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一貫別傳
  • 佚名
  • 10003字
  • 2015-12-25 16:20:21

西蜀忠朔聚云寺沙門 廣真 著

儒宗

盤古氏由一氣而繼天地曰人人既生矣所謂范圍天地曲成萬物而造化在我故庖羲氏得之而畫八卦烈山氏得之而著連山軒轅氏得之而作歸戴迨乎示厥中于放勛無法之法已贅析精一于玄德非相之相龕弘嗣后禹洛湯銘交易箕疇皆從這一氣源頭暢達而為華梵正譯耳復有一貫傳心守約標于曾子浩然養氣盡性倡自子思此又轉語心為四卷易曇華為一指囗若漢之董與楊唐之韓昌黎道學中之文章也宋之周與程明之王陽明文章中之性理也彼夫濂溪立主靜之旨陽明闡良知之妙實原始反終而契死生之說者至若復五太于未形歸二儀于無體吾不得而知請問諸古皇先生。

易經

伏羲八卦原(此言理也然理中含有數)。

古者庖羲氏見河馬出圖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初畫一爻以象太極其數為奇即天開于子也再畫一爻以象地其數為偶即地辟于丑也三畫一爻以象人即人生于寅也蓋三畫成而為干故謂之干三連也然古以一畫象太極其次象兩儀今曰象太極者即天開于子者何也謂天一太極也地一太極也人一太極也三才合一太極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即天得一以清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即地得一以寧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即人得一以靈也三畫既成干矣數亦為奇有奇必有偶兼三才而兩之三才即天地人兩者即三才中之兩也即陰陽柔剛仁義也陰陽柔剛仁義其位有六故重三畫而成六爻斷三畫而成坤故謂之坤六斷也以卦言之則乾象天而坤象地干為父而坤為母既有天地必有萬物既有父母必有男女蓋萬物男女必自天地父母陰陽變化剛柔錯綜所成夫錯者陰陽交互也綜者陰陽顛倒也始則干家錯一爻于坤之初則坤變而為震作干家之長男坤家錯一爻于干之初則乾化而為巽作坤家之長女次則干家錯一爻于坤之中則坤變而為坎作干家之中男坤家錯一爻于干之中則乾化而為離作坤家之中女三則干家錯一爻于坤之上則坤變而為艮作干家之少男坤家錯一爻于干之上則乾化而為兌作坤家之少女故曰干生三男坤生三女總成六子也其顛倒者即干之初爻顛于坤之上坤則變而為艮坤之初爻顛于干之上干則化而為兌干之上爻倒于坤之初坤則變而為震坤之上爻倒于干之初干則化而為巽此所以天地變化陰陽升降也天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地有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上少剛為石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水為雨火為風上為露石為雷天之寒暑晝夜變物之情性形體地之風雨露雷化物之飛走草木是故震為雷巽為風離為火坎為水艮為山兌為澤故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然后萬物所以生也羲氏之觀圖畫卦者如是。

