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總論

書經

商書仲虺之誥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師而能成者雖生知

之圣亦必有師焉后世之不如古非特世道之降

抑亦師道之不明也

禮記

學記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

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

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

息焉游焉

操縵雜弄博依廣譬喻也興喜也歆也藏謂懷

抱之四時之教各有正業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

詩書春誦夏弦之類是也退而燕息必有燕居之

學即如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是也弦也詩也禮

也此時教之正業也操縵博依雜服此退息之居

學也凡為學之道貴于能安安則心與理融而成

熟矣然未至于安則在乎為之不厭而不可有作

輟也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弦未相

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

于弦也詩人比興之辭多依托于物理而物理至

博也故學詩者但講之于學校而不能于退息之

際廣求物理之所依附者則無以驗其實而于詩

之辭必有疑殆而不能安者矣雜服冕弁衣裳之

類先王制作禮各有服極為繁雜學者但講之于

學而不于退息時游觀行禮者之雜服則無以盡

識其制而于禮之文必有仿佛而不能安者矣興

者意之興起而不能自己者藝即三者之學是也

言退息時若不興此三者之藝則謂之不能好學

矣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之時必有正業則

所習者專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際必有居學則

所養者純而藝愈熟故其學易成也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

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

此之謂乎

承上文而言藏修游息無不在于學是以安親

樂信雖離師友亦不畔于道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

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

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

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吟諷之聲也占視也畢簡也訊問也言今之

教人但吟諷其所占視之簡牘不能通其蘊奧乃

多發問辭以訊問學者而所言又不止一端故云

言及于數也不顧其安不恤學者之安否也不由

其誠不肯實用其力也不盡其材不能盡其材之

所長也夫多其訊而言及于數則與時教必有正

業者異矣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則與退

息必有居學者異矣惟其如此是以師之所施者

常至于悖逆學者之所求每見其拂戾也隱其學

不以所學自表見也終業而又速去之以其用工

間斷鹵莽滅裂而不安不樂故也刑成也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

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

豫者先事之謂時者不先不后之期也陵逾犯

也節如節候之節禮有禮節樂有樂節人有長幼

之節皆言分限所在不陵節而施謂不教幼者以

長者之業也相觀而善如稱甲之善則乙者觀而

效之乙有善可稱甲亦如之孫以順言摩以相厲

而進為言也

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

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

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

廢也

捍拒捍也格讀如凍洛之洛謂如地之凍堅強

難入也不勝不能承當其教也一讀為去聲謂教

不能勝其為非之心亦通雜施謂躐等陵節也燕

私之朋必不責善或相與以慢其師燕游邪僻必

惑外誘得不廢其業乎此燕朋燕辟之害皆由于

發然后禁以下四者之失皆與上文四者相反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

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

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

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示之以入道之所由而不牽率其必進作興其

志氣之所尚而不沮抑之使退開其從入之端而

不竟其所通之地則不捍格而和不勤苦而易不

雜施以亂其心有相觀以輔其志而思則得之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

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

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

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

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失于多謂才少失于寡謂才多失于易謂好問

不思者失于止謂好思不問者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

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

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

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凡學之道嚴

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

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

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

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

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

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

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

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

學之道也

庸功也感師之有功于己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

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記問謂記誦古書以待學者之問也以此為學

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聽語聽

學者所問之語也不能問則告之不知而舍之以

其終不可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此意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

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比物丑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也當猶主也

鼓聲不宮不商于五聲本無所主然而五聲不得

鼓則無諧和之節水無色不在五色之列而繢畫

者不得水則不章明五官身口耳目心之所職即

洪范之五事也學于吾身五者之官本無所當而

五官不得學則不能治師于弟子不當五服之一

而弟子若無師之教誨則五服之屬不相和親

老子

上篇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

其資雖智大迷

荀子

修身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

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

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

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

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

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

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儒效

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

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

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

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

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

致仕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

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

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則回

樹落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

報此之謂也

呂子

尊師

三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

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

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

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

莊王師孫叔敖沈申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

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

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

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

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

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

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

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鄹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

