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再伏查臺灣一島,周袤三千余里,孤嶼環瀛,土壤肥沃,禾稻不糞而長,物產繁滋,礦煤、樟腦、水藤、糖蔗靡不充余。其土番所居內山,未辟境地尚十之七,其內材木連山,傳聞五金、晶玉之礦,油煤之井,遍地皆有,物產饒富,更勝于已辟之地。且內外山地俱宜栽茶,自西洋各國通商以來,無不涎貪其地。特以歐洲公法有守平均勢之例,互相鈐制,莫敢先發難端。日本倭人,在明天啟間曾踞其地,其后為荷蘭所奪,鄭成功又奪之于荷蘭。迨康熙中,鄭氏滅而臺灣遂入版圖。此日本所以尤為耽耽也。按之明人鄭若曾日本圖纂,倭人入犯中國,必至小琉球分〈舟宗〉。小琉球者,即臺灣之小島也。蓋其國薩摩州及五島皆與臺灣密邇,聞輪舟一日可至,故為入犯必由之路。該國在明代三百年間,屢寇閩、廣、江、浙海濱一帶,大為中國之患。自國朝定鼎以來,始震懾帖息,海不揚波,皆由臺灣隸入版圖屏蔽之力。從前中國與該國互市,惟商船前往,無倭船西來。及各國通商,而倭人始入內地。乃議和未久,遽爾稱兵,或者謂有西人從中勾引,固難保其必無。總由該國心艷富饒,借口報復生番,意圖覬覦,顯然可睹。查倭性狡黠,好事勇狠。明洪武間命使往諭,甫經入貢,旋與胡惟庸通謀不軌。永樂朝遄使招諭,又首先納款而仍事寇抄。其后旋款旋叛,史記昭然。是狙詐狼貪是其故習,非西洋各國效信守約之比。

臣近接總理衙門來函,內開上海抄送長崎電報,只云前年人民在臺灣生番地界遭風船只,遣員查問確情,并有誠恐偽詐之徒,擅行謠言等云。又另抄英國使臣威妥瑪呈送節略,亦有日本并無出有向中國稱兵明文之語。是該國于興兵內犯之舉,故作隱約之詞,其心尤為陰譎。雖該國中將西鄉照會,于中國救護難民殷殷道謝,即于生番亦似有不遽用兵之意,然既不商之總理衙門,又不候臣照覆,經行統眾赴臺,復不往晤臺灣鎮、道,直抵瑯〈王喬〉登岸扎營;或震于番地路險瘴重、山深箐密之說,預留為將就退兵之計,或為潛相勾結、徐圖占踞之謀,均不可測。總之臺灣為沿海各省門戶,且又土衍物阜,乘隙窺伺者不一。即使目前不致成釁,日后之隱憂方大。臣惟有竭盡愚誠,隨時度勢,筆舌兵戎,互相為用。務使理屈在彼,不致釁開自我。一面選練兵勇,購制器械,儲備餉糈,延攬人才,以期有備無患,仰副皇上委任封疆之至意。

枋寮巡檢、千總會稟臺灣道

茲千總占鰲于本月二十四日早晨束裝親抵瑯〈王喬〉,不動聲色查探,頃回枋寮會商。卑職緣抵〈王喬〉后,見該洋人二十五日又到輪船兩只,一由西邊而來,并前二只,共計四只,統約人數二千余名,業已先后登岸,俱在清港浦一帶駐扎大營一座,其營壘周圍五、六里,左右二、三里。千總占鰲又親至營中,詢其貴國火船,所來何事?該洋人言語不通,回字聲稱,未用事之前,不敢說分明矣。又寫仔細聞〈禾上月下〉(?)者再說等因。千總觀其行止,營中各自備帶做成木屋、磚瓦、食糧、鹽菜等件,以圖久計。并與閩、粵莊人言稱,欲造洋樓,似非專剿生番之勢,另有別情,亦未敢逆料。在瑯〈王喬〉一帶居民,人心惶惶。以后如何情形,容俟探報。

