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與上條文同義異。文同者,脈浮小便不利,發熱、微熱、渴欲飲水、消渴也。而義異者,一以五苓散利水發汗,一以豬苓湯利水滋干也。審其所以義異之意,必在有汗、無汗之間也。何以知之?一以發汗為主,其因無汗可知;一以滋干為主,其因有汗可知。故文同而義異,病同而治別也。仲景之書,言外寓意處甚多,在學者以意會之自識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消渴則渴欲飲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熱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中暍中)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熱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囗曰:內有積水,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欲飲水,水入則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參湯證也。渴欲飲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熱邪盛也。惟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勝熱,然屢試而不效。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嘗用之,屢試屢驗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右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圓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蕷、花粉之潤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麥之滲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陽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亦腎氣丸之變制也。然其人必脈沉無熱,始合法也。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即花粉)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二兩 附子(炮)一枚 瞿麥一兩右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集解】李囗曰:此方與五苓散同為利水生津之劑,此用薯蕷即五苓用白術之義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熱,故用桂枝走表;此內惟水氣,故用附子溫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后云: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則是水氣偏結于下,而燥火獨聚于上。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并行不悖,此方為良法也。求變通者,于此三復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注】無表里他證,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閉病也。主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者,蒲灰亂發血分藥也,滑石白魚利水藥也,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觀東垣以通關丸,治熱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則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主茯苓戎鹽湯者,茯苓淡滲,白術燥濕,戎鹽潤下,亦必是水濕郁于下也。鹽為渴者之大戒,觀用戎鹽則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仲師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擇其善而從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右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發(燒)三分 白魚二分右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筋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臍中之證。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澀少而不痛,淋則溲數水道澀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狀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謂石淋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注】淋家,濕熱蓄于膀胱之病也。若發其汗,濕從汗去,熱則獨留,水府告匱,熱迫陰血從小便出,即今之所謂血淋也。
【集注】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虛,故不可發汗,若發汗更奪其津液,則膀胱氣竭,胞中并虛,故必便血,便血溺血也。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按】脈得諸沉者一條,乃始論水氣病之脈,當列于篇首。但古本脈得諸沉之上,有「少陰脈緊而沉……」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
【注】欬喘而不腫脹,謂之痰飲:腫重而不欬喘,謂之水氣。沉脈得于諸部,身體不腫重者,當責為氣也;腫重者當責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脈沉;水溢于表,故腫重也。
水病脈出者,死。
【注】水病肉腫,脈當不見,今脈出者,是氣外散也,故死。
【集注】沈明宗曰:脈得諸沉,沉為氣郁,不行于表,則絡脈虛,虛即水泛皮膚肌肉,故身體腫重,當責有水。但沉為正水,而正水乃陰盛陽郁,脈必沉極,若陡見浮起,是真氣離根之象,故曰:水病脈出者死。若風、皮二水脈浮洪,不在此例。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注】病下利則虛,其土傷其津也,土虛則水易妄行,津傷則必欲飲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則水精輸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則水無所從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虛,不能制水,故腹滿也;腎必虛,不能主水,故陰腫也。于此推之,凡病后傷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當防病水也。
【集注】程林曰:病下利,則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飲;而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惡濕,故腹滿;腎主水,故陰腫,此為病水無疑。若小便利則水行,汗出則水散,雖不藥而亦自愈矣。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而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按】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四句,與上文義不屬,當另分為一條,在本門五條之次,始合里水脈證。
【注】目下窠,太陰也。目下微腫,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則水泛溢為病,故水始病必先見微腫于目下也。有臥蠶狀,水病證也,面目鮮澤,水病色也;沉甚脈伏,水病脈也;消渴引飲,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見之征也。
