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證治
- 醫(yī)學(xué)見能
- 唐宗海
- 13278字
- 2015-12-25 17:08:50
寒熱
[總訣]寒熱陰陽朕兆機,互根互換理難知。或虛或?qū)嵎终婕?,表里能明乃可醫(yī)。
發(fā)熱惡寒,皮毛灑淅無汗者,風(fēng)寒閉膚表也。宜原方麻黃湯。
麻黃(七分) 桂枝(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惡寒發(fā)熱汗無流,麻桂經(jīng)方仔細求。
杏助麻黃甘助桂,皮毛灑淅此方投。
(伯未按:余家遇感冒不服藥,購防風(fēng)五錢,紫蘇五錢,荊芥五錢,薄荷三錢,洗湯蒙首熏,待背上汗出,口流冷涎,即已。)發(fā)熱惡風(fēng),翕翕然而自汗者,風(fēng)寒襲腠里也。宜原方桂枝湯。
桂枝(二錢) 白芍(三錢) 甘草(炙,二錢) 大棗(四枚) 生姜(三片)歌曰:熱兼汗出忌風(fēng)吹,湯用生姜及桂枝。
芍棗和甘營氣順,解肌還賴粥漿隨。
但熱不寒,口干舌燥便黃者,陽明之燥熱也。宜原方白虎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二錢)歌曰:但熱無寒小便黃,口干舌燥渴難當。
知膏粳草生津液,白虎原方仔細詳。
但寒不熱,并無燥渴等證者,少陰之陽虛也。宜長沙附子湯。
附子(二錢) 白術(shù)(三錢) 人參(二錢) 云苓(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但寒無熱少陰虛,術(shù)附回陽體自舒。
甘草參苓俱補氣,氣和身暖病能除。
皮膚發(fā)熱,夜晚潮熱更甚者,陰血不濡陽也。宜當歸補血湯。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黃 (二錢) 人參(二錢) 枯芩(三錢) 合歡皮(二錢) 山萸(三錢) 百合(三錢) 麥冬(三錢) 黃柏(二錢) 龜板(二錢) 慈竹葉(一錢 )歌曰:皮膚發(fā)熱夜來增,滋補歸萸地合參。
柏龜芩冬合歡竹,黃 益氣液升騰。
子午發(fā)熱,睡后更覺盜汗者,虛勞骨蒸熱也。宜柴胡清蒸湯。
柴胡(一錢) 黃芩(三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一錢) 桃仁(二錢) 蒲黃(三錢) 膽草(二錢) 云苓(三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 鱉甲(炙黃,二錢)歌曰:盜熱常居子午時,夜來更甚用丹皮。
桃蒲歸芍柴芩地,膽鱉甘苓貝杏施。
寒熱往來,發(fā)作有定時候者,少陽經(jīng)瘧疾也。宜獨活黃芩湯。
獨活(五分) 黃芩(三錢) 知母(三錢) 柴胡(三錢) 羌活(五分) 花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杏仁(三錢) 炒梔(三錢) 石膏(三錢)歌曰:往來寒熱用柴芩,二活知膏杏枳尋。
花粉檳榔梔樸草,薄荷加入瘧難侵。
(伯未按:若瘧發(fā)三四次后,用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生姜、大棗煎服即止。惟服時在瘧發(fā)前一小時。
又三陰瘧不愈者,以鵝卵于朔望日生者煮熟食,立已。)朝發(fā)寒冷,入夜則又發(fā)熱者,陽氣陷入陰也。宜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黃 (一錢) 升麻(一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四枚)歌曰:朝寒夜熱用升麻,再入?yún)w術(shù)草偕。
陳茯黃 姜共棗,補中能使氣和諧。
身熱面赤,下利清水完谷者,里寒而外熱也。宜加味白通湯。
干姜(二錢) 附子(二錢) 蔥白(五根) 甘草(一錢) 豬膽(一個)歌曰:面紅身熱似陰虧,下利緣何谷未糜。
溫里急需姜與附,蔥和膽草作湯醫(yī)。
身熱面赤,煩躁欲臥泥水者,陰甚而格陽也。宜益元艾附湯。
人參(二錢) 干姜(二錢) 附子(二錢) 艾葉(一錢) 白術(shù)(二錢) 茯苓(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 知母(三錢) 五味(一錢) 故紙(二錢) 香附(一錢)歌曰:熱煩欲臥水泥中,陰甚需參姜附攻。
互用知連冬味草,苓蔥紙艾性溫通。
春月發(fā)熱,氣喘而口干渴者,感風(fēng)熱之氣也。宜加減麻杏湯。
杏仁(三錢) 麻黃(八分) 石膏(三錢) 甘草(一錢) 僵蠶(三錢) 知母(三錢) 花粉(三錢)連翹(二錢) 銀花(二錢) 白芍(三錢) 蟬蛻(七個) 菊花(一錢) 牛蒡子(一錢)歌曰:渴兼發(fā)熱在春天,麻杏知膏急與煎。
花粉銀翹牛蒡菊,再加芍草共蠶蟬。
夏月發(fā)熱,口渴而心煩懊者,傷暑熱之氣也。宜加味六一散。
炒梔(三錢) 麥冬(二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一錢) 黃芩(二錢) 花粉(三錢) 杏仁(三錢) 香薷(一錢) 濃樸(二錢) 木通(二錢) 石膏(三錢) 荊芥(一錢) 知母(三錢) 銀花(二錢)歌曰:夏天熱渴暑為殃,滑草梔冬芩粉詳。