南路參將文咨臺灣道

據坐旗探丁稟稱:二十五日下午,又有日本火輪船一號駛往瑯〈王喬〉。并聞后幫兵船,陸續可到。其二十二日由旗開往瑯〈王喬〉之師船,本日下午已回旗,額領事坐船同回。又據瑯〈王喬〉探丁稟稱:日本人已在清浦安營十一座,搭蓋木賬房多架,每架各守洋兵,不知數目。別無動靜。現在瑯〈王喬〉閩、粵人相安無事各等情。

摘抄另紙探報

二十五日福島九同三員日官入內山,賞豬朥束社頭人小卓杞篤銃三枝、刀一把、紅綾花手巾等物。

閩浙總督李照會日本國中將并札行臺灣道

照得本年三月二十三日,接準二月二十七日日本國中將照會,內開:臺灣土番之俗云云至稍示膺懲之勢耳(見前)。本部堂查臺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雖其土著有生熟番之別,然同為食毛踐土已二百余年,猶之粵、楚、云、貴邊界猺、獞、苗、黎之屬,皆古所謂我中國荒服羈縻之地也。雖土番散處深山,獉狉成性,文教或有未通,政令偶有未及,但居我疆土之內,總屬管轄之人。查萬國公法云:凡疆內植物、動物、居民,無論生斯土者、自外來者,按理皆當歸地方律法管轄。又載發得耳云:各國之屬物所在,即為其土地。又云:各國屬地,或由尋覓,或由征服遷居,既經諸國立約認之,即使其間或有來歷不明,人皆以此為掌管既久,他國即不應過問。又云:各國自主其事,自任其責。據此各條,則臺灣為中國疆土,生番定歸中國隸屬,當以中國律法管轄,不得任聽別國越俎代謀。茲日本國中將照會,以臺灣生番戕殺遭風難民,奉命率兵深入番地,殛其兇首,以示懲戒。在生番迭逞悍暴,殺害無辜,即按以中國之法律,亦所必誅,惟是臺灣全地素屬中國,日本國政府并未與總理衙門商允作何辦理,徑行命將統兵前赴,既與萬國公法違背,又與同治十年所換和約內第一、第二兩條不合。然詳閱來文,先云招彼酋長百般開導,使無再踏前轍;復云雖率兵前往,惟備土番抗抵,不得已稍示膺懲;是日本國中將之意,但在懲辦首兇,以杜后患,并非必欲用兵。所開兩案首兇,其備中州遭風難民,前由生番運出,并未戕害一人,當經本部堂派員送滬,交領事官送還。自枋寮至瑯〈王喬〉一帶,早經本部堂飭令臺灣道委員建造隘寮,選舉隘丁隘首,遇有外國遭風船只,以便隨時救護。此后日本國商民來往該地,當不至有劫殺之患。去歲中州難民并未被害,即其明證。其琉球島即我屬國中山國疆土,該國世守外藩,甚為恭順,本部堂一視同仁,已嚴檄該地方官責成生番頭人,趕緊勒限交出首兇議抵。總之,臺灣屬在中國,應由中國自辦,毋庸日本國代謀。各國公使俱在京師,必以本部堂為理直。除照覆日本國中將,請其撤兵回國,以符條約外,合行飭知。

摘抄另紙探報

二十六日,小卓杞篤送牛二只赴日營答謝。

臺灣道札枋寮巡檢

照得瑯〈王喬〉系十八社總名,究竟地輿廣狹若干?現在開辟田畝若干?年完社餉若干?合行飭查。

枋寮巡檢稟復

卑職遵查瑯〈王喬〉地方,背山面海,內有平原者,土名柴城,居其中,東土、保力社等莊依山五、六里,西至沿海即社寮港一、二里,南至大繡房三十里,北至尖山一十里;其地皆粵、閩分居,已墾良田數百甲,未開供賦。至十八社生番,統在山內,所居南自龜仔角起,北至牡丹社止,與外十八社,即楓港一帶生番毗連。山地計程五、六十里。十八社統計壯丁一千余名,惟網率四林社近聞辟田園數十甲,其余各就山坳中種作雜糧為活。計山后林密箐深,相距卑南不遠。再瑯〈王喬〉十八社生番,自雍正年間已作歸化,今由通事年納鹿皮九十余張,折銀二十兩有奇。卑南覓需賦銀六十八兩,亦由通事投庫,別無社餉之聞。

