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秘傳外科方
  • 佚名
  • 10714字
  • 2015-12-25 16:47:07

救解諸毒傷寒雜病一切等證

解百毒及諸食應(yīng)千毒。上用甘草二兩,生銼,水三盞煎減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盞,細(xì)細(xì)飲之。未效,更服或吐無害。

一方:加大豆同煎尤驗。

解百毒及閩廣桃生金蠶蠱毒。上用甘草長七寸,四十九莖浸廁坑中四十九日,凈洗為末,蜜丸瓶收,遇中毒時口中嚼化即解。

解砒毒:上用早禾稈燒灰,新汲水淋汁,絹濾過,冷服一碗,毒下利即安。

一方:白扁豆末,新汲水調(diào)下。

又方:青黛、甘草、烏豆,煮水三碗服。又濃煎豆豉湯灌下。又用錫器粗石上磨水服,錫器磨水尤妙。單用楊梅皮,煎湯二、三碗服可。

解諸藥毒死。此證只有心間暖,不妨,乃是熱物犯之。上用防風(fēng)一味擂,冷水與服。

一方:白扁豆花擂水。

又方:豆粉調(diào)水、米糖調(diào)水、生姜擂水服皆可。

解鼠莽毒:上用木藍(lán)根擂水?dāng)?shù)碗服。(即染青根。)又方:烏 根,擂水服之安;鏡面草一味,擂自然汁小酒一盞許,清油對停攪勻,服之,即下毒物三五次,以肉粥補,不可遲。

解巴豆毒:煮黃連汁飲之。

解蒙汗毒:飲冷水即安。

解蟲毒:石菖蒲一味,焙干為末,甘草煎湯下,病退為度。

仙傳解蠱毒咒:凡入蠱毒人家,方入先暗念咒三遍或七遍,云:父為蚯餾蟲,母為羅蛇女,眷屬七千人,吾盡識得汝。

上入門,先暗通蠱毒,萬福舉眼,從左手直上數(shù),上數(shù)屋椽一遍,卻低頭,如有茶酒食物來有蟲物出來,卻將毛系之,方知本主。

又方垢膩散:上用白礬一塊,令病患咀之,如覺礬甜,即是蠱毒,乃用梳齒內(nèi)垢膩,不拘多少,食之即吐,出惡物。

解附子、川烏、天雄毒:煮大小黑豆汁飲之。

解斑蝥毒:大小黑豆汁飲之。玉簪花根擂水亦能解諸毒。

解食野菌毒:掘開黃土地窟,以冷水傾攪令濁,少頃飲之,名曰地漿,可解上毒。

又方:用甘草節(jié)不拘多少,用麻油一盞,煎一次,勿令黑,冷服油即解。

解食河豚魚毒:倉卒無藥,急以清油多灌之,吐出毒物即愈。

解毒散

不以是何毒藥服之,蟲皆吐出神效。

上以白礬、石菖蒲等分為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兩服見效。

神仙解毒丸方

青黛 自然銅 野慈菇(田內(nèi)生者) 貫眾 川芎 塵粉 壁土 黃連 桃根(去皮用骨,焙七,又于流水中浸二七,曬干別研。以上十三味各二兩重) 甘草節(jié)(一兩)上研為末,訖用錫器磨水和藥,卻用糯米粉煮落湯 ,搗和為丸。煮 時,以在水中浮為度,搗三千杵,每丸如彈子大,磨水服。

神授太乙散

治傷寒陰陽二證,不問陰陽兩感,表里未分皆效。

川升麻 白芍藥 紫蘇葉 干葛 陳皮 川芎 青皮 甘草 香附子 白芷上等分為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連進(jìn)二服。如頭痛,加連須、蔥白三莖;氣痞中滿,加枳殼。產(chǎn)婦、嬰兒、老人皆可服,神效。

治傷寒結(jié)胸。

大黃連(七寸) 巴豆(十四粒,去殼)上研為末,津唾調(diào)餅子,置臍中,以艾炷灸其上,候熱透腹中方止,不拘壯數(shù)。灸了,即以溫湯浸手帕拭之,去毒。此法屢常救人。

治瘧。

好常山(七錢) 檳榔(三錢)上為細(xì)末,用雞子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醋湯吞下。未發(fā)先夜一服,發(fā)日五更初又一服,必效。若久病,則多服取效。

一方:常山切片子,用雞子清攪勻,飯上蒸三次,去雞子清,以常山曬干為末,搗飯為丸。臨臥、清早酒吞下二十丸,不吐不瀉即愈。

又方:青蒿、薄桂二味各為末,寒多多桂少蒿,用老生姜二兩重,連皮搗汁,和熱酒調(diào)服,以衣被蓋臥即愈。熱多多蒿少桂,亦根據(jù)前法服,桂蒿三七分用。

又方:不問久年近日神效。

上用常山一兩重,瘦如雞骨者,銼碎,用好醋浸一宿,瓦器內(nèi)煮干,銼為散。每服二錢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神效。

