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時方妙用
  • 陳念祖
  • 4983字
  • 2015-12-26 15:06:11

血癥

(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衄大便血小便血血淋血崩)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溢。半隨沖任而行于經絡。半散于脈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內有所傷。則血不循經。從上而涌。則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舌衄。從下而走。則為大便血溺血婦人血崩。其源則一。或問諸書皆分別五臟六腑之血而施治。茲何以籠統言之。余曰。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

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謂吐胃血。皆耳食前醫之誤。

凡吐五臟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或問既無分別何金匱以瀉心湯治心氣不足為吐衄乎。曰百病不離于五臟六腑。臟腑病以致血。不循經而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從臟腑中脫出也循經之經字。作常字解時醫誤解。謂歸脾湯引血歸脾。脾能統血。即是歸經。害人無算。余再為之喝醒一語。曰。隨者仍其隨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經常之道路。則無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無一人談及。余于高士宗引而不發處。細繹思論。大為快事。

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勢。不得臥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見頭痛惡寒發熱等癥。必取微汗則愈。宜香蘇飲。加荊芥穗一錢。丹皮白芍各一錢五分。(三十五)一夏令秋令感暑氣燥氣而吐血。方治見咳嗽門。不贅。

一內經云。不遠熱則熱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熱。及過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熱妄行。宜四生丸。(一日)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塊。脈必滯澀。宜四物湯。加醋炒大黃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錢五分。如紫血盡。鮮血見。即用六君子湯。加當一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熱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面黃。

宜犀角地黃湯(九十九)高鼓峰心法。于血癥獨精。其云除瘀血與傷寒外。其余俱屬七情餓飽勞力等因。必見惡心(驗癥分明)一味固元湯主之。方用人參炙歸身甘草煨姜大棗白芍。水煎服。血癥最繁。

以一仁齋直指。謂陽虛陰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狀。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湯。其效更著又有飲食傷胃。胃虛不能傳化。其氣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余用甘草干姜湯。其干姜炮黑。加五味子二錢甚效。從慎柔五書得來。

一內經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滯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數語。為治血之要旨所以楊仁齋高鼓峰方法神驗。即張景岳用熟地一兩澤瀉附子牛膝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炙甘草二錢水煎服。名為鎮陰。煎方雖駁雜。而溫藥較多。亦能奏效。

一褚氏遺書云。血雖陰類。運之者其陽和乎。陽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陽宜布。

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凡諸般邪熱之氣俱除。血無所擾。則循行常道矣。運之者三字。更妙。

血不自運。必藉氣以運之。既已運矣。則隨沖任而行于經絡。散于脈外。充于皮毛。有經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為失血之癥耶。諸家俱贊此二句之妙絕。未能發明其旨。甚矣醫道之難也。高鼓峰雖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湯與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陽為主。亦不過取黃補氣以生血。而亦與此。旨暗合。合之則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時也。余于此。千慮一得。

不敢自秘。

保元湯(七慎柔方。無肉桂。有煨姜三片黑棗二枚。)當歸補血湯(六)一血癥有不宜剛燥之劑者。或血虛煩渴。徐熱睡寤不寧。五心煩熱宜圣愈湯。(十八)一舌上出血如孔鉆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摻。蒲黃炭亦可摻之。齒齦血出。

用生竹茹四兩。醋浸一宿含之。牙縫出血。以紙維醮干蟾酥少許。于出血處按之立止。滿口齒血出。枸杞子為末。煎湯漱之。然后吞下根亦可。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兩煎服。

以上癥。或統用甘露飲(八十七)滋腎丸。(九十四)一血淋尿血。用苧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干地黃赤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以柏葉車前子煎湯下。又用亂發燒灰。入麝香少許。用米醋溫湯調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蘿卜汁白蜜調下。又房勞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發繩各三錢為末。

茅根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一下血。先便后血為遠血。用灶中黃土八錢。甘草生地白術熟附子阿膠黃芩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名黃土湯。下血。先血后便為近血。宜赤小豆三兩。泡令出芽曬。當歸一兩共為末。以漿水服一錢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當歸散。二方俱出金匱。

大便下血不止諸藥不效者。宜濟生烏梅丸。(六十九)一皮膚血汗。宜郁李仁去皮研二錢。以鵝梨汁調下。又用人中白焙干。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黃湯。加五味一錢麥門冬川續斷各二錢。

