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書云。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木香檳榔砂仁及消食行滯之品。安能以救死癥。若果消渴。口中熱。胸腹脹滿堅實而拒按。為實癥。三承氣湯可以擇用。或以三一承氣湯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脈遲小而無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為虛寒癥。非四逆湯不可。若腹痛而下痢重滯者。再加生白芍三錢。如腹痛不止。虛煩而喜按。脈弦者。為肝邪克土。宜小建中湯。服一時許。即以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藥繼之。神效。
一醫書云下痢純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阿膠地榆槐花蒼術之類。
安能以救死癥。如果下奔鮮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脈盛者為火癥。宜白頭翁湯。一日二服。虛人及產后。加阿膠甘草。亦有下鮮血而非火癥者。若血帶黯而成塊者。屬熱者少。屬寒者多。俱宜從脈癥細辨之。若口中和。脈細。小便長。手足冷者。屬虛寒無疑。宜以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主之。下血多者。宜間服黃土湯。一日二服。三日漸愈。蓋以脾胃如分金之爐。理中湯分其清濁。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滯不稠者。為虛寒癥。誤用寒涼攻破所致。若見咽痛。語言無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湯救之。
一醫書云能食者輕。不能者重。絕食者死。發嘔者死。蓋不能食。有食滯。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導之藥。若脾胃虛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及理中湯。健脾以運胃。又有辨于其微者。
不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參石蓮肉黃連煎湯。入生姜汁。徐徐呷之。只認作濕熱上沖之癥。故不效。宜參上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于香砂橘半者。宜用干姜黃連黃芩湯。苦辛以開拒格。若胸滿而吐。及干嘔吐涎沫者。宜吳茱萸湯。溫鎮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滿。從仲景三瀉心湯。及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擇用如神。
一醫書云。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余放金匱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之例。可知產后宜照病用藥。毫無顧忌。又云小兒出痘后即發痢者死。余以為不盡然。大抵產后失于過溫致死痘后失于過寒致死。俱因病而藥之。不必泥于一說。
恒法
一痢疾無外癥惡癥。但見里急后重便膿血者。三日內。俱宜芍藥湯。(六十)一痢疾腹中撮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惡痢。諸藥不效者。宜斗門秘傳方。(七十)一痢疾不論新久。以陳米湯送下香連丸三錢。一日三服。極驗。至于久痢。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送下。法本薛氏多效。
一久痢諸藥不效。審其為虛脫不禁無余邪者。宜真人養臟湯。(七十五)一久痢流連不愈。愈而又作。名為休息痢。是堵澀太早。余邪未盡。宜羊脂四錢。白蠟三錢。黃連末三錢。白蜜八錢。烏梅肉炒研末二錢。血余灰三錢。煎攪為丸丸如桐子大。以米飲送下三十丸。日三服。此孫真人法也。又有服補中益氣湯。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
此久風成食泄。風氣通于肝。肝傷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風散。去白術。倍防風。加羌活葛根升麻主之。宜玉屏風散。(六十七)一洞泄寒中。注下水谷。赤痢白痢。食已即出。
食物不消者。宜圣濟附子丸。(七十)
時疫
(修園新訂)程山齡云。時疫之癥。須知有來路兩條。去路五條。何謂來路兩條。疫有在天者。在人者。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自人受之。皆從經絡而入。或為頭痛發熱咳嗽。或頸腫發?大頭風之類。斯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以及闔邑。病氣穢氣。互相傳染。其氣從口鼻而入。其見癥。憎寒壯熱。胸膈飽悶。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以氣相感。與天無涉。所謂來路兩條者此也。夫在天之疫。邪從經絡入。寒多者。治以辛溫。宜五積散。熱多者。治以辛涼。
宜九味羌活湯。審其氣虛不能作汗者。宜人參敗毒散。熱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風通圣散。
若發頤及大頭癥。是風火相乘而為毒。宜防風通圣散。加牛蒡子金銀花桔梗貝母栝蔞仁之類。
