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山橋在烏程縣定安橋南初郡人甃南塘既畢工而西山水暴漲建是橋 【見舊編右二橋統系定安門接峴山一帶南塘通泄西山溪流去處】 外濠橋 里濠橋 三里橋 九里橋 西余橋 錢村橋 升仙橋 遇仙橋 黃閔橋 舊館橋 既村橋 范村橋 祜村橋 魯墟橋 東遷橋 朱墟橋 栗墟橋 潯溪橋 右十八橋系自迎春門至潯溪一帶官塘通泄溪流入太湖與近湖諸溇脈絡貫通去處續圖經載清風橋明月橋在潯溪并紹興初建興德橋濟遠橋通安橋美利橋安利橋在烏程紹圣以來建舊編增山源橋游仙橋在菁山亦無刱建月日縣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橋出于近時刱建若此類者至眾既無考證本不足書若悉數之不止踰百蓋修書者一時耳目見聞謾加說錄耳
長興縣
廣利橋舊號程氏橋在縣南三十步長城門內昔郡有烏程氏能醞烏氏分派居德清東山此則程林所居也陵陽橋在縣西二百三十步以其居陳皇后嘉陵南也回溪橋在縣東南半里以其水回曲故名
熙寧橋在縣東南百八十步熙寧中建
鳳凰橋在縣東南箬溪東五步
許公橋在縣去貢焙五里跨巨澗唐顏真卿修貢嘗與客步月觴詠橋上宋朝縣令許遵每領客過顧渚重建此橋因以許名
觀卞橋在縣東陸匯唐陸龜蒙別業也以其詩有最愛卞峰顏色好晚云纔散便當門故名采仙橋去茶山五花橋百步
招橋在下箬里天圣寺前僧皎然嘗與崔子向泛舟其下統記所載有程氏陵陽回溪三橋續圖經加熙寧凡四而舊編統記所載許公等橋九所今并錄之
武康縣
千秋橋跨前溪吳黃武元年創建炎初兵火焚毀知縣曹緯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
永安橋在縣西南七里
天寶橋在縣東清移村防風廟北唐天寶中建 【右三橋見統記舊編】
豐橋在豫橋東治平二年建
龍尾橋在縣治東北跨后溪因名龍尾 【毛滂有解印東歸過龍尾詩在東堂集】
較虎橋在橋西二百步前溪北 【余英志云世傳邑人沈法興勇力過人嘗較虎于此舊編作搏虎橋載遯齋閑覽云武康多荒有姓朱人能搏虎數為虎所傷號朱虎殘舊傳虎食一人則山神割其耳為一缺朱虎殘一日得一虎之兩耳如鋸齒舊編所援為有證】
蔡公橋在縣東北二里新溪口淳熙三年知縣蔡霖建舊編云慶安橋
豫橋在龍尾橋東治平二年建
高津橋在豐橋東慶元二年建
迎恩橋在縣東一里吳黃武元年創舊名湖橋 【舊編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 干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 【右四橋載舊編】
中鄰橋在縣東二十里
風渚橋在縣東十五里
新寧橋在縣東南十八里
崇仁橋在縣東南二十里
郭林橋在縣北五里郭文往來之地
以上諸橋據余英志所載是時載在通津者統記止有永安千秋天寶并巿橋凡四而天寶巿橋不載于志天寶特見舊編又有清河橋 【志云在千秋橋之西余英館之南吳黃武元年置南通慈尼寺元佑閑郡人張子野來游樂府有南北山橋通之句】
德清縣
通津橋在縣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與天寶橋相近古名代興橋俗呼曰縣橋宋朝淳熙七年邑人率錢重建屋宇欄檻雄麗
金堤橋在縣一里后溪發源處
后溪橋在溪東一里后溪上囗龜回橋在縣南三里內河港口
金鵝橋在縣西一里西亭之側跨北流水今不存
安吉縣
鳳凰橋在安吉縣前
無星橋在縣東門跨大溪之北派囗沙井門橋在縣無星橋北
南門橋在縣跨縣南小河
北門橋在縣北小河
齊云橋在縣西門上有亭宇
秦公橋在縣西三里上有方寺前故相秦檜之父敏學元豐七年為縣主簿始創此橋
杜坊橋在縣東北二十里
楊子橋在縣北二十里
上昂橋在縣今改名上升橋
渡堰
安吉縣
縣境陂堰舊有七十二所蓋其地勢高仰近山之田號承天田亦號佛座田謂層層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霖潦溪澗暴漲隨即湍瀉數日不雨復干淺矣儲蓄灌溉全藉陂堰今廢者大半存者二十四所 白龍堰 永昌堰 烏溇堰 斗門堰 黑龍堰 馬頭堰 五漕堰 青林堰 湖潭堰 響潭堰 飛潭堰 鄭汀堰 新溪堰 張柵堰 湖塘堰 龍巢堰 東坡堰 劍池堰 豸山堰 烏程堰 青龍堰 銅井堰 趙家堰 瓜枝橋堰
