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 金元浦
- 1276字
- 2019-09-29 16:56:39
二、文化發展的轉型是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也是文化領域的問題。這首先是由以前的單純的以經濟為中心,以文化為仆從(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形態,轉變到現在黨和國家提出的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戰略思想上來。
隨著全球化時代信息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和消費社會的來臨,文化生產已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復雜的現代化大生產的一部分。像電視、電影、出版、音像、文藝演出、工藝美術、體育比賽,乃至廣告、信息、傳播、娛樂等產業,已發展為越來越龐大的產業集團,成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并催生了當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影響的新生的產業類別,即所謂數字新業態,如動漫、網游、互聯網經濟、數字設計、電子(數字)商務、網絡電視臺、手機電影、手機動漫、手機網游、手機音樂、手機報刊、手機閱讀、手機娛樂等的發展壯大,并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變革。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與世界各國創意經濟發展的數據相比,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屬于高增長、高利潤的新興產業,是升值空間大的“潛力股”。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在20%以上,高于GDP增長速度。200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62億元,同比增長43%,躍居世界第三;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0%,文化創意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其次是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高端產業,是當代服務經濟中的高端形態。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要調整,要從低端制造業走向高端制造業,要從以制造業為主逐漸調整走向高端服務業,特別是向生產型服務業轉型,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提升改造。作為先進生產力,文化創意產業是產業發展的高端形態,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具有低碳環保、生態發展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創造就業崗位的優勢。它將推動我國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越界、調整和重組。
最后,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啟動和滿足內需的重要產業形態。2012年我國人均GDP約為6100美元,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我國公民的文化需求將有一次較大幅度的提升。我國休閑、娛樂、體驗、游戲、養生、旅游觀光和生態文化的需求將急劇增長。目前我國電影電視市場、游戲市場火爆,“黃金周”文化旅游屢創新高,尤其是三網合一后的數字文化產品不斷創新,推動了文化市場的新的繁榮。
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提升與合作。這種越界主要是面對第二產業的升級調整,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細分,將打破二、三產業的原有界限,通過越界,尋找提升第二產業,融合二、三產業的新的增長點。產業要創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務化,以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第二產業賣產品、賣機器,創意產業賣設計、賣理念、賣精神、賣心理享受、賣增值服務。從20世紀70至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順利完成了原有產業的轉型、改造與提升,都將文化創意產業放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并將其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全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