鳳山縣稟復

卑職遵查瑯〈王喬〉地輿廣狹,詢之在地土人,據稱直約四十余里,橫約二十余里。而年額社餉,核之征冊,內開:琉球社征銀九兩八錢七分八厘,卑南覓社征銀六十八兩七錢九分六厘,每年多完不足數;惟府志內載,尚有加六堂社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瑯〈王喬〉社征銀五十一兩一錢五分六厘;此系缺額社餉,交代案內,歷年均官為攤賠。

摘抄另紙探報

二十八日,枋寮千總郭占鰲親到日營探查,被日兵阻〈阝當〉,不得入營。

枋寮文武探稟

初二日,日官面向柴城頭人云稱:兵未到之前,日兵橫惡,故各哨弁不準其與民往來貿易,恐釀爭端。現在彼既到此,營規已定,爾等百姓,盡可貿易;我剿生番,不擾爾民等語。因此刻下瑯〈王喬〉民心稍定。

初三日,差報日人已進柴城交易,所喜購者惟紅白糖斤,其食糧菜蔬等件各自備帶數足。

摘抄另紙探報

四月初二日,福島九成坐輪船往北路查探。

初三日,日兵十六名往保力山腳巡哨,行至四重溪與石門交界之處,被牡丹番開銃打傷一兵,取去首級。日營得信,出隊往救,生番逃歸,并未交戰。是日大雨,溪流泛漲,日兵收隊回營,不能過渡,夜宿柴城,并無騷擾。城門派兵把守。次早回去,凡所宿之家,每兵給銀一元為謝。

枋寮文武探報

初三日,見社寮港口輪船開去一只,詢據日人云稱,系彼國官員名福島,即坐此輪上郡,面請憲臺率帶兵丁,克日來〈王喬〉幫同攻剿生番等語。此言未知是否真偽。

初四日,瑯〈王喬〉地方霖雨過大,清港浦營盤被水沖入,日人紛紛搬移至統埔莊外,一半搬至附近之龜山頂,分作兩營屯扎。是日又有日兵九人至雙溪口、四重溪一帶巡哨,途遇牡丹番二百余名防堵石門,二比相晤,當即交戰。日兵被番銃斃一名,割去首級,就傷者三名。生番被日兵銃斃三名,就傷者八名。其日營風聞,立刻大隊趕去拒敵,生番散回,逃入其社。日兵追至四、五里,時已黃昏,當即收隊回營,稱俟統領一到,隨時出隊進剿。

初五日,又到日本官輪船一只,船內裝載器械等件。現在社寮港仍存輪船五只。

摘抄另紙探報

初五日,又到火輪船二只,有官四員:一名地方官之先生彭城中平,一名陸軍省熊本記,一名水師官水野遵,一名陸軍中將西鄉,日人稱呼都督,總管各兵。隨即帶兵丁登岸屯扎。

摘錄委員周有基探報

日兵自本月四日被生番在四重溪銃殺一名,初五日在三重溪日兵獲殺生番一,日兵受傷二人。

四月初六日上諭

軍機大臣密寄,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六日奉上諭: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船現泊廈門,聲稱借地操兵,并據英國使臣及南北洋大臣咨報,該國有事臺灣生番地方,當派沈葆楨帶領船輪、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一帶,密為籌辦。福建布政使潘霨早經陛辭出京,即著馳赴臺灣,幫同沈葆楨將一切事宜妥為籌劃,會商文煜、李鶴年及提督羅大春等酌量情形,相機辦理。潘霨現在行抵何處?并著張樹聲查明,催令迅速赴閩,兼程前往,不得稍涉遲延。將此由五百里密諭沈葆楨、文煜、李鶴年、張樹聲,并傳諭潘霨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

