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洪武十七年甲子夏,詔求故元退老、一百三十七歲老人、武當山隱士張三豐,不見。
【目】三豐,懿州人。元定宗二年生,至元間以博陵令致仕。訪道于終南、太白之間,得希夷正傳。其學以忠孝慈恭為體,河洛易象為用。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三豐已百二十歲矣。戊申閏七月,元數已終,明太祖承天受命,三豐遂遯跡深山。十七年,大封功臣,華夷賓服,詔求德高壽尊之士。聞元張三豐隱武當山,一百余歲,至是詔之,不見。
【發明】書『故元退老』,特表其貞也。書『一百三十七歲老人』,特尊其壽也。書『武當山隱士』,則高節清風,可為百世之師也。
【綱】十八年春,以沈萬三、邱元靖再求武當山隱士張三豐,不見。
【目】萬三,南京人。元靖,武當人。均系三豐弟子。太祖詔二人求之,以弟子必能勸駕也,仍不可致。
金氏曰:書法『以沈萬三、邱元靖』求三豐,一『以』字直揭出太祖牽制林泉之心。孰知高節自貞者,雖弟子不能強師地。再求不見,詔愈迫而跡愈隱矣。
【綱】二十四年夏,又以張宇初求武當山隱士張三豐,終不見。
【目】宇初,龍虎山人。天師后裔,襲劍印,號眞人,蓋三豐同宗也。至是以宇初求之,終不見。
金氏曰:以張宇初求三豐,是以族人覓族人,亦前番故智也,三求之而三不見,夫豈快捷方式終南、借名沽譽者所可同哉!
【綱】永樂五年丁亥,命胡濙訪求隱士張三豐,十年不見。
【目】戶科給事中胡濙,舊與三豐相識。成祖慕三豐高風,至是命胡濙求之,遍巡天下,兼察建文帝所在。去十年,始還。
金氏曰:史稱訪張三豐為覓建文所在,其實非也。夫隱士名動前朝,成祖在藩邸久聞其事,安知不慕其德高壽尊,急思立之于闕下,如宋太宗之得見陳希夷以為快者?茲曰:『兼訪建文所在』,庶乎曲達成祖之心也。
【綱】十年三月,命孫元虛字碧云于武當山預候隱士張三豐,不至。
【目】前胡濙等去訪三豐,已及五年,成祖欲見之心,刻刻不忘,意其必至武當,故命元虛赍書幣,于武當預為候之。
金氏曰:觀『命孫元虛于武當預候』,則成祖愿見之誠,盤旋于隱士之身者至矣!豈眞為建文哉?
【綱】十四年正月,帝命安車迎請武當山隱士張三豐,不至。
【目】前年孫元虛奉命在武當山建宮拜候,至去年冬,三豐始歸武當,元虛大悅,令人馳報于帝。今年春,帝命安車迎請,忽又他適,帝頗悒然。
金氏曰:成祖『命安車迎請』,意之誠,禮之至,古今無二,先生其人見矣。
【綱】十四年五月,武當山一百六十八歲老隱士張三豐入朝。
【目】帝以愿見之心,切切難得,乃命胡廣至武當山泣禱。三豐聞之,卽藏其身于洞中,引出陽神,化為隱士,戴竹冠,披鹿裘,飛入金殿,稽首階前。時帝王御朝,望而異之,詢知為三豐,卽欽問長生之道。三豐曰:『寡欲澄心,澹神汰慮,此陛下長生之道也。』帝曰:『先生數不見朕,今何輕身至此?』三豐曰:『臣本野夫,于時無用,故能修辟谷,出泥丸,今見陛下,乃臣陽神耳。昔太祖高皇帝不能溺周顛于江上、制冷謙于麾前,皆法身非色身也。臣今一見,特酬苦索之心。』言訖,隱去。帝封為『飛龍先生』。及胡濙、胡廣諸臣還朝,聞三豐已來謁帝去矣。
金氏曰:『一百六十八歲老隱士』,大書特書,有憑有據,山林中千古一人而已。又曰:『今見陛下,乃臣陽神。』由是知白日飛騰,出陽神者能之也。先生眞猶龍乎!
