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用紫蘇四錢。陳皮一錢。棗二枚。水酒各半煎服。按二方同治氣短。何以彼此懸殊。而不知一治肺。一治腎也。肺主出氣。皮毛為肺之合。風寒客于皮毛。則肺之竅道閉。竅道閉則出氣不利而短。故用紫蘇陳皮之辛以開之。書中卒字一字大有意義。腎主納氣。腎虛。則吸氣不能歸根而短。故用枸杞之補腎精以填之。與八味地黃丸同意。但任專則效速。所以舍彼而用此也。
過服辛燥等藥。喘促愈盛者。可用貞元飲。然為緩劑。若痰多喘甚者。大忌之。
一喘氣諸家之說最雜。近有張心在之論。深合鄙意。余所以數千里而神交之也。心在云。
喘氣專在口也。鼻息出入。氣未始不至于口。而專在口。則喘矣。天氣通于鼻。一呼一吸。
吐故而納新。果順其常。則出心肺而入肝腎。脾居中而轉運。(此句最精。可以悟出絕妙心法。)何喘之有。唯鼻失其職。或肺壅竅塞。不能上達其氣。復返心脾而出于口。或肺虛力弱不能下引其氣。上到心脾而出于口。則喘作焉。皆肺之過也。至若氣短癥。鼻氣有出無入。
能呼而不能吸則責在肝腎之絕。肺不任咎矣。
哮癥
圣濟總錄。名呷。咳嗽而胸中多痰結于喉間。偏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用射干丸。其方用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干老姜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子炙五錢。共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以米飲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脈喜浮滑。忌短澀代散。
愚按。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結于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一發。則肺俞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野狼狽相根據窒塞關溢。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
故圣濟用前方之竣。然體實者可用。若虛弱之人。宜用六君子湯料十兩。加貝母二兩。共研末。以竹瀝四兩。生姜汁一兩。和勻拌之。又拌又曬以九次為度。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以竹瀝姜汁。可以透窠囊也。然內之濁痰。蕩滌雖為得法。又必于潛伏為援之處。斷其根株。
須用各家秘傳諸穴灸法。如畏多者。宜于夏月三伏中。用張路玉外貼藥末。余家傳有哮喘斷根神驗藥散。(其方載于修園新按。)入麝五分。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涂后麻瞀疼痛。
切勿便去。俟三柱香盡。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哮喘辨癥方治。俱詳痰飲咳嗽喘促三門。不贅。
心腹諸痛
心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節。不治。俗謂心痛者。乃心胞絡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為九種。宜辨而治之。
一曰氣痛。脈沉而澀。乃七情之氣郁滯所致。宜七氣湯。(五十四微溫。)百合湯。(九十微涼。)一曰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病如刺。不可按捫或寒熱往來。大便黑。宜失笑散。(五十八)三一承氣湯。(五十四此方雖竣。而痛其便閉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錢。)一曰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痛連脅下。或游走無定。宜傷寒十棗湯。但此方。近醫膽識不及。不敢用。宜二陳湯。(八十二加白芥子一錢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蔞三錢。)滾痰丸。(六十三諸藥不效大便閉者。可暫用之。)一曰火痛。脈數而實。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九十二)丹參湯。(九十二)百合湯。(九十三)或用梔子炒熟四錢。良姜二錢研末。名越桃散。溫酒送下。
加味逍遙散。送下左金丸二錢。
一曰冷痛。脈遲而微細。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宜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肉桂木通吳萸子。
一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二十一)當歸補血湯。加肉桂一錢五分。(六)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兩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木香一錢。調麝香七厘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正能勝邪。
一曰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按摩稍止。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三枚。川椒黃連各一錢五分。黃柏肉桂當歸各一錢。水煎服。愈后。宜服烏梅丸。(一百零七)一曰食痛。脈實而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谷芽山楂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水煎服。如初病。
食十)又按。以上九痛。流傳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醫學真傳。分各部用藥。其法甚捷。
今重訂而節錄于下。
一當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絡。不能旁達于脈故也。宜香蘇飲。加當歸四錢。元胡索木通各一錢。桂枝二錢。酒水各半煎服。紫蘇須用旁小梗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五十三)一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之溉。則胸痹而痛。宜百合湯半劑。加栝蔞皮貝母各三錢。薤白八錢。白蔻一錢五分。水煎服。(九十三)胸膈之下兩乳中間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虛。氣不充于期門。致沖任之血。從膺胸而散則痛。宜丹參飲半劑。加當歸五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紅花川續斷各一錢。酒水各半煎。
(九十二)一膺胸之下則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于毛皮。內則垢濁停于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當痛處爆十余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實者宜五積散。虛者宜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四十二)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姜細辛桂枝。以驅外之凝寒。吳茱萸陳皮木通。以降內之濁垢。歸芍香附甘草。和其氣血。
