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后。以柴胡、川芎、為主。在項下以葛根。白芷。為主。在項后或巔頂。
加羌活、薄荷。時方以連翹敗毒散為主。如羌、獨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如元氣虛者。須兼歸 補托。潰膿后。當大補氣血為主。然發于陽明者易治。
發于少陽者難治??傊税Y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不可輕補于未潰之前。補早則必成膿。尤不可純用寒涼于將發之際??珠]遏而毒不得發。故必兼疏散為要。外治以蔥水時時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癥。常用吳氏加減消毒飲。如銀花、連翹、蟬衣、僵蠶、牛蒡、馬勃、荊芥、元參、薄荷、鮮生地搗豆豉。便閉加大黃等。辛涼疏散之劑。多則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結核者。加粉重樓、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搗爛。和金黃散濃涂核上。數日即消散。此屢經試驗法也。
(十八)瘥后耳聾 溫熱癥身涼后。尚有耳鳴耳聾等癥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膽經。
宜養陰藥中。加柴胡、鮮菖蒲、鉤藤、滁菊、通草、荷葉之類。以清解少陽之郁。二因痰火上升。
阻閉清竅。其耳亦聾。宜導痰湯、去半夏、南星。加栝蔞皮、京川貝、枇杷葉、杜兜鈴、通草、鮮菖蒲之類。以輕宣肺氣之郁。三因腎虛精脫。則耳鳴而聾。宜常服耳聾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陰鎮逆。此二癥不關少陽。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聾神丹。(鼠腦一個、青龍齒、朱砂、梅冰、凈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腦半分、上藥各研細末、用鼠腦為丸、如桐子大。)用絲綿包裹。
納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后腹熱 凡熱病后。身大涼。獨腹熱未除。此脾火內甚也。養陰藥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癥惟伏暑晚發最多。多屬腸胃積熱。雪羹湯送服陸氏潤字丸、最妙。
(二十)瘥后疼痛 熱病失治于前。熱流下部。滯于經絡。以致腰脅疼痛。甚則不能起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宜清瘟敗毒散小劑。加木瓜、牛膝、續斷、萆 、黃柏、威靈仙。
以祛風通絡。
(二一)瘥后不食 當辨不欲食。食亦不化兩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養以甘涼?!督饏T》麥門冬湯主之。葉氏養胃湯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當與以溫運。香砂理中湯主之。六君子湯亦主之。
雖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傷食與停食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論食之多少?;虍斒扯??;虍斒硶r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治傷食宜注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重在氣。惟理氣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醫者須分別治之。
(二二)瘥后不便 凡溫熱病后。大便不行者。熱閉虛閉俱多。風閉氣閉者少。熱閉者。熱搏津液。
腸胃燥結。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其癥面赤腹熱。大腹脹滿。四肢反冷?;蚩谏嗌徥且?。
大黃飲子最妙。三黃枳術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等。皆可酌用。虛閉有二。一陰虛。一陽虛也。
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下焦陰虛。則陰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腸臟干槁。
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蓯蓉潤腸丸主之。老年者。黃 湯、送服半硫丸。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六味地黃湯加淡蓯蓉、白蜜主之。益血潤腸丸、五仁丸等亦效。風閉者。風勝則干也。由風熱搏激肺臟。傳于大腸。津液燥爍。傳化則難?;蚱淙怂赜酗L病者。亦多風閉?;蚰c胃積熱。久而風從內生。亦能成閉。東垣潤腸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氣閉者。氣內滯而污物不行也。其脈沉。其人多噫。心腹痞悶。脅肋膨脹。若用攻藥通之。雖或暫通。而其閉益甚矣?;蚱戎雇ā?