伏羲六十四卦原(此言數也然數中含有理)。

此太極也象未形而其理已具然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太極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為一畫者二是為兩儀即陽儀陰儀也兩儀之士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是謂四象其位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二太陰四其數則太陽九少陰八少陽七太陰六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三畫者八其位則干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四畫者十六謂兩儀之上各有八卦即陽儀八卦陰儀八卦也四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五畫者三十二謂四象之上各有八卦也五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六畫者六十四亦兼三才而兩之八卦之上各有八卦也即程子所謂加一倍法也始以干一而至于坤八則八卦中各有其八故一一為干二一為夬三一為大有四一為大壯五一為小畜六一為需七一為大畜八一為泰一二為履二二為兌三二為暌四二為歸妹五二為中孚六二為囗七二為損八二為臨一三為同人二三為監三三為離四三為豐五三為家人六三為既濟七三囗賁八三為明夷一四為無妄二四為隨三四為噬嗑(四四)為震五四為益六四為屯七四為順八四為役一五為垢二五為大過三五為鼎四五為恒五(五為)巽六五為井七五為蠱八五為升一六為訟二六為困三六為未囗四六為解五六為渙六六為坎七六為蒙八六為師一七為遁二七為咸三七為旅四七為小過五七為漸六七為蹇七七為艮八七為謙一八為否二八為萃三八為晉四八為豫五八為觀六八為比七八為刺八八為坤此亦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也蓋陽儀八卦在天成象陰儀八卦在地成形互相變化所以日月星辰在天變為寒暑晝夜水火土石在地化為雨風露雷故曰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然人之受生以來包此而儀二八之氣二八者一斤之數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則得三百八十四銖也配之卦爻一卦六爻六十四卦則得三百八十四爻也故曰刻漏若無差爻銖方有準人既得此二八之氣則大道在吾身故周子所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其主靜立極之妙亦不外乎變化而逆之即吾之性情形體目耳口鼻天之所變也飛走草木色聲氣味地之所化也雖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要其逆而復之則吾分中自有不變不化者存故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廓徹圓通靈明虛湛即此乾道之體本自無動無靜因健而有動靜靜極復動則為情為識為六根為聲色動極復靜則為性為智為六通為寂定千變萬化無不是此沖虛之氣以正之也根身如是器界亦如是故物有清濁人有智愚然愚可以智濁可以清在保合太和而已所謂利貞者蓋元亨為天之通利貞為天之復也今云乃利貞可見物物皆可保和而復虛人人悉能盡性以至命矣楞伽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正合斯義。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參禪之人如剝芭蕉剝一層又一層剝一層又一層剝至無下手處始得打成一片蓋剝落既盡才復見其天心見吾子曰當此之時一心大定萬慮冰消靜固靜矣然非死灰稿木之謂也要見如如之中有了了明明之中有曉曉至靜之中有至動者存焉所以先王以至日閉關啇旅不行后不省方者謂安靜以養微陽耳然卦辭既云七日來復是則陽去而陰來陰去而陽來乃自然升降之理也何必靜以養之剝以復之耶吹萬曰郡子云干遇巽時觀月窟此動極復靜也又云地逢雷處見大根此靜極復動也一動一靜一呼一吸而為天地造物之消息第吾人得此一動一靜之間者又是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只此至妙之道不可以有無言而亦未嘗無有無不可以動靜言而亦未嘗無動靜蓋靜以養之剝以復之者正齊生死為一囗會萬物為一府也觀音大士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其見天地之心乎。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所止之背既著則覺性絆于執持能止之心才生則妙明沉夫斷滅唯無能無所非背非心便可止而止亦可行而行也昔魯祖凡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云我尋常向他道空劫以前承當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一個半個他恁么驢年去此示非止之法也萬松云所以靈山如畫月曹溪如指月怎似魯祖在水晶宮中廣寒殿里披襟相見此示非非止之法也說卦以艮為山山者不動之義也即人之背亦不動也圣人借此不動之物相以喻吾人圓湛之止體非果云背也況此體不于一事一理一法一行上隨順應之而不動乃于一切事一一切理一切法一切行上隨順應之而不動豈滯于一身一庭而已哉若是則以萬象為一身故吾在身而不知有己也則以法界為一庭故吾在庭而不知有人也孰謂止孰謂非止。

故神無方易無體。

有一無位真人圓陀陀光灼灼赤灑灑凈裸裸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其大兮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謂其小兮細人微塵之密而不彰其語默也翠竹黃花其步趨也行云流水此果無方之神耶抑果無體之易耶若謂無方彼其所存主者一神之所為主宰于天地萬物晝夜之中然亦未嘗無方也但不可以方所測之若果無體彼其所運用者一易之所成運行于范圍曲成通知之際然亦未嘗無體也但不可以定體執之萬松云高低岳瀆其轉根本法輪大小鱗毛普現色身三昧瞿師羅表者睹三尺而無盡無邊身菩薩窮上界而有余無一時不現無一處不遍無方無體其若是乎。

百姓日肘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尋牛須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此古人攝用歸體之模范也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偕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此古人即物明心之軌則也第吾人晝夜中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無不是此妙明顯現柰何在這目前諸人難睹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又曰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又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顏淵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是甚么東西只令圣賢千言萬語不止昔韋參軍與僧對坐盤中置有李因問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僧曰請吃果子食已復問僧曰此即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韋方省諸人若在這里檢點出來始信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咦。

