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嬰童類萃
  • 佚名
  • 3760字
  • 2015-12-26 15:02:47

辰砂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專能燥濕,利小便,實大腸,化食毒,去積滯,逐瘀血,解煩渴,補脾胃,清暑降火之要藥也。

滑石(一斤,桂府者佳,如無,細膩潔白亦好。牡丹皮煮過用) 甘草(一兩)碾極細,加辰砂五錢, 勻。每服一二錢,蜜水下。

滑石,青黃二種殺人,并上面垢不去,亦傷人。

團參散 治脾胃虛弱,冷熱不調,一切吐瀉痢疾,手足厥冷并效。

人參 茯苓 扁豆(炒) 山藥 川芎 粟殼(各一兩,蜜炒) 甘草(炙) 白術(炒。各七錢) 木香(三錢)濃樸 白芷 烏藥 粟米(炒。各五錢)為末,瓷罐收貯。每服一錢,滾湯調化下。

固腸丸 治脾胃虛弱,滑泄無度,腹痛腸鳴,及疳瀉痢不止。并效。

當歸 人參 白芷 赤石脂 龍骨( ) 白術(炒) 烏魚骨(各等分)為末,醋糊為丸。量大小,米湯下。

香礬丸 治瀉痢日久不瘥。

枯礬 訶子 酸石榴皮(炒黑。各等分) 木香(減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湯下。

瀉痢奇方 治小兒泄瀉,日久不止,及男婦脾泄并用。

糯米(半升,姜汁浸一宿炒熟) 山藥(半斤,炒黃)為末,加大椒末一錢,和勻,瓷罐收貯。每服一二錢,赤砂糖湯調化下。

單方車前子 (微炒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化下。)灸法 關元穴 治灸瀉不止,灸五壯。見前。

痢疾論

痢疾古云滯下,多行于夏末秋初,其故何也?然內為生冷所積,外為暑濕相搏,其得病之由也。脾胃不和,生冷過度,停積于腸胃之間,不得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相干,淹留日久,而成斯疾。大抵痢疾無積不成。所謂痢者,利也。

乘病初起,必先用 利之藥,蕩滌腸胃,使毒瓦斯外泄。切不可先用補澀之藥,使積停滯,不得外泄,則熱毒固閉,惡癥生矣。所謂痢不可止,此也。當下不下,日久脾胃益虛,尤不可下矣。其證有八∶曰冷、曰熱、曰疳、曰驚、曰冷熱不調、曰休息痢、曰蠱毒、曰 痢。冷痢則去白,熱痢則去紅。余謂不然,當辨手足溫暖則為熱;厥冷則為寒。以此分別治之,則不誤矣。疳癥,痢兼黃白,下無時度;驚痢去青,乍寒乍熱;冷熱不調,則赤白相雜;休息痢,糞黑如魚腸,愈而復作; 痢,停積失于不下,大便秘澀,疼痛啼叫,惡食糞臭;蠱毒下痢紫黑。又有三惡癥∶曰禁口痢者,毒瓦斯侵胃,干嘔不食;二曰刮腸痢,腸頭鮮血頻滴,肛門深黑,開張可畏,肚腹 痛,里急后重;三曰滑腸痢,日夜頻并,飲食直過,完谷不化。如遇此癥,非盡誠醫治,十中難全一二。久痢渴而思酒,是腸胃精液耗竭故也。治之之法∶冷者溫之,熱者清之,和胃溫脾,寬腸順氣。下痢身涼,脈微細者生;身熱脈浮大者死;舌黑汗出者死。

感應丸 治一切食積,下痢赤白,肚腹 痛,里急后重,不拘男婦,此藥乃斬關奪營之將,定禍亂而致太平,真有起死回生之功,用之得宜神效。

茅術(一兩五錢,炒) 濃樸(一兩,姜制) 陳皮(一兩二錢) 甘草(五錢) 干姜(五錢) 百草霜(三錢)巴豆(五錢,制)制巴豆法∶如用,先于三月之前,去殼,取仁,去枯油者不用。研細,用紙包裹.壓去油。再研,再壓。仍置泥地,任其上梅,去毒,方可合藥,否則傷人。為末,次人百草霜、巴豆, 細和勻。面糊為丸,麻子大,周歲十二三丸,大人四五十丸。

