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日己卯 曉大雨 朝晝快晴 夜又大雨達曙 又留 朝起開窓 積雨快霽 光風時轉 日色淸明 可占午炎 榴花滿地 銷作紅泥 繡球浥露 玉簪抽雪 門前有簫笳鐃鉦之聲 急出觀之 乃迎親禮也 彩畵紗燈六對 靑蓋一對 紅蓋一對 簫一雙 笳一雙 觱篥一雙 迭鉦一雙 中央四人 肩擔一座靑屋轎 四面傅玻瓈為窓 四角亸彩絲流蘇 轎正腰為杠 以靑絲大繩橫絞杠之 前后再以短杠當中貫絞 兩頭肩荷 四人八蹄 一行接武 不動不搖 懸空而行 此法大妙 轎后有兩車 皆以黑布為屋 駕一驢而行 一車共載兩個老婆 面俱老丑而不廢朱粉 顚發盡禿 光赭如匏 寸髻北指 猶滿揷花朶 兩耳垂珰 黑衣黃裳 一車共載三少婦 朱袴或綠袴 都不系裳 其中一少女頗有姿色 蓋老的是妝婆 乳媼 少的是丫鬟也 三十余騎簇擁著一個胖大莽漢 口傍頤邊黑髭松松 權著九爪蟒袍 白馬金鞍 穩踏銀鐙 堆著笑臉 后有三兩車 滿載衣櫥 余問店主 此村里可有秀才塾師么 店主曰 村僻少去處 那有學究先生 去年秋間 偶有一個秀才 從稅官京里來的 一路上染得暑痢 落留此間 多賴此處人一力調治 經冬徂春 快得痊可 那先生文章出世 兼得會寫滿洲字 情愿暫住此間 開了一兩年黌堂 敎授些此村小孩們 以酬救療大恩 現今坐在了關圣廟堂里 余曰 可得主人暫勞向導 店主曰 不必仰人指導 舉手指之曰 這個屋頭出首的大廟堂是也 余問 這個先生姓甚名誰 店主曰 一村坊都叫他富先生 余問 富先生多少年紀 店主曰 公子你自去問他 店主因走入炕里 手拿紅紙數十片 拈示道 此乃那富先生親手墨跡 那紅紙左沿細書某位舍親尊臺 某年月日 恭請臺駕電蒞敝筵 店主道 俺們兄弟前春招壻時 倩他請席刺紙 大約僅能成字 而數十紙所寫字樣無大無小 如珠貫絲 如印一板 意其秀才為富鄭公苗裔 卽喚時大同去 尋那廟堂里來 寂無人聲 周回觀玩 右廂里有小兒讀書聲 俄有一兒開戶探頭一張 因走出 不顧而去 余追問童子 你們的師父坐在那里么 童子道 甚么 余曰 富先生 童子略不采聽 口里喃喃 拂袖而去 余謂時大曰 那先生必在這里 遂直向右廂 一推開戶 有四五副空椅 幷無人跡 余闔戶 恰裁轉身 那童子引一老者而來 想是富也 適纔閑走比鄰 那童子忙去報客而回也 乍觀面目 全乏文雅氣 余向前肅揖 那老者不意抱余腰脅 盡力舂杵 又把手顫顫 滿堆笑臉 余初則大驚 次不甚喜 問 尊是富公么 那老者大喜道 你老那從識俺賤姓 余曰 吾久聞先生大名 如雷灌耳 富曰 愿聞尊姓大名 余書示之 富自書其名曰富圖三格 號曰松齋 字曰德齋 余問 甚么三格 富曰 是吾姓名也 余問 貴鄉華貫在何地方 富曰 俺滿洲鑲藍旗人 富問 你老此去 當面駕么 余曰 甚么話 富曰 萬歲爺要當接見你們 余曰 皇上萬一接見時 吾當保奏你老 得添微祿么 富曰 倘得如此時 樸公大德 結草難報 余曰 吾阻水留此已數日 眞此永日難消 你老豈有可觀書冊 為借數日否 富曰 無有 往在京里時 舍親折公新開刻鋪 起號鳴盛堂 其群書目錄適在橐中 如欲遣閑時 不難奉借 但愿你老此刻暫回 攜得眞眞的丸子 {淸心元 } 高麗扇子 揀得精好的作面幣 方見你老眞誠結識 借這書目未晩也 余察其容辭志意鄙悖庸陋 無足與語 不耐久坐 卽辭起 富臨門揖送 且言 貴邦明紬可得賣買么 余不答而歸 正使問 有何可觀 恐中暑 余對 俄逢一老學究 非但滿人 鄙陋無足語 