又方:知母、貝母、常山、檳榔等分,銼碎,酒、水各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用綿蓋定,治赤白痢方:訶子六個煨熟,六個生用,去復(fù)選肉,焙干為末。赤痢用生甘草煎湯調(diào)下,白痢用炙甘草煎湯下,只空心服之,甚者不過再進(jìn)。

治痢丸子大半夏(二個) 巴豆(七粒,去殼) 百草霜(一錢) 京墨(一粒如半夏大)上并碾為末,用黃蠟三錢重,清油少許,熔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紅痢甘草湯下,白治禁口痢:其證有冷有熱,有冷熱不調(diào),皆須先發(fā)散表里。如手心熱、目赤是熱,宜用敗毒重,候進(jìn)飲食,然后隨證冷熱治之。

又方:用紅木槿花,不用蒂,陰干為末,先用面煎餅兩個,以花末摻其上食之,食時先以湯灌開口為末。

又治熱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或早服。若血痢,多加黃芩。

又方:鹽梅除核一個,合好春茶末,用醋湯調(diào)服。

轉(zhuǎn)筋泄瀉,陳艾、木瓜二味,水煎入醋少許,鹽一捻服之。

一方:吳茱萸三錢重,同艾煎湯一碗半,分作三服,即效。又如藥不便,只用艾葉、生姜煨同煎,熱服。

攪腸沙證,發(fā)即腹痛難忍。但陰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燒之。陽。

急用鹽一兩,熱湯調(diào),灌入病患口中,鹽氣到腹即定。又將石沙炒令赤色,冷水淬之,良久澄清水,一二合服。

又方:陳樟木、陳皮、陳壁土各等分,水濃煎去滓,連進(jìn)三四服即安。

治霍亂吐瀉,諸藥不納。

綠豆 胡椒(各四十九粒)上二味,研碎,水煎服。如渴甚,研為細(xì)末,新汲井水調(diào)服,其效如神。

又霍亂洞瀉不止:上新艾一把,水二碗,煎一碗,頓服。若無新艾,舊艾葉濃煎湯服。

又方木瓜(一兩) 茱萸(半兩,湯泡七次) 茴香(二錢) 甘草(二錢)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紫蘇十葉,煎,空心服。

治癰疽發(fā)背:初生灸法,累試有驗。

凡人初覺癰疽背發(fā),已結(jié)未結(jié),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jié)疽,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fā)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dāng)?shù)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研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fā)赤腫,內(nèi)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已。

竹筒吸毒方:諸般惡瘡并治??嘀耖L一二寸,用頭節(jié)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

應(yīng)毒瘡,初發(fā)時用:白蒺藜 蒼術(shù) 烏 皮 濃樸(各五錢重)上四味, 咀,用水一銚,同前竹筒煎煮,以藥捋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按之于瘡上,頃之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瘡愈矣。

十宣散

治癰疽。

凡癰疽,皆由氣血凝滯,風(fēng)毒壅結(jié)。此藥發(fā)散風(fēng)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未成方。熱酒一升,下藥五六錢,少頃頓減七分,數(shù)服后瘡潰膿出,半月瘡口遂合。又有婦人股間腫如碗,服此而安。又有腦發(fā)者,服藥醉飲,袞臥醒而病去。但選藥精妙,服藥貴多,服至瘡口合,更服,所以補前損、杜后患。不飲者,濃煎木香湯調(diào)下亦可。仍略用酒為佳,藥品于后:人參(用新羅者,去蘆,細(xì)銼,焙) 當(dāng)歸(川中大如馬尾者,凈洗,銼,焙干) 黃 (用綿川芎(好者,凈洗,切,焙干) 防風(fēng)(新香者,洗,切,焙) 濃樸(濃而紫者,去粗皮,姜汁淹一宿,炒焙) 甘草 桔梗(有心,味苦者,洗凈去蘆,切,焙) 白芷 桂(用卷薄者,去粗皮,不見火)上十味,取凈極干,方秤人參、當(dāng)歸、黃 各二兩,余七味各一兩,除桂外,一處為末,入桂令勻。每服三錢,加至五六錢。桂須多買,取凈末稱。凡信心精合多服必效。

黃蠟丸

治發(fā)背癰疽,諸般惡瘡皆效。有人遍身生瘡如蛇頭狀,服之亦效。

上白礬不拘多少,生用為末,每礬一兩重,用黃蠟七錢,重熔開出火,傾入礬末,和勻如梧不過十?dāng)?shù)服必效。如因服金石藥毒所致亦宜服此。又只吃白礬末一二十匙,以溫湯咽下亦效。

