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時方妙用
  • 陳念祖
  • 3744字
  • 2015-12-26 15:06:11

當用何藥。余曰。治以枇杷葉百合天門冬半夏阿膠甘草。令治節行。則逆者順矣。然必佐以干姜之開。五味子之闔。細辛之撥動神機令咽喉二竅。得順其出入之常。遂無嗆逆之患。非熟于仲景書者。不悟也。問曰。有食下如刀草勒。胸痛畏食者。胃之上口內腫。而食管為之不利。當用何藥。余曰。金銀花煮膏。以米飲調下常服。或白水牛喉焙干研末。佐之以金銀花。能止痛消腫。且味甘而質潤。可滋胃脘之陰。性寒而氣香。又除郁熱之閉也。問曰。每食必以飲送下者。胃中之氣不上吸。故食不能自下。若非飲送。即見阻滯。應用何藥。

余曰。

胃氣不能上吸。非人參之助。胃不可得食。阻滯非甘瀾水和白蜜之潤下不可。且其阻滯者。沖脈之為病。非半夏不能降沖脈之逆。仲景大半夏湯甚妙。問曰。有將食時必飲酒而后能食者。胃氣郁塞不開。得酒之剽悍而始通。應用何藥。余曰。宜平胃散料加香附麥芽半夏干姜白豆蔻沙參川芎。入羊肚內。蒸熟曬干。又易羊肚。如前法三次。去羊肚為末。以陳米湯送下三錢。日二服以辛藥開結。以香藥醒脾。而制法之妙。化其霸氣。方不傷其陰氣。經云。

陰者中之守也。此方頗為合度。問曰。有肝逆膽橫小絡相厄。兩脅時痛。食入不犯肝膽之絡。則下。犯其小絡。則土受木制。不能納谷而因吐者。病由木郁。而土因之亦郁。應用何藥。余曰宜用小柴胡湯。遵原定分數。折為小劑。(柴胡四錢。半夏湯洗七次不可用礬煮。

黃芩人參炙甘草生姜各一錢五分。大棗一個。水煎。)加紫蘇旁小梗整用。生竹茹各二錢。

橘皮內筋膜當歸須各一錢。補虛清火。解郁通絡。配合得法。則各藥相得而益彰。自不同他方之泛泛也。問曰。有胃火自盛。食入則吐逆不已者。應用何藥。余曰。食物不得入咽。是火阻于上。宜用黃連黃芩之大寒以瀉之。大苦以降之。更用人參以助胃。俾胃喜于納食。而急迎之入內。然必用干姜。大辛大熱。沖開其關。方無拒格之患。四味等分煎服。仲景得意之方也。如食既入咽。隨即吐出。是胃素有熱。一得食物。為兩熱相沖。不能停留而即出。

宜大黃四錢。甘草二錢。為釜下抽薪之法。此與黃連黃芩干姜人參湯。均是苦寒之劑。而毫厘有千里之差。況寒熱之相反乎。問曰。有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必傾囊倒篋盡凈無存而后快者。

則食久反出無火之謂也。應用何藥。余曰。此癥用溫補法。人人共知。每服之而不效者有故。

當辨其為中焦無火。與下焦無火。中焦無火有二。在陽明則胸滿。宜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宜理中丸。又恐此丸之過甘。則甘草不妨減半。恐其功之過緩。不妨加入蓽茇附子吳茱萸半夏茯苓之類。勿泥定成法也。下焦無火亦有二。在厥陰則吐食而兼酸腐。亦宜吳萸湯。又以川椒干姜肉桂吳茱萸附子當歸川楝子人參沙參研末。棗湯泛丸。米飲送下三錢。一日二服。在少陰則吐食而兼水液。宜真武湯。倍生姜。或以斗門方峻補之。愈后宜腎氣丸。

倍桂附以收功。又問。以上諸癥。未至于槁。皆足以至槁。至口吐白沫。便如羊矢。津液枯竭。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食全不入。而病不可為矣。未知先生尚有法可以救之否。余曰。

