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嬰童類萃
  • 佚名
  • 4945字
  • 2015-12-26 15:02:47

白牽牛 黑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 青皮 陳皮(各六錢) 大黃(一兩五錢) 檳榔(一兩)經云∶肺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牽牛,苦寒瀉肺氣,利濕熱為君。陳皮苦溫,理其肺氣;青皮苦辛,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蕩滌邪熱為使。每服二三錢,姜湯下。

皺肺丸 專治喘。

款冬花 知母 秦艽 百部 紫菀 貝母 阿膠(各一兩) 杏仁(四兩,去皮,另研) 糯米(一兩,炒)各為末,羊肺一具,先將水灌入,看容得多少,即用此水煮杏仁令沸,濾過,灌入肺中,以繩系緊,同糯米煮熟為度,搗爛,和前藥為丸,麻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湯下,量大小用之。

無價散 治馬脾風。

朱砂(二錢五分) 輕粉(五分) 甘遂(一錢五分,面裹煨熟)為末,每服三分,姜湯調下。

紫金丹 治年久 喘,日夜不臥,只一二服可愈。

淡豆豉(一兩) 白信石(一錢五分)同碾成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十丸,冷茶湯下。

紫金膏 (即此方)將豉信碾膏涂碗內,用艾熏一時辰,取下加珍珠末一錢。用如前法。

服藥后忌一切熱物。

定喘化痰方豬蹄甲(四十九個,洗凈,每個入) 半夏末 白礬末(各三分)入罐內固濟,火 ,勿令煙出,研細加麝香一錢,瓷罐封貯。每服大者一錢,小者五分,姜湯下。

鯽魚丸 治肺經久受寒邪,喘 痰盛。初發其寒從背起,冷如冰雪,漸漸喘促,氣不相續,痰涎壅塞,咯吐不出,坐臥不得,莫可支吾,兩肩聳豎,背曲如弓,困憊垂死。一服見效,未效再服神驗。

鯽魚(重一斤者,不去腸鱗肚,近頭處開一孔,入) 白砒末(一錢),將魚入竹管內,外用青蒿搗泥固濟,候干,火竹管通紅存性,去魚未燒過者,再加蛤粉三錢,綠豆粉丸,麻子大,朱砂五錢為衣。每服七八丸,赤糖湯冷下。忌一切熱物,大人服十丸。

內金丸 專治喘 。

雞內金(二十個) 白砒(二錢) 黃丹(五錢) 牽牛(五錢) 葶藶(五錢)各碾細,露星月下七宿,再入半夏末二錢五分,同碾,棗肉為丸,再露二宿,朱砂為衣,如前服法。

雄黃丸 治癥如前,并鹽醋等 哮吼。

雄黃(五錢) 半夏(一兩) 白礬(三錢) 信石(一錢) 巴豆(一錢去油)將礬信同炒干,研細,再入前藥,姜汁糊丸,綠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五六丸,茶清冷下。

如圣散 治諸般喘嗽,年久不愈。

蝙蝠(一個,去頭,炙令焦干)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大者二錢。

十六般喘哮方阿膠(一兩,蛤粉炒) 馬兜 甘草 半夏 杏仁(各一兩) 人參(五錢)為末,每服一二錢,臨睡用后引調下∶心嗽,面赤,干葛湯下;胃嗽,嘔吐酸水,蛤粉湯下;肝嗽,眼中流淚,烏梅湯下;膽嗽,不睡,酸棗仁湯下;脾嗽,不思飲食,吊惡,生姜湯下;膈嗽,痰涎內結,姜湯下;肺嗽,上氣喘急,桑皮湯下;勞嗽,骨蒸,秦艽湯下;傷風暴嗽,姜蔥湯下;冷嗽,姜蔥煎湯下;氣嗽,腹痛滿,青皮湯下;喘嗽帶紅,當歸湯下;腎嗽,連臍下痛,糖飴湯下;喉中拽鋸,生姜、半夏湯下。

嘔吐論

胃為水谷之海。胃主受盛,脾司運化,人身賴之以生,將養乖宜,致有嘔吐之患。嘔吐之癥,非止一端,各從癥治。或為寒氣內蓄;或為暑氣所干;咚為飲食所傷;或構結而氣逆。須辨明是何癥嘔吐,寒則溫暖之;暑則清涼之;停食當從消化;痰積必須順桌。有未周之兒,或乳母夏月當風取涼;或冬月觸冒風寒,此乳乳兒,亦令嘔吐,隨其冷熱而治之。