俾邪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此以發汗為去路也。在人之疫。邪從口鼻入。或香蘇飲。
加玉竹川芎忍冬。或神術散。加葛根蔥頭。或藿香正氣散之類。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此以解穢為去路也。至于經絡口鼻所受之邪。傳于陽明之經。則為自汗大渴大熱斑黃等癥。宜甘露飲。生其津液。以為勝邪回生之本。甚者必用人參白虎湯。以清陽明散漫之熱。
此以清火為去路也。如入于胃腑。則為譫語發狂。大便實小腹拒按等癥。宜三一承氣湯下之。或內有實熱外有實邪者。宜防風通圣以兩解。此方。疫癥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論新久。
頭頭是道。此以攻下為去路也。復有虛人患疫。或病久變虛。或誤治變虛。須用四物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此以補養托邪為去路也。要之疫癥必從大汗而解。人壯者。不戰而汗。人虛者。必戰栗而后大汗。汗未徹者。俟七日后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該于發汗一法之中。散邪。是發汗正法。而穢濁之氣襲經絡。不以辛香解之。則汗不出。火邪內燔。血干津涸。非清火。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胃氣壅塞不攻。其實。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非補養陰陽。則氣血不充。而汗不出。此發汗一法。為治疫大關頭。有汗則生無汗則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強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未汗。宜陽脈。忌陰脈。已汗。宜陰脈。忌陽脈。
避疫法
避疫之法。惟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饑以受其氣。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經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醫統云男人病邪氣出于口女人病邪氣出于前陰。其對坐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或以雄黃涂鼻孔中。從容察位而入。
暑癥
潔古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暑陰而熱陽。未免稱名不正。蓋夏日炎炎。
人觸之則生暑病。即為中熱。無非動以得之。他若畏熱求涼。涼襲于外。則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等癥。宜九味羌活湯以散之。涼中于中。則為吐瀉腸痛。宜理中湯以溫之。若兼煩躁則間用涼水調下大順散病雖作于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癥辨法。以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洪而虛為的。輕者為傷。以六一散蕩滌熱氣。從小便而泄。若暑熱閉郁而無汗。必用香薷飲。發越陽氣。徹上徹下。解表兼利小便。則愈。重者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汗出身熱而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宜白虎加蒼術湯主之。若中暑昏悶不醒并伏暑停食吐瀉。用半夏四兩醋煮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以生姜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開水送下。若昏憒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蘇。此孫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為暑癥第一神方。)至于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為暑傷元氣而立。或預服以卻暑。或病愈后以收功。
非暑病正方也。
六一散(五十二)香薷飲(四十一)清暑益氣湯(九十六)生脈散(七十八)
濕病
濕有從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其癥頭重腰冷。一身盡重。冷漿瓜果。皆自內得。其癥泄瀉腹脹。腸有水氣。淋濁痰飲。然外濕亦可漸入于內。內濕亦有浸漬于外。失此不治。則郁而為熱。變癥多端。不可不察。濕脈多緩。(是怠緩。非和緩。)浮大者易治。沉細小者難醫。
一內外濕總方。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羌活王之。外濕加紫蘇防風豬苓澤瀉干葛木瓜主之。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干姜。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用連翹。檳榔時嚼。亦妙。(八十二)受濕腰痛。其痛冷重沉著。如帶五千錢。宜腎著湯。(八十四)白濁不止。為濕熱下注。婦人白帶亦然。宜萆厘清飲。如婦人白帶。加半夏芡實苡仁黃柏生白術主之。(八十三)一傷濕一身盡痛。不可轉動。宜一味白術酒。(八十五)一蒼術多脂易霉而治濕。與僵蠶死于風而治風。驢皮動火制成阿膠而降火。俱是造物妙處。即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是也。蓋濕邪在人腸胃。原自不安。一得蒼術。氣味便與之合一。氣從汗出。味隨水谷下行。先誘之。而后攻之也。
