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87字
- 2015-12-25 16:25:33
程應旄曰:能食以結在腸間,而胃火自盛也。先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和胃中之火,令小安后,以前藥增至一升,去腸中之結。既用小承氣矣?而又減去分數,接續投之,以脈弱之胃,其稟素虛,而為日又未久也。
張璐曰: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與辨風寒強弱無涉。言能食者,不可以為胃強而輕下;不能食者,不可以為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囗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注】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外證欲解而脈不實,尚未可攻也。若其人身重,熱困于體也;短氣而喘,熱壅于上也;腹滿潮熱,熱聚于中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囗,熱結于下也,斯為外邪已解,內實已成,始可攻之,主以大承氣湯可也。若汗出,微發熱惡寒者,則外猶未解也,其熱不潮者,里猶未實也,不可與承氣湯。即有里急、腹大滿、不通等證,亦只宜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蓋以脈遲故也。
【集注】方有執曰:潮熱,陽明王于申酉戌,故熱作于此時,如潮之有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脾主四肢而胃為之合,胃中燥實而蒸蒸騰達于四肢,故曰:大便已囗也。
林瀾曰:此節辨脈遲內結之,或宜大承氣攻之,或但可以小承氣微和之也。陽明病脈遲證,兼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似屬可攻。然必有潮熱者,為外證已解,里證已具,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大便已囗,主以大承氣湯攻之奚疑!若汗出雖多,猶見發熱惡寒,則表尚在也,其熱不潮,汗亦非手足濈然之汗,安可與承氣以攻之乎?即腹大滿不通,亦只可與小承氣微和,勿令大泄下。此何以故?脈遲便非必下之脈,雖內結亦豈大承氣所宜哉!陽明病,潮熱,大便微囗者,可與大承氣湯,不囗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囗,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囗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注】陽明病,潮熱大便微囗者,可與大承氣湯,不囗者,不可與之也。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噦氣,則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穢氣,此但初頭囗后必溏,是尚未成囗也,不可攻之。攻之必寒氣乘虛上逆,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得水則噦,亦由虛寒之氣上逆,不能化水而下輸也。
若其后所發潮熱不退,必是大便再囗,但已經下后,所囗者無多,只以小承氣湯和之可也。故凡服承氣湯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此蓋仲景戒人不可輕下之意。
【集注】方有執曰:此以潮熱、轉失氣次第而詳言之,以決當下之候也。轉失氣,反屁出也。
脹滿,藥寒之過也。噦,亦寒傷胃也。復囗而少者,重下故也。末句重致叮嚀之意。
喻昌曰: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用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差矣。
程知曰:上條曰:外欲解,可攻里。曰:外未解,未可與承氣。曰: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此條曰:可與。曰:不可與。曰:乃可攻之,不可攻之。曰:少與小承氣。曰:以小承氣和之,慎不可攻。多少商量慎重之意。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燥囗者,始主之以大承氣,若小承氣,猶是微和胃氣之法也。
汪琥曰:轉失氣,則知其人大便已囗,腸胃中燥熱之甚,故其氣不外宣,時轉而下;不轉失氣,則腸胃中雖有熱,而滲孔未至于燥,此但初頭囗,后必溏也。
陽明病,囗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注】陽明病,囗語,潮熱,脈滑而疾者,是可攻之證脈也。然無濈濈然之汗出,與小便數、大便囗燥實等證,則不可驟然攻之,宜先與小承氣湯一升試之,若腹中轉失穢氣,則知腸中燥屎已囗,以藥少未能遽下,所轉下者,但屎之氣耳!可更服一升促之,自可下也。若不轉失氣,則勿更與服,俟明日仍不大便,診其脈仍滑疾,則更服之。今脈反見微澀,則是里虛無氣,不能承送,故為難治,所以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集注】方有執曰:滑以候食,故為大便囗之診。疾者,屬里熱也。微者,陽氣不充,無以運行。澀者,陰血不足,無以潤送。故曰:陽微不可下,無血不可下。此之謂也。
張璐曰:此條脈滑而疾,有囗語、潮熱,而無囗滿實證,只宜以小承氣湯下之,下之而脈反微澀,證變里虛,故為難治。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囗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按】趙嗣真曰:『活人書』云: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病見陽脈者生,在仲景脈法中,弦澀屬陰不屬陽得無疑乎?今觀本文內,脈弦者生之「弦」字,當是「滑」字。若是「弦」字,弦為陰負之脈,豈有必生之理,惟滑脈為陽,始有生理。滑者通,澀者塞,凡物理皆以通為生,塞為死。玩上條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脈微澀者,里虛為難治,益見其誤。
【注】傷寒,若吐、若下后,津夜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仍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者,此乃表邪悉罷,里熱漸深也,仍宜大承氣湯,蕩盡余邪,以存陰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獨語如見鬼狀。病勢劇者,則不識人,循衣摸床,驚惕不安,微喘直視,見一切陽亢陰微,孤陽無根據,神明擾亂之象。當此之際,惟診其脈滑者為實,堪下則生;澀者為虛,難下則死。若病勢微者,但見潮熱、譫語、不大便之證,而無前神昏等劇者,宜以大承氣湯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后服,蓋恐其過也。
【按】循衣摸床,危惡之候也。一以陰氣未竭為可治,如太陽中風,火劫變逆,捻衣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陽熱之極為可攻,如陽明里熱成實,循衣摸床,脈滑者生,澀者死是也。大抵此證,多生于汗、吐、下后,陽氣大虛,精神失守。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虛故四肢擾亂失所倚也,以獨參湯救之;汗多者,以參耆湯;厥冷者,以參附湯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謂陽極陰竭也。
【集注】喻昌曰:此條舉譫語之勢重者為言。而勢重之中,復分二等,劇者主死,微者主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