正使曰 彼旣有求 何可嗇一丸一箑耶 第不妨借看書目 遂使時大送淸心元一丸 魚頭扇一柄 時大卽回 持掌大幾葉小冊而來 皆空紙所錄書目 盡是淸人小品七十余種 此不過數頁所錄 而要索厚價 其無恥甚矣 然旣為借來 且新眼目 遂謄而還之 尺牘新語共六冊 汪淇憺漪箋 焚書共六冊 藏書共十八冊 續藏書共九冊 李贄卓吾著 宮閨小名錄 長洲雜說 西堂雜俎 尤侗展成著 筠廊偶筆 宋犖牧仲著 同書 字觸 閩小記 因樹屋書影 周亮工元亮著 四禮撮要 甘京著 說林 西河詩話 毛奇齡著 韻白 匡林 韻學通指 潠書 毛先舒稚黃著 西山紀游 周金然著 日知錄 北平古今記 顧炎武著 不知姓名錄 李淸映碧著 蔣說 蔣虎臣著 影梅庵憶語 冒襄辟疆著 古今書字辨訛 東山談苑 秋雪叢談 余懷澹心著 冬夜箋記 王崇簡著 皇華紀聞 池北偶談 香祖筆記 王士禛貽上著 毛角陽秋 群書頭屑 閨合語林 朱鳥逸史 王士祿著 笠翁通譜 無聲戲 小說鬼輸錢故事 李漁笠翁著 天外談 石龐著 奏對機緣 弘覺著 十九種 柴虎臣著 橘譜 諸虎男著 日下舊聞共二十冊 朱彝尊錫鬯著 虞初新志 張潮山來著 寄園寄所寄共八冊 趙吉士著 說鈴 汪琬著 說鈴 吳震方靑壇著 檀幾叢書 王晫著 三魚堂日記 陸隴其著 亦禪錄 幽夢影 張潮著 粉墨春秋 朱彝尊著 兩京求舊錄 朱茂曙著 燕舟客話 周在浚著 崇禎遺錄 王世德著 人海記 査嗣璉著 琉球雜錄 汪楫著 博物典匯 黃道周著 觀海記行 施閏章著 析津日記 周篔著 與鄭進士分錄 以為書肆考求之資 卽送時大還傳 且令語之曰 此書皆我東所有 故吾老爺不覽此書目云爾 時大歸言 富也聽渠所傳 頗有憮然之色 贈渠手巾云 手巾長二尺余 新件黑色縐紗也
初四日庚辰 自昨夜達曙大霔 留行 看楊升庵集或紙牌消閑 副使 書狀來會上房 又招行中 廣詢渡水之策 良久盡罷去 似無善策也
初五日辛巳 晴 阻水留行 店主開其內炕煙溝 持長柄鍬子扱灰 余于是略觀炕制 大約先筑炕基高尺有咫為地平 然后以碎磚碁置為支足 而鋪磚其上而已 磚厚本齊 故破為支足而自無躄蹩 磚體本勻 故相比排鋪而自無罅隙 煙溝高下劣容伸手出納 支足者遞相為火喉 火遇喉則必踰若抽引 然火焰驅灰 闐騈而入 眾喉遞呑迭傳 無暇逆吐 達于煙門 煙門一溝深丈余 我東方言犬座也 灰常為火所驅 落滿坑中 則三歲一開煙炕一帶 扱除其灰 灶門坎地一丈 仰開炊口 爇薪倒揷 灶傍闕地如大甕 上覆石蓋為平地 其中空洞生風 所以驅納火頭于煙喉而點煙不漏也 又煙門之制 闕地如大甕 磚筑 狀如浮圖 高與屋齊 煙落甕中 如吸如吮 此法尤妙 大約煙門有隙 則一線之風能滅一灶之火 故我東房堗常患吐火 不能遍溫者 責在煙門 或杻籠涂紙 或木板為桶 而初豎處土筑有隙 或紙涂弊落 或木桶有闖 則不禁漏煙 大風一射 則煙桶為虛位矣 我念吾東家貧好讀書百千兄弟等 鼻端六月恒垂晶珠 愿究此法以免三冬之苦 卞季涵曰 炕法終是怪異 不如我國房法 余問 所以不如者何等 卞君曰 何如鋪得四張附油芚 色似火齊 滑如水骨耶 余曰 炕不如房則是也 其造堗之法但效此 而施之于房 鋪得油芚 有誰禁之 東方堗制有六失 而無人講解 吾試論之 君靜聽無嘩 泥筑為塍 架石為堗 石之大小厚薄本自不齊 必迭小礫以支四角 禁其躄蹩 而石焦土干 常患潰脫 一失也 石面凹缺處補以厚土 涂泥取平 故炊不遍溫 二失也 火溝高闊 焰不相接 三失也 墻壁疏薄 常苦有隙 風透火逆 漏煙滿室 四失也 火項之下不為遞喉 