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 金元浦
- 1525字
- 2019-09-29 16:56:38
第一章 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目標
標黨的十八大深刻把握我國文化建設實際和發展趨勢,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指出要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這既是對以往中國特色文化實踐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我們進行新的文化創造的動員。
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和必達目標。沒有文化的復興,即使經濟一時上去了,也是沒有靈魂的“暴發”,或只有“四肢發達”的“怪物”,也不可能持久。對此習近平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近年來,中央多次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十二五”發展,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著一系列的事關未來發展大計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成功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在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對于如何應對當代世界各種不同的評價和態度,還沒有做好迅速應對的合理的戰略的、策略的準備。也許因為這一重大轉變太過迅速,我們還沒有建立心理的或實踐的準備。我們習慣于對抗性的“抗爭”模式、“爭氣”模式,還沒有學會作為大國國民如何放低身段,轉換姿態,廣收兼聽的對話模式;我們逐漸學會了與世界進行經濟的交往,逐步熟悉了國際資本運營的規則,卻還沒有學會如何以文化中國的姿態與世界進行文化的交往,這是一個更為艱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領域。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研究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濟—文化轉型時期的經驗教訓,學習各國進行長期發展戰略(30~50年)的經驗,進行文化戰略的頂層設計,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文化強國,以文化強黨,以文化中國的國家形象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但是,目前,我們尚缺乏文化在黨和國家未來發展中的準確定位,缺乏30~50年的宏觀文化發展戰略,缺乏宏闊長遠的中國文化的全球謀劃。為此,我們必須全面審視我國文化的現有形態,逐步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的發展。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實踐,是一場重要的思想革命,是國家和黨的文化理論的創新。
具體來看,我們必須首先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也是文化領域的問題。在這一轉型中,文化理論和文化發展方式的創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創新既是觀念的解放、產業的轉型、新思路的開拓,又為國家文化政策的創新提供思路,是對未來我國文化發展方向的引領,是一種總體的文化戰略的部署與策劃。
為什么要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的提出有何緊迫性和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