一諸竅出血。宜頭發敗棕陳蓮蓬各等分。俱燒灰研。每服三錢。木香湯下。

一婦人血崩。審其寒熱虛實。照以上諸方擇用。若脫血之頃。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

宜參附湯。貧者以當歸補血湯。加熟附子二三錢。(一百零五)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頃。血若稍止。急用獨參湯服。服后聽其熟睡切勿驚醒。則陰血復生矣。

癲狂癇

癲者癡呆之狀。哭笑無時。語言無序。其人當靜。狂者罵詈不避親疏。其人當動。癇者忽然猝倒無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聲。數刻即愈。愈后即如平人。作止有間斷。

所以名癇也。皆痰火為病。而癇病多由胎中受驚。一觸而發也。治宜調中。服補北瀉南不必過求奇險。

脈實者吉。沉細者兇。

一前癥屬于實痰實火者。宜滾痰丸。(六十三)肝火之為害。非泛常之藥所可療。時賢葉天士獨得其秘。急用當歸蘆薈丸。每服三十丸。一日兩三服。不可遲疑敗事。(九十八)一前癥屬虛者。宜磁砂丸。(二十六)二加龍骨湯加鉛丹二錢。或再加阿膠三錢。(二十二)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議及者。

一前癥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劑收功。宜朱砂安神丸。(二十八)

消渴

口渴不止為上消。治以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餓為中消。治以調胃承氣湯。飲一溲一為下消。治以腎氣丸。趙養葵大變其法。謂治消無分上中下。先以治腎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凍飲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氣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金匱腎氣丸。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彼癥取其開。此癥取其。一開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詆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腎消方。用白茯苓復盆子黃連栝蔞根萆人參熟地黃元參各一兩。石斛蛇床子各七錢半。雞三十具。微炒共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湯送下。喻嘉言治驗加犀角一兩。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與八味地黃丸。一陰一陽。相為表里。皆為神方。

脈宜數大。忌虛小。

傷食

傷食病。必有胸悶吞酸噯腐腹脹腹痛等癥。直以平胃散。如麥芽谷芽山楂神曲蘿卜子消之。或以所傷之物。燒灰加入為引導。如初傷時食尚在膈。服此湯。以手探吐。如傷之已久。

腹滿拒按。宜以三一承氣湯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湯。加干姜調養。若無吞酸噯腐等癥。

但見頭痛惡寒發熱。是外感癥。切不可誤用消導之品。致外邪陷入。變癥百出。傷寒不禁食。故桂枝湯啜粥是開章第一義。讀仲景書自明。西北之人。一遇頭痛惡寒發熱之癥。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藥。往往誤事。余為活人計。不得不大聲疾呼也。

脈滑而實。時書以右關之上為氣口。謂氣口緊盛傷于食者。妄也。

張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

醫理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豈必預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因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有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行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黃履素(著折肱漫錄。)云。五谷皆養補脾氣之物。一成炭。反能消食者何。蓋火能軟堅化物。燼從火化故也。諸炭能消食。亦能傷脾。功用不減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術炒焦不知其傷脾地黃燒灰。不知其傷腎。當以先生之言正之。

瘧疾

寒熱往來有定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先寒后熱者為順。先熱后寒者為逆。自子至午發者為陽。自午至子發者為陰。單寒無熱者名牡瘧。為純陰病。單熱無寒者為癉瘧。為純陽病。瘧病因勞而發者名勞瘧。因食而發者名食瘧。更有鬼瘧為祟病。瘴瘧疾感嵐氣而成。種種不同。總以少陽一經為主。以少陽居陰陽之界。偏陰則寒多。偏陽則熱多。陰陽俱病。則寒熱等。單寒單熱。為陰陽偏造具極。即祟瘧瘴瘧。亦陽氣之虛。正虛不能勝邪。內虛不能御外。脾胃之陽虛。不能熟腐水谷。俱不離少陽一經。

瘧脈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遲弦屬寒。數弦痰飲。洪弦屬熱。實弦食積。)久瘧之脈(漸緩則愈弦緊則殆。吐散雙弦。代散莫救。)初起俱宜小柴胡湯。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則用四錢。多則用八錢。