凡小兒乳不可過飽,若滿則溢,亦令嘔吐。胃之納乳,如器之盛物,杯卷之小,不可容巨 之物,雨驟則沼溢,酒暴則卮翻,理必然也。

青金丹 專治吐逆。

水銀(八錢) 硫黃(一錢)入銚內,慢火化開,將柳條撥炒,或有煙焰,以醋灑之,結成砂子,碾細,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生姜、陳皮湯下。

定吐紫金核 治冒寒嘔吐,及胃氣不和。

白茯苓(一兩) 藿香葉 枇杷葉(姜汁炙去毛。各六錢) 砂仁(二錢) 官桂(二錢) 木香(二錢) 干姜(三錢) 白術(五錢) 丁香(一錢五分)棗肉為丸,朱砂三錢為衣。每服一丸,姜湯下。

燒針丸 治吐瀉。

黃丹(二兩) 生礬(一兩) 朱砂(三錢)棗肉為丸,桐子大。每用二三丸,針簽燈上燒存性,米泔化下。

香胃九仙丹 治小兒一切嘔吐,及男婦反胃噎塞。

人參 甘草 南星 木香(各二錢) 半夏(五錢,制) 枳殼(一兩,麩炒) 枯礬(一錢) 豆豉(一兩) 濃樸(五錢,姜制)為末,候晴夜露一宿,人參、濃樸煎湯作糊,作餅子,慢火焙干。每服一餅,姜湯下。

辰砂五苓散 治受暑毒,心煩嘔吐,小便不通,大便頻泄無度。

赤茯苓(二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官桂(三分)水煎,和朱砂末五分服。氣虛加生脈散∶人參(五分) 麥冬(一錢) 五味(十粒)益胃散 止嘔吐,進飲食,益脾胃,寬胸。

茯苓 陳皮 藿香(各五錢) 白豆蔻 砂仁 木香(各三錢) 丁香 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一錢,姜湯下。

清膈飲 治伏暑嘔逆。

香薷(二錢) 茯苓(一錢) 人參 半夏 甘草 檀香(各五分)淡竹葉二十片、粳米百粒,水煎。

人參藿香散 治脾胃不和,嘔逆不止。

人參 白術 藿香 枇杷葉(各一錢) 丁香 良姜 甘草(各一分) 木瓜(五分)生姜三片,水煎。

白豆蔻散 治脾胃不和,腹痛嘔吐,飲食不進。

枇杷葉(姜炙去毛) 白豆蔻 陳皮 川芎 甘草 人參 木瓜 黃 (各一錢)生姜三片,棗一枚。

定吐良方 治吐逆,諸藥不效,此方立驗。

半夏(二兩) 生姜(二兩,銼碎) 官桂(五錢)生姜、半夏順手同炒,令香熟為度,方入官桂再焙,用紙鋪地上,出火毒,去焦屑。每服二錢,水煎。

萬安丹 治胃氣傷冷嘔吐。

半夏(制) 白術(各一錢) 附子(五錢一個,炮) 硫黃(一錢) 朱砂(五錢)為末,姜汁為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

丹方 治吐瀉立效。

硫黃 滑石(各等分)每服一錢,米湯調化下。

灸法 中庭穴(立止吐瀉,在 中一寸陷中,灸三壯。)

霍亂論

霍亂者,何也?原胃氣虛弱,內傷飲食,外感寒邪。此癥多行于長夏秋初,濕熱交蒸之際。日受生冷之積,夜復感于寒邪,陰不上升,陽不下降,陰陽否塞,而成斯癥。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齊痛,吐瀉并作,甚則轉筋,有聲有物而吐利者,此乃其癥也,名曰霍亂。又有心腹齊痛,有聲無物,吐又不吐,瀉又不瀉,煩躁悶亂,甚則轉筋入腹,須臾不救,名為干霍亂,俗云攪腸痧者是也。脈洪大者易治;脈微手足厥冷者難治。若遍體轉筋,舌卷腎縮者死。

倉卒之際,用冷水一半,滾湯一半,加鹽少許,名曰陰陽湯,引其必吐宿食殆盡,為妙。重甚者,用艾臍下灸七壯。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治法;宜引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散寒消食,分利陰陽。不可便吃米飲湯,熱湯投之即死。待平靜半日后,方可與冷稀粥湯方妥。冬月霍亂,宜用五積散;夏月霍亂,藿苓湯主之。凡轉筋不止,男子手挽其陰,女子手挽兩乳,甚妙法也。

