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丹治《詩》,事匡衡,舉孝廉為郎。元帝末為博士。(《漢書師丹傳》)
袁安祖父良,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后漢袁安傳》)
兒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漢書兒寬傳》)
魏相徙平陵,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為茂陵令。(《漢書魏相傳》)
眭弘少時好俠,斗雞走馬。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前漢書眭弘傳》)
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范五行傳》,說災異。后事簡卿,又從歐陽氏問。為學精孰,所問非一師也。善說禮服,征為博士。(《漢書夏侯勝傳》)
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贛貧賤,以好學得幸梁王。(《前漢書京房傳》)
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后倉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皆召見。(《漢書蕭望之傳》)
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衡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前漢書匡衡傳》)
子咸亦明經,歷位九卿。家世多為博士者。(同上)
馬宮字游卿,東海戚人也。治《春秋》嚴氏,以射策甲科為郎。(《前漢書馬宮傳》)
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受《易》,瑯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舉為郡文學。(《前漢書張禹傳》)
臣請選郎通經術、有行義者,與王起居,坐則誦《詩》、《書》,立則習禮容,宜有益。王許之,遂乃選郎中張安等十人。(《漢書循吏傳龔遂》)
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其后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傳先王語。(《漢書匡張孔馬傳贊》)
建武六年,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后漢光武帝紀》)
建武七年夏四月壬午,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交車,朕將覽試焉。(同上)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舊臣,欲令干任內職,征拜尚書,使典定舊制。(《后漢伏湛傳》)后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后漢卓茂傳》)
蔡茂,字子禮,河內懷人也。哀、平間以儒顯,征試博士。(《后漢蔡茂傳》)
永平十年,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娛嘉賓。還幸南頓,勞饗三老官屬。(《后漢明帝紀》)
(校官奏樂,帝御塤篪,極行孔子之禮樂矣。后世校官弟子,豈能望清光乎?)
楊終,年十三,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顯宗時,征詣蘭臺,拜校書郎。(《后漢楊終傳》)
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累征。(《后漢荀韓鐘陳列傳》)
建初五年,公卿已下其舉直言極諫、能指朕過失者各一人,遣詣公交車,將親覽問焉。其以巖穴為先,勿取浮華。(《后漢章帝紀》)
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夏五月辛卯,初舉孝廉郎中寬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秋七月辛亥,詔以上林池御田賦與貧人。(同上)
永元六年,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交車,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后漢和殤帝紀》)
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永元十三年丙辰,詔曰:幽、并、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并同上)
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詔公卿、內外眾官、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后漢安帝紀》)
永初二年,詔公卿舉儒術篤學者。大將軍鄧騭舉丕。(《后漢魯恭傳》)
永初五年,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于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并遣公交車,朕將親覽焉。(《后漢安帝紀》)
永初六年壬子,詔三府選掾屬高第能惠利牧養者各五人,光祿勛與中郎將選孝廉郎,寬博有謀,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補令長丞尉。(同上)
先是,博士選舉多不以實。震舉薦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顯傳學業,諸儒稱之。(《后漢書楊震傳》)
建光元年己巳,令公卿、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賜鰥寡孤獨貧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后漢安帝紀》)
延光二年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達經術任牧民者,視事三歲以上,皆得察舉。(同上)
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后漢順帝紀》)
閏月丁亥,令諸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同上)
太學新成,詔試明經者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京師及郡國耆儒年六十以上為郡舍人、諸王國郎者百三十八人。(《后漢左雄傳》)
雄又奏征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并奏拜童子郎。于是負書來學,云集京師。(同上)
二年辛酉,除京師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補郎、舍人及諸王國郎。(《后漢順帝紀》)
辛亥,詔公卿、郡守、國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同上)
宋登少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順帝以登明識禮樂,使持節臨太學,奏定典律。(《后漢儒林傳宋登》)
蔡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順帝特詔征拜議郎,講論五經異同。(《后漢儒林傳蔡玄》)
二月丙辰,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后漢順沖質帝紀》)
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后漢張皓傳》)
庚戌,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后漢沖帝紀》)
