿久任之道,古今無易也。正史略之,殆非不以人廢言之意。其歸老蔣山,往來乘一黔直蹇驢,或告以筍輿便者,公曰:不忍以人代畜也。第宅舍為寺改筑,僅庇風雨,后至稅屋以居,舍宅雖囗義,異乎貴盛而甲第爭雄者,以山谷謂公不溺于酒色財利,一世偉人也。且有荊公六藝學妙、處端不朽之句。溫公謂介甫行義文章,節節過人。又謂金陵平生行止,無點污神宗聰睿。每事景慕三代,不肯為凡主,故惟荊公書以動之。惜乎!眾君子不合,遂至引用小人以誤國,所謂大體既差,細美勿論是也。
英雄不死
晉公子重耳遍歷諸國,艱阻備嘗,卒霸晉。沛公屢危項羽,范增切切殺之,卒興漢。劉玄德在三國,孫、曹謀臣周瑜、荀皆請早圖,中間敗于呂布、因于當陽,劉之不死者不能以寸,卒帝蜀。燕慕容垂降苻堅,王猛、權翼皆請謹其條籠,卒復燕。增、瑜、猛事三君最信重者,于此更不能入。他如桓元妻識劉裕,慕容紹宗知高歡,隋文帝、唐高祖皆以相表為時所忌,趙方面大耳,免于周世宗,皆未嘗無驅除之心,數人悉全身濟大業。又如曹操就擒于呂布之戰,宇文泰墜馬于季穆之扶,高歡逸身于賀拔勝之槊,韓信得釋于滕公一言,往往瀕死而生,蓋天將興之,誰能廢之,殆非智力所及也。
倡亂
陳勝亂秦,張耳、陳馀謂立六國后,自樹黨且益秦敵。楊元感亂隋,李密請乘煬帝在遼,急趨高麗扼海岸,使不得還,高麗閑之,必躡其后,則腹背受兵,天下可撫而有也。黃巢亂唐,未逾年江浙、淮甸、東都、長安兵禍皆遍,唐智不及謀,勇不暇施,鎮戍皆散,盜賊滿天下,唐卒以亡。三人倡亂,所謂盜亦有道也。但余考多緣人主失乎人,不在敵之眾多也。故七國叛漢,敵非不多,然高祖、文帝之法制未變,七國易于撲滅。穆王西游,徐偃稱亂,然文武之德澤未斬,轍還而周室再祚。蓋人心未去,故奸謀之不行。若秦、隋季世,思亂者眾,唐末君昏,蕩不可收,故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曰衣弊生蟣虱,肉腐生蛆蟲,自然之理也。
以攻完守
城守雖以逸待勞,而拘于圜土則困,饋不繼則饑,將有不攻自潰者矣。故善守者必以攻。周宣中興,截彼淮浦,王師之所守有在矣。而曰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則守不廢攻也。戰國韓趙被兵,孫武救之,皆疾走魏都,故曰解亂不控拳,救斗不囗囗也。漢高守滎陽,拒項羽,方滎陽之守未備,先遺羽齊梁反書,使羽力分于彼布越紓我,其后守滎陽,既用則南出武關,引羽救兵以休滎陽、京索間,且使韓信得輯河北、收山東,而漢有天下大半,徐還滎陽,則漢守完而羽地狹矣。垓下之圍,天下之兵叢焉,羽安得不亡?太率好謀能聽,功也。景帝時吳楚七國反,周亞夫亦先委梁餌吳,而身出武關制之,又攻其所不備也(宋末儒帥當邊寄者多尚城守,王登帥,荊柯竭以詩云:一圜土里作規矩,以此平戎計恐疏。我欲守株難得兔,彼專滅水易枯魚。直須日日論軍實,也要時時扌棄散虛。赦出河南二萬卒,便從石勒上條書。登大是之。滅水枯魚謂擾耕牧、徙人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