藿苓湯 (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 治藿亂心腹卒痛,上吐下瀉,增寒壯熱。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曲 濃樸 白芷 白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官桂(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二香散 治夏月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霍亂轉筋,渾身壯熱。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紫蘇 藿香 茯苓 半夏 大腹皮 白芷 香薷 扁豆 黃連 桔梗 麻黃(各等分)生姜三片,水煎熱服。(即藿香正氣散合香薷飲)加味理中湯 治霍亂吐瀉,肚腹疼痛,手足厥冷,脈來沉細。

白術(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干姜 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水煎。

附子理中湯(本方加)附子 治手足厥冷,脈沉細。

治中湯(本方加)青皮、陳皮 治心腹膨脹。

五苓蘇木湯 治霍亂吐瀉,外感寒邪。

白術 茯苓 朱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三分) 紫蘇 木瓜(各五分)生姜一片,水煎,臨服入少許。

不換金正氣散 治霍亂吐瀉,下痢赤白,及四時疫癥,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不伏水土并效。

茅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藿香 半夏(制等分)生姜三片,水煎。

木瓜湯 治霍亂轉筋,上吐下瀉。

木瓜(二錢) 茴香 吳朱萸(各一錢) 甘草(六分)生姜五片,水煎。兒小者減半。

立應散(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綠紗水漿,二癥皆令兒嘔吐,又家圣藥是生姜。此方主之。)生姜(一兩) 鹽(二兩)同炒變色。三歲兒五分,童便一杯,煎服。大人倍用。

灸法 霍亂已死,心腹有暖氣者,納鹽臍中,灸七壯。

泄瀉論(附)宿食

泄瀉之癥,經云有五。所謂五泄者∶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大瘕泄、小腸泄。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瀉注,食則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小腹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莖中痛。名則有五,泄非一端。有因脾胃虛弱,飲食不能運化而作泄者;有飲食過傷,食積停滯而作瀉者;有久陰動濕而泄者;有寒暑調理失宜而作泄者;有乳母自病;兒吮熱乳,而作瀉者。脾虛則溫補之;停食消導之;積聚隨緩急而下之;動濕則辛散而滲之;寒暑則隨時令冷熱調理之;乳母有疾,問其癥而治之。

泄瀉初起,不可便用補劑,恐宿食不消,反生他癥矣。證見五虛∶脈細、厥冷、少氣、泄痢、不食,為難治。

保和丸 治一切食積,泄瀉酸臭,嘔吐不食,心膈膨脹。

山楂肉(六兩) 神曲(四兩) 半夏曲(三兩) 茯苓(三兩) 陳皮(二兩) 連翹 蘿卜子(炒。各一兩五錢)為末,水疊為丸,姜湯下。

大安丸(本方加)白術(三兩) 治脾泄。

木香檳榔丸 治男婦小兒一切食積,肚腹膨脹,面色痿黃,內有蟲鱉 瘕,及泄瀉痢疾,并歷神效。

大黃(一斤,銼片,酒拌一宿,曬干) 牽牛(一斤,半生半熟) 檳榔(八兩,白色者) 木香(一兩五錢) 干姜(一兩,炮)各為凈末,稀糊為丸,麻子大,姜湯空心下。去血鱉 蟲,赤砂糖、空心五更時下。日午下后,稀粥補。當日不可吃腥葷。

神圣丸 消食去積,順氣止痛。

青皮 陳皮(各八兩,醋炒) 烏梅肉(四兩) 巴豆肉(一兩,制) 大椒(五錢)為末,糊丸,菜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助胃膏 治脾胃素弱,外感寒邪,內傷生冷,上吐下瀉,久痢不止,胃口不開,面黃肌瘦,神昏目慢,手足厥冷,懨懨欲成慢驚。此藥健脾開胃,扶元氣,育養心神,及男婦久瀉,并效。

人參(五錢) 白術(一兩,炒)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炙) 陳皮(八錢) 白豆蔻(三錢) 砂仁(三錢) 木香(三錢) 藿香(六錢,去土) 丁香(二錢) 訶子肉(六錢,煨) 肉豆蔻(三錢,面煨) 枇杷葉(六錢,姜汁炙,去毛)為末,煉蜜搗勻合助胃膏。每服一錠,清米湯下。

