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無是乃所以為真是下 第三答前第三境智相對。有是無是有當無當也。亦可如來言耳者。亦可如汝來問之言。但未必然也。若能無心于為是而是于無是者。無心以是為是。而以無是為真是。此則言有真是。亦無爽也。當亦然也。則終日是不乖于無是者。無必為是。雖是而無。是當亦然也。據此言之。故前云亦可如來言耳。但恐有是于無是下。恐以有是為定是。有當為定當。則不可矣。所以為患者。以此為病耳。何者若真是可是下。釋所以為患也。則名相以形美惡是生者。有真不真。有可不可。則有美惡二名起。故有美惡兩心生。大為過患矣。生生奔競孰與止之者。生而復生。奔起交競不息。誰能與其止遏也。是以圣人空洞其懷者。字林云。洞字動音。疾流貌也。今謂洞徹空虛懷抱不分別也。居動用之域而止無為之境下。身在動用之地。心在無為之界。跡在可名之內。本在絕言之所也。寂寥虛曠莫可以形名下。老子云。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釋名云。無聲曰寂。無色曰寥。曠也。莫無也。今謂至人如此耳。而曰真是可是下。非劉公也。既其如此。何有真是可為是。至當可為當乎。喻曉也。雅正也。旨意也。恐是當之生下。恐真是至當之名生。人謂如此耳。物者人也。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耶者。彼謂圣心也。圣心不如此。何得言如此耶
夫言跡之興異涂之所由生也下 第三總結也。其前書末云。遠法師亦好相領得。標位似各有本。或當不必理盡同也。又云。諸人屬有擊節者。今結意明不同擊節所以也。言跡者。莊子外篇天運章云。老聃謂孔丘曰。夫六經先王之陳跡。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出。而跡豈履哉。此謂言之于心。猶跡之于履也。言者所喻也。跡者能喻也。又即以言為跡。故云言跡耳。凡有言有跡。異見從此而生也。而言有所不言下。言但言所可言。所不可言者。言不能說也。跡但跡所可跡。所不可跡者。跡不能跡也。是以善言言者下。善以言言于心者。言所不言之處耳。善以跡跡于履者。跡所不跡之處耳。至理虛玄擬心已差況乃有言者。理本絕心。心擬已失。何況以言言得理耶。明我所解者。不可以言尋也。恐所示轉遠者。所指示更遠也。即如問書已遠于論。若更有問答更遠矣。庶通心君子下。謂劉公心悟玄理。故曰通心耳。于文外相求。不可執文致難也。而言君子者。白虎通云。可為人君。能子萬人。故云君子。今謂大人可為君長。故名君子。子者男子之通稱也。如刺史為使君。帝王使人與百姓為君子。即君長之義也。若以子萬人為君子。則是一人之號。非余人所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