小兒七八朝,惡露內蓄,腹脹不乳。黃連甘草湯服六七丸,甚效。

脾積丸 治臟腑一切寒食積聚。

三棱(一兩,醋炒) 蓬術(一兩,醋炒) 青皮(一兩,醋炒) 良姜(醋炒) 木香(各五錢) 丁香(三錢)皂莢(三條,燒灰) 巴豆(五錢,制) 百草霜(三錢)為末,面糊為丸,麻子大,姜湯量大小服。

導滯湯 痢疾初起,必下,此方視大小承氣最穩當。

黃芩(酒炒) 黃連(姜汁炒) 當歸 赤芍(炒) 枳殼(麩炒) 檳榔(各一錢) 木香(五分) 大黃(小者二三錢,大人六錢,酒擺過,曬干候用)水鐘半,煎三滾,入大黃再煎一滾,置水中候冷,再上火頓熱服。渣再煎服效。

加味胃苓湯 內傷生冷之食,外感暑濕之氣,肚腹 痛,里急后重,一切痢疾泄瀉,脾胃不和,并效。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蒼術(炒) 濃樸(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枳殼 檳榔 黃連 姜汁(炒) 黃芩(七分) 木香 官桂(各三分)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夏月加香薷、扁豆,去官桂;腹痛甚加生姜、雨茶;久瀉加訶子、肉果;久痢加烏梅、粟殼,便血加槐花、荊芥、當歸;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口渴加干葛、麥冬、五味,去桂。

調中湯 治癥同前。

黃連(姜汁炒) 黃芩(酒炒。各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白芍(酒炒) 檳榔(各八分) 水香(三分)生姜五片,雨茶一撮,水煎。

加味調中湯,有蒼術、白術、滑石、生地。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客于腸胃,腹痛腸鳴,水谷不化,下注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 白術 當歸 川芎 茯苓 芍藥 羌活 防風(各等分) 官桂(少)粟米一撮,水煎。

神效散 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肚腹 痛,不拘新久,并效。

蒼術(一錢) 濃樸 陳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當歸 川芎(各七分) 黃連(一錢五分) 枳殼 升麻(各六分) 木香(三分) 白芍(一錢) 人參(五分)烏梅一個,黑棗二枚,水煎。

真人養臟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臍腹攪痛,里急后重,瀉痢已久。

人參 白術(炒) 當歸 芍藥(炒) 訶子 肉蔻(煨) 甘草 粟殼(蜜炒。各八分) 肉桂 木香(各三分)生姜三片,水煎。手足厥冷加附子。

解毒香薷飲 治暑毒,下痢純血,身熱口渴,心煩面赤,臍腹 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澀。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 香薷(二錢) 濃樸 扁豆(炒研。各八分)水煎服。大人酒毒便血,加當歸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三黃熟艾湯 本方加祁艾(一錢醋炒)生熟飲 治痢日久,肚腹絞痛,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粟殼(四個) 陳皮(二片) 甘草(一寸,兩破) 烏梅(二個) 黑棗(二個) 生姜(二片) 木香(一錢,分二塊) 訶子(二個) 黑豆(六十粒) 黃 (二寸) 白術(二塊) 當歸(二寸,兩破)俱要半生半熟,不用銼碎,水二碗,煎一碗,徐徐服。此方按君臣佐使,調陰陽,和脾胃,順益三焦,安調五臟。

日久泄痢,無不神效,不可忽之。

五圣散 治一切瀉痢日久,諸藥不效,懨懨欲絕,可轉危就安。

烏梅(七個,捶碎) 黑棗(七個,搗) 粟殼(七個,蜜炙) 甘草(七寸,炙) 蓮肉(七粒,搗)生姜七片,雨茶七分,水煎,露一宿。天明頓溫,徐徐服。酒煎尤妙。小兒分二日服。

香連丸 治一切瀉痢,肚腹不和,胸膈痞悶,氣痛,并效。

黃連(凈,一斤,吳茱萸四兩,同炒) 肉豆蔻(二兩,面煨) 木香(二兩) 茅術(六兩,炒) 濃樸(三兩,姜汁炒) 陳皮(四兩) 甘草(一兩五錢)為末,醋糊為丸,量大小,米湯、醋湯,隨意服。

