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9章

【集注】朱肱曰:前部不利豬苓湯,后部不利謂胃承氣湯。

趙良曰:腹?jié)M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視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噦止。

魏荔彤曰:胃氣上逆,沖而為噦,治法當視其前后,審大小便調(diào)不調(diào)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當利其小便而噦愈;后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便而噦愈。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六府之氣,陽也,陽氣虛不溫于外,則手足寒縮,陽虛則陰盛上逆,故嘔吐噦也。五藏之氣,陰也,陰氣虛不固于中,則下利不禁,利甚則中脫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發(fā)明嘔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熱汗出而厥,陽亡也。主之以通脈四逆湯,回陽勝寒,而利自止也。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炙)二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按】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nèi),不復(fù)釋。

【注】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陽氣上脫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無脈,則獨陰無陽,灸之以復(fù)其陽,而脈絕不來,反微喘者,則正氣又脫于上,孤陽無根,故死。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注】下利者,初利則為氣郁于大腸而不外滲,水氣并下,但當利其小便,輸其滲瀉之竅,氣宣而利止也。久利則為氣陷于大陽,而不上舉,又當于升補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注】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滯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訶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十枚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集解】李囗曰:氣利者,下利氣虛,下陷而滑脫也。訶黎勒性斂澀,能溫胃固腸。粥飲和者,假谷氣以助胃。頓服者,藥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shè)脈緊,為未解。

【注】下利脈數(shù),內(nèi)熱利也,微熱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設(shè)脈緊者,是表未衰,故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則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則里寒去,汗出則表氣和,表里俱和,故令自愈;設(shè)復(fù)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熱而渴,則為邪盛,脈弱則為正虛,不能愈也。今微熱而渴,脈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熱而渴,則偏于陽,無熱不渴,則偏于陰,皆不能愈;以微熱而渴,知陰陽和,脈弱,知邪氣去,故即自愈。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令自愈;設(shè)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邪正俱衰,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設(shè)不差者,則必表和,熱退而數(shù)渴,仍然是里熱未除也,故圊膿血。

【集注】魏荔彤:下利,固以陽氣有余為吉,又不可太盛,成熱邪傷陰,致陽復(fù)有偏勝之患。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此承上表里已和,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數(shù)表脈,故曰:脈反浮數(shù)也。但尺中自澀,則知熱陷血分,必圊膿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屬寒,脈應(yīng)沉遲,反浮數(shù),其陽勝可知。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故曰:必圊膿血。

程林曰:寸脈浮數(shù),為熱有余,尺脈自澀,為血不足,以熱有余,則挾熱而便膿血。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之人,心下囗者,諸瀉心湯證也。若寸、關(guān)、尺三部脈皆平實有力,雖下利,宜攻堅也。

【集注】李囗曰:下利,按之心下堅者,實也。設(shè)或脈見微弱,猶未可下,今三部脈皆平,則里氣不虛可知,自宜急下之,此憑脈又證書之法也。

大承氣湯方

(見痙病中)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脈遲不能兼滑,惟浮取之遲,沉取之滑,則有之矣。今下利脈遲而滑,謂浮遲而沉滑也。浮遲則外和,沉滑則內(nèi)實。欲止內(nèi)實之下利,當下之,積去則止,宜大承氣湯。

【集注】尤怡曰: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遲行。

夫利因?qū)嵍抡撸瑢嵅蝗t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脈反滑者,是病脈實,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氣如常,飲食如故,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集注】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程林曰:經(jīng)云: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止矣。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差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復(fù)發(fā)其利者,此宿食積病,攻之不盡故也。若其人形氣不衰,飲食尚強,當攻其未盡,自不復(fù)發(fā)其利也,宜大承氣湯。

【集注】沈明宗曰:此舊積之邪復(fù)病也。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隱僻腸間,今值藏府司令期,觸動舊邪而復(fù)發(fā);無隱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用大承氣迅除之耳。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注】下利里虛證也,譫語里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shù),知有宿食也;其利穢粘,知有積熱也;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囗不囗也。

【集注】李囗曰:經(jīng)曰:實則譫語,故知有燥屎宜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炙)三兩 枳實(炙)大者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得利則止。

