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難經古義
  • 佚名
  • 2708字
  • 2015-12-25 17:41:23

兵法有奇乎。所謂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子者心。母者肝。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母者腎。子者肝。或問如果其說之是。則心之有余。既令肝實。則肝之有余。亦當令腎實。然則腎胡為虛乎。曰心令肝實者。其氣逆而為邪也。夫木生火者。順道也。今心有余。而不食母氣。故木氣不達而反逆。所以溯洄為邪焉。腎之為虛。既失母氣。夫水生木者。

亦順道也。雖然。其氣不足。故將通于彼。則不可以逮。何逆流之有。且自心而傳于肝者。邪氣也。從腎而通于肝者。

正氣也。辟諸水流。其末窒礙不通。則逆。逆則賁激。激則混濁。本源為之沸騰。是豈水之性哉。肝之所以有實也。源既細微。則其流不長。縱使堤防在其下流。勢已微。則不能達中道而涸。遂委泥沙。何奔逆之有。腎之所以有虛也。或又問瀉火補水。此兩藥并行乎。將所謂先補后瀉邪。曰否。茍以針石言之。即應補陰瀉陽而可。若夫湯液。則不必然。

唯其補陰是務。觀水勝火一句。可以見已。是亦此篇一大要語。不可忽略。熟察答意。此證原因。中氣虛而脾不能散精。

上歸于肺。肺乏主氣。此肺一虛。肺氣不行。則腎陰不足。陰不足。則陰中之陽動焉。故肝木逆上。并于心。此肝一實。

心氣有余已極。則不食母氣。而傳道不通。肝邪益熾。此肝重實。心氣有余。則上克肺。此肺重虛。至其施治。則肺虛者。置而不取。辟猶齊問菁茅。討南巡而崇衰周之朝焉。補腎則陰氣自盛。而心失其勢。取援于母。則肝實日減。辟猶晉假道于虞以代虢。其實則晉不在虢而在虞焉。所謂欲令金不得平木。及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是此之謂歟。余釋此難之義。旁通陳廷芝王安道孫一奎三子之說。各有所取舍。蓋歷代諸家。紛紛未有定論。王氏當 近之世。勃然獨得此篇之旨。然至于以不一字為衍。則千慮一失。實可惜乎。陳孫二氏。存不字以立其義。則獨得其本旨。何者。此篇本論應變之治。故從旁補其不足。一舉以立兩全之功。若八十篇所言。則補肺瀉肝。直取其常制之法。固有彼此常變之分。

若以去不字。則與下編混為一意。豈合扁鵲之旨乎。學人審諸。

(第七十九舊七十七)難曰。經(逆順篇)言上工治未病。(邪未傳處)中工治已病(病既所在)者。何謂也。然。

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指邪)與脾。故先實其脾氣。(邪將傳)無令得受肝之邪。(將克之勢)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邪氣)但一心治肝。(病所在)故曰治已病也。

按謂未病者。指其所未受邪。已病者。指已所病。凡諸臟病動輒傳其所克。假令上工治未病。則當先望視其橫與縱之所在。預防其蠶食。蓋有綢繆牖戶之漸焉。中工治已病。無有遠慮。胡祛近患。坐執一故爾。靈樞第五十五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此篇之旨。率由斯文。素問第二篇所言。未病已病。義與此異。彼謂未病者。指無病患。言不可混同。前篇所謂瀉南補北。是上工之治未病也。故承上而言。上中二工。各有階級也。

(第八十舊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指真)實(指假)虛(指真)虛。(指假)損不足而益有余。(謂治之害)是寸口脈(見之)邪。將病(證)自(然)有虛實邪。其損(不足)益(有余)奈何。然。是病(二字滑注以為衍孫一奎斷為古言之法今從孫氏)非謂寸口脈也。(在脈自見其真而不見其假)謂病自其(假)虛(假)實也。假令肝(真)實而肺(真)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是言常例)當知金平木。(是言常治法)假令肺(真)實而肝(真)虛。(此肺動輒見假虛肝見假實)用針不補其肝。(真虛)微少氣。(三字舊本誤在用針上今考文義以移諸此)而反重實其肺。(真實)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按病有虛實。虛實有真假。其真焉者。合于脈象而知之。故亡論已。至于假焉。則中工之徒。動誤其診。故引經言戒之曰。無實實虛虛。言勿以假為真而治焉。若有實實虛虛。而真假相錯。則不足者愈損。有余者愈益。若夫寸口脈。

