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風龐 暑熱內著,口腹不慎,化脹,脈濡左弦,舌白罩灰,嗆咳脘悶,最重之癥。宜分消,候正。(八月十一號丁未二十九日。)金沸花(三錢包煎) 赤小豆(四錢) 大腹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赤苓(四錢) 光杏仁(三錢) 炒枳殼(錢半) 雞內金(三錢) 前胡(錢半) 蔻殼(錢半) 通草(錢半)清煎三帖。
復診 浮腫消減,脈浮濡,舌滑白,嗆咳音嘶,脘中略和。仍宜分消為穩。(八月十四號戊申初二日。)金沸花(三錢,包煎) 桑白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萊菔子(三錢) 赤苓(四錢) 光杏仁(三錢) 原滑石(四錢) 川萆 (三錢) 大腹皮(三錢) 杜赤小豆(三錢) 雞內金(三錢)(引)路路通(七個)三帖。
三診 浮腫已退,脈弦勁,嗆咳音嘶,舌滑。宜清肺利濕為妥。(八月二十號戊申初八日。)霜桑葉(三錢) 生米仁(四錢) 射干(錢半) 白前(錢半) 石決明(四錢) 川貝(錢半)茯苓(四錢) 粉丹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 冬瓜子(四錢) 通草(錢半) (引)鮮枇杷葉(五片)四帖。
介按∶暑熱外受,濕自內起,無形夾有形之邪,阻遏肺氣下降之司而為咳嗽,乘入脾臟而為腫脹。治法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意,而以苦降肅肺,辛淡滲濕,故能奏效。最后一診,浮腫已退,而亦以清肺滲濕為治,方法井井有條。
柯橋李 高年痰濕膠固,腹滿,跗浮,溺少,脈濡細,舌濃膩,微灰兩邊白,嗆咳。最重之癥。(八月九號丁未二十七日。)仙半夏(錢半) 炒蘇子(二錢) 雞內金(三錢) 麥芽(三錢) 川樸(錢半) 原滑石(四錢) 炒萊菔子(三錢) 橘紅(一錢) 赤苓(四錢) 光杏仁(三錢) 大腹皮(三錢) (引)路路通(七個)三帖。
介按∶濕壅三焦,肺氣不降,而脾陽不運,則跗腫腹滿,嗆咳嗽痰,喘脹要旨,開鬼門以取汗,潔凈腑以利水,無非宣通表里,務在治病源頭。故以清肅肺氣,滲濕導滯為治。但高年患此,是屬重險之候。
盛陵徐 腹中仍屬脹悶,食入尤甚,脈澀滯,舌滑尖紅,大便溏,跗浮,究屬重極之癥。(六月初五日。)烏藥(二錢) 雞內金(三錢) 冬瓜皮(三錢) 炒谷芽(四錢) 左金丸(八分) 新會皮(錢半) 赤苓(四錢) 佛手花(八分) 通草(錢半) 濃樸(一錢) 枳殼(錢半)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阻滯,肝陽橫逆,致脾胃失于健運,而便溏跗浮。治以清肝扶脾兼滲濕,庶免腹滿之虞矣。
安昌沈(濃記) 濕久化腫,脈澀滯,舌滑,溲數,脾陽受傷,非輕藐之癥。(八月二十九日。)帶皮苓(四錢) 豬苓(錢半) 大豆卷(三錢) 光杏仁(三錢) 桂枝(五分) 車前(三錢)原滑石(四錢) 杜赤小豆(三錢) 澤瀉(三錢) 冬瓜皮(三錢) 萊菔子(三錢)清煎三帖。
又 浮腫稍減,脈尚澀滯,舌滑,溲數,脾陽傷殘,究非輕藐之癥。(九月初四日。)商陸(一錢) 赤苓(三錢) 炒菔子(三錢) 海金砂(四錢) 桂枝(五分) 車前(三錢)滑石(四錢) 新會皮(錢半) 澤瀉(三錢) 冬瓜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清煎三帖。
介按∶濕漫三焦,郁傷脾陽,故治以通陽祛濕為主。方從河間桂苓甘露飲脫胎,恰是對癥良劑。
后馬金 室女食積化腫,脈濡右大,舌滑,便溺澀。宜消食消腫。
焦六曲(四錢) 大腹皮(三錢) 通草(錢半) 冬瓜皮(三錢) 炒萊菔子(二錢) 赤苓(四錢) 枳殼(錢半) 炒麥芽(三錢) 陳皮(一錢) 車前(三錢) 杜赤小豆(四錢)清煎三帖。
介按∶食積傷脾,脾失運化之權,更兼濕熱壅滯,溢于皮膚而化腫。治以消積逐水,則浮腫自退。
后馬金 閨女舌微黃,脈弦濡,便利稀水,浮腫已退。宜分消為穩。(八月二十九日。)廣藿梗(二錢) 炒川連(八分) 澤瀉(三錢) 雞內金(三錢) 滑石(四錢) 豬苓(錢半)炒菔子(三錢) 通草(錢半) 省頭草(三錢) 濃樸(一錢) 新會皮(錢半)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久蘊,脾氣未復化瀉,再以清熱滲濕,理氣消積,俾氣行濕退,則腫瀉均瘥。
遺風包 痢后浮腫腹大,脈澀滯,舌滑白,溺少。宜和中分消。(七分十四日。)大腹皮(三錢) 焦六曲(四錢) 生香附(錢半) 炒枳殼(二錢) 澤瀉(三錢) 炒車前(三錢) 赤苓(四錢) 炒萊菔子(二錢) 冬瓜皮(三錢) 防己(三錢) 通草(錢半)清煎二帖。
介按∶痢后脾虛濕滯,故治法仍以扶脾滲濕。
漁莊王 伏暑濕熱,脈濡,舌滑微黃,跗腫溲赤,尤宜防脹。(八月二十九日。)棉茵陳(三錢) 赤苓(四錢) 通草(錢半) 蔻殼(錢半) 杜赤小豆(四錢) 廣皮(錢半)省頭草(三錢) 藿香梗(二錢) 仙半夏(錢半) 扁豆衣(三錢) 焦六曲(三錢)清煎三帖。