【綱】天順三年春,隱仙張三豐來朝。
【目】帝素敬道德之士,三豐鑒其誠,乃現全神晉謁。紫面凝朱,修髯如戟,髻垂腦后,若玄武然,腹大肩厚,腰絳首笠而來。稽首言曰:『臣三豐愿陛下修己安人,黜邪崇正。』忽隱去。帝親制誥文裦之,封為『通微顯化大眞人』。
金氏曰:隱士稱為『隱仙』,所以表高人之不死也。一謁一封,均有明文可證,古人豈欺我哉!自是而神仙之名,永頌不誣也。
【綱】成化二十二年春,詔特封前太和山隱士張三豐為『韜光尚志眞仙』周顛為『宣猷輔化眞仙』。
【目】時僧道兩徒,濫竊封誥,貪縱不法,帝厭之,因科道官進奏,遂削僧道兩徒國師、眞人之號,特封三豐為『韜光尚志眞仙』,周顛為『宣猷化眞仙』。
【發明】書『前太和山隱士』,表其高風峻節,不問方士之卑污也。『眞仙』,黜偽道也。
【綱】嘉靖四十二年秋,封張三豐為』清虛元妙眞君『。
【目】帝晚年頗好元秘,聞三豐顯化南京,遍索其書,得《玄要篇》。閱之,嘆曰:『我朝眞仙也。』遂封為『清虛元妙眞君』,并勅于三豐舊棲處,建清虛觀祀之。
【發明】『清』則不染于物,『虛』則太空同體,二字甚佳。
【綱】天啟三年秋,張三豐神現宮廷,晉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眞君』。
【目】帝因時事多故,宮廷中設箕求仙,忽見紅光覆座,光中現三豐眞容。帝叩曰:『眞仙教我,眞仙護我。降語甚宻,移時隱去。』帝感之,照前『飛龍先生顯化眞人』,晉封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眞君』。
夢九氏曰:『先生清蛟之光,照耀明朝也至矣。』
匯記
時地
先世漢時留侯張子房,世居沛國豐邑。九世孫道陵天師,寓江西信州龍虎山,遂以道傳其家焉。裔孫裕賢,宋時人也。南渡末,自遷遼東,生子昌,昌生三豐見子房出家及三豐本傳。
元初人,正。
本傳元定宗丁未四月初九日子時誕生,此說為正。
金時人,誤。
《明史》:『或曰金時人』。 按《元史》『太宗成吉思可汗九年甲戌五月,舉兵南代金,攻懿州,節度使高同山死之,遼州遂入元管。』據此考先生生時,遼州久為元有,實非金時人明矣。
元末人,誤。
無名氏傳云:『出自元末。』此不待辨,而知其誤矣。
明初人,誤。
亦見別傳。
遼陽懿州人,正。
列傳皆同。 《元史》『元初以遼陽為東京。』世祖至元中,改立遼陽等處行省,統路七。一曰遼陽路,初領一府,曰婆娑府,后廢止,領州二;一曰遼陽州,一曰蓋懿州。《明史》『懿州距京師一千七百里』。遼陽州明改走遼衛,復政為遼陽州縣,又改為遼東都指揮司。
天目人,誤。
《四川通志》『一作天目人』。或因其曾寓天目耳。《云水前集》有《天目山歌》。
冀州人,誤。
義州人,誤。
易州人,誤。
俱見俗本,三州皆北地也,冀、義、易與懿音相近,故誤。
圣父母墓在遼陽積翠山。
見《云水前集》先生《答劉仲晦》詩云:『長白龍數千里,我從小藏之矣。』九陽子《遼東紀行》云:『長白在故會寧府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高二百里。其嶺有潭,周八十里,深不可測,人呼為天池。南流為鴨緑江,北流為混同江南,北之間,有大龍蜿蜒其內,又有一枝小龍,至遼陽積翠山,張三豐先生之祖墓在焉。』次城大山宮、小山門,有仙橋獲我意,洵不誣也。
名號
先生嘗自言云:吾之名號,多與古今人同,知之卽改,于心乃安,以故渺渺無定也。一名通,與本支遠祖高公之子同;一名金,與別支遠祖漢大司馬同,均見《留侯世家》。一名思亷,與元玉笥生字同;一名玄素,與唐大宗時言官同;一名玄化,與葛玄弟子同。因就兩名中,各取上一字,為玄玄子。又與太上圣號同,乃更為山峯。又與樸楊子同,復易為三峯。又與采戰者同,殊可笑矣。但此三峯之字,傳呼已久,不欲再行改更,因憶干爻之連,而有坤爻之斷,不足以還純干也,乃從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氣,補其斷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當更名全一,字三豐,名號于是乎大定。他若貌容疎野,不修邊幅,世人之呼我為張邋遢者,乃千古獨得之奇,有一無二之作也。呵呵洞天記!