、防熱毒內(nèi)攻,令人危困妙難盡述。

柞木飲子

治發(fā)背癰疽,已成未成,并宜服之。(藥簡而賤,便于救貧。)干柞木葉(四兩重) 干荷葉心(蒂) 萱草根 甘草節(jié) 地榆(四味,各一兩重)上銼為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半碗,分作二服服之。早晚常進(jìn),病愈為度。成膿者自潰,未成者自消。忌一切毒食。

又治癰疽,雞籠櫻葉研爛,入鹽少許,敷之。留出癰嘴立效。

治瘰 ,不問已破未破,用烏雞子頂上開竅,攪青黃勻,卻以線系斑蝥一個,去頭、翅、足又方:不蛀皂角三十條,作一束,以棕櫚裹之,縛定,于廁坑內(nèi)浸一月取出,于長流水內(nèi)再蝎七個,研細(xì)拌勻。每服二錢,溫酒或湯飲,任調(diào)服之,不過二三兩重即安。

治疔瘡:凡疔瘡不破,則毒入腸胃不治。

上用蟬蛻一味為末,蜜水調(diào)半碗飲之,及用其末,津唾調(diào)涂瘡上,瘡口自潰。

一方:烏梅三四個,取肉打爛,以絹片緊縛在瘡上,卻將菊花及根苗擂酒飲之。不飲酒者用湯,次日晚拔去烏梅,自潰。

又方:生蜜與隔年蔥,一處研膏,先刺破,后上藥,用帛縛住,如人行五里久,覺疔出后,以熱醋湯洗去。

治 瘡,血竭一味研末,敷瘡上,以干為度。

一方:谷丹、無名異,細(xì)研,清油調(diào)搽,濕則干敷其上。

又秘方:窯灶內(nèi)黃土,累經(jīng)燒過者,研細(xì),入黃柏、赤石脂、黃丹、輕粉末拌勻,清油調(diào),油絹盛藥,貼瘡上,外以布絹縛定。其瘡縱癢,不可以手開動,直至數(shù)十日后,瘡愈去之。