通樸杏薷膏合芥,銀花知母性清涼。
嘔吐
[總訣]寒熱陰陽細品詳,總因氣逆嘔斯生。降沖安胃開邪拒,氣不奔騰嘔自平。
嘔吐不食,水飲不得入口者,火熱相拒隔也。宜人參干姜湯。
人參(三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干姜(五分)歌曰:嘔時拒隔水難嘗,多用芩連少用姜。
惟有人參能養(yǎng)液,主方重使卻無妨。
嘔吐能食,食入實時吐出者,兩熱相爭沖也。宜酒蒸大黃湯。
大黃(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嘔吐雖能納水漿,實時吐出胃脾傷。
只緣兩熱相爭競,酒水同烹草與黃。
食久乃吐,兼見大腹脹滿者,脾經(jīng)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干姜(一錢) 附子(二錢)歌曰:食飯經(jīng)時嘔吐頻,更兼腹?jié)M病原真。
人參附片姜和術(shù),半夏云苓甘與陳。
食久乃吐,兼見胸前脹滿者,胃府之虛寒也。宜香砂養(yǎng)胃湯。
木香(二錢) 砂仁(二錢) 白術(shù)(二錢) 云苓(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 生姜(三片)歌曰:食久胸前脹滿增,香砂治嘔有奇能。
參苓棗夏俱同煮,術(shù)草姜陳也共蒸。
食久乃吐,吐出多帶水液者,腎部之虛寒也。宜仲景真武湯。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片) 附子(三錢)歌曰:腎寒嘔吐水津多,術(shù)芍云苓姜附科。
姜附散寒為主藥,術(shù)苓平胃共調(diào)和。
(伯未按:若嘔吐苦水,或酸水,或綠水,而不能飲食者,吳萸,黃連濃煎,緩咽。)食久乃吐,吐出多帶酸水者,肝藏有寒熱也。宜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個) 人參(二錢) 黃柏(二錢) 黃連(二錢) 當歸(三錢) 干姜(一錢) 細辛(五分) 桂枝(一錢) 附子(二錢) 花椒(一錢)(伯未按:蜀刻本作“宜吳茱萸原方”,方用吳萸、生姜、人參、大棗。)歌曰:食已經(jīng)時吐帶酸,梅連桂附善平肝。
姜辛椒柏當歸研,再入人參裹作丸。
單吐痰涎,或兼咳嗽頭痛者,胃中有痰飲也。宜加味二陳湯。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云苓(三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 竹瀝(一勺)黃芩(三錢)(伯未按:蜀刻本無黃芩。)歌曰:單吐痰涎用二陳,夏陳苓草竹姜勻。
黃芩加入兼清熱,熱凈痰除效若神。
單吐酸水,或兼頭痛如破者,肝寒氣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吳萸(二錢) 黃連(一錢) 人參(二錢) 云苓(三錢) 細辛(五分) 苡仁(三錢)歌曰:單吐酸宜用左金,參苓細苡共連尋。
辛溫獨取吳萸性,肝氣平時病不侵。
(伯未按:一味吳萸濃煎服亦效,肉桂粉亦佳。)嘔吐不止,兼見腹痛下利者,脾氣之虛脫也。宜附子理中湯。
附子(二錢) 白術(shù)(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干姜(一錢)歌曰:吐兼下利責(zé)脾虛,參草和中是急需。
附術(shù)干姜仍合用,理中湯服病當除。
嘔吐發(fā)熱,或兼口苦胸滿者,少陽之逆氣也。宜原方柴胡湯。
黃芩(三錢) 柴胡(一錢) 人參(二錢) 生姜(三片) 半夏(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歌曰:吐兼發(fā)熱用柴芩,只為三焦逆氣侵。
夏草姜參同大棗,長沙舊法細推尋。
卒然嘔吐,兼見發(fā)悶惡心者,感瘴厲異氣也。宜藿香正氣散。
白術(shù)(三錢) 半夏(三錢) 云苓(三錢) 白芷(二錢) 腹皮(二錢) 生姜(三片) 砂仁(二錢) 濃樸(一錢) 陳皮(一錢) 桔梗(一錢) 紫蘇(一錢) 藿香(一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歌曰:卒吐還兼發(fā)惡心,瘴鄉(xiāng)芷樸急當尋。
術(shù)苓夏腹砂陳桔,藿草姜蘇棗共斟。
咳嗽
[總訣]肺氣如鐘撞則鳴,或痰或血治須分。再加和胃疏肝法,咳血之原即此尋。
外感咳嗽,吐痰清白而涎者,傷寒有水氣也。宜小青龍原方。
桂枝(二錢) 半夏(三錢) 麻黃(七分) 甘草(一錢) 干姜(一錢) 細辛(五分) 白芍(二錢) 五味(一錢)歌曰:傷寒咳嗽吐痰清,五味姜辛一劑烹。
夏芍麻黃同桂草,長沙遺法貴研精。
外感咳嗽,吐痰黃色而粘者,傷風(fēng)動火氣也。宜新方麥冬湯。
麥冬(三錢) 黃芩(二錢) 桔梗(一錢) 桑皮(二錢) 栝蔞(三錢) 杏仁(三錢) 貝母(三錢) 柴胡(二錢) 云苓(三錢) 紫菀(二錢) 薄荷(一錢) 花粉(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歌曰:咳嗽痰粘風(fēng)火傷,冬芩桑桔與瓜霜。
枳荷貝杏同花粉,紫菀柴苓甘草詳。