因而下血者。惟當順氣。氣順則便自通矣。蘇子降氣湯、加枳殼、杏仁、主之。重則六磨湯主之。
(二三)瘥后下血 溫熱新瘥。或十日?;虬朐隆:鋈幌卵摺S捎诔跗鹗Ш?。邪不外達而內入。
陽邪熱甚。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白芍、苡仁、黑荊芥、白茅根、臟連丸。治之自愈。陰虛火旺者。臟連六味丸、尤捷。
(二四)瘥后遺精 病后遺精。因火動者多。宜清余熱。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黃連亦主之。以此癥黃連、黃柏、二味。最是要藥也。
以上瘥后遺癥。藥物調理各法。大旨已具。其他普通調理。當分補虛清熱兩項。補虛有兩法。一補脾。一補胃。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后必納谷少。運化遲。或大便不實?;驉盒耐孪?。宜六君子、加減以和中。形寒畏冷。
宜黃 建中湯溫補之。凡此癥脈皆緩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陰分虛者。必有余邪未盡。舌燥口渴。二便艱澀。脈兼微數等癥。宜小甘露飲。葉氏養胃湯等清養之。清熱亦有兩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后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以治感后之虛熱。如麥冬、生地、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漿、竹瀝、鮮茅根之類。皆為合法。仲景河間主用竹葉石膏湯。
天水散。以清虛熱。亦取甘寒之義也。設誤投參、 、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并邪熱而補之乎。
此為瘥后調理脾胃之要訣也。
第三節·食物調理法
傷寒溫熱之癥。多屬胃腸伏邪。早已失其消化力。最宜忍饑耐餓。平臥安靜。熱退舌凈無苔。始可漸進粥飲湯。漸進漸濃。不致轉復。爰將瘥后進食法。食物之忌宜。食物調補法。臚舉于下。
(甲)瘥后進食法龐安常曰。凡病瘥后。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與之。切勿任意過食也。至于酒肉。尤當禁忌。若有不謹。便復發熱。名曰食復。王士雄云。瘥后必小便清。舌苔凈。始可吃粥飯、鯽魚、臺鲞之類。
油膩酒醴甜食新鮮補滯諸物。必解過堅矢新糞。始可漸漸而進。切勿欲速。以致轉病。陳氏云。
傷寒初瘥。進食最難。如胃中余熱未清。進食過早。則邪熱必復發。若胃熱已清。舌苔亦凈。不與飲食。使幾微之元氣一脫。從何處續命耶。此際全以驗舌苔為主。如胃中有積熱者。舌必有苔。苔必干燥。重則焦槁。甚則芒刺。在此時期。止可與白滾湯頻頻調之。禁絕谷氣。全要使胃脘空虛。
則邪熱易退。今之為父母者。不知傷寒食復之利害。但狃于平昔之愛好。止記傷寒之不吃粥飯。而床頭果品。枕邊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腸。則稠粘膠結。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氣。如果看得舌苔漸凈。即宜漸進谷氣。以扶正勝邪。其法、先用荷葉擦洗杓器。次用青竹葉帶水一滾。傾去竹葉。止用凈水一碗。次入嫩鮮蘆根指大數寸。置湯中一滾。再去蘆根。次入陳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攪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細者。入前湯中十數沸后。粉糊已熟。
蘆根、竹葉。氣清香入胃。能回清氣退濁氣。有濕化濕。有火清火。有痰消痰。如有燥糞。自能潤下之。此傷寒瘥后進食第一法也。其糊初進最薄。續進逐漸加濃。至后進糜粥軟飯。若進米糊數日。
大便不下。藥方中加當歸、紫菀、麥冬。大便液足。燥糞自行矣。若誤用大黃。多損氣血陰液。戒之戒之。
(乙)食物之忌宜傷寒溫熱愈后。雖能食糜粥軟飯。正氣未復。凡飲食居處。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鮮、生冷等物。皆不可犯。
少食而頻。則易運化。不可過飽。及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也。不但油膩腥發麴 炙 。薰灼臟腑者。
固宜禁絕。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宜禁不入口。最妙以蘿卜湯。陳干菜湯。疏導其胃腸。
渴則飲清快露。和開水少許。或但飲細芽茶。輸運其精液。病勢輕減后。佐其點心??陕赃M流動性之滋養品。如藕粉、燕窩粥。及開水沖雞蛋等。每次之食量宜少。每日之次數宜多。不過以之略充饑腸而已。病將就痊時。凡各種未熟之果實油類。及一切之固形物而不易消化者。均不宜入口??謸p胃腸。反增病也。
(丙)食物調補法程鐘齡云。藥補不如食補。凡病邪未盡。元氣雖虛。而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
循序漸進。脈癥相安。漸為減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以底于平康。故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
如五谷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補之。臨時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龐安常有鑒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進白稀粥。次進濃粥湯。又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顧松園云。百合麥冬湯。清肺止咳。
真柿霜消痰解熱。人乳為補血神品。童便為降火仙丹。悉尼生食能清火。蒸熟則滋陰。苡仁湯、肺熱脾虛。
服之有益。淡蓮子湯、芡實粥、遺精泄瀉。最屬相宜。扁豆紅棗湯。專補脾胃。龍眼肉湯。兼養心脾。
鰉鱘鰾、線魚膠、(同豬蹄、燕窩、海參、或雞、鴨、葷中煮爛、飲汁更佳。)填精益髓。鳳頭白鴨。
烏骨白雞。補陰除熱。豬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諸物。病患如已食飯多日。行動自如。方可隨宜恒食。此食補方法之大要也。
第四節·氣候調理法
氣候調理之法。如冬溫夏涼。不失時序。即所以自護其身者也。前賢知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
興起有至和之常制。調養筋骨。有偃仰之方法。節宣勞逸。則有予奪之要則。溫涼調節合度。百病不生。
《太素經》云。適寒溫者。寒無凄凄。暑無出汗。居處無犯八邪。則身自安矣。不獨病后調理如此。
平時無病攝生。亦當遵此。茲述四時調理各法。分季列后。
春季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早臥宴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人有宿疾伏熱。春氣一動。遂即遄發。又兼去冬薰衣。烘炙御寒。積藏余熱。至春而發泄。致體熱頭昏。
咳嗽脘悶。四肢倦怠。如風溫春溫稍發。不可使行疏利之藥。恐傷肺臟。宜用消風泄熱和氣?;驔鲭趸抵畡?。若病后調養。當此春日融和之際。宜處園林寬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久臥。
以郁生化。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逐漸減服。稍寒莫強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