津液即是真水。水由氣化。亦由火致。推其所以枯竭之故。非氣虛不能化之。即火虛不能致之也。今人不明其理。以滋潤甘涼。為生津養液。實所以涸津液之源而速其死。仲景云。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雖非為噎膈癥立論。而圣言無所不包少陽癥火逆于上其嘔有聲而不吐谷名為干嘔。若不吐谷而但吐涎沫名為干嘔吐涎沫。此癥食全不入。無谷可吐。亦是干嘔例。津液生于谷氣。絕食則津液已枯。又吐出涎沫。則津液遂竭盡無余。所以不能下滋腸胃。糞如羊矢。唯吳茱萸一湯。大辛以開其格。大苦以鎮其逆。大甘以培其中。且辛從甘以化陽。苦從甘以化陰。陰陽合而時雨降。頃刻間。有萬里沃澤之景象矣。況又佐以人參之大生津液。并以馴諸藥之性。宜其為起死之靈丹也。至于停痰瘀血。阻塞胃口。致食入之路滯礙者。為有余之癥。諸家之說。不無可采。毋庸修園之再贅也。經又有上氣下蟲之癥。治以騾馬尿而未愈者。似可以烏梅丸繼之。言不盡意。亦視乎人之善悟而已。

痰飲

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皆以脾腎二經為主。以水歸于腎而受制于脾也。金匱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分四飲。后人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唐宋以后名色愈多。而治法愈亂。茲舉數方。為扼要之法。

凡痰脈多應于滑。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

一痰飲諸方。以二陳湯為通劑。茲加減法。仿金匱之意故取效倍于諸家。

二陳湯。(八十二)久嗽氣短。加桂枝一錢五分。白術二錢。此從水道以化氣也。或與腎氣丸互服。停飲脅痛。加白芥子一錢五分。前胡二錢。

四肢腫。身體疼重。加生黃三錢。防己二錢。

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加木防己三錢。桂枝人參各一錢五分。水煎好。入芒硝八分服。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眩冒。加澤瀉四錢。白術二錢。

咳嗽不已。加干姜細辛五味子。

以上。俱仿金匱意加減。

火痰。加海粉栝蔞仁黃芩海石。寒痰。加干姜附子。風痰。加制南星天麻竹瀝姜汁。

加人參白術。實痰。加旋復花枳實。食痰。加萊菔子。

一實熱老痰。變出怪癥。不可名狀。宜礞石滾痰丸。(六十三)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動。宜指迷茯苓丸。(六十四)按痰飲之病最多。胸脅疼。嘔逆。神識不清。及手足臂痛。皆是。大抵痰為陽邪。隨氣所到。其癥變幻無常。凡苦辛酸咸及竹瀝姜汁童便皂角芒硝之類。隨癥可加入。亦有虛者宜六君子湯桂苓甘術湯。腎氣丸。真武湯。小半夏倍加。茯苓湯等。以扶元氣。飲為陰邪。

唯停于心下脅下。為脹為咳為悸為眩冒。及溢于皮膚而為腫。必以桂苓術附。加生姜汁之類。

使離照當空。而群陰力能退避。若以地黃麥冬五味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救矣。

咳嗽

咳嗽癥。方書最繁。反啟人多疑之惑。其實不若虛實二癥。實者。外感風寒而發。虛者。

內傷精氣而生也。總不離乎水飲。金匱以小青龍湯。加減五方。大有意義。小柴胡湯自注云。咳嗽。去人參。加干姜五味子。人多順口讀過。余于此悟透全書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鑰。因集溢未詳。大為恨事。向著有金匱淺注等十種。言之不厭于復。業斯道者。請鑒予之苦心焉。

實癥方

一外感風寒。內挾水飲。必咳嗽不已。兼見頭痛發熱惡寒等癥。若外感重者宜香蘇飲加杏仁防風各二錢。半夏干姜各一錢五分。五味子搗扁。細辛各八分。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外感輕者。宜二陳湯。加細辛干姜五味子杏仁前胡。若二癥面目浮腫。俱加桑白皮三錢。

葶藶子八分微炒。研末調服。

香蘇飲。(三十五)二陳湯。(八十二)一外感風寒。咳嗽頗久。每嗆。兩脅牽痛發熱者。或寒熱往來者。宜逍遙散。倍柴胡。加半夏干姜各一錢半。五味子一錢。(四十八)一夏月傷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宜六一散。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各一錢。水煎服。