學庸

大學之道章。

釋曰性覺妙明儒曰明德同一最上乘學問第此明德不獨己之所有一元方判百昌之機捩已成三有始形剎海之淵源俱浚有性無性由茲一化之門也故民之善者吾以明德之理而導之民之不善者吾亦以明德之理而導之必欲同游于非善非不善之地乃所謂之至善也此即釋氏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夫此至善之道必以何法為所修之因亦以何境為能證之果如來謂阿難曰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果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蓋不生不滅之義即止也止者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即清凈法身也清凈法身者即自性之戒也戒即有定定者寂然不動具足無量妙義即圓滿報身也圓滿報身者即根本之智也曰靜曰安不出定中之正受定即有慧慧者感而遂迥具足恒沙妙用即三髏化身也三髏化身者即六度萬衍之德行也安而后能慮也三者俱備則心無能囗之必法無所修之法能所渾忘心法一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之也知止為因能得為果以是而修德行道故曰君子曰圣人以是而利生出世故曰菩薩曰世尊以是而復禮故曰致知以是而克己故曰格物物即知也猶色不異空致即格也猶冰即是水乃至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莫不以此戒定慧法而為體為用也吹萬曰吾以天下為一身復以萬物為一心知本非知物本非物珠簾繡柱囗黃鵠鑰統牙播起白鷗好不正受咦。

天命全章。

易在先天無形有理無影之理即天命也在吾人謂之性從來是不睹不聞者楞伽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也日用語默動靜無不是此不睹不聞的東西隨順寂照故謂之道楞伽所謂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雖曰不睹不聞又能范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故謂之教楞伽所謂種髏遍現無行作意生身也三者本是乾元一氣圣人得之而字之曰道是道也人人本具若聲之應響而無殊個個圓成似影之隨形而不變本自不能離者何嘗須臾離也故大修行人行住坐臥應事接物皆是此不睹不聞的中立不倚和而不流謂之戒慎謂之恐懼第不睹不聞者即至隱至微之體雖幽也而見莫見乎隱坐微塵里轉大法輪雖細也而顯莫顯乎微一毛端現寶王剎致乎此者故云慎獨矧是獨內不著空恒如如而了了中也外不著相嘗曉曉而明明和也果能致此中和之妙自覺乾坤之交而為泰非乾坤泰也吾心之天地位也品物之出而最靈非品物靈也吾心之萬物育也且道此心與天地萬物是一是二南泉曰馬大師道個非心非佛非逸禪譊籬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有罪過不趙州便禮拜。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順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何以故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由此現在之心不住故于一切處隨緣而不變也凈名云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似行富貴之道也示人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似行貧賤之道也示入于魔而愿佛智慧不隨他教似行夷狄之道也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似行患難之道也古德云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凈污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義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見聞覺知無障礙色聲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秪么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此真無入而不自得之君子。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大魂地魄陽魂陰魄神魂鬼魄互相動靜升降而為五行之運故精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精神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神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魄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魂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環不已若有形也視之而弗見若有聲也聽之而弗聞以無形可見斯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魂以無聲可聞斯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魄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是體物而不可遺者也華嚴云勇健臂夜叉王得普入一切諸法義解脫門無礙勝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無所著福德解脫門似這樣鬼神不是汝等燒紙錢潑水飯的切莫認錯了。

至誠致曲二章。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相未起圓湛之體即誠法塵既空性覺之明自盡內無其我盡我之性矣外無其人盡人之性矣遠無其物盡物之性矣贊之參之亦復如是此即釋氏圓頓之法門直下見性者也若夫致曲一法又自明心而見性蓋心之初動為念曲者念頭起處也能知此念而非之則靈光披露本來面目恬然妙有生輝遍用真常自在此復其誠矣然寂定不可無照慧誠則有形也照慧則能顯事理形則有著也即事即理而理無所礙發越真精之明即理即事而事無所乖應感活潑之動到這里識相無相真知無知物則轉為我矣故曰變我尚非我心亦非心體則渾成虛矣故曰化此由漸而入頓者也如來逆流自誠而明菩薩順至白明而誠二法相融便登妙覺果海得以證夫恒閟。