治疰瘡、疥瘡。

雄黃 硫黃 黃連 蛇床子 剪刀草(焙干)上等分為末,用巴豆七粒,麻油煎巴黑為度,去豆,候油冷,入好輕粉,用前藥末調(diào)涂之。

合掌散

治諸般疥癩瘡。

馬 鈴子(一兩半,生,為末) 白礬(二錢半) 硫黃(三錢,二味別研)上以清油勻調(diào),涂手上搓熱,呵之,以鼻嗅翕其氣,其瘡自安。

治惡瘡腫如梅李、小豆者。用:吳茱萸(一兩) 小蒜(二兩)上研合,敷之日三換,以好為度。

治多年瘡口不干:冬瓜葉,焙,研末貼,累效。

治奶癰。

蛇蛻(一錢,燒灰) 甘草(半兩,炙為末)溫酒調(diào)下。如已破,用前藥以生油涂。

一方:皂角燒灰,蚌粉,二味和勻,酒調(diào)服,仍用手揉散之。

一方:收五月五日粽箬燒灰,調(diào)酒服即散,累有效。

又方:馬鞭草,酒擂,炒如椎,碎,姜一塊,帶熱服一二碗,就以滓 患處。

治水衡瘡,梔子一個去穣,入白礬一塊,于內(nèi)火中燒之,連殼礬為末,涂瘡上,仍先用水洗凈摻藥。

治疳瘡,爐甘石火 ,醋淬為末,油調(diào)搽,加香茶孩兒泥尤妙。

一方:生銀杏捶碎搽。(亦可治陰虱。)一方:黃柏、雞子清,和炒三五次,為末,清油調(diào)搽,濕則干摻。

又方:橄欖一個,全用,燒灰,油調(diào)搽。

治一切頭上瘡,熟煮雞子黃,炒令油出,以油將輕粉和勻敷之。

一方:平胃散一帖,入輕粉,清油調(diào)敷之。

治口瘡,甘草、白礬等分為末,噙化。又研吳茱萸,醋調(diào)涂腳心。

又方:五倍子為末摻之。

又方:治三焦有熱,口舌生瘡,疼痛不可忍者用。

上以樸硝、五味子、滑石、黃柏蜜炙、白礬枯、黃丹炒、寒水石 、玄胡索等分為末,摻瘡上,良久立愈。

治諸腫毒癰疽,已潰令愈,未潰令消。用:上用草烏一味為細(xì)末,井花水調(diào)涂。腫處留瘡頭勿涂,破者不可涂瘡口,或加芙蓉葉尤妙。

治腎風(fēng)陰囊癢,手又白。上用豬尿胞,火炙令熟,空心吃,鹽酒咽。又用糯草,將皂角在草內(nèi)燒煙熏之,十余遍即愈。吃藥可服清心蓮子飲。

治纏蛇丹,灶心土干研,清油調(diào)涂。

一方:糯米粉和鹽同嚼,唾患處。

一方:上繡鐵丁,磨水搽。

又方:馬蘭丹草擂,醋搽之即痊。

蛇頭指痛不可忍,臭不可聞。上用蜈蚣一條,焙干為末,豬膽汁調(diào)搽。

又方:黑豆生用為末,卻將黃梔子殼一個,納豆末于內(nèi),籠縛在指頭上即安。

戀眉瘡,豬腿筒骨五根或七根,生打開取髓,入銅銚熔卻旋旋隨多少入白膠香末,攪勻成治咽喉,用川升麻一兩重,煎水一碗,口含一時許,卻吞下,三服愈。

又方:用白礬枯訖,置地上,少時出火毒,以口噙化妙。

治纏喉風(fēng),肥皂角一條,去子、細(xì)銼,用清水一大盞浸、研,絞取濃汁,入生麻一呷箸,攪勻頓服,以鵝毛頻攪咽中,吐涎為度,然后用解散風(fēng)毒藥治之。

又方:白藥磨醋,噙,吐出毒涎妙。

治重舌,白礬生,谷丹飛過,五倍子為末,用蜜調(diào)涂舌上,少頃用水嗽之,再涂,以安為度。

又方:蒲黃少許,搽舌上即消。

治舌腫硬閉塞悶亂,百草霜、食鹽等分,井花水調(diào)涂舌上愈。

又治喉閉重舌,樸硝、白礬為末,摻入口中。又用好醋磨膽礬,噙,吐涎妙。

治反胃:反胃之疾,十有九死,非藥不效良,因輒強以食,或飲以羹湯,是速其吐。今得其炒香干啖之,一點湯水亦不與,三日后竟不復(fù)吐,飲食如初。治方用:上以甘蔗搗汁七升,生姜搗汁一升,打和,分作三服。

一方:棗子一個去核,裹全斑蝥一個,用文武火煨畢,去蝥用棗,空心服之,白湯送下。又取驢溺汁,每日服一盞妙。

治反胃九仙餅人參(二錢) 南木香(不見火,二錢) 甘草(一錢) 南星(姜汁洗七次,二錢重) 半夏(過,一兩) 濃樸(姜汁浸,炒干,五錢重)上九味,各根據(jù)等分制過為細(xì)末,候夜間晴時露過,以人參濃樸煎湯糊作餅子,小平錢大,慢嚼治反胃久藥不效,及小兒吐不止者。上用好硫黃半兩細(xì)研,入水銀二錢半同研無星。每服三錢,治消渴神效散白芍藥 甘草(炙)上等分為粗散,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不拘時,日三服,疾止則已。

治消渴神效丸密陀僧(二兩) 黃連(去須,一兩)上為細(xì)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濃煎繭皮,鹽湯或酒或茄根湯吞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渴止勿服。

昔旅店有客患此病,夜求水不得,酌釜中湯飲之而愈,旦往視之,乃繰繭湯也。又方:用雄牛穿鼻木燒灰存性,為末,酒調(diào)服,或銼碎煎湯服之,數(shù)服見效。

治小便不通,烏 木皮煎湯,調(diào)下五苓散立通。如無藥處,只以 皮煎湯亦可。

又方:荊芥九錢,大黃一錢,煎服妙。

治大便不通及老人風(fēng)虛秘結(jié)。上用陳皂角燒灰存性,以碗蓋在地下一宿,空心酒下立通,或以蘿茯子擂,冷水下即通。

又方:大黃九錢重,荊芥一錢重,空心水煎服即效。

又治大小便不通經(jīng)三五日者,用不蛀皂角燒灰,以米湯調(diào)下五錢即效。

治小便出血,以車前子根葉,多取凈洗,取汁頻服,可通五淋。

治沙石淋,痛不可忍。上九肋鱉甲一個,炙酥令脆,研為末,酒調(diào)服一匙,以效為度。

又方:土牛膝凈洗一握,水五盞煮至一盞,以滓以麝香、乳香少許,研細(xì)調(diào)服。

又方:黑豆一百二十粒,粉草豆寸銼,新水煎,乘熱入滑石末一錢,空心服。

上用平胃散,每服五錢重,加龍骨一錢同煎,空心服之,數(shù)服見效。

又方:白梅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酒糊丸桐子大,熟水吞下五十丸。

治白濁、小便濁頻甚者。上用陳冬瓜仁炒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下五錢許,多服見效。

又方:白茯苓四兩,豬苓一兩,水一碗,煮至半,去豬苓,用茯苓,焙干為末,熔蠟,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早晨細(xì)嚼,用燈心、棗子、麥門冬煎湯送下。或服萆 厘清飲。

治久患脾泄,生姜四兩,黃連一兩,二味銼碎,一同慢火炒令姜干脆,深赤色,去姜用黃連,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茶清調(diào)下,或服前黃蠟丸亦效。(見癰疽方。)治水腫,黑豆煮去皮,焙干為末,米飲調(diào)服,每服二錢重。