火不遠踰 盤旋薪頭 五失也 其干曝之功 必費薪百束 一旬之內猝難入處 六失也 何如與君共鋪數十磚 談笑之間 已造數間溫堗 寢臥乎其上耶 夜與諸君略飮數杯 更鼓已深 扶醉歸臥 與正使對炕而中隔布幔 正使已熟寢 余方含煙朦朧 枕邊忽有跫音 余驚問 汝是誰也 答曰 搗伊鹵音爾幺 語音殊為不類 余再喝 汝是誰也 高聲對曰 小人搗伊鹵音爾幺 時大及上房廝隸一齊驚起 有批頰之聲 推背擁出門外 蓋甲軍每夜巡檢一行所宿處 自使臣以下點數而去 每値夜深睡熟 故不覺也 甲軍之自稱搗伊鹵音 殊為絶倒 我國方言稱胡虜戎狄曰搗伊 蓋島夷之訛也 鹵音者 卑賤之稱 爾幺者 告于尊長之語訓也 甲軍則多年迎送 學語于我人 但慣聽搗伊之稱故耳 一場惹鬧 以致失睡 繼又萬蚤跳踉 正使亦失睡 遂明燭達曙
初六日壬午 晴 溪漲少減 故遂發行 余入正使轎中同渡 下隸三十余人 赤身抬轎 至中流湍急處 轎忽左傾幾墮 危哉危哉 與正使兩相抱持 僅免墊溺 渡在彼岸 望見渡水者 或騎人項 或左右相扶 或編木為扉而乘之 使四人肩抬而渡 其乘馬浮渡者 莫不仰首視天 或緊閉雙目 或強顏嬉笑 廝隸皆解鞍肩荷而渡 意其恐濕也 旣渡者又肩荷而返 怪而問之 蓋空手入水則身輕易漂 故必以重物壓肩也 數次往返者莫不戰栗 山間水氣甚冷故也 中火草河口 所謂畓洞 以其長時沮洳 故我人所名云 {畓本無字 我東吏簿水田二字合書作會意 借音沓} 踰分水嶺 高家嶺 劉家嶺 宿連山關 是日行六十里 夜小醉 微睡 身忽在沈陽城中 宮闕城池 閭閻市井繁華壯麗 余自謂 壯觀 不意其若此 吾當歸詑家中 遂翩翩而行 萬山千水皆在履底 迅若飛鳶 頃刻至冶谷舊宅 坐內房南窓下 家兄問 沈陽如何 余恭對 所見勝于所聞 夸美亹娓 望見南墻外鄰家 槐樹陰陰 上有大星一顆 炫爛搖光 余奉稟伯氏曰 識此星乎 伯氏曰 不識其名 余曰 此老人星 遂起拜伯氏曰 吾暫回家中 備說沈陽 今復追程耳 出戶經堂 推開外廊一門回首北望 屋頭歷歷 認鞍峴諸峯 忽自大悟曰 迂闊迂闊 吾將何以獨自入柵 自此至柵門千余里 誰復待我停行乎 遂大聲叫喚 不勝悔懊 開門欲出 戶樞甚緊 大叫張福而聲不出喉 排戶力猛 一推而覺 正使方呼 燕巖 余猶恍惚應之 問曰 此卽何地 正使曰 俄者夢魘頗久矣 遂起坐 敲齒彈腦 收召魂神 頓覺爽豁 而一悵一喜 久難為悰 遂不能更睡 轉輾思想 不覺達曙 連山關 一名鴉鶻關
初七日癸未 晴 行二里 乘馬渡水 水雖不廣 而悍急尤猛于前日所渡 攣膝聚足 竦坐鞍上 昌大緊擁馬首 張福力扶余尻 相依為命 以祈須臾 其囑馬之聲 正是嗚呼 {囑馬聲本好護 而東音與嗚呼相近} 馬至中流 忽側身左傾 蓋水沒馬腹則四蹄自浮 故臥而游渡也 余身不意右傾 幾乎墜水 前行馬尾散浮水面 余急持其尾 整身一坐 以免傾墜 余亦不自意蹻捷之如此 昌大亦幾為馬腳所揮 危在俄頃 馬忽舉頭正立 可知其水淺著腳矣 踰摩云嶺 中火千水站 午后極熱 又踰靑石嶺 嶺上有一所關廟 極其靈驗 驛夫馬頭輩爭至供卓前叩頭 或買供靑瓜 譯官亦有焚香抽簽 占驗平生休咎者 有道士敲缽丐錢 獨不剃發為椎髻 如我東優婆僧 頭戴藤笠 身披一領野繭紗道袍 恰似我東儒士所著 而但黑色方領少異耳 又一道士賣眞瓜及雞卵 瓜味甚甛且多水 雞卵淡咸 夜宿狼子山 是日踰兩大嶺 通行八十里 摩云嶺一名會寧嶺 其高峻險絶 不減我國北關摩天嶺云