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注】下利,脾病也。弦,肝脈也。脾病不當見弦脈,故曰脈反弦也。下利里病也,發(fā)熱表證也,若發(fā)熱身汗,則為表與里和,雖脈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注】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脈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滯下之證,發(fā)熱脈大則邪盛為未已也,脈微弱數(shù)者則邪衰,病當自止,雖發(fā)熱不死也。由此可知脈大身熱者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治其也。下利膿血,里急后重,積熱已深,故以白頭翁湯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濕熱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熱利下重,則熱迫于腸胃,非苦不足以堅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熱,故加一「熱」字,別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證濕熱下注,故用白頭翁,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 黃連 黃蘗 秦皮各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yǎng)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半銼,一半篩末)一筋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篇內(nèi),不復(fù)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nèi),不復(fù)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不復(fù)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右五味,囗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囗囗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不復(fù)釋。

梔子鼓湯方

梔子十四枚 香豉(綿裹)四合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

紫參半筋 甘草三兩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nèi)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shù)脈,應(yīng)當發(fā)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fā)其癰。

【注】諸浮數(shù)脈,謂寸、關(guān)、尺六脈俱浮數(shù)也。浮脈主表,數(shù)脈主熱,若是表邪,則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也。今非表邪,應(yīng)當發(fā)熱,不當惡寒,若有痛處,乃當發(fā)癰之診,非表邪之診也。

【集注】周揚俊曰:病之將發(fā),脈必兆之。夫浮數(shù)陽也,熱也,浮數(shù)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于外矣。而反灑淅惡寒,證不相應(yīng),何哉?必其氣血凝滯,榮衛(wèi)不和,如經(jīng)所謂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陽氣有余,榮氣不行,乃發(fā)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夫脈之見者陽也,其將發(fā)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發(fā)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注】諸癰腫者,謂諸陰陽癰腫也。不論陰陽,凡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當以手掩之腫上,熱則能腐化成膿。故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也。

【集注】周揚俊曰:師之所以教人,知癰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癰生于內(nèi),則氣血為癰所奪,不能外營肌膚,故枯皺如甲錯也。腹皮急似腫脹,但按之軟,詢之腹無積聚,審之身無表熱,診之脈數(shù),非有外證也。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也,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流通腸胃,消癰腫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一名苦菜)五分右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集注】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熱,兼下氣勝濕,利腸胃,破毒腫;敗醬善排膿破血利,結(jié)熱毒氣,故以為臣;附子導(dǎo)熱行結(jié),故為反佐。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fù)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發(fā)其證,以明其治也。腸癰者,其證則少腹腫硬,按之即痛,可知癰在內(nèi)也;溺時如淋,尿色自調(diào),可知腫礙之也。時時發(fā)熱,汗出惡寒,似有表病,而實非表病也。其脈遲緊,則陰盛血未化,其膿未成,可下之,大盒飯有血也。若其脈洪數(shù),則陽盛血已腐,其膿已成,不可下也。下之以大黃牡丹湯,消瘀瀉熱也。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集解】李囗曰:大黃、芒硝泄熱,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潰膿血。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shè)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設(shè)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集注】李囗曰:汗出亡陽,則脈微;亡血傷陰,則脈澀。微與澀皆陰脈也,設(shè)不汗而瘡瘍?nèi)彛m不亡陽而亡血,故亦見微澀之脈也,總是榮衛(wèi)虛衰之故。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金瘡,謂刀斧所傷之瘡也。亡血過多,經(jīng)絡(luò)血虛,風寒易得干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小瘡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 蒴藋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 桑東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除目,及閉口,去汗)三分 黃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藥二分 厚樸二分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chǎn)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干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瘡方也。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藋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復(fù)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yǎng)其胸中之陽,厚樸以疏其內(nèi)結(jié)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若有風寒,此屬經(jīng)絡(luò)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黄梅县| 囊谦县| 兰西县| 广河县| 镇江市| 黄石市| 招远市| 金寨县| 贵德县| 海淀区| 汕尾市| 大同县| 东城区| 静乐县| 广昌县| 鄂州市| 鲁甸县| 西乡县| 宜兰市| 前郭尔| 民勤县| 游戏| 邵武市| 唐河县| 湘潭县| 三亚市| 罗甸县| 都江堰市| 合作市| 延长县| 沐川县| 隆回县| 永济市| 富顺县| 滨州市| 安康市| 宁陵县| 新竹市| 横峰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