(伯未按:荸薺、蘿卜汁二兩燉溫,分二次飲,頗驗。)久咳上氣,痰涎多而聲易者,肺腎之陽虛也。宜加味真武湯。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白芍(三錢) 五味(七分) 附子(三分) 干姜(二分) 細辛(五分)歌曰:久咳痰多肺腎虧,姜辛五味總當知。
云苓術(shù)芍還加附,真武名湯治法推。
久咳上氣,聲干澀而痰凝者,肺腎之陰虛也。宜加味豬苓湯。
阿膠(二錢) 百合(三錢) 麥冬(三錢) 貝母(一錢) 澤瀉(二錢) 滑石(二錢) 豬苓(二錢) 五味(七分) 云苓(三錢) 丹皮(二錢) 海粉(一錢) 生地(三錢)歌曰:久咳聲干痰亦凝,陰虛膠味二苓增。
澤丹滑地冬和母,海粉還加百合蒸。
(伯未按:咳唾膿血,胸脹滿,此屬肺癰。用葶藶一錢,大棗四枚與服。或陳腌芥鹵飲之甚效。)小兒咳嗽,連嗆數(shù)十余聲者,肝血之不和也。宜加味逍遙散。
當歸(二錢) 白芍(二錢) 云苓(三錢) 柴胡(二錢) 煨姜(二錢) 薄荷(一錢) 丹參(二錢) 香附(二錢) 半夏(二錢) 黃芩(二錢) 五味(七分) 丹皮(一錢) 白術(shù)(二錢)甘草(一錢)歌曰:小兒嗆咳用逍遙,姜薄柴芩味治標。
丹芍參歸香附草,術(shù)和苓夏使痰銷。
婦人干咳,由于經(jīng)水不行者,沖任之氣逆也。宜變化柴胡湯。
柴胡(一錢) 香附(三錢) 元胡(二錢) 當歸(三錢) 丹皮(三錢) 云苓(三錢) 貝母(三錢)黃芩(二錢) 麥冬(三錢) 牛膝(一錢) 桃仁(二錢) 法夏(二錢)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婦人干咳不行經(jīng),香附元胡芍共苓。
丹夏柴歸甘與貝,芩冬桃膝服之靈。
喘[總訣]喘 二證本多痰,亦有虛時屬腎關(guān)。開口便言中氣弱,那知化氣水須捐。
氣緊喘促,鼻塞聲音不利者,風(fēng)寒閉肺竅也。宜蘇子降氣湯。
蘇子(二錢) 半夏(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二錢) 生姜(二錢) 濃樸(一錢) 沉香(一錢)前胡(三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歌曰:喘促寒凝鼻不通,姜陳蘇子夏歸同。
柴前樸草沉香入,順氣除痰力量洪。
氣喘而促,審系呼出氣短者,內(nèi)有停水飲也。宜二陳五苓散。
半夏(二錢) 五味(五分) 甘草(一錢) 陳皮(二錢) 白術(shù)(二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云苓(三錢) 桂尖(二錢) 細辛(五分)歌曰:喘促多緣水飲停,當從出氣審情形。
甘陳夏味辛兼術(shù),桂澤豬苓與茯苓。
氣喘而促,審系吸入氣短者,腎中之氣虛也。宜八味腎氣丸。
熟地(三錢) 山藥(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肉桂(一錢) 澤瀉(三錢) 山茱萸(二錢) 附子(炮,三錢)歌曰:吸時氣短喘因虛,桂附丹萸藥籠儲。
山藥云苓兼澤瀉,地黃滋補氣寬舒。
鼾有聲,喉中漉漉不利者,痰氣為寒阻也。宜破痰射干丸。
射干(二錢) 半夏(二錢) 陳皮(二錢) 百部(二錢) 冬花(二錢) 細辛(五分) 五味(五分) 干姜(一錢) 貝母(二錢) 云苓(三錢) 郁李(二錢) 枳殼(一錢) 皂角(打,一錢)歌曰:喘 痰響總因寒,方用姜辛夏射干。
百部陳皮冬味合,貝苓皂郁枳同攢。
(伯未按:痰哮癥可用漂淡陳海蜇及海帶煎湯,以生蘿卜搗汁和服。)喘 氣逆,噫咳痰塞溺黃者,肺胃之火逆也。宜清熱降逆湯。
生地(三錢) 白芍(三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花粉(三錢) 射干(二錢) 甘草(一錢) 黃芩(二錢) 枳殼(一錢) 旋復(fù)(二錢) 杏仁(三錢) 赭石(三錢) 硼砂(一錢)歌曰:喘 痰塞溺兼黃,地芍知膏花粉詳。
草杏枳芩旋復(fù)赭,硼砂加入射干良。
(伯未按:蜀刻本無黃芩。)
失血
[總訣]血隨氣布要循經(jīng),氣上因而血沸騰。降逆消瘀為妙訣,莫施補劑致癆蒸。
驟然吐血,兼見頭痛寒熱者,外感傷經(jīng)脈也。宜麻黃芍藥湯。
藕節(jié)(二錢) 枯芩(一錢) 生地(二錢) 川芎(五分)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麻黃(八分) 丹皮(二錢) 香附(三錢) 麥冬(三錢) 杏仁(三錢) 蒲黃(一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歌曰:失血頭痛外感傷,藕芩地芍與麻黃。
歸芎香附丹蒲杏,枳草和冬煮與嘗。
吐血口渴,脈洪數(shù)而溺赤者,火熱傷陰分也。宜加味四生丸。
生地(三錢) 艾葉(一錢) 柏葉(三錢) 荷葉(三錢) 丹皮(三錢) 枯芩(三錢)酒軍(七分) 知母(三錢) 花粉(三錢) 牛膝(一錢) 茅根(三錢) 馬通(即白馬屎一兩泡取水)歌曰:脈洪失血渴難當,知地丹芩與大黃。
牛膝馬通花粉入,茅荷艾柏葉同嘗。
吐血口和,脈弦微而溺清者,陽虛而陰脫也。宜變化理中湯。
黨參(二錢) 黃 (二錢) 黑姜(八分) 甘草(一錢) 白芍(二錢) 白術(shù)(二錢)五味(五分) 當歸(三錢) 木香(一錢) 側(cè)柏(二錢) 醋艾(一錢) 馬通(即白馬屎一兩泡取水)歌曰:脈微血脫溺還清,姜草參 芍共烹。