切不可少。此一味。神農推為上品。久服延年益壽之藥。自李東垣及李時珍之書行。此藥之真面目漸掩。張景岳新造五柴胡飲為散劑。更屬無知妄作流毒非輕。凡初起無汗。去人參加桂枝三錢。服后食熱粥溫覆。微似汗則愈。未愈再服之。有利無弊。切勿惑于淺人之說。

若發熱甚。汗不出。可加麻黃三錢。如病家惑于邪說。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蘇防風各三錢。代麻黃。服后溫覆。微似汗。不用食粥。上下午瘧。不必過分。唯以寒多者屬陰盛。

加桂枝三錢。生姜宜倍用之。或再加吳萸三錢。單寒無熱者。亦用此法。或去黃芩。再加熟附子二錢。熱多者屬陽盛。加知母貝母各三錢。汗多而大熱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錢。麥冬三錢。粳米四錢。單熱無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錢。先熱后寒者名痹瘧。治同。宜加桂枝二錢。是從金匱白虎加桂枝湯中仿出。鬼瘧。脈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錢。以香為天地之正氣。正能勝邪也。天麻三錢。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環于外。其苗名赤箭。

取弧矢以示威之義也。瘴瘧。加蒼術藿香各二錢。食瘧。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為君。

融合二方為一方。即前人復方法也。勞瘧。是虛人不能耐勞而病瘧。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或佐以補中益氣湯。一切瘧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蔞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瘧疾。欲急于取效。俟三發之后。以小柴胡湯。加常山三錢。寅時服。渣再煎于辰時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時醫惑于俗傳本草。謂常山是截瘧猛藥。邪未盡而強截之。多變他病。此無稽之臆說也。蓋常山從陰出陽。為透邪外出之良藥。仲景用其苗名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嘗是強截之藥。

一久瘧不愈。及三陰瘧三日一發者。諸藥不效。惟以白術一兩或二兩加生姜五七錢。水煎一杯。于寅時服之渣再煎。于上午再服。如熱多者。以當歸一兩余。代白術。如脾腎兩虛。諸藥不效者。用近效白術湯一日兩服。服到十日必愈。(書成。友人自安徽回贈余醫書一帙。乃張心在新著附經也。中有三陽交于膽。三陰交于脾。三陽之瘧治膽。三陰之瘧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師益友而講論之。將來為醫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一初病瘧。世稱胎瘧。纏綿難愈。與痘疹之癥。本于胎毒無異。宜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或合小柴胡湯。

一久瘧不愈。不必治瘧。只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兼吞桂附八味丸。調理半月無不痊愈。今醫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飲休瘧飲方中。以何首烏一味為主。據云中和之道。其實苦澀之品不能食入。余屢見久服此藥。多變出腫脹等病。學人不可不知。

痢疾

下痢穢濁膠粘似膿似血。小腹隱痛。欲便不便的里急后重是也。舊說偏寒偏熱。主補主攻。皆不可拘執。唯所列死證數條。緣時醫治不得法流連致死。或過信前醫之說。棄而不治。

坐視其死。余目擊心傷。日夜焦心。從內經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見于各條之下。一一體認。

而參以所治之癥。大有所悟。藥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紀。請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恒法。

一醫書云。脈沉小者易治。脈浮大者難療。又云發熱不休者死。此遵內經腸一論。執一不通之過也。余別有所悟。脈浮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于陽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湯。等治法發熱不休。非感冒風寒。即是經絡不和。宜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祛風寒以調經絡。人參敗毒散加老米。名倉廩湯亦是此意。但藥力輕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發熱惡寒者。香蘇飲加防風川芎。以取微汗則愈。重必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寒熱往來多嘔者。必用小柴胡湯。若熱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主之。若發熱不惡寒里急后重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照古法先煎葛根。后煎諸藥。日服二三劑。必愈。若用痢門方。如芍藥湯之類。其邪無不陷入變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為殺人主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土默特右旗| 左贡县| 高邮市| 安平县| 镇远县| 上饶市| 盘锦市| 正镶白旗| 盐亭县| 崇明县| 崇阳县| 泽州县| 濮阳市| 巴楚县| 灵武市| 蓬安县| 周宁县| 洮南市| 盖州市| 潼关县| 宜阳县| 娄烦县| 安顺市| 濮阳市| 蒙自县| 巴彦县| 哈密市| 嵊泗县| 沐川县| 巫山县| 阿拉善盟| 宁津县| 天门市| 宝丰县| 绥德县| 商都县| 凯里市| 漠河县| 富平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