推車丸

治黃腫水腫。

白面(半斤) 明礬(二兩) 青礬(一兩)上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為丸,棗湯下三十丸。

又黃腫方三棱(醋煮) 莪術(shù)(醋煮,焙干) 蒼術(shù)(米泔浸,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去白,各一兩重) 甘草(半兩) 青礬(二兩)上前六味為末,后將青礬同占米粉和研作糊為丸。每服五六十丸,米湯吞下。忌豬母、雄雞、鵝、牛、羊等肉毒食。

秘方 治黃腫、水腫、酒黃、積痛,并皆治之。

青礬(半斤,米醋一大盞,和勻,瓦盆盛之,火上 自干為度) 平胃散 烏藥順氣散(各半兩重)不忌口,可加鍋灰。

上為末,打和煮醋糊丸。每服大凡用九丸、十一丸者,多至二三十丸,空心南酒或姜鹽湯送下。

又秘方無名丸 治水腫病,心腹堅脹,遍身腫痛,咳嗽喘急,并治之。

赤茯苓 大戟 甘遂(各一兩,切,忌甘草) 芫花(半兩) 檳榔(半兩) 青皮(半兩)黑牽牛(半兩)上總為末,薄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隨病虛實,加減丸數(shù)用之。湯使如后:水腫,海藻、破故紙、白術(shù)煎湯下;面腫,陳皮煎湯下;肚腫,升麻煎湯下;腰腫,葶藶子送下。如若大便來多不住,用冷水浸腳手便住。婦人胎前產(chǎn)后,切不可服此藥。并要五更空心服之。如腳膝腫,服藥后,當(dāng)閣起兩足而臥,令水流至腳間,從大小便出,則腫自消,其日不可他服別藥,更忌甘草,并斷鹽半年,即不發(fā)矣。此藥不可多服,又不可日日服。如一次脾進(jìn)食清利水道,腫自消矣。

治便紅,烏梅燒存性,不拘多少,醋煮米糊為丸,湯酒任下。

一方:黃連、柏葉焙,二味為末,空心酒調(diào)。

一方:荊芥穗、砂仁為末,每服三錢,糯米飲調(diào)下,日進(jìn)三服。

又方:五倍子為末,鹽梅搗膏,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湯任下。

又治瀉血,百藥煎不拘多少,半燒灰,半生用,研末軟飯丸,每三十丸米飲下。

治腸風(fēng)痔漏等疾,白芷一味,以米泔浸一宿,取出切片,用火 地令熱,掃去灰,將紙放在地上,以白芷鋪上,翕干為末,每日酒調(diào)下。

一方:皂角去子及皮,蜜炙為末,米糊丸,米飲吞下。

一方:蒼耳葉或子,焙干為末,蜜調(diào)服。

涂洗藥:樸硝、井花水調(diào)洗。如要涂,用蜜和雞蘇丸并樸硝調(diào)搽上。

一方:銅青、密陀僧各一錢,麝少許為末,津液和調(diào)搽之。

痔瘡?fù)怀?,坐立不便,效速如神。韭菜凈洗,以沸湯煎,泡于瓦木器?nèi)熏之,通手沃洗最佳也。

一方:西瓜皮煮熟,聞香氣,以上法熏洗。

又法:生姜切薄片,放在痔上痛甚處,以熟艾作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

若肛門上有二三個痔,三五日后,如前法逐一灸之,屢試甚效。

治脫肛,烏龍尾(即梁上塵)同鼠糞和之燒煙于桶內(nèi),令坐其上熏之,數(shù)遍即不脫矣。治咳嗽。

人參(去蘆) 防風(fēng)(去蘆) 半夏(湯泡) 甘草 陳皮(去白,炒) 桔梗(去蘆,炒) 杏仁(去筋膜,炒干) 烏梅(每服半個)上等分, 咀。每服三錢重,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睡至一更盡,通口服?;虿⒆?,或留滓,次夜服。

量證輕重,勞咳,加五味子;五心煩熱,加地骨皮;口干,加人參、門冬;痰多,加南星,炮驚,加人參、遠(yuǎn)志,去骨;倒頭不得,加苦葶藶;喘急、腰疼、腳膝無力,加木瓜、烏藥;手足麻痹,加烏藥、防己;感冷咳嗽,加干姜、肉桂、細(xì)辛;失聲,加訶子、薄荷;發(fā)則咳嗽不已,別煎九寶飲,加童便水煎服;吐紅,加茅花、藕節(jié);吐咳紅線,加蒲黃、茅花,燒灰入藥;咳粉紅者,加百合、五倍子、茅花,三件,同燒灰存性;飲食不進(jìn),加白芍藥、白術(shù)、姜、棗同煎;暴咳紅者及五心發(fā)熱,別煎茯苓補心湯,加茅花、蒲黃煎;咽干口燥,加人參、干葛;傷寒惡風(fēng)、喘急咳嗽,別煎小青龍湯;四時感冒,金沸草散加桑白皮、粟殼;感風(fēng)咳嗽頭痛,加川芎、白芷、姜、蔥煎;傷寒發(fā)熱咳嗽,去粟殼,加柴胡、黃芩;潮熱咳嗽者,參蘇飲徐徐煎服,孕婦只囗囗囗散。