予懷明德一節。

楞嚴云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也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聲色之以化民末也古德云要觀學人有余涅槃爐中灰即是德輶如毛毛猶有輪也又云要觀學人無余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吹萬曰若論明德之體純用聲色若論明德之用純體清凈一毛孔中尚有佛剎微塵數世界何必拘拘于無聲無臭也第吾人日用視聽言動莫不是此無聲無臭的所作為只因知而故犯盡皆當面錯過了也且道不曾錯過的人又向那里相見夾路桃花風雨后馬蹄何處避殘紅。

論語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全聲是性耳不返聞全性是聲聽即著響所以才舉話頭若聚聾而鼓也文殊云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蓋眾人只知耳為能聞之根聲為所聞之境而不知更有聞聞者在焉故仲尼謂顏淵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耳順之功蓋如此既得是矣即同觀音大士所證之圓通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即從心所欲之道理也古德云翠竹黃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身頭頭盡是吾家物信手拈來不是塵此便是不逾矩的說話。

君子不器。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君子得此則不局于其用便證現一切色身三昧也且道如何是現一切色身三昧吹萬日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眠則同眠起則同起行則同行語則同語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自是不能違我者誰能違之耶古德云行一禪坐一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此便是必于是的光景。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可聞耶不可聞耶夕可死耶不可死耶謂其可聞洞庭之池樂鮮知謂其不可聞長舌之溪聲遍曉謂其可死龍尚吟于枯木謂其不可死鷺卻隱夫蘆花第圣人云夕死可者詎謂道果朝聞而遂夕死者么昔曹山見紙衣道人問曰如何是紙衣道人曰一裘才著體萬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道人即立亡山曰汝只解恁么去不解恁么來道人即醒曰一靈真性不入胞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道人曰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道人即悟至晚于方丈內趺坐而化此正可通夕死之說。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若戀靜潔處靜潔惹人困若戀歡鬧處歡鬧惹人狂如水之就器隨方圓短長此真應無所住之心也君子得此而行之但見干戈林里橫身色絲豈絆于跟下荊棘叢中擺手十字無關于口邊便可干木隨身逢場作戲去也。

一貫章。

世尊拈花迦葉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及僧伽黎衣四天王所獻之缽今付于汝迦葉領訖一日阿難請益迦葉曰世尊傳衣缽后外還付個甚么葉曰倒卻門前插竿著蓋拈花即一貫之舉微笑即唯應之納忠恕插竿又演一番公案矣吹萬曰文殊無說維摩默然二大士是一是二。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阿那律陀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見之以偈訶曰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髏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律陀聞是訶已七日不眠便失其目世尊示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不因眼根便觀十方世界如掌中之果后證旋見旋凡之圓通但不知大予責宰予之后彼亦有此大志么。

犬子之文章章。

法眼間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汝作么生會修云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此在文章中會也眼云恁么又爭得修云某甲只如此和尚又如何眼云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修便禮拜此在性道上會也蓋性無體由虛與氣而有其體天無形由太虛而有其形道無相由氣化而有其相是道也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在于人物故謂之性性有文章在乎所言言有性道在乎所以言以性道顯文章故萬物皆吾體以文章參性道故太虛皆吾用然則可聞者青峰之語也而不可聞者法眼之宗也柏樹偈曰趙州柏樹太無端境上追尋也大難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首透長安吹萬日水木無言冷暖知夫飲者。

回也不改其樂。

手探月窟足躡天根閑中今古靜里乾坤回既得之矣時為弱喪之窮兒明受車中之寶時為迷家之醉客暗藏衣下之珠活活潑潑任運隨緣也且問如何是不改之樂吹萬曰啞子吃黃連這苦向誰說。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蓋此路圣不為有余凡不為不足千江一月無增無減也天為之變則曰陰陽地為之化則曰柔剛人為之道則曰仁義總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耳第吾人四大本乎一塊血肉然則眼耳鼻舌者吾身之門戶也及乎見之明聽之聽言之聲聞之通者孰能為之耶吹萬曰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有不知者莫是舉頭鷂子過新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是妄念不知是無記是道豈容知之耶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是道豈容好之耶內有喜悅外有水災是道豈容樂之耶蓋天然神息出敦化以無蹌活潑關頭攝川流而未起圓圓陀陀灑灑脫脫無知也無好也無樂也而無不知也無不好也無不樂也。