安一中脘之下。當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時痛時止。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劑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干姜二三錢。(三)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一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多有此癥。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逍遙散。倍柴胡。加生姜一錢五分。(四十八)一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中土虛寒也。(宜理中湯。倍人參。)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宜理中湯。倍干姜。)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于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理中湯倍干姜。服之不應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于內。而后樞轉于外也。
一臍旁左右痛者。乃沖脈病。沖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沖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宜當歸四逆。加生姜吳茱萸湯。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湯。(九)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生姜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一臍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腎氣虛寒也。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若脈沉實口中熱渴腹三一承氣湯。(五十四)一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行。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臟虛寒。用真武湯溫之。太陽水腑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之。按士材必讀云。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當臍痛。屬腎。此臆說也。不可從。又臍下痛。有火逼膀胱。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脹痛者。宜通關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見上條。
通關丸。(五十一)一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于少陰。胞中之血。主于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宜烏梅丸。以米湯送下二錢。一日三服。)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
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當歸四逆湯。加阿膠。四君子湯。去白術。加當歸粳米與烏梅丸。五服。)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青皮。)時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諸痛。宜辨其內之脹與不脹。便之閉與不閉。脈之有力與無力。口中熱。口中和。痛之久暫。以辨寒。熱。邪。正。虛。實。如痛而脹且閉者。濃樸三物湯。攻里兼發熱者。濃樸七物湯。兼表里治之。腹痛連脅痛。脈弦緊。惡寒甚大便秘者。大黃附子湯主之。若但脹而便不秘者。是實中之虛。宜濃樸半夏人參生姜甘草湯。腹痛甚而不可觸近嘔吐者。大建中湯主之。雷鳴切痛嘔吐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腹痛吐瀉者。理中湯主之。若繞臍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時醫不講久矣。予著有金匱淺注十六卷。醫訣三卷。辨之頗詳。宜查對勿誤。
痛風
肢節走痛。內經謂之賊風。后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宜審其寒熱而治之。
脈宜浮數。忌虛弱。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五積散。(四十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宜四物湯。加生黃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草主之。(九)痛風久不能愈。必大補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風藥。宜十全大補湯諸藥。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為君。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姜汁為佐使。(十一)痛風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絡也。諸方俱宜加入金銀花木通紅花鉤鉤藤刺蒺藜之類。
又痛久則郁。郁而瀉熱。熱則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貝母竹瀝姜汁之類。又桑寄生虎骨。俱為要藥。以桑為箕星之精。風從虎之義也。久服辛熱之藥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直僵蠶生歸須菊花蒺藜阿膠炙草之類。為柔潤熄肝風法也。
痹
痹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雖內經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當以寒與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與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郁滯而為痛。是痹不外寒與濕。而寒與濕亦必假風以為之帥。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壽天剛柔篇曰。
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以此分別。則兩癥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臟腑諸痹。又當別論。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參閱之。
一痹癥之實者。宜五積散。(四十二)一金匱治血痹。脈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癥身體不仁。如風痹狀。用黃五物湯。黃芍藥桂枝各二錢。生姜六錢。大棗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謂為痹癥屬虛者之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