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5007字
- 2015-12-25 16:25:33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注】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集注】李囗曰:『內經』云: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為痛也。
尤怡曰: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注】平人,無病之人也。無寒熱,無表邪也。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
【集注】李囗曰:上節云責其極虛,此又云實何也?經云:邪之所囗,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然短氣與少氣有辨,少氣者,氣少不足于言,『內經』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是也。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囗,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里氣因邪而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注】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里氣滯,遲則為藏內寒,主上焦藏寒氣滯也。關上小緊而疾,小為陽虛,緊疾寒痛,是主中焦氣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宮城也,陽氣一虛,諸寒陰邪,得以乘之,則胸背之氣,痹而不通,輕者病滿,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欬唾、短氣證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蔞薤白白酒湯者,用辛以開胸痹,用溫以行陽氣也。
【集注】趙良曰:凡寒濁之邪,滯于上焦,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塞其前后陰陽之位,遂令為喘息,為欬唾、為痛、為短氣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欬唾也。諸陽受氣于胸,而轉行于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搗)一枚 薤白半筋 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注】上條胸痹胸背痛,尚能臥,以痛微而氣不逆也;此條心痛徹背不得臥,是痛甚而氣上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尤怡曰:胸痹不得臥,是胸中痛甚,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氣閉塞而前后不通故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搗)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魏荔彤曰:同半夏之苦,以開郁行氣,痛甚則結甚,故減薤白之濕,用半夏之躁,更能使膠膩之物,隨湯而蕩滌也。日三服,亦從上治者,應徐取頻服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圓主之。
【注】上條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故以烏頭赤石脂圓主之。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別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
【集注】李囗曰:心痛在內而徹背,則內而達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于內矣。故既有附子之溫,而復用烏頭之迅,佐干姜行陽,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郁恐過于大散大開,故復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圓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炮)一分 附子(炮)半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干姜一兩(一法一分)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緩急者,謂胸痹痛而時緩時急也,當審其緩急而施治。若緩而不急者,以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今時緩時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氣,以迅掃陰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炮)十枚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李囗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氣寬胸,附子溫中散邪,為邪盛甚而陽微亦甚者立法也。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注】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胸為氣海,一有其隙,若陽邪干之則化火,火性氣開不大病痹也。若陰邪干之則化水,水性氣闔,故令胸中氣塞短氣,不足以息,而為胸痹也。水盛氣者,則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利其水,水利則氣順矣。氣盛水者,則痞塞,主以橘枳實生姜湯,以開其氣,氣開則痹通矣。
【集注】沈明宗曰:邪氣阻塞胸膈,肺氣不得往來流利,則胸中氣塞短氣,方用杏仁使肺氣下通,以茯苓導引濕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則痹開而氣不短矣,然胸痹乃胸中氣塞,土濕寒濁陰氣以挾外邪上逆所致,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濁,所以亦主之。
魏荔彤曰:此證乃邪實而正不甚虛,陽微而陰不甚盛。蓋痹則氣必塞,氣塞則必短氣,前言之矣。今開降其氣,而諸證自除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
橘皮一筋 枳實三兩 生姜半筋右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囗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注】心中,即心下也。胸痹病,心下痞氣,悶而不通者虛也。若不在心下,而氣結在胸,胸滿連囗下,氣逆撞心者實也。實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倍用枳樸者,是以破氣降逆為主也。虛者用人參湯主之(即理中湯),是以溫中補氣為主也。由此可知痛有補法,塞因塞用之義也。
【集注】魏荔彤曰: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再連囗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行陽開郁,溫中降氣。猶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再或虛寒已甚,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也。
尤怡曰: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囗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將為中之害也。用此二方者,一以去邪之實,即以安正;一以養陽之虛,即以逐陰,是在審其病之新久,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筋 桂枝一兩 栝蔞實(搗)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各三兩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注】心中痞,即上條心中痞氣也。諸逆,諸氣上逆也。上條之逆,不過撞心而不痛;此條之逆,則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用桂枝生姜枳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集注】程林曰:諸逆如囗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于上,則心懸痛。
