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其為物下 第四明體也。文中有三。初正明體。次解釋。后引兩經證成。今初。言其者。圣智也。物者。謂此圣智之為物性也。此乃非物名為物耳。實而不有虛而不無者。知法皆空。謂之實也。雖言是實。而體性非物。故言不有。體性非物。即名為虛。無所不知。故云不無。亦可言以無知。故言不有。無所不知。故言不無耳。存而不可論者其唯圣智乎者。不無此智。故言存也。不可論其相貌定有定無。故言不可論也。唯獨圣智如此。故云唯也
何者欲言其有無狀無名下 第二解釋也。無狀者。無狀貌也。無名者。無名字也。圣以之靈者。以用也。圣人用此靈通無所不知也。圣以之虛故虛不失照者。雖虛而不失照鑒之用也。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虛者。雖照知而不取相也。混而不渝者?;祀s也。渝變也。出杜預注春秋。雖混同萬法。而各各差別。不渝變也。動以接粗者。有所動作。應接機緣。故云接粗也。是以圣智之用下。常有用未嘗暫廢。只自求其形相。不可暫得也
故寶積曰下 第三引兩經證成也。是維摩經中。長者子寶積說偈文也。舊經云爾。今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也。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等覺即般若也。謂圣智不動而無所不為。故云建立眾生于實際也。所以圣跡萬端其致一而已矣者。種種變現。故云萬端。同是般若一致之所為作。故云一耳
是以般若可虛而照下 第五總結也。般若之智雖無知。而能鑒照真諦之理。雖忘相而可見知。然此忘字義。應是亡失之亡。諸本皆作忘遺字。良以真諦不可取相。故云忘耳。萬動可即而靜下。萬物起動。即動無動。圣應無為。無所不為也。斯即不知而自知下。不作有相知。自是無相知。不同有心為。自是無心為也。復何知哉下。不知而知。即無定知。故云復何知。不為而為。即無定為。故云復何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