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舊城在漢襄平 遼陽二縣地 秦曰遼東 后入衛(wèi)滿朝鮮 漢末為公孫度所據(jù) 隋唐時屬高句麗 契丹稱南京 金稱東京 元置行省?。呋拭髦枚ㄟ|衛(wèi) 今升為遼陽州 移城距二十里為新遼陽 此廢 稱舊遼東 城周二十里 或謂熊廷弼所筑也 城古卑狹 廷弼聞敵騎入境 令夷城 淸人怪之 不敢逼 及諜知改筑 引兵至城下 新城峨峨 一夜而成 后廷弼去而遼陷 淸人忿其城堅難拔 毀其城 以方興得勝之兵 十日而毀猶未盡云 _皇明天啟元年三月 淸人旣得瀋 又移兵向遼 經(jīng)略袁應(yīng)泰方議三路出師以復(fù)撫順 未行而聞虜陷沈陽 又將向遼 遂開太子河注水于壕 環(huán)兵登埤 淸人陷瀋五日 至遼陽城下 奴兒哈赤者 所謂淸太祖也 自統(tǒng)左翼兵先至 _皇明總兵李懷信等率兵五萬 出城五里而營 奴兒哈赤以左翼四旗擊其左 淸太宗我東所謂汗 其名曰洪臺時 {我國丙丁錄雜載紅打時 或稱洪他詩 以其音似而各載 如英阿兒臺曰龍骨大 馬伏塔曰馬夫大是也 } 引精銳請戰(zhàn) 奴兒哈赤不許 洪臺時堅意行 遂留二紅旗伏城傍覘視 奴兒哈赤遣正黃旗 鑲黃旗助洪臺時沖明營之左 四旗兵繼至 天兵大亂 洪臺時乘勝追擊六十里 至鞍山 方其戰(zhàn)時 天兵自遼陽西門出 拔淸人所留城傍二紅旗 伏起邀擊 天兵奔回入城 自相蹂踐 總兵賀世賢 副將戚金等皆戰(zhàn)死 詰朝 奴兒哈赤率貝勒 左四旗兵掘城西閘口以泄湖水 且令右四旗兵塞城東進水口 自引右翼布楯車堵列城邊 囊土運石以壅水 天兵步騎三萬出東門 列營相拒 淸人方欲奪橋 會水口壅遏將涸 四旗前隊渡壕 大呼掩擊 東門外天兵方力戰(zhàn) 淸紅甲二百 白旗千進擊天兵 死者壕塹皆滿 奪武靖門橋 分擊守壕天兵 城上發(fā)火器聯(lián)綿不絶 淸人奮勇沖突 樹梯登城 遂奪西城一面 驅(qū)斬民眾 城中擾亂 是夜城內(nèi)天兵列炬拒戰(zhàn) 牛維曜等縋城亂遁 翌朝 天兵復(fù)列楯大戰(zhàn) 淸四旗兵亦登城 經(jīng)略袁應(yīng)泰登城北鎭遠樓督戰(zhàn) 見城破 舉火焚樓而死 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 監(jiān)軍道崔儒秀自經(jīng) 總兵朱萬良 副將梁仲善 參將王豸 房承勛 游擊李尙義 張繩武 都司徐國全 王宗盛 守備李廷干等皆戰(zhàn)死 生擒御史張銓 不屈 奴兒哈赤命賜死 以遂其志 洪臺時惜銓 欲生之 婉諭再三 終不可奪 不得已 縊而葬之 皇帝于昨年己亥為全韻詩 詳載陷城始末 且曰 明臣之不降者 我祖宗尙加恩 而燕京君臣漠不相關(guān) 功罪不明 欲其不亡 得乎 按明史 廷弼之不救廣寧也 三司王紀(jì) 鄒元標(biāo) 周應(yīng)秋勘廷弼曰 廷弼才識氣魄 睥睨一世 往歲鎭遼而遼存 去遼而遼亡 獨其驕愎之性牢不可破 今日一疏 明日一揭 比之楊鎬更多一逃 比之袁應(yīng)泰反欠一死 若誅王化貞而寬廷弼 則罪同而罰異也 今其土壁周遭 而磚痕猶存 誦當(dāng)日三司之勘 足可以想見其為人 嗚呼 當(dāng)_皇明末運 用舍顚倒 功罪不明 其視熊廷弼 袁崇煥之死 可謂自壞其長城矣 惡可免后代之譏哉 引太子河為壕 壕中有數(shù)三漁艇 城下釣者數(shù)十人 皆美衣服 貌似游閑公子 俱城里市鋪人 余巡壕 為觀其設(shè)閘蓄泄之制 釣者一哄持竿而來 向余開語 余劃地為字 皆熟視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