飯疏食章。

世尊遇馬麥之難阿難白曰如來為太子時珍饈玉饌尚弗可口而此馬麥何津津不厭也佛言我到這里即草木瓦礫皆成上味何啻此麥乎試觀物我忘機心境一志時則流水有伯牙之琴涼飆動咸池之曲碧岫莊花開之面寒潭囗月映之眉味其無味樂其非樂也何用浮云之富貴為吹萬曰如來吉祥而逝之伸尼曲肱而枕之何寢止同歸乎右脅布袋和尚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度時人時人自不識。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山谷居士往依晦堂乞指徑揵處堂曰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會公擬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樨花香么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堂曰秪要公到家耳若是豈獨圣人無隱于弟子即花木亦無隱于山谷也不惟晦堂能轉于法輪即花木亦可以傳心也秪因當面熱瞞各自昧卻者多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那得休歇去。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昔老宿自喚云主人公自應云諾又曰惺惺著復自應云諾又曰他時后日莫受人瞞復自應云諾此欲仁仁至之道理也如世尊問文殊云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若然者則至的就是欲的應的就是喚的是的就是非的倘能非是非非非喚非應非欲非至則我者又是甚么東西也一擲千金渾是膽家無四壁不知貧。

子絕四章。

華嚴經云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于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仲尼得之空空洞洞純是太虛氣象母意也如如了了純是緝熙光景母必也圓圓陀陀純是不顯工夫母固也灑灑脫脫純是先天完越母我也體認至此則太虛與事理無礙緝熙遍不已之光先天與聲臭無關不顯垂悠久之德若是則意為真常必為真樂我為真我固為真凈矣欲泛涅槃天須從這里過。

吾有知乎哉章。

圓覺經云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蓋清凈之珠無知也能映五色空空也隨方各現問叩之光景也第所問既感圣人在鄙夫光中所叩既通鄙夫在圣人鏡里謂兩端謂非兩端。

喟然章。

古德云硬似綿團軟似鐵六月炎天一點雪露柱燈籠笑點頭啞人得夢向誰說這個是喟然的光景法華囗一光遍照東方萬八千界上至有頂下至鐵圍號曰無量義光一切聲聞二乘莫能測度及后三周九喻四行六記總釋此光的注解耳即仰鉆瞻忽高堅前后者亦若此光之莫測也夫又何以知之耶抑何以證之耶必須漸次徐徐善誘初以文字語言而示其說通繼以實際理諦而指其宗通始知此理賦之于未形之先生之于既形之后起坐相隨語默同居罷之不可得也參究至此則內外根境心意識相盡情掃蕩若竭吾才矣久久似有一物隱隱呈露訝原來就是這個東西若有形也視之而弗見若有聲也聽之而弗聞若可隨也從之無其后若可迎也接之無其前莊子所謂離形去智同于大通者也此不是未達一間正是顏子自注喟然中之光景耳予因標此章為小法華。

可與共學章。

迷即生悟此處即是鉗錘圣必因凡何須別尋罏韝故始學之也必先去其舊染而進修學即釋氏之三增道也次而適道也則信得及矣便津津不失故適道即囗氏之信位也又次而立也根木不退得入真子灌頂囗立即釋氏之住位也繼而曰行曰回向曰十地總入權巧中一法所以謂之權者即隨緣不變應事接物之道也蓋其學適道與立者體也實也與權者用也想其鴻荒未鑿一息成萬有之機霄壤既形大地盡真源之府孰為體孰為用南泉云王老師有一頭水牯牛擬放溪西牧未免侵他國王水土擬放溪東牧未免侵他國王水土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

未知生焉知死。

生者非生也而生生者未嘗始死者非死也而死死者未嘗終莊子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善吾死者乃所以善吾生蓋善吾生善吾死者理與氣也氣以行乎理理以載乎氣理與氣而已理氣相守謂之生理氣相離謂之死第今之所云未知生者謂吾人日用所作所為處是生也若知得生的就知得死的便可死得若未能知生則不能知死卻死不得。

顏淵問仁章。

須菩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顏淵問仁也世尊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克己復禮也如是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天下歸仁也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非禮勿視聽言動也所云如是者指這個是也住處是伏處伏的是住的即克處是復處復的是克的耳得此渾融之妙目則無視無不視耳則無聞無不聞口則無言無不言身則無動無不動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何礙之有。