術(shù)味馬通歸柏艾,木香加入病能輕。
吐后口渴,血帶黑而腹痛者,瘀血積腹里也。宜加味四物湯。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桃仁(研,三錢) 白芍(三錢) 大黃(一錢) 丹皮(三錢) 香附(三錢) 枳殼(一錢) 降香(一錢)歌曰:血方吐過口旋干,腹痛瘀停歸地餐。
芎枳降香香附子,大黃加芍佐桃丹。
吐血之前,必先大發(fā)惡心者,血潮而凌心也。宜郁金丹皮湯。
郁金(二錢)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牛膝(二錢) 五味(七分) 丹皮(二錢) 炒梔(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二錢) 玉竹(二錢) 棗仁(二錢) 知母(一錢) 木香(二錢)朱砂(研沖服八分)歌曰:吐血之前發(fā)惡心,木香知味芍歸尋。
朱砂牛地冬和棗,玉竹丹梔與郁金。
(伯未按,鮮蠶豆葉、搗汁和陳皮酒燉溫服。)先行咳嗽,然后得吐血證者,肺燥傷陰脈也。宜清燥和血湯。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百合(二錢) 五味(五分) 當歸(三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續(xù)斷(二錢) 藕節(jié)(二錢) 荊芥(一錢) 竹茹(二錢) 蒲黃(一錢) 紅花(五分)降香(一錢)歌曰:先行咳嗽血方來,地合歸冬杏貝裁。
續(xù)降芥茹同五味,紅花藕節(jié)與蒲灰。
(伯未按:枇杷葉膏可時沖服。)先行吐血,然后得咳嗽證者,陰陽不相符也。宜調(diào)陰和陽湯。
當歸(二錢) 白芍(二錢) 生地(二錢) 阿膠(一錢) 五味(七分) 百合(二錢) 貝母(二錢) 杏仁(二錢) 沉香(五分) 牛膝(一錢) 白薇(二錢) 蒲黃(一錢) 牡蠣(二錢)降香(一錢)歌曰:先行吐血咳相隨,藥用阿膠地芍歸。
味合降沉和貝杏,蒲黃牡蠣膝兼薇。
吐血之后,肌肉魚鱗甲錯者,腹中有干血也。宜大黃 蟲丸。
大黃(一錢) 桃仁(一錢) 甘草(一錢) 虻蟲(炒,一錢) 蠐螬(一錢) 阿膠(一錢) 當歸(一錢) 炒荊芥(一錢) 水蛭(炒,二條) 蟲(炒,一錢)歌曰:血干肌肉似魚鱗,蛭 螬虻效若神。
黃與膠歸分佐使,再加芥草與桃仁。
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前者,腸風(fēng)瘡痔類也。宜赤豆加味散。
當歸(三錢) 地榆(三錢) 銀花(一錢) 防己(一錢) 麥冬(三錢) 牛蒡子(三錢) 丹皮(三錢) 白芍(二錢) 槐角(三錢) 棕灰(一錢) 杏仁(三錢) 黃柏(二錢) 甘草(一錢)赤豆(芽,三錢)歌曰:痔瘡下血用歸榆,赤豆銀防冬芍俱。
牛蒡棕槐丹杏共,寸冬黃柏草梢須。
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后者,肝脾不統(tǒng)血也。宜仲景黃土湯。
白術(shù)(三錢) 附子(二錢) 炙草(二錢) 生地(三錢) 黃芩(二錢) 阿膠(二錢) 灶心土(三錢)歌曰:肝脾失馭血違經(jīng),便后長流勢不停。
術(shù)附地芩膠共草,湯煎黃土服之靈。
通身汗血,甚則沾衣盡赤者,火甚而血溢也。宜加味六黃湯。
當歸(三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黃柏(二錢) 蟬蛻(一錢) 酒軍(一錢) 生地(三錢) 黃 (二錢) 熟地(三錢) 白芍(三錢) 竹茹(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 地骨皮(二錢)歌曰:通身汗出血沾衣,兩地芩連芍與歸。
地骨竹茹蟬杏草,生軍 柏汗當稀。
鼻中流血,以及齒縫出血者,胃中之燥熱也。宜清涼甘露飲。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麥冬(三錢) 天冬(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一錢) 石斛(三錢) 茵陳(三錢) 藕節(jié)(三錢) 蒲黃(一錢) 牛膝(二錢) 甘草(一錢) 枇杷葉(去毛蜜炙,二錢)歌曰:鼻中流血要清涼,芩枳茵陳兩地黃。
藕斛枇杷牛膝共,二冬和草煮成湯。
遺精
[總訣]夢中所見乃肝魂,魂不清兮夢不寧。若是陰精無夢泄,失于鎖鑰貴司門。
遺精有夢,或兼心煩善怒者,心肝之火邪也。宜龍膽清肝湯。
柴胡(一錢) 木通(一錢) 車前子(二錢) 炒梔(二錢) 當歸(二錢) 牡蠣(二錢) 遠志(一錢) 黃芩(二錢) 澤瀉(二錢) 生地(二錢) 膽草(二錢) 丹皮(一錢) 甘草(一錢) 燈心(一團)歌曰:遺精有夢火為邪,前澤通柴梔地加。
芩膽蠣丹歸志草,燈心加入效堪夸。
遺精無夢,或兼陰頭寒冷者,腎元之陽虛也。宜加味天雄散。
天雄(三錢) 桂尖(二錢) 牡蠣(四錢) 龍骨(三錢) 白術(shù)(四錢) 甘草(二錢)歌曰:遺精無夢腎元虧,龍蠣天雄桂術(shù)隨。
甘草調(diào)和同補益,精神收斂病堪醫(yī)。
(伯未按:或就藥店購金櫻子膏,合金匱腎氣丸服之亦效。)
言語