則虛自見虛。實自見實。故鮮有失診之誤矣。故曰非謂寸口之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所謂虛實者。言假虛假實也。若肝實肺虛。是真虛實。故直行補肺瀉肝之道。肺實肝虛。即在脈。則當見其真。茍在證。則多見假者。何則。肺主 斂。

其臟嫩軟。雖病有實。見證多似不足。肝主發生。其臟猛烈。雖病有虛。見證多似有余。故中工誤認。以假實為真。以真實為假。徒使病者受醫之桎梏。非正命而死焉。悲夫。因前既尤中工粗無遠略。故重深戒之。此難與七十八篇所云。

東實西虛。固有常變之分。義互相發。不宜為一例看。

(第八十一舊十二)難曰。經(靈樞第一第三)言五臟脈(氣)已絕于內。(尺)用針者。反實其外。(陽經之合)五臟脈(氣)已絕于外。(寸)用針者反實其內。(陰經之合)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氣)已絕于內(下部)者。腎肝氣已絕于內也。(下焦所治)而醫(下工)反補其心肺。(無虛地)五臟脈(氣)已絕于外(上部)者。其心肺脈已絕于外也。(上焦所治)而醫反補其腎肝。(無虛地)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儆戒之辭)如是死者。醫殺之耳。

按靈樞第三篇云。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

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張會卿曰。脈口浮虛。按之則無。是謂內絕不至。臟氣之虛也。脈口沉微。輕取則無。

是謂外絕不至。陽之虛也。此篇問答。蓋據此文變例。而發其余蘊。靈樞所謂內絕者。指陰經之虛。外絕者。指陽經之虛。故內絕取陽經之合。外絕取四末之輸。是乃議陰虛補陽。陽虛補陰之誤也。素問云。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是正道也。而今治臟反取陽合。治腑反取陰俞。其誤可知矣。扁鵲所謂內外絕者。舍腑不論。偏舉臟而言之。故知外絕者。心肺之虛。而寸脈浮虛內絕者。腎肝之虛。而尺脈沉微。是為異也。下工動輒有此反治。故重深戒之曰。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前篇既舉中工之害。則此言醫者。當指下工。舊本誤出于第十二篇。馮氏 謂此篇合入用針補瀉之類。當在六十難之后。以例相從也。今從其說。以類移于此云。

○余纘前修之業。自壯歲時講究此書。業已數百遍。至今三十年所。無日不鉆研。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通。

不佞如萬卿。雖未曾中其肯綮。然且莫寓意。以俟左右逢其原之日久矣。顧其距春秋時邈焉。則其言亦淵乎深哉。故其歷世所注傳。自吳呂廣至明吳文 。凡十有九家。愈繁愈雜。辟猶百川派分。無繇尋源。于是舟之方之。漸得觀溯洄之瀾。以問渤海之津。嘗讀韓非子說林。其中有言秦荊有 。荊人傍說晉叔向。叔向論城壺丘可否。以令二國和焉。余讀至是。喟然嘆曰。嗚呼。扁鵲設難之意。于叔向乎盡矣。無乃刻意叔向。以體扁鵲乎。乃余所注解。有取乎爾。亦有取乎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阿拉善左旗| 沂源县| 闵行区| 阳西县| 光山县| 洛扎县| 定结县| 田林县| 雷州市| 夹江县| 仁怀市| 社旗县| 咸丰县| 汉寿县| 建始县| 怀仁县| 淳化县| 道孚县| 安阳县| 镇江市| 名山县| 英超| 保山市| 南郑县| 襄垣县| 延安市| 丹巴县| 读书| 贵港市| 龙海市| 淅川县| 阳曲县| 永春县| 天全县| 蒲江县| 昌宁县| 聂荣县| 陕西省| 镇宁|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