介按∶濕為粘膩之邪,暑為熏蒸之氣,兩相膠錮,病勢最為淹纏。今以跗腫溲赤,治以芳香理氣,辛淡滲濕,方法俱佳。若日久而濕濁凝滯,傷殘脾陽,即防化脹之慮。
遺風金 痰濕化腫,左脈濡細,右寸關弦滑,嗆咳氣急,胸滿溺少。癥非輕藐,宜治防變。
金沸花(三錢,包煎) 炒車前(三錢) 通草(錢半) 川貝(錢半) 沉香曲(錢半) 廣橘紅(一錢) 海石(三錢) 光杏仁(三錢) 杜赤小豆(三錢) 白前(錢半) 地骷髏(三錢)清煎三帖。
介按∶余閱葉香巖《指南醫案》,內有朱姓一癥,適與此案證治相同,爰節錄之,以資質證。其述病源曰∶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混濁,時或點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濕熱布散三焦,陰眼難以決勝矣。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此病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方用飛滑石三錢,大杏仁十位,生苡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葉氏發明病源與誤治之由,以及應當治法,分辨明晰,深堪則效。今此案與葉氏所述,適相符合,而療法亦意旨相同。惟藥味則大同小異。前哲后賢,如出一轍,正如先哲所謂活法法∶中多活法,奇方方外有奇方,今以此案征之,益信。
漁莊沈(霖記) 木克土化脹,兩跗皆腫,脈沉弦,便瀉不爽,氣逆溺少,非輕藐之癥。(七月初三日)大腹皮(三錢) 雞內金(三錢) 新會皮(錢半) 川樸(一錢) 車前(三錢) 沉香(五分,沖) 枳殼(錢半) 炒米仁(四錢) 通草(錢半) 省頭草(三錢) 杜赤豆(四錢)清煎三帖。
又 浮腫已退,脈虛細,腰痛,胃納尚和。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
生地(四錢) 陳萸肉(錢半) 淮牛膝(三錢) 草(三錢) 茯苓(四錢) 丹皮(一錢)炒車前(三錢) 炒杜仲(三錢) 懷藥(三錢) 澤瀉(三錢) 五加皮(三錢)清煎五帖。
又 諸款悉減,脈虛,夜不安寐,臨晚跗浮,嘈雜已瘥,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九月二十二日。)當歸(錢半) 夜交藤(三錢) 仙半夏(錢半) 谷芽(四錢) 炒川連(六分) 茯神(四錢)新會皮(錢半) 海桐皮(三錢) 柏子仁(三錢) 棗仁(三錢) 草(三錢)清煎四帖。
又 諸款悉瘥,脈虛細,臨晚跗浮酸楚。宜分消為妥。(九月二十七日。)生牡蠣(四錢) 杜赤豆(三錢) 海桐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澤瀉(三錢) 茯苓(四錢) 冬瓜子(三錢) 通草(錢半) 防己(錢半) 草(三錢) 柏子仁(三錢)清煎四帖。
又 兩跗猶腫,脈澀滯,面浮。宜分消,防化脹。(十月初三日。)生牡蠣(四錢) 冬瓜子(三錢) 新會皮(錢半) 草(三錢) 澤瀉(三錢) 赤苓(四錢) 豬苓(錢半) 五加皮(三錢) 防己(錢半) 商陸(錢半切忌甜) 大腹皮(三錢)清煎四帖。
介按∶李中梓曰∶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于脾肺腎者。蓋脾主營運,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于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于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于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在外則腫,越脾湯、小青龍湯證也。在內則脹,十棗湯、神佑丸證也。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腎氣丸證也。李氏此言,發明盡致,但此癥初起,系是情懷少暢,以致清氣不轉,肝木侮脾,而濕熱停滯化脹,第一方宗雞金散加減,以運氣消積,參用滲濕之品。次則因其利久傷陰,宗腎氣湯意以養陰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洵治虛脹之良方。故至三診而諸款悉減。然此時腎液未充,心神未安,則宗安神丸以補心而滲濕,四五兩方,皆以牡蠣澤瀉散加減,以分消下焦未凈之濕熱,步驟井然,故多奏效。但三診方中,有仍遵前法加減之言,而且浮腫已退,則此診以前,似乎遺失一方,深懷未窺全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