[總訣]言屬心聲出肺關(guān),心經(jīng)痰火語言愆。若還肺竅嘶兼塞,升散開提病自安。
聲音閉塞,鼻窒而喉中緊者,會厭被寒侵也。宜麻黃杏仁湯。
麻黃(二錢) 杏仁(五錢) 甘草(二錢)歌曰:寒閉聲音窒不通,只因會厭客邪攻。
須知解表無他法,惟有麻黃杏草雄。
言語不利,喉痹而咽生瘡者,肺經(jīng)有痰火也。宜尖貝平肺散。
尖貝(二錢) 天冬(一錢) 麥冬(三錢) 百合(二錢) 兒茶(一錢) 牛黃(二厘) 薄荷(五分) 知母(一錢) 石膏(研,二錢) 杏仁(三錢) 冰糖(二錢) 甘草(五分)歌曰:語言不利是喉痹,百合兒茶糖煮宜。
杏貝牛黃甘草共,二冬加石薄荷知。
聲音嘶小,喉干而舌不潤者,肺金不清利也。宜麥冬旋復(fù)湯。
麥冬(三錢) 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花粉(二錢) 旋復(fù)(三錢) 知母(三錢) 生地(三錢)桑葉(二錢) 甘草(一錢)歌曰:咽喉不潤又聲嘶,旋復(fù)蔞根杏桔齊。
知母寸冬生地草,再加桑葉進刀圭。
語言謇滯,唇緩而流涎沫者,脾經(jīng)中風(fēng)證也。宜資壽解語湯。
附子(二錢) 安桂(一錢) 防風(fēng)(二錢) 羌活(一錢) 天麻(三錢) 棗仁(三錢) 甘草(二錢) 羚羊(一錢) 姜汁(一錢) 竹汁(一錢)歌曰:語言謇滯口流涎,風(fēng)中脾經(jīng)姜竹煎。
桂附羌防同棗草,天麻羚角效如仙。
昏冒不語,遺溺直視足廢者,心腎經(jīng)中風(fēng)也。宜地黃飲子湯。
安桂(一錢) 蓯蓉(二錢) 熟地(三錢) 遠志(二錢) 五味(五分) 巴戟(二錢) 薄荷(五分) 附子(二錢) 云苓(三錢) 麥冬(三錢) 菖蒲(七分) 山萸(二錢) 石斛(二錢)枸杞(二錢)歌曰:不語昏迷卒倒逢,溺遺直視用蓯蓉。
地苓桂附菖萸志,味斛冬荷枸戟從。
狂言見鬼,舌黑而手足熱者,胃中有實熱也。宜三一承氣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 濃樸(二錢)歌曰:胃中實熱喜狂言,色黑都緣火氣燔。
見鬼休疑邪祟惑,硝黃枳樸草宜吞。
出言漫罵,或兼棄衣登高者,痰火迷心神也。宜礞石滾痰丸。
大黃(三錢) 黃芩(三錢) 沉香(末,一錢) 礞石(火硝炒,一錢)歌曰:出言漫罵喜登高,礞石除痰力最豪。
芩佐大黃能降熱,沉香理氣未同熬。
出言顛倒,其人癡不識人者,痰入心而癲也。宜朱砂丹礬丸。
黃丹(炒,三錢) 白礬( ,三錢) 茶葉(二錢) 朱砂(三錢) 豬心血(五錢)歌曰:出言顛倒系癡呆,礬研朱砂心竅開。
茶葉黃丹豬血裹,心包痰入此方推。
(伯未按:先將石菖蒲搗汁與飲。)卒倒不言,牙關(guān)緊閉不開者,外邪之驟中也。宜吹鼻通關(guān)散。
細辛(三錢) 牙皂(三錢)歌曰:卒倒牙關(guān)封閉嚴,語言難出效三緘。
急須牙皂同辛研,吹鼻通關(guān)效不凡。
卒倒作聲,有如羊犬等狀者,風(fēng)痰發(fā)癇證也。宜加味二陳湯。
硼砂(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云苓(二錢) 甘草(一錢) 防風(fēng)(二錢) 麝香(一厘) 竹茹(一錢) 白礬(七分) 枳殼(一錢) 生姜(一錢) 前胡(一錢) 枯芩(一錢) 郁金(一錢) 當歸(一錢) 牛黃(三厘)歌曰:卒倒聲如犬共羊,方宜陳夏草苓防。
硼礬芩枳姜前竹,歸郁牛黃與麝香。
心神
[總訣]心主神兮肝主魂,腎藏精氣外游行。此間治法猶難識,況挾長沙百合名。
心中大煩,舌黑而不得臥者,少陰之陽煩也。宜黃連阿膠湯。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阿膠(一錢) 白芍(三錢) 雞子黃(調(diào)下,一枚)歌曰:心煩舌黑證為陽,湯用膠連仔細詳。
白芍枯芩同劑煮,再調(diào)雞子去清嘗。
心中大躁,手足躁擾不安者,少陰之陰躁也。宜加味白通湯。
干姜(二錢) 附子(三錢) 蔥白(三錢) 甘草(一錢) 膽汁(七分) 知母(二錢) 麥冬(三錢) 牛膝(一錢)歌曰:心中大躁卻為陰,用藥還宜姜附斟。
膽草和蔥知膝共,麥冬加入病無侵。
心中怔忡,跳動如舂碓臼者,心脾之血虛也。宜加味歸脾湯。
白術(shù)(二錢) 麥冬(二錢) 茯神(二錢) 黨參(二錢) 遠志(一錢) 棗仁(二錢) 當歸(二錢) 黃 (二錢) 白芍(二錢) 五味(七分) 龍眼(三枚) 甘草(一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歌曰:心中跳動用參 ,龍眼歸苓補血宜。
味術(shù)棗仁同遠志,冬甘乳沒芍歸脾。
(伯未按:單用棗仁四錢,龍眼肉十枚,亦佳。)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氣凌心經(jīng)也。宜桂苓甘棗湯。
桂尖(三錢) 云苓(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歌曰:悸怯緣何現(xiàn)此形,總因水氣犯心經(jīng)。
除寒消水無逾桂,甘棗還加云茯苓。
心驚而惕,神魂不能自主者,心虛而氣浮也。宜桂枝龍牡湯。
桂枝(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三錢) 甘草(炙,二錢) 牡蠣(三錢)歌曰:心常驚惕擾神魂,虛怯宜將桂附溫。
仍恐元陽難鎮(zhèn)斂,再加龍牡草梢存。
