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8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74字
  • 2015-12-25 16:25:33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嘔而腹滿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湯,攻里以止嘔也;今嘔而發熱,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湯,和表以止嘔也。

【集注】程林曰: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夫嘔家未有發熱者,以發熱屬半表半里,故與小柴胡湯以和之。

李囗曰:傷寒發熱者為表證,然邪欲侵里,里氣拒而不納,則逆而作嘔,此半表半里證也。小柴胡為治半表半里,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嘔而心煩,心中懊囗,內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復利,中寒盛也。

身有微熱而復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于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集注】高世栻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盒飯少,今復利者,寒亦在下也。脈弱者,氣衰于內,身微熱者,格陽于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內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干姜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內外也。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 枚,干姜三兩。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注】嘔逆之氣上沖于胸,胸中氣實,則不受邪,必不滿也;若胸中氣虛,客寒邪氣得以留連,故胸滿也。主之吳茱萸湯,補正氣,降邪氣也。

【集注】徐彬曰:胸乃陽位,嘔為陰邪,使胸之陽氣足以御之則不嘔,嘔亦胸中無恙也,乃嘔而胸滿,是胸虛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虛邪屬陰,故以吳茱萸之苦辛溫,善驅濁陰者為君,人參補虛為佐,而以姜棗宣發上焦之正氣也。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嘔而腸鳴,腸虛而寒也。嘔而心下痞,胃實而熱也,并見之,乃下寒上熱,腸虛胃實之病也,故主之半夏瀉心湯,用參、草、大棗以補正虛,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勝中寒,芩、連以瀉結熱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邪熱乘虛而客于心下,故用芩、連泄熱除痞,干姜、半夏散逆止嘔。「內經」曰:脾胃虛則腸鳴。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人參、大棗、甘草,用以補中而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洗)半升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炙)三兩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有聲有物謂之嘔,有聲無物謂之噦,即干嘔也。今有聲無物而吐涎沫,故曰干嘔。吐逆,吐涎沫也。干嘔吐酸苦,胃中熱也;干嘔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半夏干姜散,溫中止嘔也。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等分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注】干嘔吐涎沬者,以半夏干姜散,溫中止嘔也。若更頭痛,此屬寒氣盛而逆之甚也,故用吳茱萸湯,溫寒下氣,大折沖逆之勢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陽在上,故主頭痛,用吳茱萸溫補以驅濁陰也。

李囗曰: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并無頭痛證。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故干嘔吐涎沫者,里寒也,頭痛者,寒氣從經脈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吳茱萸者,以其入厥陰經故耳!余皆溫補散寒之藥。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干嘔者,胃氣逆也,若下利清徹,乃腸中寒也。今下利濁粘,是腸中熱也,故用黃芩湯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湯,以治干嘔也。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則氣逆于上而作嘔,迫于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魏荔彤:此嘔為熱逆之嘔,利為挾熱之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王肯堂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栻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人欲吐,上越之勢方盛,故不可下之。若病人吐后,其勢衰矣,因其衰而濟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貴因勢利導,故「內經」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今病欲上吐,不可強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義。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欲吐之狀,以明其治也。喘者呼吸氣急也,似喘不喘,謂胸中似喘之不快,而不似喘之氣急也。嘔者吐物而有聲也,似嘔不嘔,謂似作嘔之狀,而不似嘔之有物也,噦者干嘔也,似噦不噦,謂似乎噦之有聲,而不似噦之聲連連也。胸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總形容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亂無奈,懊囗欲吐之情狀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后服。

【集解】李囗曰:生姜、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死寒飲固結于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干姜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干姜,此散停飲,故用生姜;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按】「文蛤湯主之」五字,當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是傳寫之囗。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注】吐后而渴,當稍稍與飲之,胃和吐自止也。若恣意貪飲,則新飲復停,而吐必不已也,當從飲吐治之。若兼感微風,脈必緊,頭必痛,主之文蛤湯者,是治渴兼治風水也。故以越婢湯方中加文蛤。越婢散風水也,文蛤治渴不已也。

【集注】程林曰: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是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李囗曰:文蛤湯,即大青龍湯去桂枝,乃發汗之劑,使水飲從毛竅中泄去,以散水飲于外。經云:開鬼開、潔凈府,此一方兩得之。以內有麻黃、生姜等解表藥,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注】弦,飲脈也,非虛脈也,病吐者若見之,則為胃氣無余也。胃氣無余,肝邪乘之而見弦脈,故名曰虛。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為寒在上,醫反下之,使胃氣盡而無余,則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中寒胃反也。

【集注】李囗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寒在上者,法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囗。

【注】前條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弦;此條不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浮而澀也。趺陽脈見浮而澀,浮以候胃,澀以候脾,浮而無力為胃虛,澀而無力為傷脾,胃虛脾傷,則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脈緊澀,則為邪盛正衰,故其病難治也。

【集注】徐彬曰:緊為寒盛,澀為液竭,正不勝邪,故曰:難治。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胃反、嘔吐者,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嘔吐也。主之大半夏湯者,補脾胃止嘔吐也。

大半夏湯方

半夏(洗、浣用)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千金方』云: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方』云:大半夏湯治嘔心下痞囗者。

【集解】高世栻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用半夏助燥氣以消谷,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李升璽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飲水者,飲也。故以茯苓澤瀉湯,補陽利水也。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筋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外臺方』云:茯苓澤瀉湯,治消渴胃反脈絕。

【集解】李囗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術補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

又五芩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里,為通行津液,和陽散水之劑也。

尤怡曰: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茯苓、澤瀉消水氣也。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注】噦即干嘔也,因其有噦噦之聲,而無他物,故不曰干嘔,而曰噦逆,屬氣上逆為病也。上逆之氣,得出上竅,皆能作聲,故肺虛氣上逆,則作欬,氣從喉出而有欬逆之聲,若為邪所阻,則為喘滿,故無聲也。胃虛氣上逆,則作噦,氣從咽出而有噦逆之聲,若與物凝結,則為痞痛,故無聲也,是知氣病也明矣。然邪氣所湊,正氣必虛,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氣,人參、甘草、大棗,以補正氣,則上逆之氣自可順矣。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筋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筋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李囗曰: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尤怡曰: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噦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注】干嘔噦,猶言干嘔即噦也。東垣以干嘔為輕,噦為重,識仲景措辭之意也。噦而手足厥,乃胃陽虛,是吳茱萸湯證也。若初病形氣俱實,雖手足厥,非陽虛陰盛者比,乃氣閉不達于四肢也。故單以橘皮通氣,生姜止噦也。

【集注】程林曰:干嘔噦,則氣逆氣胸膈間,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為之厥,橘皮能降逆氣,生姜為嘔家圣藥,小劑以和之也。然干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姜半筋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則愈。

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噦虛邪也。噦而不腹滿者,為正氣虛,兼有熱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兼有寒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噦而腹滿者為邪氣實,當視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南皮县| 黎川县| 和静县| 如东县| 克东县| 南通市| 乌鲁木齐县| 洪洞县| 曲松县| 玛曲县| 阳春市| 栾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中牟县| 达拉特旗| 久治县| 兴山县| 昌黎县| 公安县| 乾安县| 礼泉县| 怀远县| 开远市| 临湘市| 平安县| 磐安县| 珠海市| 玛纳斯县| 拜泉县| 峨边| 七台河市| 福泉市| 西安市| 邯郸县| 分宜县| 河源市| 丰城市| 南平市| 怀集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