頭痛
大抵暫痛為邪。久痛為虛。邪則分寒熱而除之。虛則審陰陽而補之。然亦有久痛為邪所纏。新痛因虛而發者。當因脈證而辨之。
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一傷寒六經俱有頭痛。太陽痛在腦后。必連項強。宜九味羌活湯。加蔥白三根。陽明痛在額前。必連目眶。宜升麻葛根湯。少陽痛在側。必兼兩脅痛多嘔。宜逍遙散。去白術。
加半夏黃芩川芎。太陰無頭痛。然濕土動而生痰。亦為頭痛。宜二陳湯。加制南星蒼術川芎。少陰頭痛。脈細俱欲寐。宜五積散。加細辛附子。厥陰頭痛如破。干嘔吐涎沫。宜吳茱萸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生姜四錢。大棗四枚。水煎服。名吳茱萸湯。
一火邪頭痛。火盛者宜竹葉石膏湯加減。方見傷寒。如火勢輕者。只用辛涼之品。火郁發之之義也。宜加味逍遙散。加葛根二錢酒炒。黃柏一錢。薄荷五分。(四十八)一氣實有痰。或頭重眩暈。用大黃酒炒三遍為末。茶調三錢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一偏頭痛。宜二陳湯。偏在右者。宜沙參一兩酒炒。黃芩黃連川芎防風制南星之類。偏在左者。
加當歸一氣虛頭痛。宜補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之類。(五)一血虛頭痛。宜四物湯。倍川芎。加黃柏知母。少加蔓荊子細辛之類。(九)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五錢。水酒各半煎。(六)一眉棱角痛。宜半夏六錢。生姜三片。水煎。調沉香末五分服。
一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然不忍坐視其死。急灸百會。吞黑錫丹。
(三十)一腎虛頭痛。諸藥不效。宜六味湯。去丹澤。加枸杞三錢炙甘草細辛各一錢。川芎二錢。肉蓯蓉三錢五分。
如命門火一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者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
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間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
瘰
普明子曰。瘰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經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膽之部位。膽與肝相表里。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針。及敷潰爛之藥。
若病久已經潰爛者。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消瘰丸。并逍遙散。自無不愈。更宜戒惱怒。斷煎炒及發氣閉氣諸物。免致膿水淋漓。漸成虛損。患此者可毋戒歟。
(新采)消瘰丸。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參(蒸。)牡蠣(醋淬。)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著醫學心悟一書。逐未亡本。用之鮮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當共寶之。但耳前后為少陽部位。(渠云肝之部位者誤也。故改正之。)
眩暈
內經云。上虛則眩。又云。腎虛則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皆指不足而言仲景論眩。
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指有余而言。前圣后賢。何其相反至此。不知此癥不離于肝。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然一身聚邪之處。即為偏虛之處。頭為諸陽之會相火得以逆行上者。非上焦之虛而何。腎為肝母。
腎主藏精。精虛則髓海空而頭重。故內經以上虛及腎虛髓海不足立論也。言虛者。言其病根。
言脈數熱多脈澀血少。弦為肝風。滑實痰責。虛小氣虛。大為病進。
一眩暈脈弦發熱。或寒熱往來。宜逍遙散。加半夏天麻鉤藤主之。(四十八)一眩暈脈數或滑實。大小便閉。胸脅作痛。耳聾耳鳴多怒。凡屬肝經實火。宜當歸蘆薈丸此法。從喻嘉言寓意草醫吳添宮之母一案得來。
一眩暈脈澀。乃精氣不足。欲榮其上。必灌耳根。宜六味地黃湯。倍地黃。去丹皮澤瀉。加細辛炙甘草各一錢。川芎二錢。枸杞子三錢。肉蓯蓉一脈虛細弱小。是氣虛。宜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鉤藤。(五)一脈弦而滑。眩暈而嘔逆。為痰飲。宜澤瀉四錢白術二錢水煎服。或用二承湯。加天麻合此二味。
一實火眩暈不可當。宜大黃酒炒三遍研末。茶調下二三錢。
一虛眩諸藥不效。宜鹿茸五錢。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緣鹿茸生于頭。以類相從也。
一眩暈大虛。諸藥不效。及虛人愈后調理。俱宜正元丹。(二十)桂附八味丸。(十五)
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