香橘餅 治嘔吐瀉痢,冷熱不調,赤白膿血,小腹疼痛,脾虛不食,及內有積聚。常服甚效。

蒼術(一兩二錢,炒) 濃樸(八錢,姜制) 陳皮(一兩) 甘草(五錢) 山棱(七錢,醋炒) 蓬術(七錢,醋炒) 青木香(三錢) 木香(三錢) 神曲(一兩,炒) 麥芽(八錢,炒) 山楂肉(八錢) 青皮(醋炒) 香附(各一兩) 官桂(五錢) 砂仁(三錢)共為末,煉蜜搗勻合香橘餅。每服一餅,米湯化下。

啟脾丸 健脾胃,進飲食,止泄瀉,治久痢,及男婦老弱脾泄。并歷神效。

人參(五錢) 白術(一兩,炒)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炙) 蓮肉(一兩) 山藥(一兩) 山楂肉(一兩) 陳皮 澤瀉(各七錢) 肉蔻(三錢,麩煨)為末,煉蜜搗勻為丸,圓眼核大,清米湯下。

參苓白術散 治一切泄瀉,脾胃虛弱,及久痢不止。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薏苡仁(炒) 甘草(炙) 山藥 蓮肉 扁豆(炒。各一兩) 砂仁(五錢) 桔梗(七錢,炒)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滾湯調化下。作煎劑亦可。

胃苓湯(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治一切瀉痢,及不服水土,脾胃不和,三焦氣壅。寬中順氣;分利陰陽。

蒼術(炒) 濃樸(姜制) 陳皮 甘草 白術(炒) 豬苓 澤瀉(各等分) 官桂(少) 茯苓(一錢二分)生姜三片,棗一枚。此方隨癥應變,功效無窮。

加味觀音散 外感風冷,內傷飲食,脾胃不和,嘔吐泄瀉,不進乳食,漸至羸瘦。大抵胃虛則嘔,脾虛則瀉,脾胃俱虛,吐瀉不已。此藥溫養脾胃。

人參 黃 茯苓(各一錢) 藿香 扁豆(各七分) 木香(三分) 白芷(六分) 甘草(五分) 神曲 蓮肉石蓮肉(各八分) 干姜(三分)冬瓜仁百粒、烏梅一個,水煎。

溫脾散 治泄瀉腹痛,乳食不化。

蒼術(一錢,炒) 濃樸(七分,制) 甘草(五分) 陳皮 訶子 人參 茯苓 桔梗(各六分) 木香 干姜(各三分)為末,鹽梅湯調化下;或作煎劑亦可。

人參豆蔻散 止泄瀉,濃腸胃,進飲食。

人參(五分) 白術 茯苓 陳皮(各八分) 濃樸 訶子肉 肉豆蔻(各五分) 白豆蔻(三分) 白扁豆 甘草(各七分)生姜三片,鹽梅一個,捶碎水煎;為末服尤妙。

錢氏白術散 脾胃不和吐瀉,并作心煩口渴。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藿香 干葛 木香生姜三片,水煎。

五苓散 分陰陽,利小水,熱瀉用之甚效。

豬苓(一錢五分) 白術 澤瀉 茯苓(各一錢) 官桂(三分)水煎。熱吐,加半夏(一錢)。

生脈散 治長夏濕熱熏蒸,心煩口渴;元氣虛弱者用之,生津止渴,生脈益元氣。

人參(五分) 麥冬(一錢) 五吐(十粒)川米百粒,水煎。

桂苓甘露飲 治暑月熱瀉,心煩口渴,面赤唇紅。

茯苓 白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石膏 滑石 寒水石(各二錢) 官桂 甘草(各三分)淡竹葉二十片,水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石嘴山市| 阜南县| 河间市| 左权县| 龙川县| 虞城县| 柳河县| 娱乐| 临安市| 山阴县| 西充县| 调兵山市| 石楼县| 当涂县| 哈密市| 雷州市| 额尔古纳市| 泾川县| 岳西县| 灵璧县| 阿拉尔市| 大同县| 綦江县| 固始县| 兖州市| 临潭县| 临城县| 南开区| 申扎县| 德州市| 金门县| 津南区| 寻乌县| 平罗县| 北京市| 寿宁县| 云阳县| 夹江县| 专栏|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