凡燒灰者,只入在盞內(nèi),傾藥同服。服此藥后平,老圓米飲空心下。

凡咳嗽,切忌生、冷、咸、酸、燒、煎、炙、炮、油、膩、酒、面、羊肉子、鴨、魚、腥、豆腐、房事。

人參交龍散

治諸嗽不愈者。

人參 阿膠(炒) 款冬花 粟殼(米炒)上等分,每服三錢,烏梅一個煎,半夜服。

二母散

治喘急,倒頭不得,痰涎涌盛。

知母 貝母上二味為末,臨睡白湯溫調(diào)服。如喘急,加苦葶藶?zāi)?;久咳不止,加兜苓末。如無,以粟殼代,去筋膜不制。

黑龍丸

化痰治嗽,不問老少遠(yuǎn)年近日諸般咳嗽。

明礬(枯) 池礬(枯,各一兩) 南星(炮,二錢)百藥煎(二錢) 五倍子(一錢,米泔浸一宿) 豬牙皂(一錢,去皮弦) 烏梅肉(二錢,炒干) 半夏(炮,二錢)上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冷嗽淡姜湯臨睡下;熱嗽茶清睡時下。

化痰丸

明礬(枯,一錢) 南星(半生,半熟) 半夏(炮)上為末,姜汁煮糊丸小梧子大。每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舊本一捻金知母(一兩) 貝母(一兩) 巴豆(一十粒,去油)上研細(xì),和前藥令勻。每服一字,用姜三片,兩面蘸藥,臥床上細(xì)嚼咽下,便睡即定,次日必利;小兒只用一半。

治失聲。

皂角(一挺,去皮子) 蘿卜(三個,切作片)上水一碗,同煎至半碗以下,服之,不過三服,能語聲出。

治鼻衄,蘿卜自然汁半盞,酒半盞,和勻,湯內(nèi)溫過服效。

又方:婦人發(fā)燒灰,香附子末,擂勻,同點湯服。

一方: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為末,搐入鼻中立安。

又方:郁金末、白茅花,煎湯調(diào)服。又車輪上垢膩丸成塞孔中妙。

如神丹

治頭風(fēng),頭疼不可忍。

光明硫黃(一兩) 硝石(一兩)上同研細(xì),水丸如指頭大,空心茶嚼下。

又方三靈散治八般頭風(fēng)。

草烏 細(xì)辛(等分) 黃丹(少許)為極細(xì)末,搐入鼻中。

紫虛元君頭風(fēng)丹大川烏(迭兩者,以河水煮一沸,去水,于凈處再煮。凡七次, 咀,次以鹽炒黃色為度) 遼細(xì)辛(四兩重,去蘆土,酒浸) 麝香(少許) 高細(xì)茶芽(半斤)上為末,每服三錢,食后臨臥茶清調(diào)下。少時,更以熱湯催汗出,或鼻出涕為度。治心脾氣痛,桂心為末,白湯點服,酒調(diào)亦可。

