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 金元浦
- 1857字
- 2019-09-29 16:56:39
一、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什么是發展,發展的內涵是什么?發展就是指或主要指經濟的發展嗎?不同的發展理念產生不同的發展戰略,不同的發展戰略產生不同的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國際國內社會一直將發展主要看作是經濟的發展、GDP的發展、物質力量的發展,而文化則被視作可有可無的附屬物,與發展無關,或與主體經濟無關。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與發展的關系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高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與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各國重新思考文化與發展,文化、經濟、科技與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認識到文化對于當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巨大影響和制約,認識到文化作為高端產業形態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尤其是發達國家率先調整、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并在這一領域規劃、布局,搶占創意制高點。在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策劃了“世界文化發展十年”(1988—1997)活動,并于1992年成立了以聯合國前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為主席的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1995年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經過數年的調查、積累、撰寫和修改,推出了題為“我們的創造的多樣性”的報告,深入論述了文化在人類發展中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認為,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應當被看作一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報告指出,發展不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務,而且還包括過上充實的、滿意的、有價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個人類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文化盡管有時候可以作為發展的手段,但它最終不能降到只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或仆從這樣一個次要的地位。發展中不僅包含經濟的發展也包含文化的發展。發展是一種對個人和集體產生強大的思想和精神影響的現象,而經濟、科技的發展,說到底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文化政策促進發展”政府間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又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供大會討論通過。這份《計劃》(草案)指出,“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的創造性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發展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未來世紀的文化政策必須面向和更加適應新的飛速發展的需要”。
可見,當代世界對發展內涵的認識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這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換代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度重視中得到了清晰的顯現。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文化越來越強烈地影響當代社會經濟。西方文化經濟學家大衛·索羅斯比認為,文化影響經濟結構的方式主要有三類:
其一,文化會影響經濟效益。借由增進群體共有價值的方式,群體成員能夠進行有效益的生產程序。其二,文化會影響公平。例如,通過不斷灌輸像關懷他人這樣的共有道德原則之方式,人們建立使關懷得以表達的機制。如果為了后代著想的道德責任能被大家接受為一種文化價值的話,那么在社會為一整體的情況下,我們從跨代平等里即可看到文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文化對公平的影響會呈現在群體的資源配置決策上,如此,其成員可達到公平的結果。其三,文化會影響甚至決定群體欲追求的經濟或社會目標。在整體社會的層次上,文化價值有可能與追求物質進步完全一致,并借此判定一個社會的總體經濟成果為成功或失敗。而另一方面,不同社會的文化并非只追求物質成長,同時也要追求非物質目標,例如生活品質。
習近平同志一直堅持認為文化是靈魂。他指出,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然而,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使人的經濟活動與動物的謀生行為有質的區別;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先進文化與生產力中的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勞動力素質會得到極大地提高,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會得到極大的拓展,人類改造自然、取得財富的能力與數量會成幾何級數增加。文化力量對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十分明顯。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對生活其中的人們產生著同化作用,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