石鼓堰在安吉縣長一十四里闊五十步在縣北一十七里其水源出天目山可溉田百頃百姓受其利堰邊有巖似鼓故因以名之唐圣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造
陂
長興縣
富陂在長興縣東二十五里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立長城縣在富陂村即此
魚陂在長興縣南七十五里吳夫概養魚之所
塘
荻塘在湖州府南一里余 【據舊圖經載云在州南二里吳興記云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余頃統記云古烏程縣南一里一百二十步晉太守殷康開旁溉田一千頃后太守沈嘉重開之更名吳興塘南塘李安人又開一涇泄于太湖開元中縣令嚴謀道又開之廣德中太守盧幼平又開續圖經云以今地形考之荻塘在州城內東枕民居余三面溪環之傍無可溉之田況瀕湖之地形勢卑下若水不苦旱初無籍于灌溉意當時取土以捍民田耳非溉田也統記東亭下又云在東郡門外三里臨荻塘又舊編云在歸安縣東三里殷康所開旁溉田千余頃唐元和五年刺史孫儲開一百三十里俾民不乏水今東門外接待院正在荻塘上眾說紛紛不同莫敢指言若以州治南有荻塘在城中則城中不應有田千余頃此續圖經所以為疑而舊編指為在東門外抑不觀吳文皇帝廟記云皓始創祠于駱駝東荻塘上又唐鄭言作文宣王廟記云西臨霅溪南橫荻塘則是為在城信矣今呼橫塘者即所謂荻塘但晉開荻塘時未有今羅城故自今橫塘至迎春門外官塘皆曰荻塘故能溉田千頃連袤百余里唐武德時筑今羅城始有城內外之閑故眾說皆妄指以為疑而舊編又附之歸安界尤非蓋烏程歸安分界乃以官塘南北兩岸塘以北在上隸烏程耳荻塘得名苕溪蘋洲之類以其生荻之多也諸書引楊侶隋錄云吳興沈宏居荻塘家貧好學每夜然荻自照讀書因以得名亦非也晉初開時巳名荻塘后更名吳興塘則不俟隋沈宏得名信矣】 連袤東北出迎春門外百余里今在城者謂之橫塘城外謂之官塘晉太守殷康所筑圍田千余頃后太守沈嘉重修 【湖之城平凡為塘岸皆筑以捍水作史者以為開塘灌田蓋以他處例觀易開為筑易溉為圍】 齊太守李安人又開一涇泄水入湖開元中烏程令嚴謀道廣德中刺史盧幼平元和刺史孫儲并加增修隋沈弘居此 【橫塘面南山之勝對南溪之流自戶口蕃盛士族漸多增上為園池賈牧詩曰洄洄流水抱橫塘蘭芷無風也自香及建炎中徙慈感教院于上春日多游人往來今大半為亭館沼沚矣】
謝塘在烏程縣西十里晉太守謝安開唐大歷中刺史裴清于其處起謝塘館
蒲帆塘在烏程縣北二里唐開平中刺史楊漢公于塘中得蒲帆因名 【統記云西接長興縣入大溪長八十里入茶山修貢行此又唐開成二年楊從重開嘗于此獲蒲帆】
吳興塘在歸安縣東南二十三里 【見統記】
洪城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保稼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和塘唐寶歷中刺史崔元亮開 【九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陸路也】
胥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昔越相范蠡所筑
皋塘在長興縣西四十里山墟名云吳高士皋伯通所筑
荊塘在長興縣南九十里山墟名云漢荊王賈所筑
孫塘在長興縣南一里山墟名云孫皓封烏程侯時所筑
方塘在長興縣南三十五里
盤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山墟名云方塘盤塘皆以形言
官塘在長興縣南七十里晉太守謝安所筑一名謝公塘事在顏真卿文 【詳見碑碣】
直塘在武康縣東十九里路出德清
石塘在德清縣東十八里臨大溪即古武承塘也東為石塘西塘聯接數里
魏塘在安吉縣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白石玲瓏清泉浸浸者也五代晉時吳瑣將軍隱于此 【產小紹東南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