【集注】趙良曰:『內經』:色澤者,病溢飲,溢飲者,渴而多飲,溢于腸胃之外,又曰:水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腫也。『靈樞』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腫如蠶,如新臥起之狀,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飲,多飲則水積,水積則氣道不宣,故脈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則泛溢于皮膚肌肉,內逆則浸淫于臟腑腸胃,相隨胃脈上注于面,目下如臥蠶之狀;水主明亮而光潤,故面鮮澤,為水病之驗也。然水病因陽微陰盛,經隧不利,所以脈伏,而胃中津液水飲,外溢皮膚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誠非真消渴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注】諸有水者,謂諸水病也。治諸水之病,當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腫者水在外,當發其汗乃愈,越婢、青龍等湯證也;腰以下腫者水在下,當利小便乃愈,五苓、豬苓等湯證也。
【集注】趙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于天者,開腠理而水從汗散;水停于地者,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即『內經』開鬼門、潔凈府法也。
尤怡曰:發汗利小便,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注】上條為水之在外、在下者立法也。若水在里者,非其治矣。腹者至陰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蓄于內,故小便不利也。其脈沉絕,即伏脈也。脈伏腹大,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棗、神佑之類,酌而用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腹大者,為水在里,小便不利者,為水不行,是以脈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按】「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當在后「太陽病,脈浮而緊條,發汗即愈」之下,文義始屬,必是錯簡。在此觀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術湯發表之藥所能治矣。
【注】此承上條言里水未實,不可下、不可利之義也。里水者,謂里有水也。一身面目黃腫,有水之證也;脈沉,有水之脈也。雖有是證脈,猶必渴而小便不利腹大者,始為里有水也。設不腹大滿急,此里水未實,不可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里水,水從里積,與風水不同,故其脈不浮而沉,而盛于內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黃腫也。水病小盒飯不利,今反自利,則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術湯方
(見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注】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此里水所作也。似當下而不可下者,以堅大而不滿痛,是為水氣虛結,未可下也。故以白術倍枳實,補正而兼破堅,氣行則結開,兩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劑也。
【集注】趙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術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氣。
程林曰:此證如盤而不如杯,是水飲散漫之狀也。以散漫于心下如盤,不必辛熱之劑以發之,但用枳術以散之,得腹中耎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見心下堅大如盤,當審虛實寒熱,脈之浮沉、遲數、大小為異,毌得執方而誤用也。
尤怡曰:言水飲所作者,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實白術湯方
枳實七枚 白術二兩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集解】李囗曰:枳實消脹,苦以泄之也;白術去濕,苦以燥之也。后張元素治痞用枳術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熱,誤下之義也。里水脈伏,非謂三部脈皆當伏,乃謂趺陽胃脈當伏也。若脈不伏反緊,其人必本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則疝瘕腹中痛,醫誤以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虛其中,故胸滿短氣也。若脈不伏反數,其人必本自有熱也。
水熱同病,當消谷而小便數,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趺陽當伏者,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畜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荔彤曰:趺陽有水邪,則當伏,以胃陽為衣,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
今反緊,不惟水盛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此病趺陽脈當伏,今反數,為本自有熱。然本自有熱,則當消谷,小便數,大便堅,如傷寒胃實之證也。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囗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注】以上發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發明五藏氣血之水也。肝主筋,腹囗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則筋緩不能自轉側,內則腹大、囗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則肝水也。肝經有水,必存兩囗,故腹大而囗下痛。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側。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通,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
見此知肝經有水,當于肝臟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囗,而氣連少腹,肝之水不行,則腹大不能轉側,囗下腹痛也。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囗泄,水液隨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按】「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內,錯簡在此。
【注】心主脈,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則周身之脈不行,其身重也;內則少氣心煩,不得臥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內經』云:心主身之血脈。『上經』曰: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內經』曰:諸有水病者,不得臥。夫心屬火,水在心是以不得臥而煩躁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積聚之類也。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臟,即可以臟而名證。
水附于心,則心水也,心經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氣為水邪所阻,故少氣,水邪逼處,神魂不安,故不得臥;神明擾亂,故躁而煩。見此知心經有水,當于心經治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則四肢苦重,內則腹大少氣,小便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