一方:晚蠶砂不以多少,用滾湯泡濾過,取清水服之立止。

又方:玄胡索、胡椒,末,酒調(diào)服。

神應(yīng)散

治小腸氣痛。

玄胡索 胡椒上為末,每服二錢,酒水各半盞煎服。

小腸膀胱腫 ,香附子末,海藻湯調(diào)下。

又方四圣散 治疝氣,外腎腫脹。

茴香(炒) 穿山甲(炒) 全蝎(炒) 南木香上等分為末,酒調(diào)二錢。一服痛住,甚妙。

又方:燈龍草、連梗葉,摶一握許入罐內(nèi),又入槌碎生姜一塊大,及生酒同煎,空心熱服。

又方:五苓散去肉桂,加黑牽牛、桔梗、車前子,名蟠蔥散,數(shù)服妙。

又方:食茴香、乳香末、豬苓、桔梗、木通、甘草等分,加燈心一握,淡竹葉勻煎,多服取效。

治偏墜疝氣方,先服復(fù)元通氣,次五苓散,各三錢;去桂加黑牽牛、吳茱萸,湯泡,等分;如脹,加陳枳殼,麥夫略炒;痛甚,加八角茴香煎服。

治紫癜風(fēng),硫黃一兩,醋煮一日,海螵蛸三個,同研為末。浴后,以生姜蘸藥熟擦患處,須謹(jǐn)風(fēng)少時,數(shù)度斷根。

又方:知母磨醋擦。

吐血咯血,側(cè)柏葉,瓦上焙干為末,米飲調(diào)下三錢,三五服效。

一方:蓮葉焙干為末,米飲調(diào)下二錢許。

又方:鍋底墨 過,研細(xì),井花水調(diào)下。

骨鯁,乳香二錢,研細(xì),水調(diào),吞數(shù)口。

一方:沙糖噙化,細(xì)細(xì)咽之,其鯁自下。又苧根(即緝布者。)同所鯁骨之肉煎湯下。又宿砂仁、甘草,干嚼咽下;又樸硝咽之。若治魚骨,以魚骨置頭頂心即下。

又方:不問雞魚骨鯁,樸硝研細(xì),對入雞蘇丸如彈子大,仰臥噙化三五丸,自然化去。

誤吞針,磁石一塊,呵之即出。又多食豬羊肥肉自瀉出。

小兒誤吞錢,用炭燒紅,急搗為末,煎湯呷之立效。

誤吞鐵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用王不留行、黃柏,去粗皮,等分為末,浸、蒸餅,丸如彈子大,青黛為衣,以線穿掛當(dāng)風(fēng)處。每服一丸,冷水化開灌下。

毒蛇傷,急飲好醋一二碗,令毒瓦斯不隨血走,或飲清油一二盞亦可。然后用藥或用頭繩扎定傷處兩頭,次用白芷為末,白水調(diào)下半兩許服之,頃刻咬處黃水出盡,腫消皮合。

一方:雄黃為末涂之,又用水調(diào)服亦可。

又方:白礬、雄黃、黃蠟,等分為末,成丸如指頭大。每遇著傷處,于香匙上溶熱,滴于瘡上,或以竹管桉上滴入,則毒不散尤妙。

治百蟲入耳,搗韭菜汁和醋灌耳中。又以火熨桃葉塞耳立出。又清油灌耳中即出。又割雄雞冠血滴入耳。

耳中血出,龍骨末吹入耳中,或白礬枯為末,入麝吹之即止。

耳中常潤濕及出膿或黃水者。

黃丹(一錢,炒) 赤芍藥(二錢半) 凌霄花(二錢半)上總為末,吹入耳中。如不退加:白礬(一錢,枯) 胭脂(一字) 五倍子(二錢半,焙) 全蝎上為末,同吹入即干。

耳聾久不聞聲。

緊磁石(一豆大) 麝香(一字) 駝鶴油(竹筒收)上用新綿裹了,塞于所患耳內(nèi),口中銜少生鐵,覺耳內(nèi)風(fēng)雨聲即愈。需作三五次方可。

惡蟲叮咬,大紙捻一個,麻油點燈照熏傷處,其毒盡入油煙內(nèi)。

誤吞馬蝗蜞致腹痛者,用田泥為丸,以水吞下,其蟲必隨土瀉出也。

蜘蛛瘡,用羊乳敷其上,或用清油搽之即安。

顛狗咬,韭菜根搗汁多服。又桃白皮煎服或灸傷處三五壯。又真膽礬為末,貼瘡上立愈蜈蚣咬,嚼茱萸擦之。又雞糞涂。又生姜汁調(diào)蚌粉搽。又以力斫桑樹皮取汁涂立愈好。