初八日甲申 晴 與正使同轎 渡三流河 朝飯于冷井 行十余里 轉出一派山腳 泰卜忽鞠躬趨過馬首 伏地高聲曰 白塔現身謁矣 泰卜者 鄭進士馬頭也 山腳猶遮 不見白塔 趣鞭行不數十步 纔脫山腳 眼光勒勒 忽有一團黑球七升八落 吾今日始知人生本無依附 只得頂天踏地而行矣 立馬四顧 不覺舉手加額曰 好哭場 可以哭矣 鄭進士曰 遇此天地間大眼界 忽復思哭 何也 余曰 唯唯否否 千古英雄善泣 美人多淚 然不過數行無聲眼水轉落襟前 未聞聲滿天地 若出金石 人但知七情之中惟哀發哭 不知七情都可以哭 喜極則可以哭矣 怒極則可以哭矣 樂極則可以哭矣 愛極則可以哭矣 惡極則可以哭矣 欲極則可以哭矣 宣暢壹郁 莫疾于聲 哭在天地 可比雷霆 至情所發 發能中理 與笑何異 人生情會未嘗經此極至之處 而巧排七情 配哀以哭 由是死喪之際 始乃勉強叫喚唉苦等字 而眞個七情所感 至聲眞音按住忍抑 蘊郁于天地之間而莫之敢宣也 彼賈生者 未得其場 忍住不耐 忽向宣室 一聲長號 安得無致人驚怪哉 鄭曰 今此哭場如彼其廣 吾亦當從君一慟 未知所哭 求之七情所感何居 余曰 問之赤子 赤子初生 所感何情 初見日月 次見父母 親戚滿前 莫不歡悅 如此喜樂 至老無雙 理無哀怒 情應樂笑 乃反無限啼叫 忿恨弸中 將謂人生 神圣愚凡 一例崩殂 中間尤咎 患憂百端 兒悔其生 先自哭吊 此大非赤子本情 兒胞居胎處 蒙冥沌塞 纏糾逼窄 一朝迸出寥廓 展手伸腳 心意空闊 如何不發出眞聲 盡情一泄哉 故當法嬰兒 聲無假做 登毗盧絶頂 望見東海 可作一場 行長淵金沙 可作一場 今臨遼野 自此至山海關一千二百里 四面都無一點山 干端坤倪 如黏膠線縫 古雨今云 只是蒼蒼 可作一場 亭午極熱 趣馬歷高麗叢 阿彌莊 分路與趙主簿達東及卞君 來源 鄭進士 李傔鶴齡入舊遼陽 其繁華富麗十倍鳳城 別有遼東記 出西門 見白塔 其制造工麗雄偉可適遼野 別有白塔記 還遼陽城 車馬轟殷 聚觀者到處成群 酒樓紅欄 高臨大道 揚出一面金字酒旗 書著 聞名應駐馬 尋香且停車 吾可以飮矣 環觀者彌眾 人肩相摩 雅聞此處奸宄極多 初行者專心游覽 不善省察 必有所失 往歲一使行 多率無賴為伴倘 上下數十人皆初行 衣裝鞍具頗為華侈 入遼陽游覽之際 或失鞍甲或失鐙子 無不狼狽云 張福忽頭冒鞍甲 腰佩雙鐙 立侍于前 全無愧色 余笑叱曰 何不掩你雙目 見者皆大笑 還至太子河 河方潦漲 無船可渡 沿河上下 正爾彷徨 俄有蘆葦叢中蕩出豆殼漁艇 又有一小艇隱于汀洲 使張福 泰卜輩齊聲喚舟 一對漁人兩頭垂竿而坐 柳樹陰濃 斜陽纈金 蜻蜓點水 燕子蹴波 千呼萬喚 終不回頭 久立汀沙 暖氣熏煮 唇焦頭汗 腸虛氣餒 生平喜游賞 今日眞得了其債矣 鄭君輩爭相嘲謔曰 日暮途窮 上下饑困 哭之外無他策矣 先生何為忍住不哭 相與大笑 余曰 彼漁人不肯救人 其人心可知 雖陸魯望先生 正合一拳打倒 泰卜益為焦躁曰 今野日垂地欲墮 他處有山 已將昏黑矣 蓋泰卜雖年少 已七次燕行 凡百慣熟 少焉 舟子罷釣 收艇底魚籃 短槳蕩到 柳陰邊爭出五六小艇 見漁艇蕩來 亦爭先來到 要索高價 其待人竭急 然后始肯來濟 其情狀可惡 一船只許載三人 每人貰一鈔 艇皆全木刳成 所謂野航恰受兩三人者是也 共計一行上下恰是十七 馬六匹皆浮河 艇頭執鞚 順河而下七八里 其危有甚于通遠諸渡時也 宿新遼陽映水寺 是日通行七十里 夜極熱 睡中單衾自脫 微有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