程知曰:婁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補益得愈,亦因其脈證之不足也。劉守真每以承氣治熱病,法雖祖于仲景,而其辨證未能如此詳悉,故開后人鹵莽之端。又曰:喘則氣欲上脫,微喘者邪實于內,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識人循衣摸床,心欲絕也;動惕不安,肝欲絕也;微喘,肺欲絕也;直視,腎欲絕也。『內經』所謂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藏府不通,故脈澀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發潮熱者,府實燥甚,故當其經氣王時發潮熱也。獨語者,即譫語也。病人自言為譫,獨語如見鬼狀,乃陽明府實而妄見妄聞,劇者甚也。成注云:熱甚昏冒正氣,故不識人。循衣摸床者,陽熱偏勝而躁動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熱沖膈,心神為之不寧也。又胃熱甚而氣上逆則喘,直視則邪干藏矣。故其生死之機,須于脈候決之。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囗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囗,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陽明病,本應自汗出,醫誤以為風邪,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囗故也。然無或滿、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囗,本無宿食也。則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祗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則出。蓋小便數少,則津液當還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須藥也。
【集注】方有執曰:水谷入胃,其精者為津液,粗者成楂滓。水精滲出腸胃之外,清者為津液,濁者外而為汗,下而為小便。故汗與小便過多者,皆能奪乎津液,所以楂滓之為大便者,干燥結囗而難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則彼塞,此塞則彼通,小便出少,則津液還停胃中,必大便潤而自出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囗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注】此承上條詳其義、以明其治也。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大便囗而無滿痛之苦,不可攻之,當待津液還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腸,難出肛門之時,則用蜜煎潤竅滋燥,導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氣通燥;或豬膽汁清熱潤燥,皆可為引導法,擇而用之可也。
【集注】成無己曰:津液內竭,腸胃干燥,大便因囗,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潤藥外治而導引之。
張璐曰:凡系多汗傷津,及屢經汗下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之人,當攻而不可攻者,并宜導法。
程應旄曰:小便自利者,津液未還入胃中,津液內竭而囗,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耳。須有此光景時,方可從外導法,漬潤其腸,腸潤則水流就濕,津液自歸還于胃,故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從內轉矣。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者,欲可丸,并手捻作挺子,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內臺方』用蜜五合,煎凝時,加皂角末五錢,蘸捻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谷道內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內臺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頭用油潤,內入谷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入內,此方用之甚便。
土瓜根方
(缺)【按】土瓜,即俗名赤雹也。『肘后方』治大便不通,采根搗汁,用筒吹入肛門內。此與上豬膽汁方同義。『內臺方』用土瓜根削如挺,內入谷道中誤矣。蓋蜜挺入谷道能烊化而潤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如削挺用之,恐失仲景制方之義。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者,乃因熱勢甚速,消灼腎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證而急下之,是下其熱,以救將絕之水,緩則腎水干竭,陽必無根據,躁冒自焚而死也。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陰證也,睛不和者,陽證也。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腎水為胃陽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則火上熏于目,而眸子朦朧,為之不了了也,此熱結神昏之漸,危惡之候也。
雖外無陽證,惟身微熱,內無滿痛,祗大便難,亦為熱實,故曰:此為實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瀉陽救陰,以全未竭之水可也。睛不和者,謂睛不活動也。
【集注】方有執曰:了了,猶了了也。『素問』曰: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靈樞』曰:足陽明之脈,上循咽出于口,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又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俠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系兩目中央,諸脈皆屬于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宜急下也。
喻昌曰:少陰有急下三法以救腎水:一本經水竭,一木邪涌水,一土邪凌水。陽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于外,一腹滿津結于內,一目睛不慧,津枯于中。
合兩經下法以觀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壺腹飲上池矣。
張錫駒曰:陽火亢極,陰水欲枯,故使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極之陽火,而救垂絕之陰水也。
魏荔彤曰:陽明燥屎應下,胃實應下,俱詳考其脈證矣。乃有表里無他證,獨于陽明胃脈所發見端倪處,體認其證,如傷寒六、七日,太陽已罷,陽明已成,其目昏暗朦昧,若隔云霧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證名為睛不和也。陽明熱盛,循經絡而發其昏朦之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內熱盛而為實,其機已兆,兼以大便囗而難,身有微熱者,則胃實已真,故曰: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注】陽明病之人,小便自利,大盒飯囗,小便不利,大便不囗,是知囗不囗,不在熱不熱,而在液之竭與不竭也。今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難乍易者,蓋熱將欲作結,而液未竭也。有時微熱者熱入里也,喘者熱乘肺也,冒者熱乘心也,不能臥者熱并陽也,此皆一派熱結便囗之征,神昏譫狂之漸,雖無滿痛,亦必有燥屎,宜大承氣湯下之自愈也。
【集注】王三陽曰:此證不宜妄動,必以手按之臍腹有囗塊,喘冒不能臥,方可攻之,何也?乍難乍易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