名通, 見陸子淵《玉堂漫筆》。
名金, 見《夔府志》。
以前二名,先生自謂與遠祖同。按《留侯世家》『不疑嗣為侯,生二子,曰典,曰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侯千秋,千秋生子嵩,嵩生壯、贊、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 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浩,浩生剛,剛生翳。』翳客于吳之天目山,妻林氏生道陵,復歸沛郡,后寓信州龍虎山。
名思亷, 見《夔州府舊志》。
此名先生自謂與玉笥生字同。按《元史》『山陰詩人玉笥生張憲,字思亷,負才氣,走京師,創言天下事,不用,遂入富春山,混緇黃以自放。張士誠據吳,辟為都事。吳亡,變姓名遁杭州。楊亷夫所謂鐵門能詩者也。』
外又有章思亷者,遂昌人也。居壽光宮為道士,誦《太上度人經》有悟,遂不語,亦或不食,踰四十年仙去。
名玄素, 見《玄要篇自序》。
名玄化, 見《玄要篇還丹歌》內。
此二名先生自謂與金明醫潔古老人同,與葛元弟子同。按金易州明醫張潔古,亦名玄素,舉進士不第,以醫學傳也。
字玄玄。
此字先生自謂與太上圣號同。按《唐書》老子稱玄元皇帝,又白樂天詩云:『玄玄《道德》五千言』。
字山峯。
字三峯。
此二字先生自謂與樸陽子同,與采戰者同。 本集『正訛』內辨之已明,茲不復贅。
字君實。
列傳皆作名,惟子淵《漫筆》及本傳作字為正。
字鉉一。
字全一。
字三豐。
號昆陽。 自見本集傳中。
洞天記先生云:『目今以往,更名全一,字三豐,名號于是乎大定。』 長乙按先生名號,屢更屢同,后來作傳者,實當以此言為正。
遺跡
福泉山在府城南數里,《通志》『張三豐修眞處』。前為高眞觀,后為禮斗亭,亭前有浴仙池,夏不溢,冬不涸,可以療病。《平越府志》
對奕石在府城南福泉山,后世傳張三豐與隆平侯張信對奕處。同上
禮斗亭在府城南高眞觀內,世傳明初仙人張三豐,常禮斗于此。同上
《打坐歌》碑文在福泉山高眞觀內,仙人張三豐所作,言道家之用。同上
平越府商門度石粱,過南街,道旁有高眞觀,為張三豐仙師道場。從北向西南行,曰卓筆山,稍西上高坡,曰倒馬坡。坡半見隔山石壁如屏,懸崖千仞,壁上有仙師影,首戴華陽冠,側身杖策而行,分明可見。其旁刻『神留宇宙』四大字,云是仙師留記,為海內靈跡。三豐祠在平越府城內,有禮斗亭,亭前石池名浴仙,深四五尺許,冬夏不涸。池旁有桂樹已久枯,有道人來浴池中,以破衲掛樹,樹復活。天啟元年夏,駐鎭新添司理李若楠請鸞,降筆書一詞曰:『禮斗亭,禮斗亭,張仙借此作修眞。日月懸頭上,風云過眼塵。茉莉元君,攴天圣人,當年曾格我精誠。今朝列仙班,顯化通靈,敢忘了,托跡玄津。偶聞父母索吾名,聊借俚言為鏡。』今有石碑存祠中。
遵義府烏江,有張三豐觀潮處。青山隔岸,白水當門,至今石像猶在。《貴州通志》
寶雞縣東二里,有泉散流山麓,曰娑羅泉。泉出山巔金碧觀,仙人張三豐所居也,土窟猶存。《云棧紀程》
三豐仙翁每喜書唐詩,作龍蛇體,得者多刻石以為世寶。《池州舊志》云:青牛宮石刻一律,字體異常,人稱仙筆。其詩云:『仙境閑尋采藥翁,草堂留話此宵同。試看山下云深處,信有人間路不通。泉引藕花來洞口,月將松影過溪東。求名心在閑難遣,明日馬蹄塵土中。』此書唐人詩也。嘉靖間,都御史劉大謨跋云:是刻如雷電鬼神,變幻莫測,卻又不失六書矩度,信非異人不能。九龍主人宜加呵護,若為揚車羽輪輦去,豈不可惜哉!《洞天記》
豐仙書『仙境閑尋』詩,款落『玉皇道丈太和子書』。按張仙曾隱元岳太和山,故自號為『太和子』。俗稱陳希夷筆跡,非也。郎草橋謂此書乃好奇未仕者所為,首曰『仙境閑尋』,末曰『求名心在』。仙尚有此言耶?而不知太和子者,蓋喜唐人名作,借以騁仙筆耳。今四川成都府二仙庵,亦有此碑,蓋塌本移刊者也。又嘗見峨眉石刻有『春風倚棹闔閭城,帝子遠辭丹鳳闕』二本,字字作龍蛇倒綰之勢,筆法更為奇妙,款落『張仙手題』,然亦録唐人句也。若以詩論,又必曰『青袍今已誤儒生』非神仙語也。同上
祥符寺壁上有張三豐墨書『翔符禪院』四字,以『祥』作『翔』;極蟠挐飛舞之妙。童山詩所謂『旁有四字大如斗,擘窠云自三豐手』者也。《錦州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