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難經古義
  • 佚名
  • 2436字
  • 2015-12-25 17:41:23

經言。有見(音現下同)如(訓而下同古字通用)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出(舊本脫出字今從滑注補之)者。謂左手(厭按)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至)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承前節再言補法出入之針。前所謂補者。唯謂內針。而未言出針。故舉經言。再謂其義如此。所謂左手見氣者。

前既縷縷盡之。候其針下所得之氣。至盡而出針者。至此乃言之。若夫瀉者。上文既言動而伸之。則何待其見氣來盡乎。

蓋針法補之為難。故令王燾虞搏輩。發有瀉無補之疑。且此篇于補一法。丁寧反復不止者。以其難故爾。于瀉則略之。

以其易故爾。此一節出于舊本第八十篇。詳其文義。全與前段互相發。故聯一篇。

(第七十五舊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經)氣??闪钫{之。調氣之方(術)必在(在察也如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之在)陰(平)陽(秘)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脈中)行(脈外)經脈之往來(自太陰始而終于厥陰是也)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奪之)隨。(濟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女)外(男)表(淺)里(深)。隨其陰(經)陽(經)而調(和)之。(氣血)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按謂迎隨者。所謂為補瀉之術也。然其法不一。所謂和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者。榮行脈中。晝夜五十度。從漏水與息數而流。且衛氣晝行諸陽。夜行諸陰。是謂榮衛流行也。手三陽從手至頭。足三陽從頭至足。手三陰從腹至手。

足三陰從足至腹。是謂經脈往來也。滑注以二句為一義者。粗矣。隨其逆順而取之者。假如足三陽從頭下行至足。將瀉之。則先使針鋒逆其流而向上。謂之迎。將補之。則使針順流而向下。謂之隨。如手三陽從手上行至頭。將瀉之。則亦逆流向下。謂之迎。將補之。則順流向上。謂之隨。余可推知。此篇所言。即逆順之迎隨是矣。調氣之法。必在陰陽者。

即前篇所謂與男外女內。暨素問應象論所言。以表知里。從陽引陰。以左治右等事。率皆調氣之術。而此所謂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是矣。素問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⑺x堅白說得之。宜參考。

(第七十六舊七十九)難曰。經(靈樞第一篇)言迎而奪之。(瀉)安得無(邪)虛。隨而濟之。(補)安得無(正)實。虛(正)之與實。(邪)若得(正氣)若失。(邪氣)實(邪)之與虛。(正)若有(邪氣)若無。(正氣)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取之于前)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取之于后)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太陵屬土)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中沖屬木)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兼正邪二實)之與虛(兼二虛)者。牢(實)濡(虛)之意也。(此言經氣之虛實非言脈之牢濡)氣(針下所得者)來實牢者(正氣濡虛者隨補則變為實牢)為得。(言補)濡虛者(邪氣實牢者迎瀉則變為濡虛)為失。(言瀉)故曰。若得若失也。

按靈樞小針解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 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所謂有無者。指病之所在而言。邪氣實處。是謂之有。正氣虛處。是謂之無。所謂得失者。

指行針之事而言。虛主聚氣。是謂之得。實主散邪。是謂之失。蓋此篇所言子母迎隨。而與前篇義已為異。即靈樞所云察后與先。若存若亡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后也。此篇虛實二字。尤有深意存焉。乃知朝三暮四。更為朝四暮三。根據違兩岐。未可以定。故曰。實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所謂牢為邪實。則濡為正虛。濡為邪虛。則牢為正實?;ノ难灾?。

讀者莫為等閑看。

(第七十七舊六十九)難曰。經(靈樞第十篇)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正)虛者補其(經)母。(穴)(邪)實者瀉其(經)子(穴)當先補之。然后瀉之。(前言先補后瀉之意)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本)經自生。病不中他(經)邪也。當自取其經。(本經所屬穴)故言以經取之。

按此承前篇。再發問答。以斷靈素所言。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之語。審其立問之意。子母補瀉之義。前既已悉。言則非所發。疑唯議補瀉之外。別有經刺一法耳。蓋補法為隨。瀉法為迎。若夫以經取之。則非刺子母而刺屬己者。且夫謂母能令子虛。則補母者。治其本也。其病從母及子也。謂子能令母實。則瀉子者治其末也。其病從子加母也。是皆他邪所為者爾。正經自病者。本經之氣失常。則流行錯亂。故用針治其經氣而已。是其非有虛。又非有實。有何迎隨之施哉。余觀本邦 近之世。用針治病。率皆經刺一法。而未嘗聞有全行迎隨子母法。況若前諸篇所載。取五輸法。亦唯廑廑參星。殆幾乎熄。悲夫。古昔圣賢??嗫诙?。垂教萬世。徒存方策。被蠹魚害。噫。

(第七十八舊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言肝重實)西方虛。(言肺重虛)瀉南方。(心從肝有余)補北方。(腎從肺不足)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舉五行相制常例)東方(肝)木也。西方(肺)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金克木)火欲實。水當平之。(水克火)土欲實。木當平之。(木克土)金欲實?;甬斊街?。(火克金)水欲實。

土當平之。(土克水)東方肝也。則知肝實。(非等閑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非尋常虛)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二句起下病因與治法要語)子(心)能令母(肝)實。母(腎)能令子(肝)虛。水勝火。(一句處方大關系舊本誤出于前故今移此)故瀉(心)火補(腎)水。欲令(肺)金不得平(肝)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治如是虛者非通變則不能)何問其余。(他?。┐酥^也。

按東實西虛。即謂肝木實。肺金虛。皆是病之所在焉。瀉南補北。即謂瀉心火。補腎水。皆是治之所歸焉。此乃發難之端也。答辭先舉五行相制者。表其常例?;鹫吣局印K吣局付洹4似淮箨P系。乃樹下文分病因與治法之幟。蓋肝之亢極。本因心火有余。子有余則不食母氣。肝木所以盛實。腎之衰竭。原關肺金不足。母不足則無助子氣。

肺金所以太虛。以五行相制之常。為之治則。當補肺瀉肝而平之。今乃棄東西而治南北者。非經常之法。猶之儒家有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抚州市| 永济市| 南平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镇康县| 屏山县| 五大连池市| 金昌市| 扎鲁特旗| 宜昌市| 泌阳县| 容城县| 上杭县| 电白县| 东城区| 茌平县| 迭部县| 白玉县| 万宁市| 东兰县| 石台县| 垣曲县| 麦盖提县| 县级市| 饶平县| 乳山市| 临西县| 邵东县| 天津市| 定襄县| 英超| 达州市| 原平市| 雷山县| 土默特右旗| 南华县| 龙州县| 贵南县| 古田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