本初元年,夏四月庚辰,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以次賞進。(《后漢質帝紀》)
建和元年,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后漢桓帝紀》)
建和元年,又詔大將軍、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
建和三年六月庚子,詔大將軍、三公、特進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興二年癸卯,京師地震,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延熹八年,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并同上)
典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弟子自遠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薦,征拜議郎,侍講禁內。(《后漢趙典傳》)
長好經學,博通書傳,以《尚書》教授,舉孝廉。(《后漢寒朗傳》)
建寧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遺惠,為眾所歸者,皆詣公交車。(《后漢靈帝紀》)
靈帝初,代周景為太尉。矩再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與州郡交通。(《后漢循吏列傳劉矩》)
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后漢靈帝紀》)
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嘆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后漢獻帝紀》)
——右漢武后崇尚儒術,盛行孔子選舉之制。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礻某,使東方朔、枚皋作礻某祝。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谷梁》。(《漢書武五子傳》)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廷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漢書孝宣皇帝紀》)
孝昭皇帝八歲即位,大臣輔政,亦選名儒韋賢、蔡義、夏侯勝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后漢桓榮傳》)
憲王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太子寬仁,喜儒術。上數嗟嘆憲王曰:“真我子也!”(《漢書宣元六王傳》)
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漢書孝元皇帝紀》)元帝即位,帝為太子,壯好經書。(《漢書孝成皇帝紀》)
光武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后漢光武帝紀》)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后漢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睦性謙恭好士,千里交結,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
順陽懷侯嘉。與伯升俱學長安,習《尚書》、《春秋》。(并同上)
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后漢光武十王列傳》)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同上)明帝十歲,能通《春秋》。(《后漢明帝紀》)
明帝師事桓榮學,通《尚書》。(同上)章帝好儒術。(《后漢章帝紀》)
長安侯佑能通《詩》、《論》,篤學樂古。(《后漢安帝紀》)——右漢世帝者及諸侯王皆受經,通儒術。馬皇后能誦《易》,好讀《春秋》。(《后漢馬皇后紀》)
(皇后通經,孔學于是大盛。)
鄧皇后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后漢鄧皇后紀》)
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詣東觀記讎校傳記。(同上)
(馬、鄧二后皆深于經學,儼如諸生。)
梁皇后九歲能誦《論語》,治《韓詩》。(《后漢梁皇后紀》)——右兩漢帝者及諸侯王皆受經,通儒術。(皇后附)
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谷梁春秋》博士。(《漢書孝宣皇帝紀》)
秋八月乙卯晦,日有蝕之。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于天下。(同上)
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漢書楊胡朱梅云傳》)
玄成受詔與太子太傅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漢書韋賢傳》)征更生受《谷梁》,講論五經于石渠。(《漢書劉向傳》)
建初中,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后漢儒林傳》)(《白虎通義》集今學之大成,傳至于今,可為瑰寶。)
終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論定五經于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后世則。”于是詔諸儒于白虎觀論考同異焉。(《后漢楊終列傳》)
肅宗集諸儒于白虎觀。恭特以經明得召,與其議。(《后漢魯恭傳》)
羨博涉經書,有威嚴,與諸儒講論白虎殿。(《后漢孝明八王列傳》)
李育少習《公羊春秋》,詔與諸儒論五經于白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后漢儒林傳》)(國王及諸儒同論經義,當與石渠為儒宗二大會。)
于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后漢章帝紀》)
永初四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后漢安帝紀》)——右兩漢帝者屢詔諸儒評定五經,以一學術。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漢書郊祀志》)
(侍中是漢官,而皮弁縉紳,皆用孔制矣。)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等,議天地牲角繭栗。(《史記武帝本紀》)(是孔子之制,諸人皆儒者故也。)
建章宮后邠重櫟中,有物出焉,其狀似麋,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史記滑稽列傳》)
匈奴來請和親。群臣議上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史記酷吏列傳》)
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愿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視以儉節,然后教化可興。(《漢書食貨志》)
賢良文學臻者六十余人,懷六藝之術。(《鹽鐵論刺復》)
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萬生之倫六十余人,咸聚闕廷,舒六藝之諷,論太平之原;知者贊其慮,仁者明其施,勇者見其斷,辯者陳其辭。(《鹽鐵論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