一秋間傷秋金燥氣。皮毛灑淅惡寒。寒已發熱。漸生咳嗽。咳嗽不已。漸至瀉利。宜瀉白散二劑。合為一劑。去粳米。加黃芩阿膠各一錢五分。干姜一錢。五味子細辛各五分。水煎服。此方加減。庸醫必駭其雜。能讀孫真人書者。方知從五味子湯麥門冬湯二方得來也。(八十六)以上咳嗽。治之失法。多至吐血癆傷。

虛癥方

一癆傷之人。土氣日虛。不能生金。每至咳嗽。惟補其中土。則百病俱愈。宜六君子湯。加干姜一錢五分。五味子細辛各八分。水煎服。方中雖有人參。久咳肺燥之人。不忌也。(二)一久嗽不已。時見喘促者。是肺腎俱虛。天水不交之癥。宜附子理中湯。加茯苓四錢。細辛五味子各八分。阿膠天門冬各三錢。(一百零七)一咳嗽雖為肺病。其標在肺。其本在腎。腎具水火。水虛者滋之。宜豬苓湯。服四五劑后。即服六味地黃丸。加蛤蚧麥冬五味。火虛者溫之。宜真武湯。去生姜。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四五劑后。即服桂附地黃丸。數方俱以利水為主。若讀張景岳書輩必謂補腎不可利水。

求正錄中有實漏卮之喻。而不知咳嗽必挾飲邪。標在肺而本在腎。天不連地而連水也。今于水道一利。則上焦之水飲。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但得三焦氣化。水道通決。則云行雨施。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

一經云。肺惡寒。又云。形寒飲冷則傷肺。仲景不用人參。以參之性微寒也。然此為新病而言。若久嗽之人。肺必干燥。且以多咳而牽引諸火而刑金。人參又為要藥。如病在金臟者。宜清燥救肺湯。如病在水臟者。宜瓊玉膏。

一實癥不可妄用虛癥諸方。恐留邪為患也。而虛癥。定不可廢實癥諸方。以咳嗽必有所以致

喘促

喘者。氣上沖而不得倚息也。有內外實虛四癥。宜與痰飲咳嗽參看。外則不離乎風寒。

內則不離乎水飲。實則為肺脹。虛則為腎虛。宜分別治之。

脈宜浮滑。忌短澀。

一外感風寒。及傷暑傷燥。方治詳于咳嗽門。不贅。

一水飲之病。小青龍湯為第一方。若支飲內痛。亦可暫用十棗湯。如因支飲滿而氣閉。

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宜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今人畏不敢用多。致因循誤事。

一咳而上氣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脈浮大者。用麻黃三錢。生石膏四錢。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生姜一錢五分。大棗二枚。水二杯半。先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煮八分服。日二服即愈。名越脾加半夏湯。或咳嗽甚而煩躁者。小青龍。加生石膏四錢。

一腎虛氣喘。方治詳于咳嗽門。不贅。

一黑錫丹。為氣喘必用之藥。宜預制之以備急。

一喘癥。起于七情氣逆者。宜四磨飲。起于痰喘脹滿者。宜蘇子降氣湯。二方為喘癥之良方。

四磨飲。(二十九)蘇子降氣湯。(二十七)一圣濟總錄云。枸杞湯治氣短。方用枸杞四錢。姜棗水煎服。又云。紫蘇湯治卒氣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堆龙德庆县| 亚东县| 垫江县| 当涂县| 当雄县| 福贡县| 墨玉县| 临西县| 容城县| 承德市| 长岛县| 威远县| 沾化县| 来安县| 海阳市| 塔河县| 吴桥县| 丽江市| 长沙市| 凤台县| 安西县| 武功县| 淄博市| 遵义市| 屏东市| 图木舒克市| 应用必备| 稻城县| 桦甸市| 绥阳县| 临潭县| 西丰县| 新邵县| 磴口县| 广州市| 罗甸县| 福泉市| 江油市| 布拖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