又疼亦可用此熏極驗。

黃蜂蜇,以熱酒洗之立效,或用清油搽上。

虎傷,先吃清油一碗,次用油洗瘡口,又以干葛煎水洗,又沙糖水調(diào)涂,仍服沙糖水一兩碗。

蛇傷服藥。

細(xì)辛(五錢) 白芷(五錢) 雄黃(二錢半)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

又方:貝母為末,酒調(diào)冷服。能飲者,盡量飲之。須久,酒因傷處為流清水,候出水盡,卻以藥滓敷瘡上即愈矣。

湯火傷,水磨炭末涂,或磨土朱涂,或用真桐油涂,又用百葉搗爛敷痛處,黃蜀葵花葉搗敷。

凡湯火傷,急向火炙,雖痛強忍,一食頃即不痛。又不可以冷水、冷物拓之,熱氣不出必爛人肉,切宜保之。

刀斧傷,損血不止、痛難忍者,用蔥白鍋內(nèi)炒熱,搗爛乘熱縛定,痛與血隨止。蔥冷再換,又方:鍋底墨, 研敷之。又白芨、石膏(炒,)同為末,摻瘡上,亦可收口。

又方:無名異末搽。

治閃拗手足疼痛,生姜爛搗,和面炒熱盒之,加蔥白炒。

物入眼中不出,清水磨好墨,點眼角即出。

耳出膿水,生白礬末吹入耳中,日三次立效。

針鐵竹木刺入肉不出者,干烏羊尿十?dāng)?shù)粒為末,水調(diào)后敷其上,痛即住,刺自出。

一方:嚼粟子黃敷之。

一方:竹木刺入肉,黑豆研爛,水調(diào)涂之。

又方:蓖麻子仁爛研,先以絹帛襯傷處,然后敷藥,時時看之。若見刺出即放之,恐藥緊弩出好肉?;蚣影酌啡?,同研敷妙。

冬月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diào)塞之。忌三五日不犯水。

治寒足跟凍爛,五月五日午時用姜蔥艾揩一時許,更不再發(fā)矣。

治牙痛,青蒿一握,水一碗煎至半碗,待溫漱之,疼即止。

一方:良姜、草烏,二件為末,揩齒有涎即吐,不可吞,吐涎畢,以鹽湯嗽口。

又方:蟲牙、風(fēng)牙,吃藥有陰陽虛實服之。春,正氣散;夏,敗毒散加大黃、枳殼;秋冬,五積散、消風(fēng)散。

去蟲積,檳榔一味為末,蜜水調(diào)下。令患者先日少吃飯,臨晚亦勿食,次早五更服之。

穿掌毒,新桑葉研爛包盒上,即愈。

治諸雜證品

小兒五心煩熱渴欲飲水者,煮黑豆與食安。

小兒慢驚昏沉?xí)r或搐掣,烏藥磨水,暖熱與服。

小兒急慢驚風(fēng),震靈丹二十粒,來復(fù)丹十粒,白丸子十粒,三味研勻,糯米糊丸如綠豆大。大者五丸,小者三丸。慢驚用北棗、陳皮煎湯吞下;急驚用生姜自然汁、百沸湯下。

小兒十種丹瘤。許學(xué)士云:此十種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腸胃則不可治也。宜逐一子細(xì)辨認(rèn),:從頭上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diào)涂。三、鬼火丹:從面起赤腫,用灶心土雞子消調(diào)涂。四、天火丹:從背起赤點,用桑白皮末,羊脂調(diào)涂。五、天灶丹:從兩臂赤腫黃色,用柳起黃腫,用檳榔為末,米醋調(diào)。 八、野火丹:從兩腳赤腫,用乳香末,羊脂調(diào)涂。 九、煙火丹:從兩腳有赤白點,用豬槽下土,麻油調(diào)搽。 十、胡漏丹:從陰上起黃腫,用屋漏處土,羊脂調(diào)搽。

小兒頭瘡、胎毒、諸風(fēng)熱、惡瘡、痘瘡,用:黃柏 黃連 白芷 五倍子上四味等分研細(xì)末,用井花水調(diào)稀稠得所,涂開在碗內(nèi),覆架兩磚上,中空處灼艾煙熏蒸,以黑干為度;仍取下前藥,再研作末,清油調(diào)涂;如有蟲,則用煎油調(diào)搽。

又方:五倍子、白芷等分為末。有膿水干摻其上,其膿水即收;如干痂,以清油調(diào)涂。

小兒痘眼,以谷精草為末,以白柿或豬肝或餳糖點吃。

治諸雜證品

生犀復(fù)明散

治諸般眼疾。

赤芍藥(二兩) 黃芩(一兩) 木通(二兩) 桑白皮(二兩) 龍膽草(二兩) 防風(fēng)(二兩)羌活(二兩) 當(dāng)歸尾(二兩) 大黃(八錢) 枳殼(去穣,六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新取桑白皮少許,同煎至八分,食后服。如目赤障濃者,加生蚌粉,痛腫者加生地黃效。

點眼藥:宣黃連洗凈銼碎,不拘多少,以瓦器水煎至半,濾去滓,用瓦盞盛在湯瓶上,蒸之過,毋令塵屑在內(nèi)。

治暴赤爛眩眼。

黃連(五錢) 當(dāng)歸尾(三錢) 樸硝(三錢) 板杏(二錢) 黃柏(二錢) 川續(xù)斷(一錢)上銼碎,以盞子盛在湯瓶上,濃蒸乘熱蘸汁,點入眼內(nèi)。

又法:治赤眼及昏痛,緊閉眼勿開,盛熱湯一器,以手掬沃之,湯冷即止,日頻沃即安,妙處在閉眼。

點障翳諸眼,樸硝十兩明凈者,湯泡,以筲箕盛好。紙濾過,將瓦碗盛,以炭火熬干,置地赤眼,用瓦瓶子煎薄荷、荊介、防風(fēng)湯,乘熱氣熏之,仍以手沃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南乐县| 商河县| 龙南县| 衡水市| 泸西县| 正镶白旗| 博爱县| 德钦县| 金平| 侯马市| 徐闻县| 弥渡县| 盖州市| 南昌县| 莱州市| 平昌县| 澜沧| 锡林郭勒盟| 沅陵县| 南澳县| 夏邑县| 简阳市| 夏邑县| 桑植县| 绩溪县| 西丰县| 台安县| 广河县| 班戈县| 新兴县| 连平县| 巴林右旗| 阜康市| 舞阳县| 灵台县| 兴国县| 定远县| 麻栗坡县| 周宁县|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