心神慌惚,入夜則多煩夢者,心血虛有火也。宜原方安神丸。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黃連(二錢) 朱砂(一錢) 甘草(一錢)歌曰:心神慌惚夢偏多,虛火常炎奈若何。
歸地朱砂連共草,丸湯服下即調(diào)和。
心神恍惚,每事不能記憶者,有火兼有痰也。宜加味安神丸。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茯神(三錢) 菖蒲(一錢) 棗仁(三錢) 生地(三錢) 黃連(一錢) 朱砂(一錢) 遠志(一錢) 五味(一錢) 當歸(三錢) 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麥冬(三錢)歌曰:心神恍惚性多忘,龍牡歸苓棗與菖。
連地朱砂同志味,草和貝母麥冬嘗。
心神不定,起居百般不安者,百脈皆合病也。宜加味百合湯。
黨參(三錢) 白芍(三錢) 百合(三錢) 生地(三錢) 玉竹(三錢) 茯神(三錢) 棗仁(三錢) 麥冬(三錢) 百部(二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 滑石(三錢)歌曰:心神不定意憧憧,起坐難安用麥冬。
部合棗仁苓味芍,竹參貝滑地煎濃。
斑黃
[總訣]陽明病氣陷脾鄉(xiāng),挾濕因而外發(fā)黃,若但火邪傷血分,赤斑累累亢于陽。
發(fā)斑紅紫,身熱口中干渴者,陽明經(jīng)血熱也。宜加減三黃湯。
花粉(三錢) 犀角(一錢) 黃芩(三錢) 黃柏(二錢) 炒梔(三錢) 蟬蛻(七個) 銀花(三錢) 白芍(三錢) 枳殼(二錢) 杏仁(一錢) 歸尾(三錢) 石膏(三錢)歌曰:發(fā)斑紅紫口中干,梔柏蟬芩歸芍餐。
膏杏銀花同枳殼,蔞根犀角一方攢。
發(fā)黃明亮,兼見口渴溺赤者,脾經(jīng)之濕熱也。宜茵陳梔子湯。
炒梔(三錢) 黃柏(二錢) 茵陳(五錢) 甘草(一錢)歌曰:發(fā)黃口渴尿兼紅,梔柏茵陳甘草同。
四藥總能除濕熱,不煩加減奏奇功。
(伯未按:服藥外,以赤豆時煮食亦佳。)發(fā)黃黑暗,兼見口和不渴者,脾經(jīng)之寒濕也。宜茵陳五苓散。
桂枝(三錢)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茵陳(三錢)歌曰:發(fā)黃黑暗口津多,桂術(shù)茵陳澤瀉科。
再入二苓同煮服,病因寒濕即調(diào)和。
出汗
[總訣]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wèi)外疏。識得陰陽相附麗,互根當究五車書。
發(fā)熱出汗,時見惡風(fēng)灑灑者,傷風(fēng)之外證也。宜防風(fēng)和營湯。
防風(fēng)(二錢) 白芍(二錢) 荊芥(一錢) 紫蘇(一錢) 香附(一錢) 杏仁(一錢) 白芷(二錢) 陳皮(一錢) 當歸(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一錢) 大棗(二枚)歌曰:熱汗頻頻輒惡風(fēng),荊防蘇芷杏陳攻。
生姜棗芍和甘草,香附當歸一劑同。
睡后出汗,醒時則汗仍收者,陰虛而盜汗也。宜當歸六黃湯。
熟地(三錢)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二錢) 黃 (二錢)歌曰:眠時出汗醒時收,盜汗陰虛實可憂。
二地歸芩連共柏,黃 加入病當瘳。
(伯未按:方中可加酸棗仁三錢,甘杞子三錢,尤佳。)醒時汗出,睡后則汗仍收者,陽虛而自汗也。宜參 術(shù)附湯。
人參(三錢) 黃 (三錢) 白術(shù)(三錢) 附子(三錢)歌曰:醒時出汗睡時收,此是陽虛自汗流。
術(shù)附 參宜共煮,回陽止汗此方投。
腫脹
[總訣]腫脹原由說的端,總因水氣竄皮間。無分表里和虛實,泄水扶脾病自安。
先首腫起,以下及于手足者,傷于外之濕也。宜加味五皮湯。
陳皮(二錢) 苓皮(二錢) 腹皮(二錢) 姜皮(二錢) 桑皮(二錢) 麻黃(七分) 桂尖(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歌曰:頭腫徐徐及四肢,姜桑苓腹共陳皮。
杏仁甘草同紅棗,再入麻黃及桂枝。
先腳腫起,以上及于腹股者,內(nèi)之水不行也。宜原方真武湯。
白術(shù)(三錢) 白芍(三錢) 云苓(三錢) 生姜(二錢) 附子(二錢)歌曰:水不流行腳腫先,漸看腹股腫相連。
云苓術(shù)芍同姜附,真武原方急與煎。
(伯未按:可兼飲冬瓜汁。)腫脹溺赤,或兼口渴脈數(shù)者,陽郁而水壅也。宜加味五皮飲。
桑皮(三錢) 茯苓(二錢) 腹皮(二錢) 白芍(二錢) 知母(三錢) 青木香(一錢) 防己(一錢) 滑石(三錢) 黃芩(三錢) 當歸(一錢) 車前(三錢) 杏仁(三錢)歌曰:口干腫脹溺兼紅,青木香和芩芍通。
桑腹知苓防己共,歸前滑石杏仁同。
腫脹溺清,其口不渴脈沉者,陰結(jié)而水停也。宜原方真武湯。
白術(shù)(三錢) 附片(三錢) 白芍(三錢) 云苓(三錢) 生姜(三錢)歌曰:溺清腫脹脈兼沉,真武原方術(shù)附尋。
白芍云苓姜作引,水停陰結(jié)煮湯斟。