驚粟丸 治癥同前。未經行過不可用。

粟殼(四而,醋炒) 青皮 陳皮 當歸 訶子 白芍(各二兩) 甘草 木香 干姜(各一兩)為末,煉蜜為○大。每服一丸,蜜湯磨化,頓熱服。

豆蔻丸 瀉痢日久,腸胃虛寒,腸滑,糟粕不聚,此方主之。

肉豆蔻(煨) 胡粉(炒) 龍骨( ) 白礬( )各等分,為末,糊丸。量大小,米湯下。

百中散 治癥如前。

粟殼(蜜炒) 濃樸(姜汁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白痢赤砂糖湯;赤痢蜜湯,調下。

海藏仙方 治受暑毒,久瀉、久痢、久瘧,并效如神。

雄黃(透明者)不拘多少,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甘草湯下。

端午日制更效。

鐵門栓 治赤白痢疾,五種泄瀉。

文蛤(一兩炒) 白礬(三錢半,生) 黃丹(二錢,炒)為末,黃蠟一兩為丸,生姜、雨茶泡湯下。

參連飲 治禁口痢。

人參 黃連(各一錢)水煎頻頻呷之。

附禁口痢諸方∶精豬肉切片,將面粉搽上,頻炙,頻搽,香熟食之。不吃,鼻下聞之。

寧波白鲞炙香,食之。

鳳尾草煎湯露一宿,頓溫,徐徐服。

川烏三兩,光圓者。一兩生用,一兩煨,一兩燒存性。同為末,糊丸,每服十丸,甘草湯下。

五爪龍草陰干,為末,每服一錢,酒下。

封臍膏陳小粉(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研末,醋調敷臍。

黃瓜藤經霜者,曬干,燒灰存性,香油調敷臍中。

熏痢秘方 瀉痢日久,用此熏之。

地骨皮(新鮮者,煎百沸)傾入陳馬桶內,乘熱坐上熏之。亦治膿窠瘡。

灸法 治瀉痢日久。

關元穴 翠尾穴(各灸,三壯。)

失血論

經云∶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氣引血行,血隨氣轉,榮養四肢百骸,灌溉五臟六腑。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行。大人失血,心肝二經受病者多;小兒失血,脾胃受傷者多。亦有跌撲內傷者。

怒甚氣逆,血出于肝,嘔血亦出于肝;咯血出于腎;衄血亦出于肺;舌衄出于心,吐血亦出于心,溺血亦出于心;便血出于脾;腸風出于大腸;血淋出小腸,牙宣出于胃。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凡治此癥,視何經受病,先以順氣為主,降火次之。氣順則血歸于經,火降則血自止。小兒純陽之體,不可妄補,亦不可便用止劑。失血之脈,沉細者生,浮大牢實者重。手足逆冷者死。

涼血地黃湯 治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并效。

當歸 生地 熟地(各一錢) 知母(鹽水炒) 黃柏(鹽水炒) 槐花 青皮(各七分)水煎。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吐血加茅草根、韭菜汁,衄血加茅花、側柏葉;便血加阿膠(炒)、黃芩;溺血加發灰、琥珀;咯血加款花、百合;咳嗽有紅加款花、貝母。

犀角地黃湯 治癥同前,加減亦如前法。

犀角 生地 當歸 牡丹皮 黃連 黃芩 山梔水煎。臨服入藕汁半合,韭汁、生姜汁各少許服。如無上二味,入童便亦效。便秘加大黃、檳榔。

瓊玉膏 治勞傷,一切血癥。小兒減用。

生地黃(二斤,用河水十斤,砂鍋煮一晝夜,約汁四五斤) 加人參(三兩) 茯苓(三兩。共為末) 荊芥(燒灰存性,一兩)三味同汁和勻;置地上,去火毒。每服三錢,米湯下。

二薊飲 治便血、溺血、血淋,治諸血并效。

苦參(酒焙干) 荷葉(連蒂焙干)大薊小薊各三錢,煎湯。大者二錢,小者一錢,調下。

當歸和血散 治便血,治諸血并效。

槐花 青皮(各六錢) 當歸 升麻(各二錢) 荊芥 熟地 白術 川芎(各一錢)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坻区| 三台县| 丹凤县| 香格里拉县| 靖边县| 建宁县| 霍林郭勒市| 明光市| 宁晋县| 手游| 勐海县| 普洱| 固始县| 休宁县| 咸宁市| 景东| 绥芬河市| 康定县| 昭平县| 治多县| 怀仁县| 桃江县| 弥勒县| 扎囊县| 房产| 杭锦旗| 顺平县| 定州市| 霸州市| 遂宁市| 芜湖县| 东至县| 苏尼特左旗| 法库县| 武威市| 仲巴县| 望城县| 封开县| 鸡东县| 晋宁县|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