尤怡曰: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枳實五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趙良曰:枳實、生姜,原以治氣塞,況于痞乎?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懸痛屬飲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陽氣,或破結氣,或散寒氣,皆能去痹也。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注】趺陽胃脈也,當緩而和,今見弦脈,是肝脈也。肝脈見于脾部,是木盛土虛也,法當腹滿。今不復滿者,肝脈微弦不盛而脾不虛,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則失其條達之性,必本經自病,故便難兩胠痛也。然非肝火實病,此乃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按】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當與溫藥之下,當有「宜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必是脫簡,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腹滿便難,脾實病也,今腹滿而不便難,脾虛病也。且腹滿有時而減,有時復如不滿,乃虛寒也,當與溫藥主之。以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消滿散寒,緩中降逆補虛,乃治虛滿之法也。
【集注】魏荔彤曰:腹滿或服下藥,或服補藥,有時減退,未幾旋腹滿如故,則不可作實與熱治也。
仲景明此為寒,里寒從無下法,惟有溫藥與服,虛者以溫中補氣,實者亦以溫中行氣為義,是治氣寒腹滿第一善法也。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樸半筋 生姜半筋 半夏半筋 人參一兩 甘草(炙)三兩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時減、時滿虛滿也;腹滿常常而滿實滿也。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謂腹滿不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也。虛滿當溫,實滿當下,故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治實滿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云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內也。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注】前條腹滿,以時減、時不減別虛實;此條腹滿,以痛、不痛辨有余不足也。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者脾虛也,可溫之,則當與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也。按而痛者為實,實者胃實也,可下之,當與大承氣湯。胃實者舌胎必黃,若未下者,下之黃胎自去也。
【集注】趙良曰:腹滿亦有屬實,實則非虛寒也明矣,豈概以溫藥治之乎?故有試之之法,在痛與不痛之分,虛實較然矣。蓋胃實必熱,熱蒸必舌黃,下其實熱,舌黃不自已乎?有此一辨,并虛者愈審已。
魏荔彤曰:無形之虛氣作痞塞,則按之無物,何痛之有?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如宿食在胃,疝氣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礙于藏府之側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當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順。胸中寒實,當是「胃中寒實」,若是胸中寒實,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傳寫之囗。
【注】病者面色痿黃,若口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痿黃口燥不渴,寒實也。寒實者當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虛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虛胃氣下脫,故死也。
【集注】程林曰:痿黃者,脾胃病也,見燥而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病人既痿黃,又兼下利不禁,則脾氣衰絕,故死。
李囗曰:下利若燥而渴者為熱,陽氣尚存,猶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若利不止,則陰盛陽衰,氣下脫矣,故死。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注】此承上條寒實證誤以寒藥下之之義也。瘦人形氣虛弱,難御外邪,若繞臍痛,必有風冷傷胃,致令谷氣不行也。繞臍疼痛,雖屬實邪,但因風冷則為寒實,醫者當溫而行之。今反以寒藥下之,其風冷之邪,若上虛則氣上沖,中虛則痞結心下,理必然也。
【集注】尤怡曰:瘦人藏虛氣弱,風冷易入,入則谷氣留滯不行,繞臍疼痛,有似里實而實為虛冷,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沖,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即囗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注】此詳申首條,兩胠疼痛屬寒之義也。寸口脈弦,即首條之弦也。囗下拘急而痛,即首條之兩胠疼痛也。何以知其為寒也?然必其人有陽虛嗇嗇惡寒之證,始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滿,亦當溫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弦,肝脈,陰也。肝脈循囗里,寒主收引,故囗下拘急而痛,以寒勝于內,而陽氣不行于外,故外亦嗇嗇而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注】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前以時減辨腹滿之中寒,又以惡寒辨囗痛之中寒,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欠者,呵欠也。夫人欲睡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喜欠者,陽引陰出也。今中寒喜欠者,是陰盛引陽也。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陽虛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陽氣虛寒也。若發熱色和者,非為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注】上條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條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其人下利里氣素虛也,欲嚏不能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蓋噴嚏者,雷氣之義也,其人內陽外陰陽氣奮發而為嚏也。今欲嚏而不能嚏,是陽欲出而復留,陰氣盛也,故知腹中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