單腹腫大,其人四肢瘦削者,脾虛而血結(jié)也。宜加味逍遙散。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薄荷(一錢) 煨姜(二錢) 柴胡(一錢) 蚯蚓(一錢) 香附(三錢) 靈脂(三錢) 乳香(一錢) 腹皮(二錢) 防己(一錢) 蘇梗(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歌曰:脹膨多緣血結(jié)成,術(shù)苓香附許回生。
乳防蘇腹荷同蚓,靈脂柴歸姜芍行。
飲食
[總訣]胃司飲食命之根,欲惡之間得病情。單指積停一端說,非吾所謂個中人。
饑而思食,每食又不能多者,脾強而胃弱也。宜重訂助胃丸。
蒼術(shù)(二錢) 甘草(一錢) 砂仁(二錢) 陳皮(二錢) 生姜(一錢) 吳萸(一錢) 半夏(二錢) 白蔻(一錢) 檀香(一錢) 黨參(三錢) 云苓(二錢) 大棗(二枚)歌曰:饑思飲食反嫌多,胃弱脾強姜草和。
再入砂陳萸術(shù)棗,參苓白蔻夏檀科。
食而善飽,每飽又作反脹者,胃強而脾弱也。宜抑胃扶脾湯。
麥冬(三錢) 黃連(二錢) 黨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山藥(二錢) 木香(一錢) 白芍(二錢) 麥芽(二錢) 黃精(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食而善飽脹翻增,弱在脾經(jīng)谷不勝。
薯術(shù)香連參芍草,黃精冬麥效堪憑。
(伯未按:蜀刻本無山藥、黃精、多干姜、肉蔻。)不善于食,而并不思飲食者,脾胃兩皆虛也。宜建中復(fù)理湯。)桂枝(二錢) 白芍(三錢) 飴糖(三錢) 黨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干姜(一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歌曰:不思飲食土全虛,桂芍飴糖暖氣噓。
參術(shù)干姜同棗草,建中湯服飯如初。
喜飲冷水,以及消渴不止者,胃中虛熱故也。宜原方甘露飲。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天冬(三錢) 麥冬(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一錢) 石斛(三錢) 茵陳(三錢) 枇杷葉(三錢) 甘草(一錢)歌曰:喜吞冷水病中消,二地生津力頗饒。
芩枳二冬茵斛草,枇杷加入病和調(diào)。
喜飲熱湯,或兼腹痛厥利者,脾部之虛寒也。宜附子理中湯。
附子(三錢) 白術(shù)(三錢) 人參(三錢) 生姜(二錢) 甘草(一錢)歌曰:脾部虛寒喜熱湯,理中術(shù)附與生姜。
人參補益同甘草,仲景真方請細詳。
傷食腹痛,兼見吐酸噯腐者,宿食停不去也。宜加減平胃散。
蒼術(shù)(二錢) 陳皮(二錢) 濃樸(一錢) 甘草(一錢) 大黃(一錢) 生姜(一錢) 神曲(二錢)歌曰:食傷腹痛用陳皮,蒼術(shù)生姜樸草隨。
神曲大黃還共煮,胃平食去此方宜。
食入氣嗆,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氣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
百合(三錢) 阿膠(二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 杏仁(三錢) 枳殼(一錢) 細辛(五分) 五味(七分)歌曰:食時氣嗆用辛冬,百合阿膠半夏從。
枳味杏仁同理氣,降脾平胃咽方通。
食必飲送,無飲即不下咽者,胃氣不下降也。宜甘蜜半夏湯。
半夏(三錢) 黨參(三錢) 白蜜(一兩) 甘瀾水(一斤)歌曰:食無飲送即難吞,只取生津不取溫。
半夏人參和白蜜,甘瀾水服胃陰存。
(伯未按:若因老年血槁者,用地黃、麥冬、當歸濃煎,入乳汁、韭汁、桃仁泥和勻呷下。)飲傷腹?jié)M,兼見小便不利者,膀胱氣不化也。宜原方五苓散。
白術(shù)(三錢) 云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二錢)歌曰:飲傷腹?jié)M溺難通,總系膀胱氣不融。
白術(shù)二苓同桂澤,生津利水有奇功。
起居
[總訣]脾主四肢膽主樞,氣機通暢體輕舒。若還運動難為力,按法施方莫舛途。
轉(zhuǎn)側(cè)艱難,以及曲伸不利者,少陽之樞逆也。宜當歸柴胡湯。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 柴胡(一錢) 秦艽(二錢) 竹茹(二錢) 甘草(一錢) 丹參(三錢) 玉竹(二錢) 僵蠶(三錢) 銀花(二錢) 黃芩(三錢) 法夏(二錢)歌曰:少陽樞逆轉(zhuǎn)身難,歸芍柴芩艽夏攢。
蠶合丹參銀共草,竹茹玉竹作湯餐。
身體沉重,四肢運動艱滯者,脾經(jīng)有濕氣也。宜和脾利濕湯。
白術(shù)(三錢) 防己(二錢) 木通(二錢) 云苓(三錢) 蒼術(shù)(二錢) 澤瀉(二錢) 淡竹葉(二錢)歌曰:身重脾經(jīng)濕氣侵,通防二術(shù)茯苓斟。
淡竹葉加和澤瀉,扶脾去濕理堪尋。
倒仆
[總訣]危急無如猝倒形,驟然跌仆舉家驚。不須問病從何起,閉脫分醫(yī)立起生。
猝倒地下,其證手撒目閉者,中風(fēng)虛脫證也。宜急救三生飲。
附子(二錢) 川烏(二錢) 南星(三錢) 人參(三錢)歌曰:猝時倒地目難張,手撒陽虛風(fēng)暗傷。