當仁不讓于師。

黃檗問百丈曰古人錯答一轉語墮野狐五百生若轉轉不錯當作甚么人丈云你過來為汝說黃檗遂進聞與百丈師一掌百丈云將謂胡須赤更有赤胡須又臨濟見黃檗曰大愚道和尚老婆心太切檗曰大愚太饒舌待他來好與一掌臨濟便向前一掌云何必待他來據此二端真當仁不讓也大修行人到此境界若接馬駒之刀無容躲閃躲閃則喪身失命如當石鞏之箭不得退藏退藏則帶角披毛所謂見過于師方堪傳授也。

予欲無言章。

古德云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蓋予欲無言者即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如來謂之良久維摩謂之默然雖然無言無說而碓嘴磨盤猶自開花結實也復有哭金錢的小兒向前亦未免孔老子出黃檗以止之乃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正是一庵深藏霹靂舌從教萬象自分說的道理昔藥山久不升座院主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山令打鼓眾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上后隨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孟子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四節。

裴休公因見高僧真儀問于黃檗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檗朗聲曰裴休公應諾檗曰在甚么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沒于此乎若裴公者可謂知言者也宗密云元亨利貞干之德也始于一氣常樂我凈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若宗密者可謂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有太虛然后有氣化有氣化然后有知覺知覺即心也太虛之氣即浩然之氣也知外無氣氣外無知所謂知言者非知其言也知其所以言也而其祈以言之者浩然之氣也何嘗二耶故孟子有難言之說若知難言二字則已言之矣何得不言所以畫出浩然之光景示其直養之工夫古德云一念萬年去一條白練去寒灰枯木去就是這個道理第天地萬物皆由此氣而化本自剛大本自充塞非實有所知而能知非實有所養而能養知無能知故云知養無能養故云養始得不害而充塞也然此充塞之妙不離尋常日用行之于義則配義故義可充塞行之于道則配道故道可充塞無是浩然之氣則孰為義孰為道學者不可不知。

乍見孺子一節。

如來睹星阿難見相靈云觀花道圓過澗審是四端即此乍見孺子之心也觀彼氣淑風溫化母之靈英必露江清宿朗孤輪之素影先輝若谷語傳聲而不待安排似形來照鏡而無容擬意正恁么時本來面目已披露矣何更騎牛覓牛耶大慧云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于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不因內交要譽惡聲而有怵惕惻隱之心者亦復如是。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百丈幼時隨母入佛殿指佛相而問母曰此是何人母曰是佛百丈曰佛與人無異我后日當作焉可見大乘根器自己靈覺不昧不假他人鉗錘也回之所云得不謂之大心凡夫耶古德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曉圣人若曉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成圣人吾想圣人是以凡夫之知為不曉故不得為凡夫也凡夫必以圣人之不曉為知故可以為圣人也有僧問大珠和尚曰如何是大涅槃珠曰不造生死業是大涅槃僧曰如何是不造生死業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鬧取靜是生死業有證有得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若據此一說則佛生圣凡皆著落不得百丈顏淵不免于此杜舌。

象日以殺舜為事。

象之害舜即提婆之害佛也舜為天子而封象即佛為釋尊而授記提婆也在舜則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故封之在佛則以為說法之師而成我之大慈忍力者也故授記可見圣人之心所同然皆等兗親為一致也吹萬曰鑊湯爐炭可中別有清涼劍樹刀山個里更無熱惱舜帝釋迦都在這(里去)。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文始經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著止名為生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著止名為事不名為道以是觀之則彭年不為長殤子不為短也昔有僧問老宿云生死到來時如何宿云茶來吃茶飯來吃飯此言可為修身立命之鼻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林甸县| 徐汇区| 临高县| 穆棱市| 石屏县| 闸北区| 和平县| 嵊州市| 新疆| 札达县| 班玛县| 栾川县| 西宁市| 桃江县| 乐亭县| 新昌县| 蒙阴县| 南木林县| 山西省| 衡阳市| 西平县| 同心县| 保德县| 乌审旗| 视频| 桦南县| 金坛市| 万安县| 教育| 乌拉特前旗| 旺苍县| 咸阳市| 洪江市| 铜鼓县| 多伦县| 府谷县| 中江县| 汝阳县| 长海县|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