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

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

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

免于刑戮死辱也以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

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凡學必務進業

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

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

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謹養之道

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

師也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

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澤取魚囗求鳥

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囗臨

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

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君子之學也說義必

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

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

于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

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

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

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

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

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耶天子入太學祭

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誣徒

四曰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

嚴焉此六者得于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

矣此六者不得于學則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

子師不能令于徒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

于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

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

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

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故烹獸不足以盡獸嗜其脯

則幾矣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

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氣不

和取舍數變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驅而教

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

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

之妒而惡之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于父

母兄弟出則慚于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此師

徒相與異心也人之情惡異于己者此師徒相與造

怨尢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

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

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

己若此則師徒同體人之情愛同于己者譽同于己

者助同于己者學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從此

生矣不能學者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從師淺而欲

學之深也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

則亦譙詬報人又況乎達師與道術之言乎故不能

學者遇師則不忠用心則不專好之則不深就業則

不疾辯論則不審教人則不精于師慍懷于俗羈神

于世矜勢好尢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問

事則前后相悖以章則有異心以簡則有相反離則

不能合合則弗能離事至則不能受此不能學者之

患也

勸學

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

有也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

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

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

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

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漢劉向說苑

建本

人之幼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夫

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

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愈愚

韓詩外傳

論尊師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

敬學故太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尊師尚道也

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師之謂也詩曰日就月將學

有緝熙于光明

揚子

學行

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

則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

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為不少矣一哄之市不

勝異意焉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一哄之市必立之

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

習是之勝非乎于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問明

或曰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

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

王符潛夫論

贊學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

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圣不生而

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

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

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囗若此

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夫此十一君者皆

上圣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于凡人

徐干中論

治學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賢者不能學于遠乃學于近故以圣人為師昔顏淵

之學圣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

類而長之篤思而得之者也非唯賢者學于圣人圣

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湯成

湯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堯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

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

足以到昭明而成博達矣

宋周子通書

或問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中而已矣

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惡為猛

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

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

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

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

厥中者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名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冊府元龜

帝王尊師

周禮師氏以媺詔王傳曰詔于天子無北面又曰當

其為師則弗臣然則尊賢貴德承師問道屈萬乘之

重明五學之義上以達經國之要下以得化人之本

是知尊師重傅則法度存雖曰圣人必繇學也嚴恭

之道于是在焉若乃尊其爵位委以樞要厚師臣之

遇執弟子之禮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生則

優其奉祿歿則蒙其渥澤至于幸第以存問變服以

臨吊皆所以成主善之美繇諮德之旨誠帝者之懿

范也故曰雖天子必有尊也斯之謂歟

師道

夫師嚴道尊民乃貴學束修受業人知向方是故傳

先圣之訓有在三之重焉若乃列徒著籍而博喻不

倦升堂窺奧而請益彌堅心志既通行業增廣道之

所在義亦至焉故有廬墓盡哀去官行服或詠嘆其

至德或撰集其緒言或罔避嚴刑上章以訟其枉或

不敢受爵讓封以歸其功或藐是孤遺竄身以全受

或罹于刑辟冒禁以收瘞是皆誠發于衷義形于外

足以報師資之德敦風教之本誠士大夫之懿行哉

朱子語類

力行

問人倫不及師何也曰師之義即朋友而分則與君

父等朋友多而師少以其多者言之又問服中不及

師何也曰正是難處若論其服則當與君父等故禮

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绖

李問人倫不及師曰師與朋友同類而勢分等于君

父唯其所在而致死焉

性理會通

人倫

程子曰學者必求其師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以

所學者外也故求師不可不慎所謂師者何也曰理

也義也

古之人得其師傳故因經以明道后世失其師傳故

非明道不能以知經

孔子弟子自孔子沒后各自離散只有曾子便別如

子夏子張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獨曾子便道不可

自子貢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歸見門人皆已支

離不知他日身后又如何也但得個信時便自有長

進處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于孔子如子路言

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終合于孔子只

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

程子曰師不立服不可立也當以情之厚薄事之大

小處之如顏閔于孔子雖斬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

功與君父并其次各有淺深稱其情而已下至曲藝

莫不有師豈可一概制服

圣人不制師之服師無定體如何是師見彼之善而

己效之便是師也故有得其一言一義如朋友者有

相親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

者豈可一概服之故圣人不制其服心喪之可也孔

子死吊服加麻亦是服也卻不得謂無服也

藍田呂氏曰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德而

已無所事于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

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則有講有聽講者

不待問也聽者不致問也學至于有講有聽則師益

勤而道益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其次則有講而

未必學至于有講而未必聽則無講可矣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故舍我而去者不追呼之使來