附子川烏為主藥,南星加入黨參嘗。
猝倒地下,其象手握口噤者,中風(fēng)實閉證也。宜吹鼻通關(guān)散。
生半夏(三錢) 麝香(一分) 牙皂末(二錢) 白礬(二錢) 細辛(二錢)為末,吹鼻中。
歌曰:中風(fēng)猝倒手難開,實閉通關(guān)半夏該。
牙皂辛礬同麝末,研來吹鼻莫徘徊。
掣動
[總訣]筋脈從來貴潤柔,那堪風(fēng)火兩相仇。相仇故爾相牽引,須向肝脾問厥由。
角弓反張,以及向后跌仆者,太陽經(jīng)痙病也。宜防風(fēng)竹茹湯。
防風(fēng)(三錢) 生地(三錢) 白芍(一錢) 葛根(三錢) 荊芥(二錢) 花粉(三錢) 竹茹(三錢) 僵蠶(三錢)歌曰:太陽痙病角弓張,葛根蔞根用最良。
竹與僵蠶齊入選,再加地芍與荊防。
頭低足縮,以及向前跌仆者,陽明經(jīng)痙病也。宜清陽已痙湯。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玉竹(三錢) 石膏(三錢) 芒硝(二錢) 酒軍(二錢) 甘草(一錢)歌曰:陽明痙病向前弓,地草芒硝及麥冬。
更入石膏軍玉竹,清陽養(yǎng)液此為功。
一邊手足,牽引搐搦不用者,少陽經(jīng)痙病也。宜加味柴胡湯。
柴胡(三錢) 枯芩(二錢) 生姜(二錢) 甘草(一錢) 黨參(二錢) 生地(三錢)羚羊角(二錢) 花粉(三錢)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歌曰:少陽經(jīng)脈繞旁邊,痙病筋收自引牽。
姜草參歸柴芍地,羚羊花粉共芩煎。
筋惕肉動,振振然欲擗地者,寒水干筋肉也。宜苡仁真武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附子(三錢) 生姜(三錢) 苡仁(三錢) 桂枝(二錢) 白芍(二錢)歌曰:筋肉寒干振振然,術(shù)苓姜附總當先。
苡仁桂芍同甘草,真武湯方妙法傳。
四肢拘急,以及疼痛難忍者,寒甚筋收引也。宜桂枝附子湯。
桂枝(二錢) 白芍(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附子(一錢五分)歌曰:四肢拘急系寒收,桂附溫經(jīng)病即瘳。
佐以生姜和大棗,再加芍草力方優(yōu)。
四肢酸痛,以及焦痿不用者,火甚筋灼枯也。宜大劑補陰丸。
黃柏(三錢) 知母(三錢) 熟地(三錢) 羚羊角(二錢) 龜板(三錢) 牛膝(二錢) 白芍(三錢) 防己(一錢) 當歸(三錢) 玉竹(三錢)歌曰:四肢酸痛或痿焦,知柏龜羚地芍調(diào)。
玉竹當歸防己膝,服湯盡劑病都消。
四肢軟弱,步履疲怠不收者,濕甚筋縱弛也。宜利濕燥筋湯。
苡仁(三錢) 木瓜(一錢) 防己(一錢) 桂枝(二錢) 甘草(一錢)歌曰:四肢軟弱濕傷筋,利濕防瓜苡草群。
行水總求能化氣,藥分佐使桂為君。
(伯未按:可間吞人參再造丸。)
蟲蠱
[總訣]蟲因風(fēng)濕變而生,仲景分經(jīng)屬厥陰。千古醫(yī)師工殺毒,只原來歷未分明。
吐蟲蟲痛,或見舌起白花者,腎風(fēng)木所生也。宜仲景烏梅丸。
當歸(三錢) 黨參(二錢) 花椒(二錢) 黃柏(二錢) 烏梅(三錢) 干姜(二錢) 附子(二錢) 細辛(二錢) 黃連(三錢) 桂枝(二錢)歌曰:吐蟲蟲痛用烏梅,桂柏椒姜辛附推。
歸尾黃連參合用,專平風(fēng)木救蟲災(zāi)。
口咽生蟲,以及二陰生蟲者,古名狐惑病也。宜新制化蟲丹。
花椒(二錢) 雄黃(二錢) 枯礬(一錢) 鉛粉(一錢) 烏梅(一錢) 黃連(二錢)甘草(五分)歌曰:咽蝕蟲生古有方,癥名狐惑用椒黃。
枯礬鉛粉烏梅肉,甘草黃連仔細商。
(伯未按:婦人陰內(nèi)癢,用蛇床子煎湯洗,拭干,內(nèi)摻桃仁、雄黃末。)誤中蟲毒,食白礬而反甜者,邪變?nèi)肱K氣也。宜經(jīng)驗吐利湯。
升麻(三錢) 郁金(三錢)歌曰:食礬甜是蠱為殃,解毒當知吐利方。
藥用升麻能上達,郁金加入即安康。
鬼祟
[總訣]脈無定準面無常,夜睡流涎鬼祟傷。喻氏移精變氣說,鑿開荒徑指津梁。
乍醒乍昏,寒熱面色無定者,鬼怪附人身也。宜移精變氣散。
虎骨(三錢) 牡蠣(三錢) 犀角(二錢) 天麻(三錢) 黃 (三錢) 桂尖(三錢) 龍骨(三錢) 羚羊角(三錢) 麝香(三分) 鹿角(三錢) 人參(三錢) 茯神(三錢)歌曰:醒昏不定色無常,鬼魅憑時虎骨良。
龍牡犀羚同麝鹿,大麻 桂茯參嘗。
顛狂如見鬼,以及潮熱譫語者,神魂被火亂也。宜加減龍薈丸。
黃連(五分) 木香(六分) 麝香(五厘) 梔子(一錢五分) 黃柏(二錢) 酒軍(三錢) 生地(四錢) 杏仁(三錢) 濃樸(八分) 甘草(八分) 黃芩(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歌曰:顛狂見鬼擾神魂,膽薈梔連黃柏根。
杏樸地芩軍共草,香丹麝木治狂言。
(伯未按:蜀刻本此條闕。)(伯未按:卷一卷二皆屬外感內(nèi)傷雜病,先由形體,漸及五內(nèi),從表入里,層次井然。至于辨癥簡要,用藥平正,在繁復(fù)之病例中,能作出提綱挈領(lǐng)功夫,極不容易。治病雖不如此簡捷,然略知大法,不致藥石亂投。若拘執(zhí)不變,則又不免貽誤病機。故一方面當知靈活運用,另方面當求合理診斷,避免自療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