枋寮文武探報

初六日午刻,有日兵十二名至四重溪等處巡哨,被牡丹社生番五、六十人,先行埋伏中途兩旁草木之內,突出銃斃日人三名,所存九名對敵,殺斃生番五名,就傷者二十余名。日營風聞,大隊趕上援救,生番敗回本社。時日人聞四重溪莊民有密助生番之說,即于初七日大隊進剿,先取四重溪而破。是日并帶有柴城民人以至四重溪。柴人未經攻剿,先欲取溪人家物,日人阻止不聽,當場哄殺,誤傷民人黃文珍一名,登時斃命。當即進剿牡丹社。二比互相交戰,生番被日人銃斃二十余人,取其首級十六個示眾;日人亦被生番斃其三名。晚間回營,聲稱初十日再行剿辦等因。未知確否。

初八早,日人又到輪船二號,內裝器械等件,約人數三百。又臺防廳吳、傅二丞,亦于是日到瑯〈王喬〉。再聞日營中宰豬十二只,以勞初七日之功,又給誤傷民人黃文珍埋葬銀兩。

摘抄另紙探報

初六日,日兵十余人仍往保力山巡哨,至石門洞,被牡丹番放銃傷斃六名。隨有日營援兵迫至石門交戰,生番受傷二、三十人,斬去首級十二個,大敗奔逃。日兵受傷亦有二十余名,斃者四名。時閩莊民人與生番有挾仇者數十人,各執刀銃隨日兵之后,欲乘機報復。行至四重溪,日兵將兵器收去,人盡逐回,獨黃文珍一人不肯將軍器交付,被日兵擊斃。

初七日,有官輪二只,安平協臺防同知并委員三人到瑯〈王喬〉查探。

初八日,帶兵官佐馬太、安藤定二人到柴城給黃文珍之父英銀二十五元,為收埋之資。

委員周有基探報

初六日,大隊入山,至石門,遇番交戰。日兵被生番銃殺七人,傷者十余人。因此石門不能攻入。日人分路爬嶺而上,首尾夾攻。又因天雨,生番未能放銃,日兵所用天炮子,因此得手,連殺生番十三人。各番膽寒,敗走回社。

四月十六日上諭

軍機大臣密寄,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奉上諭:李鶴年奏,日本師船擬攻臺灣番境,相機妥籌一折。據稱日本以土番劫殺該國遭風難民,率領兵船,擬攻臺灣番境,現已照覆該國將官,令其早日回兵,并飭臺灣鎮、道按約理論等語。日本違約興兵,心懷叵側。前據各國總理事務衙門具奏,已派令沈葆楨、潘霨前往臺灣生番一帶察看,與文煜、李鶴年等會商辦理。嗣復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現在日本兵船已有登岸情事,各國船只駛往福建洋面,較李鶴年所奏情形尤為吃緊,著沈葆楨凜遵前日諭旨,與潘霨慎密籌劃,隨時會商文煜、李鶴年等悉心布置,毋令日本侵越,并預杜各國覬覦,方為妥善。并著文煜、李鶴年將撥餉、撥兵事宜,遵旨妥速籌辦,毋誤事機。日兵是否回兵?臺灣鎮、道如何與之論理?即著據實奏聞。將此由五百里密諭沈葆楨、文煜、李鶴年,并傳諭潘霨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

摘抄另紙探報

十六日,日兵二、三百人入內山扎營,被水淹死二名。

通商總局司道移咨臺灣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南昌县| 红安县| 仲巴县| 商城县| 中牟县| 恩施市| 镇雄县| 都匀市| 章丘市| 宁安市| 措勤县| 库伦旗| 南雄市| 武汉市| 隆尧县| 湄潭县| 洪江市| 邵东县| 定安县| 扬州市| 牟定县| 克什克腾旗| 固安县| 莱芜市| 凤庆县| 灯塔市| 静宁县| 海阳市| 炉霍县| 平罗县| 晋州市| 东阳市| 武冈市| 米泉市| 双鸭山市| 阿合奇县| 西乌珠穆沁旗| 玉屏| 乌拉特中旗|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