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如來因群情所滯即方言以辨惑者 第二略會教明不遷也。因物情滯有。即為說動教。因物情滯無。即為說靜教。而言方言者。隨方之言。說教以遣其惑也。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者。知動靜不二是莫二。即真心也。說動靜兩教。是不一之殊教也。乖而不可異者其唯圣言乎者。言乖乖而理不可異也。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真則言不遷。導俗流則言遷也。雖復千涂異唱會歸同致者。說動說靜有異。理唯是一。所謂動即靜也。而征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者。執靜教也。征謂征責也。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者。蒼頡篇云。聆聽也。聞說動。則謂今物流動謝往去也。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耶者。昔自在昔。何須遷至今。今自在今。何須遷至昔耶。是以言往不必往下。經中言遷。未必即遷。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稱去不必去下。此句意同上。而語別也。不來故不馳騁于古今者。馳騁走也。古不來今。今不去古也。不動故各性住于一世者。此句意同上。而語別也。古今各定。故云各性于一世也。然則群籍殊文下。群籍謂經書也。百家謂子書。九經雖殊。同明一教。百家雖異。同明一道。以喻佛經雖眾言跡不同。莫不同明一致。得其道理。文言不能惑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