有教無類故從我而來者不拒逆之使去但能以此

求道之心至則受而教之論語稱互鄉難與言童子

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故圣賢在下其所以取人茍

有向善之心皆取之亦以進人為善不為異日之不

保而廢其今日與人為善之意

龜山楊氏曰古之人其道足以師世范俗惟孔孟足

以當之東漢而下師道益嚴然稽其所知所行皆不

足以勝其任也唐之韓愈固嘗欲以師道自居矣其

視李翱張籍囗皆謂從吾游今翱籍之文具在考其

言未嘗以弟子自列則師果可好為乎茍其道未足

以成德達材雖欲為之而人不與也愈且如是況其

下者乎

延平李氏曰某聞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

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之圣賢莫不有師其肄

業之勤惰涉道之淺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詳

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間七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

答具在方冊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孟子之

后道失其傳支分派別自立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

于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傳授者句讀文義而已耳

謂之熄焉可也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術淺其能

小猶且莫不有師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

下可以配神明而參造化一失其傳而無所師可不

為之大哀耶

大率今人與古人學殊不同如孔門弟子群居終日

相切磨又有夫子為之依歸日用間相觀感而化者

甚多恐于融釋而脫落處非言說可及也不然子貢

何以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耶

東萊呂氏曰歐陽修有云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

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篤敬篤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

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遷三代之衰學

校廢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

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后世莫及者其

所從來者深矣后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學者不

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

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

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于忘本趨末

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

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其祿利之誘刑

禍之懼以遷之哉

象山陸氏曰人生而不知學學而不求師其可乎哉

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以至于唐曰師曰

弟子云者反以為笑韓退之柳子厚猶為之屢嘆惟

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復有師道雖然學者不求師

與求而不能虛心不能退聽此固學者之罪學者知

求師矣能退聽矣所以導之者乃非其道此則師之

罪也

吾嘗謂揚子云韓退之雖未知道而識度非常人所

及其言時有所到而不可易者揚子云謂務學不如

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為不少矣

韓退之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求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近世諸儒反不及此然后知二公之識

不易及也吾亦謂論學不如論師得師而不能虛心

委己則又不可以罪師

雙峰饒氏曰師道立則天下之不善者皆可變而為

善天下之不中者皆可化而為中而善人豈不眾哉

善人眾則國家之用隨取隨足上焉可以格君心中

焉可以立政事下焉可以移風俗而朝廷豈有不正

天下豈有不治者哉若昔唐虞五典之敷掌之于契

寬栗直溫之教典之于夔至于成周順先王詩書禮

樂以造士而教之中和者亦惟擇有道有德者主之

皆所以立師道也是以天下后世稱人才之盛美治

功之盛者必曰唐虞成周及周之衰則學校之政不

修而師道闕矣于是洙泗之間有吾夫子者出而任

其責焉一時及門之士如顏曾閔冉之徒固已如時

雨之化矣故其德行政事言語文學莫不卓然皆有

可稱使夫子而得時行道引其類而進之則唐虞成

周之治有不難致者夫子既沒而得其道者或以傳

授于來嗣或以友教于諸侯隨其大小亦皆于世道

有所補焉后世師道不立學者無復講明道義磨礱

氣質之益矣至本朝安定胡公首倡體用之學以淑

其徒使學者明于經義講于時務篤于踐履而不為

口耳之習故一時賢士大夫多出其門而散在四方

者亦皆循循雅飭師道之立蓋昉乎此是后周子復

得孔孟不傳之道于遺經建圖屬書以覺來學而程

子兄弟實紹其傳于是益推古者大學教人之法以

淑諸人以傳諸后而我文公先生又從而光大之淵

源所漸遍及四海有志之士探討服行而推其所得

以正主庇民者不絕于時能使大義既乖而復正公

道久屈而復伸者皆夫人之力也師道之立于是為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绍兴县| 佛教| 庆城县| 平邑县| 民县| 开化县| 宁南县| 丰县| 高唐县| 砀山县| 刚察县| 南陵县| 牙克石市| 达孜县| 巴彦淖尔市| 乌拉特后旗| 隆回县| 唐河县| 延寿县| 连南| 芦溪县| 合作市| 含山县| 荆门市| 平遥县| 灵璧县| 胶州市| 云南省| 吐鲁番市| 肇源县| 綦江县| 巴塘县| 邯郸县| 五台县| 盐山县| 瓦房店市| 伊金霍洛旗| 新安县| 正镶白旗| 无极县|